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亚当·斯密写道:“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会试图自己做鞋,而是从鞋匠那里买鞋。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在亚当·斯密看来,适用于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不大会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我们具有某些优势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来向他们购买。”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绝对优势是通过生产成本的比较确定的。亚当·斯密认为,各国的绝对优势可能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各国固有的自然禀赋(NaturalEndowment),如: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二是后来获得的某些有利的自然条件(AcquiredEndowment),如:民众特殊的技巧和生产工艺。这些优势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因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

    4。绝对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假定世界上只有葡萄牙和英国两个国家,只生产两种产品,葡萄酒和布,投入的资源为劳动,也就是通常说的2×2×1模型。葡萄牙生产1单位的酒,投入的劳动仅为1小时,而英国则需要2个小时,在酒的生产上,葡萄牙拥有绝对优势;生产1单位布,英国仅用了1个小时,而葡萄牙需要2个小时,英国在布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在没有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条件下,葡萄牙和英国都需要生产两种产品以满足国内需要,各生产1单位布和1单位酒。在两国实行专业化分工后,按照绝对优势原理,葡萄牙专门生产酒,英国专门生产布,即,葡萄牙将生产布的2个小时转移到生产酒的部门,英国将生产酒的2个小时转移到生产布的部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分工,则两国的生产状况。

    与分工前相比,两国生产的布和酒都增加了1个单位,社会财富的总量增加了。假定分工后,按照1:1的交换比例,英国拿出1。2单位布与葡萄牙交换1。2单位酒,这样英国比自给自足时多消费了0。8单位布和0。2单位酒,而葡萄牙比自给自足时多消费了0。2单位布和0。8单位酒。两国比贸易前都增加了消费,都超过了自给自足时的消费水平,这就是分工和贸易带来的“双赢”。

    5。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绝对优势理论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游戏”,而是一种“双赢博弈”的思想,从而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但是,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本身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一部分国家的贸易,即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利。但在现实世界中,有的国家技术先进,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那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国际贸易呢?对于这一问题,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和回答。

    5。1。2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23),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谷物法》,导致粮价上涨、地租猛增,严重地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阶级围绕《谷物法》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论证废止《谷物法》,实行谷物自由贸易的优越性。大卫·李嘉图在这场斗争中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他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1817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亚当·斯密所不能回答的问题,指出即使一国各个行业的生产都缺乏效率,没有低成本产品,但是通过国际贸易仍能得到贸易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与主要内容

    如果M国生产A、B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比率低于N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比率,即M<N,则M国在A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相应,N国具有生产B产品的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以比较优势为基础,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各个国家应专业生产并出口那些它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其基本原则是“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这样,可以增加产品数量,节约劳动成本,形成互惠互利的国际分工和贸易。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能从对外贸易中获利;即使最先进和最落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互惠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3。比较优势理论的模型分析

    我们仍然沿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即劳动,也就是2×2×1模型来进行分析。

    假定英、葡两国同时生产葡萄酒和呢绒,其成本如下。

    可以看出,葡萄牙在呢绒和葡萄酒这两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与英国相比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按斯密的理论,在以上的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不会发生贸易,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英国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卖给对方。但是,经过李嘉图的分析,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

    虽然英国生产这两种产品成本均高,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于葡萄牙,英国生产呢绒的劳动消耗(100/90)与生产葡萄酒的劳动消耗(120/80)相比劣势较小,所以应分工生产呢绒。葡萄牙两种产品成本都比英国低,但两相比较,酒的成本最低,优势最大,所以应该分工生产酒。上述即为“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分工原则。分工后,两国的生产状况如下。

    显示出,英国与葡萄牙在进行专业化分工后,两种产品的产量都有所增加,呢绒多产出0。2单位,葡萄酒多产出0。125单位,社会财富总量增加了。假设英国用呢绒来换取葡萄牙的葡萄酒,交换比例为1:1,则交换后的情况如下。

    通过国际贸易,英国比分工前自给自足情况下多消费0。2单位呢绒,葡萄牙比分工前自给自足情况下多消费0。125单位酒。可见,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地位,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可获益。

    4。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言,它是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可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相比,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绝对优势理论可以看做是比较优势理论的特例。

    在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下,最终促使英国废除了《谷物法》,并先于其他国家从保护贸易转向了自由贸易政策,对加速英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英国奠定其经济霸主地位推波助澜,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各国工业生产水平提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该理论没有明确国际交换价格的确定,更没有涉及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如何分配的重要问题;假定生产要素同质,并把劳动看做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忽视资本、土地、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

    5。比较优势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在李嘉图的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然而,这并不能够完全覆盖经济实际中的全部情形。实际上,经济中的要素总是多种的,任何国家生产任何一种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或要素不仅存在数量要求而且存在结构或种类的配置问题。那么,针对多种要素(例如,两种要素)条件下的产品生产的贸易问题,奥地利经济学家哈勃勒(Haberler)在继承李嘉图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并运用机会成本的概念,对李嘉图古典贸易理论进行了演绎。

