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8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朝来说,也会是一场灾难。
  梁氏同样打着这个主意。
  党项人不是一无是处,不但顽强,并且内心同样有着一份骄傲,西夏流传着一首党项语诗叫《颂师典》:为何不跟西羌(吐蕃)走,西羌已向我俯首,大陆事务我主宰,政务官员共协辅。未曾听任中国管,中国向我来低头,我处皇族不间断,弥药(西夏在唐朝族名弥药)皇储代代传。
  郑朗听到后,不由大乐。
  从这首诗上,他马上就想到了后世的棒子yy精神。
  宋朝这边为了筹集粮草,从前方诸将,到后方京城里的大佬,几乎愁白了头发。西夏那边却很从容,先是派重兵看守着黄河上十几个渡口,然后派百姓将秋粮收割上来,甚至从容地播下冬小麦,以备来年夏粮收成。
  还有战斗,横山地区的一些部族反抗,那个规模不大,大多数地区是在横山里钻来钻去。每天都有伤亡,不过郑朗没有太在意,多数镇压的军队是为了练兵的,同时各归顺部族也产生大量伤亡,未来这些部族就与那些反叛的部族产生仇恨,那么以后那些部族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没有生存空间,危害就大不起来。
  要么章楶带着军队收复北河套,西夏在这里驻扎了一些军队,但主要是防止契丹入侵,实际这里百姓并不多,西部地区更是出现了沙漠化,而非是原来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西夏也将主力军队与物资调到兴庆府,因此章楶军队与其说是收复北河套,不如说是在北河套推进,然后陆续地分兵驻扎。有战斗,规模皆很小。
  余下开始静悄悄一片。
  时光迅速进入九月下旬,天正式冷了下来。
  种谊军队进入了并州地区,曲姚二人的骑军也抵达了河北,只有张玉的军队还在太行山半路上。
  听到这个消息,郑朗一颗心定了定。
  这是个人风格造成的结果,青年时代郑朗也喜欢冒险,后来处理的事多了,性格越来越谨慎,再加上在荆湖南路出了事,后来改革,每一项决定都牵连着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性格越来越稳妥。
  这种稳妥性格未必很好,战争谁敢说百分之百胜利,在国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适度地就需要冒一些风险。因此,从军事角度来看,郑朗也许做成功了许多事,数次战役也大捷,但每次大捷都会出现许多伤亡,消耗也很大。这一点,就远不如章楶与王韶。特别是与契丹交手,郑朗这种性格十有**,会落得诸葛亮北伐的下场。
  也不能说不好,虽过于稳重。但不会出现失误与意外。至少对付交趾与西夏,这种性格足矣。
  有了这些军队进驻河北河东,即便契丹出军,宋朝这一回也不可能再摆一个大阵,那么就能将契丹军队拖上一段时间。
  同时郑朗也感叹契丹的没落,若是萧燕燕在世时,看到西夏危急如此,也不用他施什么阴谋阳谋,早就十万大军兵临河北三关了。
  郑朗视线这才集中在河西。
  进攻开始。
  一个让西夏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的进攻。
  塔坦族。
  贺兰山西边就是大漠。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腾格里沙漠,但在古代水土没有恶化之前,腾格里沙漠里不但有居延海与石羊湖这样的大湖泽,还有许多绿洲。
  唐末通向西域四道。南二道一是兰州凉州道,一是吐蕃的南丝绸之路,还有北二道,一条就是从贺兰山去居延海的道路。还有一条就是从阴山去居延海的道路。
  到了神宗年间,大漠里的绿洲越来越少,可还是有。
  在这些绿洲上生活着一些截然不同的游牧民族。因为难以管理,西夏人同样也只能羁縻而已,造成这些民族桀骜不驯。贺兰山以西就有一个大部族,名叫塔坦族。
  李浩与曲珍兵出居延海,西夏人没有太在意,于是在宋军兵临灵州城下时,曲珍兵出贺兰山,牵制西夏军队。没有真攻打贺兰山,仅是起牵制作用。梁氏不得不分兵驻扎贺兰山,曲珍绕了一个小圈子,自贺兰山外,抵达黄河畔,渡过黄河,与三军会合。
  这次军事行动看似是为了牵制,实际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与贺兰山外塔坦族取得联系,将军中一些物资留给塔坦族,用以贿赂与拉拢。曲珍这才轻装兵渡黄河。
  曲珍离开贺兰山,灵州又失守,梁氏不得不将粮草等物资放在后方贺兰山处,派兵看守。
  但西夏人没有想到,塔坦族乘西夏将重兵驻扎前线的时候,突然越过贺兰山,袭击了西夏的粮仓。
  听到这个消息后,西夏人面如土色。冬天来临,宋朝军队难熬,他们也难熬,就算兴庆府中还有粮草,明年春天怎么办?
