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政策·实务·案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0。2。2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所有者福利的影响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知道国际贸易对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可以使每个个人的福利得到改善呢?这里就必须了解,每个个人都是消费者,同时,他们也是劳动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他们在不同生产部门工作,可能在出口部门也可能在进口部门,他们并不一定可以像李嘉图模型中所说的,没有任何成本地自由地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流动。要现实地分析国际贸易,我们必须超越李嘉图模型,关注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本节将集中分析一个引入了收入分配的特殊模型——特定要素模型。

    1。模型的假设

    与简单的李嘉图模型一样,特定要素模型也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供给可以在两个部门间进行配置。但与李嘉图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中存在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劳动可以在部门间流动,是一种流动要素(mobile),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specific),它们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

    假设一个国家能够生产两种产品——制造品和粮食。这个国家有三种生产要素:劳动(L)、资本(K)和土地(T)。生产制造品需要投入资本和劳动,不需要土地。生产粮食需要投入土地和劳动,不需要资本。因此,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每个部门都需要使用劳动。同时,土地和资本都是特定要素,各自只用于一种产品的生产。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如何确定每种产品的产量呢?制造品的产出取决于在制造业部门中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多少。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生产函数来归纳

    QMQM(K;LM)(10—1)

    式中,QM表示制造品的产出;K表示资本存量;LM表示在制造品生产中投入的劳动。同样地,粮食的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QFQF(T;LF)(10—2)

    式中,QF表示粮食的产出;T表示土地的供给量;LF表示在粮食生产中投入的劳动。从国家整体上来说,各部门投入的劳动之和等于总的劳动供给量L,即

    LM+LFL(10—3)

    【相关链接】特定要素

    在模型中,我们假定有两种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它们与经济中的某个特定部门保持着永久联系。然而,在发达经济中,农用土地所得只占国民收入的一小部分。当经济学家运用特定要素模型分析诸如美国和法国等国的经济时,他们一般不把要素特定性看成是永久条件而只看成是一个时间问题。例如,酿酒桶是用来酿造啤酒的,模压机是用来制造汽车车身的;它们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故这些不同种类的设备是产业特定型的。但是,给予一定时间,则有可能改变原来的投资方向,即从汽车厂转向酿酒厂或从酿酒厂搬出而投向汽车厂。从长期意义来看,酿酒桶和模压机都可以看成是一种叫做资本的单一流动要素的两种表现形式。因此,在实际中,特定要素和流动要素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只是一个调整速度的问题,即越特定的要素,在工业之间调配它们所需的时间越长。所以,有必要讨论一下,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要素其特定性究竟有多大?

    相对于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人而言,技术非常一般的工人的流动性似乎相当高,尽管不一定像模型中描述的那样。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考虑劳动力在地理位置之间移动所需的时间。一个有影响力的研究发现,当美国某州遭遇经济困难时,该州的工人会迅速地离开该州进入其他州;在6年之内,失业率会回落到全国平均水平。与一台典型的专用设备15—20年的寿命相比,或者与一个购物中心或一栋办公楼50年的寿命相比,这一时间要短得多。因此,劳动的特定性肯定不如大多数资本要素。另一方面,受过高技术培训的员工一般都固守其行业:一位脑外科医师也许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小提琴手,但他却不能在人到中年时再转行。

    链接思考:1。特定要素与流动要素的区别有哪些?

    2。请举例说明,哪些是特定要素,哪些是流动要素?

