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星A狡渌耍喾吹囊蛭诲鍪欠刖┰栏福怒b弹劾冯京,导致富弼下台,去了洛阳养老。这是郑朗在西北发生的事,郑朗虽然反对,却不能阻止。东府现在变成韩绛、张方平、郑朗、范纯仁、张璪,西府变成吕公弼、章惇、曾孝宽、薛向、张商英。
  这次两府大臣的大调动,群臣大哗。
  与阅兵事无关,连王吕二人自己也没有想到阅兵一事成了他们二人仕途的试金石,而是这个人选。
  郑朗执政到今,一直在执行着异论相搅的政策,可是这一次来了一个暗黑无比的转变,范纯仁是郑朗学生,张方平是郑朗好友,韩绛与章惇是郑朗死忠,薛向与张璪是王安石提拨上来的,是坚定的改革派,其中薛向在杭州时还担任过郑朗属下,曾公亮是郑朗的好友,因此曾孝宽对郑朗十分尊重,就差点执父礼相待,郑朗与张商英来往不多,可张商英是郑朗提拨上来的,只有一个吕公弼还因为郑吕两家的关系,动向暧昧。
  现在的两府几乎等于是郑朗的一言堂了。
  难道郑朗晚年坠落了吗?
  接着第二道圣旨又引起喧哗。
  萧浚与淑寿公主订下亲事,两年后淑寿公主下嫁给萧浚,萧浚就是耶律浚,但这件事更机密,外界皆认为他是郑朗收留的第三个养子,执政宰相的儿子迎娶公主不是不可以,宋朝公主也没有那么金贵,但作为一名权臣。还呆在相位上,让其子迎娶公主,同样是破坏了祖宗法制。
  就在这两道圣旨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一道消息在流传,郑朗不久就要辞去相职。
  郑朗呆在相位上,作为他的养子迎娶嫡亲的公主是不大好,但他辞去宰相,其子迎娶公主也就没有什么了,甚至因为这一变,变成了外戚。辞去了相位,也等于是淡出了政局。
  其实这时候提出这桩联亲,将耶律浚推出前台,不是太好。但迫于诸人的争执,不得不为,并且郑朗还有一个用意,自己要下去,可不是真正致仕,离致仕时间还有好几年。得将西夏事了,特别是伐夏时,自己将会统率几十万军队,再加上他的影响力。担心高滔滔会有什么想法。提出了联亲,现在人们并不知道耶律浚的身份,都认为他是自己的养子,这是皇家的恩惠。若郑朗有什么不好的想法。诸将士必会反感,自己也就失去了产生野心的条件。
  还有,他在宰相位置上。无论是韩绛、范纯仁、张方平、张璪、章惇,或是曾孝宽、薛向、张商英,都能拧成一股绳。但郑朗辞去了相位,张方平能听王安石的吗?韩绛能听张方平吗?范纯仁能听韩绛的吗?那么朝堂就会再次形成一团散沙的“良好”局面。
  只能说是这些大臣上位后,能保证改革继续执行。甚至两府大洗牌过程中,王安石没有进入两府,让许多人长松了一口气。
  实际这次洗牌郑朗没有参与,赵顼心意郑朗能理解,赵顼更害怕伐夏失败,自己功成将要拂衣去,赵顼索性来了一次大洗牌,让自己宽心。可是人选郑朗也不大满意,比如张璪与曾孝宽两人才能有限,而张璪不仅才能有限,心胸还十分地狭窄,远不如去年罢去的副相元绛。不过元绛下台,是因为其子耆宁,太学虞蕃上讼博士受贿,牵连到元耆宁,元绛操作,使元耆宁免刑狱,御史弹劾乃被罢相,出知青州。郑朗改制三磨勘二保荐,就是对着官员操守而去的,若是重新召回元绛,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
  而且张方平与王安石因为政见不同,一直不和。不过不用张方平,又能用谁?但好在自王雱去世后,王安石略有些意志消沉,做事不再象以前那么固执激进,张方平更没有司马光那样难缠。自己未下去之前,还来得及有时间替他们二人化解矛盾。
  就在这时候,司马光写了一封信给郑朗,隐晦地反对郑朗打压王珪,毕竟根据以往王珪的表现,他是一个十分忠厚的长者。郑朗看后瞠目结舌,王珪老实?若老实,蔡确就不会在史上被王珪活活阴死。
  仅是外放了,又能算什么打压,其实郑朗打压的只有一个人,包括刘挚,郑朗都没有动打压的心思。这个人谁都想不到,那就是蔡京。成长过程不同,心路不同,可是也不能忽视天性。经过改制后,后一辈士大夫官风渐渐变好,温和派也在未来会占据上风。蔡京能变好最好不过,就怕他还是象史上那样,那将是一条蛊母放在一群绵羊中间了,危害会更大。因此郑朗不敢赌,在他暗中调遣下,蔡京一直在南方担任地方官员,实际这些年蔡京等于是淡出诸大佬的视野。
  这才是真正的打压。
  其他人,值得郑朗动手吗?
