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7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争议,就得妥让,连赵顼也产生了兴趣,加入进来。作为人主,可不会管士大夫是否高高在上,当初赵匡胤兄弟无限的放大士大夫的地位,如今已隐隐形成一些危害,更多监督只是好事,争执到最后,同意了郑朗提议,但一家报纸只得有五位采稿人员,不然每一个人都来问,大臣们也不要做事了。而且其采稿人员必须有举子以上的功名,以免沾污了士大夫的身份。同时士大夫有权拒绝采稿,也有权不回答采稿人员刁难问题。发稿后,更不得对采访的官员进行攻击。等等,作了一系列的限制。
  不过就是如此,在宋朝出现类似的记者制度,已经破了天荒。
  就在大家为这件新奇事物争议不休时,王章种三人的调动不知不觉地完成。
  章来到京城中书报到,让郑朗喊了过去,密语良久。
  当然,章提前一点风声也没得到。听到郑朗完整的计划后,目瞪口呆。郑朗道:“质夫,你怕了吗?”
  “没有,还有王知军与种将军。”
  “就是,也未必会执行,若执行,我会刻意抹杀你与王知军的功劳,将功劳归于种谔身上。”
  章再次目瞪口呆。
  郑朗看着他的表情,微微一笑,心里道,暂时不能给你们太多太多的军功,不然你们一辈子就钉在武臣的耻辱柱上啦。未解释,但下面一句话章就听明白了,郑朗又说道:“质夫,去了怀德军后,替我代一封口信给王韶,让他这段时间除了备战,处理州务外,还要抽出一些空暇,多读书,你也是。若功成,我会替你们保荐,让你们回京参加制科试,然后将你们调入馆阁担任一年半载的馆阁职位。”
  章还听不明白,那就不是后来的妖人了。深施了一个大礼,说道:“郑公,我岂敢负郑公重望。”
  “去吧。”
  “喏。”
  郑朗目送着章离开,然后看着天上的云朵,夏天到来,秋实还远么?这个黑夜太漫长了,整整快六年时光,终于快到了天sè拂晓时刻。


 八百四十七章 圣人

  ●怀德军不是三驾马车,而是四驾马车。作为泾原路长官渭州知州蔡挺也是不错的,并且蔡挺与富弼、郑朗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最少不会在后方掣肘前方三将。
  种谔有些苦逼。
  郑朗说他的缺点,略有些冷血,杀气重了,私心也重,还有就是傲气。实际傲气才是前两者的主要原因,宋朝缺将,王韶与章未出世之前,种谔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因此很骄傲。
  郑朗写信给他说,一定要听从王韶的意见,若两人意见相左时,以王韶为准,不得误掉大事。还有,一定要以章做参谋。种谔茫然了,王韶听说了一些,也不过就是在陕西游历几年,游历几年就能成为名将?好象不科学啊。
  种谔先去的怀德军交接,王韶也就来了,种谔找到王韶,郑公说你很有本事,但有没有本事,得拿出一些东西让我瞧瞧。两人进行交谈,实际就是在比拼军事修养,战术谋略,未必马上就让种谔拜伏,毕竟在郑朗带动载培下,种谔也算是成名已久了。可最少在嘴皮子上一番交战后,种谔出了军衙后,更加茫然了。
  随着一系列的布署训练,种谔越来越茫然,难道溜达溜达就能溜出来一位名将?