    2。生产可能性

    若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都给定,则制造业部门劳动配置得越多,制造业商品的产出就越大,而农业产品的产出就相应越小。显示了劳动投入和制造业商品产出的关系。生产函数QM(K;LM)曲线的斜率就代表了劳动的边际产品。可以看出,劳动的边际产品是递减的。这就是说,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每一单位增加的劳动所能生产的制造业商品是逐步减少的。

    说明同样的内容。MPLM曲线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是劳动投入的函数。MPLM曲线以下阴影部分为商品的总产出。可以看到,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总产出也增加,但是边际产品却逐步减少,因此,总产出的增加幅度也是逐步减少的。

    通过劳动力在两部门的不同配置,我们可以画出本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了这一点。如果增加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该部门的总产出增加,但其边际产品下降,而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品上升,这意味着本国生产的制造业商品越多,以农产品表示的制造业商品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凹向原点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了这一点。

    3。价格、工资和劳动配置的决定

    每个部门最终会雇用多少工人依赖于产品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率,而工资率又依赖于两部门各自对劳动的需求。

    企业总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每个部门,企业主都会使雇用的工人达到边际人时的产出值与小时成本相等的那一点。制造业部门边际人时的产值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乘以每单位制造业商品的价格,即PM·MPLM,农业部门边际人时的产值为PF·MPLF。由于劳动力是可移动的要素,因此他在两部门的工资必然相等,否则他就会从低工资部门流向高工资部门。我们令W为劳动的工资率,则:

    在制造业部门必然有:

    PM·MPLMW(10—4)

    在农业部门有:

    PF·MPLFW(10—5)

    同时,总就业必须等于总的劳动供给:

    LM+LFL(10—3)

    把这三个方程式用图表示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制造业商品和农产品的价格给定时,每个部门的工资率和就业是如何决定的。它的底线长度代表总的劳动供给L。从左到右衡量在制造业部门就业的人数;从右到左衡量在农业部门就业的劳动力。PM·MPLM是制造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是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乘上价格PM,它代表了制造业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相应的,PF·MPLF是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曲线,它是从右向左衡量,反映了农业部门对劳动的需求。点E为均衡点,它恰巧满足上述三个方程。在这一点上,工资率为W1。这时,两部门对劳动的需求总和正好等于劳动的总供给。工资率和劳动力在两部门的配置就共同被决定了。

    4。商品价格变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当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对于价格变动,我们可以把它简化为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两种价格以同比例变动;二是只有一种价格变动。例如,若X商品价格上升18%,而Y商品价格上升10%,可以先分析两者都上升10%的情况,然后分析X商品价格上升8%的情况,这样就可以把价格水平上升的效应与相对价格变动的效应区分开来。

    显示了PM和PF同比例上升的影响。当制造业商品价格和农产品价格都提高10%,PF从PF1上升到PF2,PM从PM1上升到PM2时,两条劳动需求曲线也都向上移动10%,使工资率上升10%,从W1提高到W2,而劳动在两部门的配置不变。

    价格的同比例上升对福利没有任何影响。工人的工资提高了10%,但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也上涨了10%,因此他们的境况与以前一样。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由于他们各自商品的价格提高了10%而收入增加,但是他们的劳动成本也同比例上升,因此,他们的实际收入也没有变化。这样,这个模型也证实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价格水平的全面上涨而没有相对价格的变动,不产生任何实际经济效应。

    说明了只有一种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图中制造业商品的价格从PM1上升到PM2,而农产品价格不变。显然,制造业商品价格的变动使得制造业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同比例地上移,从而使均衡点从点E1移到点E3。需要注意的是,它与两种商品价格同时同比例上升的情况不一样:在两种商品价格同时上升时,工资也同比例地上升。但是在只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工资提高的幅度要比价格上升的幅度小。如果PM上升20%,W可能只提高10%。

    这种结果会对三个阶层的实际收入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我们分析工人。工人的工资率提高了,但其幅度比PM要低,因此工人以制造业商品衡量的实际工资W/PM下降了。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没有变,因此工人以农产品衡量的实际工资W/PF上升了。工人的福利状况究竟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要看他们的消费偏好,因此,这里不能得出总体上工人的境况是变好还是变坏的一般结论。