  也有人询问郑朗是不是有想退出政坛的想法,得到准确答案后,许多士大夫失魂落魄,毕竟这些年郑朗如同擎天之柱一般,支撑着宋朝江山。失去郑朗,会给宋朝带来什么变数?
  在这几件大事下,端午阅兵反而没有人去注意了。
  所谓的阅兵也就是将兵士集合,队型整齐地在御街上走一走。而且郑朗为了让西夏契丹继续迷惑下去,又提出了银行监扩股,一旦扩股,朝廷也需要准备大量本金,也就没有了战争的费用。
  当然,这次扩股是假的。
  端午节到来,大阅兵开始,先是重甲骑兵,重甲骑兵虽笨重,但威力不小,宋朝也设了一些,但主要还是轻骑。重甲骑兵过后,就是各式各样的轻骑与步兵,还有武器。宋军长久以来重视战阵,实际效果让人怀疑,但有一个作用,阵型十分整齐,略加训练,就能达到阅兵时走方阵的效果。
  兵士一队队整齐的走来,一边走,一边山呼大宋万岁,陛下万岁。花了一些钱帛,可确实鼓舞了将士的士气与自豪感。但知道真相的士大夫不多,与吕大防一样,担心武将势力会在郑朗推动下,慢慢抬头,因此许多言臣陆续对这次阅兵提出一些批评。
  但当真如此?至少自己现在威信还是有的,所做所为,也渐渐得到更多的人承认认可,并且在两府大佬大洗牌下,还有那么多言臣上书呢,郑朗坐在家中,认真的细想着这个问题,忽然他想到一个可怕又无解的真相,那就是儒学核心中一个最严重的弊端。(未完待续。。)


 九百十四章 万事俱备

  宋朝武将兵士地位低下,固然是因为赵家两个祖宗害怕出现安史之乱与五代更替,于是重文轻武。但才开始时,武将还有一定的将兵权,并且出征时多用武将挂帅,后来却被士大夫们扭曲。其实很好理解,就象士大夫们自发地维护权贵豪强利益一样,因为财富是一块蛋糕,分给了平民,豪强们也就少了。在郑朗重新矫正下,利用开源矫正,将这块蛋糕做大,那么豪强获得财富并没有减少,同时也给了平民百姓更多的生机。财富这个蛋糕可以做大,但权利这块蛋糕能不能做大?