  更不科学啊。
  更不科学的还在后面。
  章来了,名将炼成分为两种,一种是霍去病式的名将,别问磨勘学习,人家一不知兵书战策,二没有磨勘,三没有系统的学习,就是天xìng的名将。同样的有西方人膜拜的亚历山大,舆为西方第一人。郑朗很怀疑,热兵器时代不提了,冷兵器时代·即便是亚历山大,放在中国古代史上,最少有十人以上能对他完虐。但不妨碍亚历山大乃是一位天生的名将。
  还有一种就是成长型的名将,有的快·例如王韶,实战并不多,但有一个磨勘过程,这才是郑朗关注,却没有惊动王韶的原因。以及岳飞等人,他们必须有一个成长过程,方可成为名将·可成长起来速度很快。还有一种名将,乃是成长起来很慢的名将,例如鼎鼎大名的徐茂公李绩,在隋唐演义中不是特别起眼的,甚至不如刘黑闼、单雄信,无数次战役下来后,最后成长为几乎与李靖齐名的超级名将。
  后者未必不好,若关羽受天资限制·是名将,成长到最后,水淹曹军达到巅峰·但却不能成为超级名将。还有一种就是成长无极限,例如李绩与徐茂公,他们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可成长后不比前者逊sè。
  王韶是成长快的名将型,还有天生的名将天赋,章、虞允文就是这类人物,与他们本身的文人身份毫无关系。但这种天生的也是一种理论上的天生,霍去病当真没有受到汉朝武功以及卫青影响?章几十年从政经验当真没影响?因此现在章仍有可能达不到史上的高度,故郑朗将他作为三驾马车中的最后一驾。
  章来了,种谔不服气。
  郑朗载培他是懂的·俺到这一步,郑公载培了多长时间?你们什么也不懂的文人书生,虽祖宗规矩让我不得不听你们的指挥,但你们凭什么也懂军事?
  对章王韶也好奇,两人心领神会,皆是那种桀骜不驯·眼光绝顶的人物,携手与章交谈。
  王韶用兵看似果敢,实际乃是正兵之道,凭借高妙-的嗅觉赢得一次次胜利,章不同,喜欢用诡兵,梁氏三十万大军折了一大半,不是章杀死的,而是他们自己儿钻到镇戎军后,无粮无衣自己儿冻死的。那才叫无所不用其极,坑蒙拐骗,借刀杀人,放火下毒,什么样是yīn的,就来什么样。
  仅听了一会儿,剽悍的种谔额头上在滴汗,王韶打冷摆子。然后对视一眼,这是读圣人书的省元公吗?
  但走出来后,三人相视一眼,然后大笑。
  对军事皆善长,不是嘴巴功夫,就认同其军事,比如赵奢与儿子赵括谈兵法,赵奢没有谈赢,但不代表着赵奢不清楚儿子的本领,相反的断定赵王若用赵括,必贻害赵国。
  一番交谈,与嘴巴功夫无关,三人都对对方开始认同。
  然后种谔写了一封信给郑朗,心悦诚服,郑公,你真有眼光,替俺找来了两怪胎。
  渭州四驾马车,最终能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现在不知。朝廷正在为一件事辨论,梁氏。不过朝廷天天在辨论,天天在争吵,梁氏的事,只是其中的一件。
  六月梁氏改蕃礼,设蕃官。
  李谅祚虽疯狂,但不是一无是处,看到国家贫困,于是改用汉礼,制订汉仪汉官,学习宋朝的管理模式,一度起到一起作用,之所以西夏在饱尽催残,继续穷兵黜武,还能支撑下来,与李谅祚这些微调不无关系。梁氏如今却将它们一一推翻。
  推翻的不仅是汉礼,还不清楚吗?作为一个汉户女子,居然否认汉家的一切,难道还能对宋朝保持友好?