  当然,未来这个塔坦族同样也会让郑朗头痛,可眼下暂时不用管他们。
  最可怕的不是塔坦人烧毁抢走了多少粮食,而是一道消息在河西军民中流传。
  西夏坚守河西,最大的底气便是粮草,自五月初就开始,实际开战时间更早,从去年冬天两国就开始交恶,前线僵持,宋军又收复河西,这都要浪费大量物资。
  而这道消息恰恰是针对这一点的,宋朝不但要养军,还要养一些河东的百姓,有的暂时安置在关中,有的留在原处,这批百姓数量不在少处,自银州到会州,这么广大的面积,接近两百万众。
  但也不算多,熙宁七年大旱,最高峰灾民达到两千多万,那一次大旱,前后持续了接近两年,宋朝平安渡过,并且还在中间收复了河湟兰州。
  难道眼下这点物资就难倒了宋朝。
  其实在中原养活两千万灾民,未必能在西夏养活两百万百姓,但老百姓哪里知道其中的区别。
  消息流传开来,多少削弱了西夏的士气。
  宋军开始强渡黄河。
  其实到了这时候,众人才明白郑朗小心翼翼的原因。
  宋朝此次伐夏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政治、经济、军事、后勤、武器、时季、人心、情报,还有各种阴谋阳谋,民族政策,前面也确实成功了,西夏仅压缩在河西方圆几百公里的点大面积土地上。
  但面临国家生死存亡关头,西夏将士在每一寸土地上,与宋军进行着血战。
  自河东向河西,有怀州境顺化渡,灵州境吕渡,雄州境郭家渡三大渡口,还有十几个小渡。
  整整强攻了三天,宋军才夺下定远渡、鼻浦渡两个小渡口。
  但双方伤亡率,西夏远高于宋军。
  虽有黄河天险在手,又于河对岸构建了许多防御工事,宋军火力太强大了,甚至直接将各种武器搬到船上,向对岸轰击。至于每天轰击会花费多少钱帛,西夏人不会有心思去算计,他们看到的是在宋军轰击,每天死了多少人。
  到了第四天,又让宋军攻下两个小渡口。
  梁氏焦急之下,派使前来灵州与郑朗谈判,愿意听从郑朗的要求,全部还政于李秉常,同时处理一批所谓的奸邪。
  但使者未至,西夏两名大将李段明与李开泰就开始与手下亲信商议。
  梁氏在宋军进一步逼迫下,必然会做进一步的退让。但这两人当时跟随李岩与仁多零丁带着手下亲信一道击杀李清,关押李秉常,也是所谓奸邪之一,仁多零丁是西夏大族族首,与梁家人共同执掌着左右厢,梁氏不会处理仁多零丁,但必然拿爹不痛娘不爱的李段明李开泰出气。梁氏若对他们二人动手,也必然会对他们手下亲信动手。
  二人针对这种形势,问这些亲信怎么办。
  最后在他们有意无意诱导之下,手下决定拥护二人反叛梁氏,从前线杀回兴庆府,处死梁氏,拥保李秉常,进可以与宋军血战到底,退可以求和。
  商议定下来,二人立即丢弃防御的顺化渡不顾,带着大军杀向兴庆府。