  所以士大夫排挤武将,与自发维护豪强利益一样,乃是自发地替士大夫们争取更多的权利。
  似乎是一道无解之题。
  郑朗想破解这个难题的时候,忽然又想到另一个问题上,那就是士大夫们维护豪强权益。那怕欧阳修与苏东坡这些后世都名闻遐迩的大人物,他们出身贫困,但站在士大夫之林,马上就翻脸不认人了。
  但考虑问题不能站在后世角度分析,若那样,赵曙的濮仪之争都不会有那么大的风波,王莽都能称为中国史上最牛的改革家。事实王莽的种种措施,让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
  也因此,郑朗不敢将明朝一条鞭法用在宋朝,用得不好,会捅起天大的乱子。
  郑朗苦思冥想时,就想到另一个弊端。
  孔夫子说上古时有多好,尧舜是千古大贤,老子也说上古时很好很好。这肯定是不对的,而且夏商周因为文明还是十分地落后,不能真正一统天下,诸候国战乱不休,百姓实际过得很苦。周朝在衰败,文明却在进步。因此前世的一些贤哲们想替中国寻找一条出路。不但中国,外国也是如此,释迦牟尼想不出办法,于是教导百姓空,一切都是空都是浮云,从精神上寻找安慰,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苦恼。老子清静无为,月圆则缺,同样是教化人们不要贪婪,不贪婪就不会有那么多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法儒却很实际。试图制订一种规范与秩序,使得社会井井有条,不过儒家重教化,法家重武力手段镇压。战国时,法家占据上风,于是一统天下。但法家的弊病也就出来了,因为重血腥的武力镇压,轻教化,往往使统治流于暴政。
  西汉一惩秦朝政治弊端。重黄老无为而治,但无为本身就存在着许多缺陷。因此汉武独尊儒家,罢废百家。可是儒家也有儒家的缺陷,仅凭教化。百姓就能安份守己吗?
  后来的统治者用道家,甚至释家来愚民,宣化,用儒家为表。法家为里,治理国家。
  特别得到统治者欢心的就是儒家的核心之一,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或者是上古的尊尊亲亲,但这个尊已不是原来的尊重,而是尊贵,君比臣尊重,因此臣子要服从君王,臣子比百姓尊贵,因此百姓要服从臣子。用此来构建一种安份守己的统治秩序。
  不能说它不好,在一段时间内,它还是一种进步的思想,正是这种秩序,使得各个野心勃勃的枭雄谋反名份不正,减少了动乱。但社会在进步,这种思想也越来越落后。
  正是因为这三纲与尊尊,各个豪强名正言顺的对百姓剥削,到了饥寒交迫之时,老百姓可不管什么尊尊三纲,于是张角黄巢之流迅速催毁了强大的汉唐。
  一些前世有英明的人物,也看到这种缺陷,有了以人为本,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等的说法,李世民同样隐晦地说了一句,民能载舟也能覆舟,赵匡胤未说什么,但在做,重视民生内治,主动的对皇权限制。当然,他们还不能称为跳出这个框框,特别是李世民与赵匡胤身为皇上,就算他们有超人一等的远见识破这个框框,也不会主动揭破。后世朱元璋做得更激进,然而迅速让士大夫们将朱元璋种种政策打压下去。
  正是儒家核心思想中这一缺陷作祟,那怕宋朝就是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如今内治更是花团簇簇,但一百年后,还会继续兼并严重,贫富极度地分化,若再有一个不好的人君上位,很有可能广大贫困百姓在走投无路之下,揭竿而起,国家迅速瓦解。
  郑朗想到这里,找到赵顼,隐晦地将他的担忧说出。
  这没有多大关系,在赵顼心中这个国非是郑朗心中所想的那个国,而是赵家的国,郑朗想宋朝长久,也是替赵家着想。
  赵顼认真的思考了一下。
  郑朗所说不是不可能,郑朗要致仕了,自己还在,能继续维护着改革,可自己也不可能长生不老,自己与郑朗能发起改革,后人就能推翻或者篡改改革。
  再说按照郑朗说法,不可能有完全适合万世江山的制度,就是眼下的改革,未来又会产生种种新的弊端,必须要后人不断地矫正完善。
  然而赵顼也茫然了。
  人君能统治天下,正是儒家这种三纲与尊尊,将它推翻,也等于是将人君统治国家的法理推翻。这好比是杯毒酒,明知道喝下去会让人慢性自杀,也不得不喝。
  三纲出自董仲舒,夫子原意是德治,以仁为本,但某些思想也突出权贵的优越性,因此三纲迅速得到统治者的认同,就连郑朗推翻了董仲舒许多儒学思想,都不敢推翻这个三纲。
  赵顼问道:“可有良策?”