  朝廷争辨的也不是这个,而是绥州。
  梁氏重用蕃礼,其心意很明了,那么会不会对宋朝不利,要不要将绥州交还?一部分人认为既如此了,索xìng将绥州编置,断绝岁赐与榷场互市。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国家经济紧张,得一绥州有何益,不如再多赐一些钱帛给西夏,去年零碎的一些战争就用掉一百多万钱帛,还不计秦州西北二堡费用,有一百多万缗钱帛,往梁氏头上一砸,保证梁氏会乖乖听话。
  很古怪的说法,但真在一些士大夫中有市场。
  “今年仅改一蕃礼,出兵刘沟堡,我们就要给一百万缗安抚,若是契丹出兵,我们是不是要给五百万年,明年又怎么办?我们宋朝当真是更弱者?”郑朗听不下去了,忍不住说道。
  这句话很有名气,非是民间传出去的,而是报纸传出去的。
  十三家报纸,总体而言·皆在或多或少的赢利,赢利多少,就看发行量多少。因为有一排版成本,并且是相当高的排版成本·尽管铜活字与竹纸开始推广,发行量越大,排版成本越下降。第二个更重要,广告。才开始大家还不是太清楚,郑朗淡淡说了,也尝试着去做了。外地人来京城,不用多·搜集几期报纸,通过上面的广告,就知道京城有什么吃的喝的玩的乐的用的,不用问人,按图索骥就行了。
  一个登过广告的,与一个没有登广告的生意悬差有多少?不用郑朗说,两三年后一个个自己醒悟,迫于无奈·京城酒楼的大哥大樊楼最后不得己,一年也要拿出三四千缗钱用于广告费。仅京城没有比较,后来出现西湖晚报·渐渐就有了比较,发行量越大,效果越好。即便现在变成十三家报纸,那一家所在州城不是宋朝的顶级大城市?广告费用多少,就看发行量大小。
  一切皆是自发的,最后一个个不得不迎合读者。例如出钱请文人编写一些小说,或者写一些八卦。有政治的动向。
  宋朝愤青多。
  愤青这一词多有贬义,代表着激进无知盲目。
  实际皆不知道这一词的背后,若是国家强大而又自信,有那么多愤青?
  就包括下层的士子·未上位前,皆多是愤青,而这些人往往是主要购买者。
  郑朗说了一句,弱者往往靠欺负更弱者来证明自己。没自信啊,所以迫切地需要证明,强大的又不敢碰·只好欺负更弱小者。文彦博反驳,我们宋朝岂是更弱小者?
  郑朗借题发挥说了一些,但以和为贵,不想内部严重争吵,并没有反击。国家的强弱与国家疆域有何关系?软弱了,说不定连南洋一些小国照样来欺凌。强大了,那怕是诸候国齐国照样敢出兵北方,替燕国击灭戎狄。
  他不说,不代表着宋朝没人想明白,契丹是大哥大,西夏呢,而且宋朝与西夏交战,有胜有败,总体胜多负少,为什么这么怕西夏呢。不错,宋朝不是更弱者,可是朝中有人却自甘堕落,以更弱小者自居,这才使西夏屡屡侵犯宋朝。
  报纸为了赚钱,迎合这些读者,皆刊登了这句话,然后请一些落魄文人撰写文章讨论,制造噱头,增加发行量。于是广为流传。
  仅是一句,所有人一个个哑口无言,就是文彦博也不想被千夫所指,那一个不爱惜名声?
  郑朗又说道:“我们非是更弱者,仍因为苟和,故西夏将我们看成更弱者。说梁氏想对我朝野心勃勃,那是过了的,西夏有能力将我朝吞灭下去吗?”
  赵顼额首。
  西夏经常来侵犯,让人不可忍受,但说危害宋朝整个安全,那是不可能的。相反,宋朝若抱有鱼死网破的心理,倒是可以灭掉西夏。
  “之所以时常来侵犯,有几个原因,第一将我朝当作更弱小者欺凌,向诸族立威,连宋朝都敢进攻,你们就安心忠于王室吧。第二强行凝聚内部,西夏贫困,故许多部族对我朝有向往之心,晦叔,西府有没有那一年未接到西夏部族投奔的消息?”
  吕公著摇头。
  这些年不管那一年,都有一些西夏部族要求投奔宋朝,请求宋朝收容,但让朝廷拒绝了。
  “时常侵犯,迫我朝不敢收留这些部族。看上去他们比我们更强大,我朝又多有苟和权贵,不敢收留。西夏这些部族无路可去,只能死心塌地跟随王室一抹黑走到底。三是练兵,消磨我朝将士的锐气,养兵千rì,用兵一时。国家必须养兵,以备外患,然养了兵不敢用,兵士久不战,缺少实战经验,必成弱军。若一个国家养了三十年兵,居然不敢一战,这个国家会出大事了。但又不能过份地穷兵黜武,故养兵三年多,才能有一战。西夏过了,过于穷兵黜武,不然经常xìng地用兵我朝,将士会增加更多之实战经验,我朝将士因为不敢战,士气下落。短时间无碍,时间一长,就会成颠倒之势。”
  “战争用费极广,”文彦博道。
  “文公,君不记得南唐如何消亡的!”郑朗喝道。
  南唐就是一个缩小版的北宋,经济文化发达到了极点·面积虽不及北周,但人口却比北周更多。就因为执行过份软弱的军事政策,最终被北宋消灭。
  赵顼也不悦了,低声说道:“文公·为何不听郑公将话说完?”