  未得功,甚至连兴庆府城门都未进去,但这一来,西夏整个乱了套。而且宋军轻易的拿下了顺化渡,逼向兴庆府。
  李段明进攻兴庆府不能,宋军又逼了过来,被“逼”之下,在他们再次有意无意诱导下,手下亲信主动劝解李段明与李开泰投降宋朝。至此,冯高四人熬了几十年时光,终于回到宋朝的怀抱,但眼下他们身份仍不能曝光。二人在手下大将逼迫下,三万多军队投降。这一降,余下军队再无战意,包括守在吕渡的仁多零丁,也献军投降。
  十月初七,郑朗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兴庆府城下。
  至此,某种意义郑朗已经快要实现岳飞满江红中所写的马踏贺兰山缺。(未完待续。。)


 九百二十五章 雪(大结局一)

  来到兴庆府城外,郑朗将郭逵与王韶喊来。
  就是到达了兴庆府,也未必那么容易将兴庆府拿下。
  在西夏未崛起之前,这里也有一个小城镇,叫怀远镇,主要是用来用军事用途的。后来李德明迁都于此,进行了大肆扩张,周回十八里。与唐朝长安的八十一里相比,于宋朝的五十八里相比,规模小了很多。并且五十八里周长的开封城已经容纳不了城中的百姓,还在向城外扩张。严格来说,长安虽大,可南部诸坊有许多空地,甚至出现耕地,大量菜园子,实际开封城面积不及长安,人口数量却超过了唐朝的长安。
  但周长十八里的城市,在西北豪无疑问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又因为南北有许从湖泊群,城市不得不东西相向。后来的银川依然保留着西夏东西相向的格局,也有湖,不过湖远不及现象之深之广。当然,整个西北,若没有相关的政策,水土在急剧的恶化。
  十八里的城市,东西长度倍于南北长度,因此开了六城门,南北各二门,东西各一门。城外又有十丈宽的护城河。城内仿照唐朝长安与宋朝开封构局,划分了数十个坊,居民密集地分布于诸坊之中。还有宫城建筑,宫室殿宇,官厅衙署,一个官方的手工业作坊,兵营与仓库。再加上提前准备的粮草物资,仅是兴庆府就可以独立生存数年之久。
  整个兴庆府布局,不仅有城内,还有城外,城东十五里处的黄河边高台寺与诸浮图,西部贺兰山东有五台山寺,皇家陵园,佛祖院,以及当年元昊为没移氏修的离宫。山东丛林中还有避暑宫殿。这部分梁氏主动放弃了,将兵力全部压缩到城中。
  但不可小视兴庆府。
  它作为西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修建得比灵州高大坚固。三十年前辽国进攻兴庆府未果,郑朗还知道另一件事,一百多年后,成吉思汗曾四度围攻兴庆府。史上宋朝攻打灵州未成功,现在攻打兴庆府难度足比攻打灵州难度高上十倍!