    其次,我们分析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的境况肯定恶化。这是由于:第一,工人以农产品衡量的实际工资W/PF提高了,在农产品价格没变,而工人的工资提高的情况下,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就相应减少了;第二,在收入既定时,制造业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使土地所有者的实际购买力降低。因此,土地所有者受到了损害。

    最后,我们分析资本所有者。他们的境况肯定改善了。这是由于:第一,工人以制造业商品衡量的实际工资W/PM下降,使他们以制造业商品衡量的利润提高了,即由于工人的工资没有与制造业商品的价格同比例提高,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提高幅度要大于价格提高的幅度;第二,制造业商品价格PM相对于农产品价格PF来说上涨,使资本所有者的实际购买力上升,因此,资本所有者是毫无疑问地得益了。

    5。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只需要指出,国际贸易会改变制造业商品和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就行了。假定在没有贸易的时候,日本制造业商品的相对价格比其他国家低,而美国农产品的价格比较低。那么开展贸易后,由于贸易会使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趋于一致。在日本,PM/PF上升,结果就是资本所有者得益,土地所有者受损,而工人的境况不能确定是变好还是变坏;而在美国,PF/PM上升,结果就是土地所有者得益,资本所有者受损,而工人的境况不能确定是变好还是变坏。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虽然贸易会潜在的使整个国家得益,但它也很容易使某些集团受损。即,出口部门特定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得益;进口竞争部门特定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受损,贸易对可变要素的效应是不确定的。

    贸易收益是否一定大于因贸易而带来的损失呢?把受损者的总损失与受益者的总收益进行比较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比较总体福利水平——正如我们之前内容所分析的那样,但这个办法的局限在于,福利是带有主观性色彩的事物,假定资本所有者对消费的反应很迟钝,增加消费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满足,而土地所有者能为点滴的消费增长感到无比幸福,那么很明显,贸易会使总体的满足程度降低。当然,情形也可能正好相反,并且,个人能从他们的生活中得到多少快乐是属于分析范畴之外的问题。

    国家总能从贸易中受益,其基本原因是贸易扩大了一个国家消费品的选择范围(包括数量和种类)。而选择范围的扩大意味着总能找到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从贸易中获利。但是,每一个人都可能从贸易中获利并不表明每一个人确实都从贸易中获取了利益。在现实世界中,受损者和受益者同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贸易自由化迟迟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10。2。3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国际贸易可能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论点最早是由赫克歇尔首先提出的。俄林则认为,虽然各国要素缺乏流动性使世界范围内要素价格相等的理想状态下不能实现,但商品贸易可以部分代替要素流动,弥补缺乏流动性的不足,所以国际贸易使要素价格存在着均等化趋势。在美国经济由中盛走向极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严格证明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上述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下,萨缪尔森证明了以下的结论: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够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可以获取同样的利润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

    由于这个定理是建立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并由萨缪尔森发展,所以,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简称“赫…俄…萨定理”,它主要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y)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这样一来,国际贸易就代替了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就是说,假如A国是一个低工资国家,B国是一个高工资国家,两者之间的贸易将使得A国的工资上升,B国的工资下降,最终使两国的工资相等。同样地,国际贸易将降低A国(高利率国家)的利率,提高B国(低利率国家)的利率,最终使两国利率也相等。

    但是,俄林认为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是不可能的,要素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响市场价格原因复杂多变、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是联合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制约着要素价格完全均等化。而对此,萨缪尔森则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均等化。这种均等化不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必然。

    根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而且可以“调节”各国之间的收入分配,最终缩小各国之间的经济差距。比如,美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国工人收入水平的差距将趋向消失。要素价格均等化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在商品交换的背后间接进行的是生产要素的交换。假定本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而外国是土地丰裕的国家,本国通过出口劳动密集的产品来间接出口劳动,相反,外国通过出口土地密集的产品间接出口土地。通过这样间接地出口生产要素,贸易就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但是,在现实中,自近代国际贸易历史开始以来以至今日,国际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