  文彦博叹息一声:“陛下,我只担心国家。”
  “君只会害国家!”郑朗又喝了一声。
  两个资历最深的大佬公开发生冲突,眼光对视,电闪雷鸣,其他人一个个不敢说话。郑朗再度为相,很少发怒,有疑问皆耐心解说·这也是改革以来,虽有反对者,支持者同样诸多的原因之一。王安石那种连老天都不放在眼中的做派,导致最后孤家寡人,郑朗铭记于心。为什么要争要吵呢,最终目标还是做事吗。只要将事做好,又不争不吵,岂不是更好。还要看·若三次改革顺利执行,国家变好了,再及时的用一些措施减少争执·在郑朗带动下,温和派最终化为主流,党争可能xìng进一步下降。若做不到,郑朗最终会落得两面不讨好的下场。但是郑朗一旦发怒,许多人还是很忌惮的。毕竟论资历,论名声,论政绩,如今朝堂上,几乎无人能及郑朗。
  郑朗对视了一会,以大局为重·率先软了下来,说道:“宽夫,仁宗时,对元昊不可谓不薄,最终是什么下场?若不是连番数次大捷,西夏国内困窘·元昊会不会与我朝议和?和平不是打出来的,但绝对不是苟且与买安买回来的。
  故夫子曰以直报怨,即便是战,是道义之战,而非是穷兵黜武之战,也因此,夫子说六艺,礼、乐、shè、御、书、数,其中有御有shè,何谓御,难道是投壶?何谓御,难道是骑马逛于山水?”
  有的大臣听到这句,终于忍不住埋头偷乐。
  “夫子也不傻,当真全部靠讲道理,就能讲出一个天下大同?只是因为鲁国弱小,天下战乱故夫子对兵家反感,很少谈及兵道罢了。再说,都堂这次集中所有重臣商议梁氏改蕃礼,大家在争议中,我也没有提议马上出兵,或者中断岁赐,宽夫兄,你何必激动?”
  “行知,请想想庆历战争后果,要慎重,”文彦博道。
  我不是软,庆历几年打下来是什么后果,你要知道!
  “我岂能不知道,若不知道,我为何兵进升龙城后,迅速撤出交趾?难道我不想替仁宗开疆拓土?但张弛有道,何必至于一个改蕃礼,我朝就需要草木皆兵吗?就是当初南唐也不会胆小到这种地步,君说我朝非是更弱者,君的想法,却让我以为我朝比更弱小者还要弱小。”郑朗没有深说了,转向大家道:“我说了西夏屡屡侵犯的原因,还有其四,因为我朝想和,和平是好的,国家庆幸,百姓安乐,但和平肯定不是苟和能换来的和平。然我朝因苟和,往往西夏越来欺凌,我朝越会给他们更多的好处。这是第四条原因,就不知道象这样下去,我朝以后岁赐岁贡逐年增加,是三百万或是一千万才能将西方与北方两大强敌买回和平,又不知道一旦这些岁赐降于这两个强敌身上后,他们更加强大后,又会带给我朝什么影响?不提它。还是说蕃礼,蕃礼与用兵我朝一个xìng质,改蕃礼,是增加西夏诸蕃的凝聚力。至于对我朝不诡,没有改蕃礼,梁氏也不会对我朝安心。诸位刚才有一些人说交换绥州,赐一些赏赐,我在这里告诉大家,这样做的后果是让梁氏更以为我朝软弱,以后倍加为恶陕西边境诸州。何去何从,请大家思付。”
  然后闭眼不说话。
  这也是后世史学家的评价,错误的说法。
  其实改汉礼,也未必对宋朝亲近,交趾此时一直在用汉礼,对宋朝亲近了吗?李谅祚用汉礼,亲近宋朝了吗?仅是一个落后文明尝试着学习先进文明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