  郑朗在修儒学,能看出这个儒学的弊端,说不定就能将它完善。
  郑朗摇了摇头,后世喊出人人平等的口号,但那一个国家做到人人平等。再说人人平等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bug,不同的智慧与努力付出,创造价值也不同,能人人平等分配么,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一个杠夫一天扛五百麻袋货物与杠一百麻袋货物的杠夫同样分配财富,对前者来说公不公平?
  就算喊出人人平等,会给下层百姓更多生机。可郑朗有没有这个胆量?
  过了好一会,郑朗才说道:“陛下,还如夫子所说,以仁为本,着重德治,另外就是那一个监……用它去化解。”
  那个监出来,也只能说是推迟这一弊端的发作,不能根治。但对此,郑朗束手无策,心中想到。还是交给后人吧。自己能做到的,只能说是让这个文明能平安的延续两百年。赵顼眼中一亮,道:“若实施那个监,郑公不得不继续担任宰相了。”
  “陛下,勿用,”郑朗立即拒绝:“朝堂有张方平,有王安石,还有其他的栋梁之材,老臣可以在临行前。将这件事来龙去脉,利害关系一一交待。再说,这个天下乃是陛下与诸士大夫治理的天下,非是陛下与老臣两人治理的天下。”
  其实郑朗还忽视了一个问题。
  他一直说两百年。是指科技的发展,现在技术与生产力仍然很落后,即便他将前世所学一一撰写出来,并且利用手中职权与影响力。推行科技研究,也要两百年时间,科技才能来一个大跃进。
  但此时因为他的推动。宋朝已经正式出现资本市场的萌芽,宋朝若能平安过渡两百年,资本会更发达,再加上科技的影响,到时资本主义必然与封建主义产生严重冲突。这个冲突严重程度有可能还要胜过史上的北宋党争,又会给宋朝带来什么变化?
  当然,就是郑朗想过,也不会说出口的。
  端午节过后,又传来一个好消息,雷管成功研究出来。这个成功不是指研究出来,早就研究出来,但不能应用,所谓的成功是指安全性提高,并且量产化,而非是试验室产物。
  为了研究它,朝廷花费无数,并且前后计达二十多名工匠在研究时,出现问题,爆炸牺牲。没有办法,主要还是工业与科学基础太落后,尽管有郑朗理论的指导,每出来一样事物,仍然困难无比。不过一旦各种事物陆续研发出来,终会从量到质,产生脱变,也就是郑朗所盼望的科技大跃进的到来。
  看着工匠们在试验,郑朗叹了一口气。
  出来是好的,可惜出来太晚了,没有时间将热火药运用到武器上,只能说它马上就可以运用在民用上,开山挖矿,不然会使伐夏之战更添加了一份成功的机率。
  雷管安全性提高,并且能量产,郑朗立即命令用它代替黑火药推广,特别是平安监,有了它,马上就可以使各种金属矿产量提高,这对宋朝同样重要。金属的产量也是掣肘宋朝进步的重要元素之一。
  但雷管的成功还没有另一件事物重要。
  这一天郑朗在家中休息,三月末两府人事大调动后,郑朗渐渐对政务放手,与偷懒无关,而是培养各宰执的独立性。
  一家人呆在葡萄架上乘凉,一边吃着冰雪甘草汤。
  宋朝也有冷饮业,而且十分发达,不但皇家与权贵家,还有许多商人也开设了许多冰窖,到了夏天,从冰窖里将冰块取出来,因为酒的度数低,将冰块磨碎放在酒中,相当于喝扎啤。至于各个城市更是摆满了冷饮摊子,比如用甘草、砂糖和清水熬成汤,然后放凉,放凉以后再加进磨碎的冰块,这就成了鼎鼎大名的冰雪甘草汤,也就是此时郑朗一家喝的冰汤。或者把黄豆炒熟,去壳,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匀,加水团成小团子,最后浸到冰水里面,这就是冰雪冷元子。或者将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块,泡到冰水里面,做成生淹水木瓜。其他还有药木瓜,雪泡豆儿水,等等冷饮。
  各种冷饮品种琳琅满目,远非后人所想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