  拿下兴庆府,这一役也就结束了,但弄不好,在兴庆府就能僵持一年两年三年!不要一年时间。只有僵持半年时间,就会生起许多不好的变故。
  进入十月,河西平原迎来一场大雪。
  有利的一面,此时天正式冷了下去,白天也许还是七八摄氏度的温度,但到夜晚又恢复到零下。白天可怜的太阳,融化不了冰块,无论是兴庆府城外宽阔的护城河,各引水渠。以及各个湖泊,都结下了一层厚厚的冰冻,连马儿都能在上面跑。宋朝军队可以一马平川抵达兴庆府城墙下。
  有不利的一面。
  城冷下来,河水冰冻。泥土也冻得坚硬起来,不要指望挖地道,轰炸城墙了。
  在低温的情况下,除了中午前后弓箭有效果外。早上与夜晚弓箭作用降低,包括神臂弓等利器。
  天冷了,宋朝兵士虽有棉衣御寒。不过穿上了厚实的衣服,影响了行动灵活度。但西夏兵士多生长于此,穿着一件简单的兽皮袍子,就能作战了,这种寒冷的天气利敌不利于己。
  西北道路开始冰雪充塞,后勤供给越来越困难。
  宋军扎好营寨。
  十月初八,密密麻麻的宋军陈兵于兴庆府城南。
  郑朗开始下令:“除反抗者,除收留反抗者,除借机破坏城中治安者,三军入城后若无军令,不得屠杀百姓,违令者斩。不得烧毁民舍,违令者斩。不得奸淫民女,违令者斩,不得抢劫,违令者斩,不得随便闯入百姓私宅,违令者执一百军杖,不得接收百姓一针一钱,违令者执一百军杖。三军朗读三遍。”
  自从宋军进入西夏领土,就执行过相关的命令。但这一次更严格。
  这非是软弱的民族政策,若有反抗,镇压起来也是极其凶残的,甚至在发达的情报网下,故意将一些对宋朝敌意浓厚的横山羌逼反,好来找借口镇压,为以后顺利治理西夏打下基础。
  但这仅是威的一面。
  更多的是恩的一面,史上岳家军与戚家军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故百战百胜。但那两支军队是整个中国史上的奇葩。就连裴行俭治下的唐军,到了敌人范围,烧杀掳掠都避免不了。
  暂时能让士兵得到财富,增加了士气,可为以后铺就了更多的仇怨。
  现在这一政策更严了,又刻意于城墙前三军齐声背诵三遍,是故意给城中百姓听的,让城中百姓反抗心理减弱。
  这一条很关健,乐毅率五**队连攻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仅剩下即墨、莒二城,但在齐**民上下齐心的情况下,久不得功,最后不得不利用种种收买民心的政策,瓦解二城军民的反抗之心。
  王韶军事能力不弱,但相信不会超过乐毅。
  宋军很强大,可对方力量肯定超过了当年的齐国二城力量。
  火牛阵故事是上演不了的,但天知道时间久了,会有什么变数。
  并且也不能结下仇怨,兴庆府毕竟是西夏中心,兴庆府治理不好,以后西夏就治理不好。往长里说,这也是一个样板,以后还有云朔、幽州……
  这是第一个办法。
  还有,宋军只是堵在南城墙前,北城墙没有围住。
  若全部围起来,西夏的残余力量不得不誓死而战,但未围住,有没有这个心,就不大好说了。
  还有。
  宣过军令后,宋军徐徐退下,没有立即强攻,那样牺牲必会惨重。
  接下来,一边大造攻城器械,一边正大光明地于护城河南岸开挖地道。挖了多深,颇让人怀疑,不过自早到晚,炸药爆炸声响个不停。甚至都用上了黄火药,每一次爆炸声传出,冻硬的泥土就会冲天而起。
  未必能在短时间内成功将地道挖到兴庆府城墙下。不过进一步地削弱了西夏城中的士气。
  起的似乎是这个作用,但不可小视它。
  ……
  十月十三,雪住天晴,阳光照射下,雪野闪着粉红色的光芒。
  高遵裕检查了器械之后,对郑朗、王韶、郭逵与李宪说道:“郑公,子纯,仲通,子范,我们可以进攻了。”
  不同的主帅。考虑的重心也不同。王韶偏于军事,郑朗偏于后方,前方战事拖延一天,后方就得不知花费多少钱帛。数年的积蓄与准备,早就因为战争,化为一空。随着从银行里借来的钱,也渐渐花光。
  前方战线在步步推进,后方几位宰相却不停地写信给郑朗诉苦连天。
  但这不能急的,欲速则不达。
  郑朗带着王韶郭逵与李宪又检查了器械。这才下令正式发起进攻。
  先是推出五百多巨大的塔楼,这种塔楼下面装着轮子,可以移动,上面可以容纳近百人站立。但不是真让一百兵士上去,只上去的数十人,同时又将神臂弓带上去,带上去的还有火炮。
  它们是用来进行远程攻击。
  真正攻城的还是云梯。原来军中带来许多云梯,这几天又重新修造了大量云梯。
  但进攻时不是分成两线,而是四线。
  第一线是攻城将士推着云梯向城墙下发起进攻。但在后方还有三条战线,一是在两个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