    (1)机会成本。假定经济社会的资源是给定的,那么在这种条件下,经济社会增加一种商品的生产就不得不减少或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该减少的或放弃的某种商品的产量就称为增加生产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在经济学分析中,机会成本通常用边际产量表示,即:每增加生产1单位某种商品生产时必须减少的或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最大产量。

    假定:A国全部经济资源总量被给定,且被配置在生产小麦和布匹等两个主要的商品上。现在,A国为增加小麦的产量,就必须将经济资源的一部分从生产布匹的过程转移到小麦的生产过程,这样做显然会引起该经济社会布匹产量的减少。那么,减少的布匹产量就是增加小麦生产的机会成本。

    如何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表述一国的比较优势呢?根据哈勃勒的解释,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相对于另一国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则该国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也就是说,在引入机会成本概念后,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大小来决定的。当两国的机会成本差异越大时,则比较优势也越明显。

    机会成本可以用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来描述。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了一国在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所能够生产的两种商品产量的不同组合,确定了一国在资源给定条件下生产的最大极限(或空间)。那么,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斜率即表示生产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具有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增两种情况。前者是指增加一单位某产品的生产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均相同,后者是指每增加一单位该产品的生产,必须牺牲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在现实中,机会成本递增比机会成本不变更为常见。下面我们仅讨论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对于机会成本递增的讨论,读者可以参阅相关文献资料。

    (2)机会成本保持不变条件下的贸易。假定两国生产的机会成本给定,因此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具有固定斜率的直线。图中实线是两国贸易前的可能性曲线。

    第一,两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具有不同比较优势,其中,本国在Y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X商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外国在X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Y商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现在假定两国不存在贸易,则本国将生产定位于E点的生产组合,此时在E点的机会成本是X2/Y1,而外国则将生产定位于F点的生产组合,此时在F点的机会成本为X″/Y″。

    第二,现在假定两国按照分工和专业化原则进行生产决策,其中,本国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Y产品,而外国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X产品,则两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分别出现变化(图中虚线)。其中,本国专业化后生产定位于E′点的组合,此时机会成本为X1/Y2。外国专业化后生产定位于F′点的生产组合,此时机会成本为X′/Y′。则:X1/Y2>X2/Y1,X′/Y′>X″/Y″,且X2/Y1≠X″/Y″。

    第三,假定两国贸易前的生产收益分别为P和P′,则在存在专业化分工以后必然形成某种收益,定义该收益为“专业化分工收益”并分别设为P1和P1′,则:P1>P,P1′>P′。

    第四,如果两国进行贸易,则两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预期的收益。该收益应来源于由两国不同优势产品生产的不同机会成本所决定的产品价格溢出。当两国生产的机会成本差别越大,这种贸易的可能性就越大,并且两国能够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就越大。

    第五,那么,两国贸易的方向是如何决定的呢?哈勃勒从本国贸易的角度给出的解释是:本国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同时进口自己的劣势产品。

    5。1。3相互需求论

    1。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06—1873),是李嘉图的学生,19世纪中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为《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该书中,他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并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的说明和补充。他在相互需求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互惠贸易的范围。

    (1)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穆勒认为,交易双方在各自国内市场有各自的交换比例,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贸易双方才都可以获利。现以英、美两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生产和交换小麦和玉米为例,假定两国劳动投入是相同的,但生产的商品数量不同,产出情况如下。

    分工前,在美国国内,1吨小麦可换取2/3吨玉米;在英国国内,1吨小麦可换取2吨玉米。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分工后,美国专门生产小麦,英国专门生产玉米,再相互交换产品。如果两国间的交换比例为1吨小麦交换2/3吨玉米,即按美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进行交换,美国并不比分工前多获产品,即未获得贸易利益,因而会退出交易而使国际贸易不可能发生。显然,两国交换比例不可能低于1吨小麦交换2/3吨玉米。同理,这个比例也不能高于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吨小麦交换2吨玉米。因此,两国间小麦和玉米的交换比例必须介于美、英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才会使两国都能够从贸易中获益。交换比例应满足:

    1吨小麦交换2/3吨玉米<1吨小麦交换玉米的数量<1吨小麦交换2吨玉米

    即,1:2<小麦与玉米的交换比例<3:2

    可见,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例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它们的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界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或国际贸易条件,必定介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界限之内。

    (2)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贸易能给参加国带来利益。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两国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范围(即互惠贸易范围)的大小。而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孰多孰少,则决定于具体的贸易条件。国际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贸易利益越少,因为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说明本国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越接近于分工和交换前自己单独生产时的产品量。反之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