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惊天大逆转的背后-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不触及高房价根本原因的一切措施都会导致高房价的反扑——更强烈的反扑,而这会引起更可怕的结果。

楼市泡沫或会破,不过不在近两年(4)
 你对蚁族怎么看?
  “蚁族”,学名是“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据同名图书《蚁族》的作者、北大博士后、青年学者廉思称,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蚂蚁拥有25万个脑细胞,在昆虫中属于最聪明的物种)、弱小(相对于其他昆虫来说)、群居(一个蚁穴里常常有成千上万只蚂蚁)。
  “蚁族”这个概念的确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和集体思考。事实上,在很多城市,都有这样一群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依然在为生活挣扎。《蚁族》的调查报告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
  “蚁族”是否存在?如果存在,这个群体的本质是什么?反映了什么社会现状?他们的出路在何方?
  这个现象的出现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我没有做过相关的专项调查,但至少应该质疑一下。
  《蚁族》的作者重点写的是北京,我知道北京有很多人群和聚集地被冠以各类的称谓,比如“北漂”“画家村”等,但在上海,我没有注意到这类现象。作者在描述“蚁族”特征时,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群居,至少在我的经验里没有发现这个群体。
  从他描述的另外一个特征——高学历来看,说高学历者的就业情况差或者是没有办法就业,我想这个群体在中国是存在的,但在国外肯定也有,为什么在中国要引起我们重视?是因为量太多。我也是从外地来到上海的,我在上海也经历过没有饭吃的日子。我相信跟我有相同经历的人还有很多,但那时为什么没有成为社会问题呢?因为当时量不多,所以真正引起我们重视的就是量。
  高学历的人就业情况差或者没办法就业,况且量很大,其实是中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缩影。
  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在2009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介绍,大学生失业率已经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到2009年年底,可能会有150万大学生不能就业。
  而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连70%都不到,中国每年大概有600万大学生需要就业,以往每年的不能就业的量累加在一起,数量十分惊人,就业压力更为严重。
  如此严重的就业形势再上升一个层面,折射的便是中国经济的现状。
  兰德公司在一篇关于中国的研究报告里说,中国每一代的人口数量相当于美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每年有两三千万的人口加入就业大军,而目前中国制造业又遭遇发展瓶颈,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模式需要改变,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必然要从目前低端的利用密集劳动力经济特征上升到对廉价劳动力依赖程度较低的阶段。这会降低总的就业人数,并且提高就业门槛,加大就业的竞争,所以在这种矛盾的交织下出现了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
  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地方差、行业差,城市均衡性差,大城市把中小城市的人才吸引过来,小城镇完全只剩下导出功能,这就造成了就业不均衡。比如在中西部,那里的发展机会不好,所以大家都往大城市跑,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城市就业人口的集聚。

楼市泡沫或会破,不过不在近两年(5)
所以,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和中国的宏观经济紧密相连的,解决起来非常困难。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尝试还有就业空间的一个方向,就是进一步激活民营经济,以增加就业。
  从目前来看,民营企业是捉襟见肘,进退维谷,生存环境和空间越来越恶化,但民营企业解决了社会80%~90%的就业问题。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所产生的矛盾就会越来越激化,所以政府要助推民营经济,给政策让它们更好地发展,这样才可能会缓解目前就业难的问题。
  最后,我认为“蚁族”这个概念也有炒作的成分,不过,炒作起来让社会普遍关注就业问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 对于2010年整个楼市您有什么看法?
  我重复一下我刚才说的一句话,如果不触及高房价的根本原因,你调控得越厉害,市场反扑越严重,从这个角度来讲,可以去查我的微博,我的观点起码比任志强说的早了两个星期。政府打高房价,几年前已经打过了,几年之前就没有打下来,凭什么现在能打下来?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所谓触及房地产的根本,比如说我们的政策环境,我们的土地制度设定,比如我们对监管环境的执行力,这些东西,你说在未来一年里面就会发生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我看可能性不大,这是惯性的原因使然也好,其他的原因也好,总之房价的调整不会那么快。
  第一,我认为在一个被过度干预的市场中,市场不会主动选择方向。
  第二,我本人认为物业税它出不了,如果出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第三,还有什么措施呢?没有。我们有一个项目,我们已指定由一个银行来办贷款,但其他银行的行长带队在我们门口抢客户;还不说刚刚被叫停的向中介机构返点,最高的时候可以返15%,2009年有多少中介的贷款机构赚得是盆满钵满,真的是赚肥了。那为什么银行贷款的积极性这么高呢?这些银行也是为了向业绩交代,现在银行都已企业化,每一个支行的行长不完成指标就会被扣奖金,所以我认为过完春节人们是该干什么还是会干什么。
  综上所述,从中短期来看,房地产的价格没有理由往下走,但如果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我对房地产还是充满了担忧。之前我也反复表达过这个观点,主要基于以下三条:
  首先是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担忧,但我认为,如果接下来中国的房价要回调的话,也绝不会发生于行业内部。房价下调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中央对所有保障房的规划都落到实处,我很看好保障房的落实到位。首先造成民怨的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解决了,那么剩下这个市场让中高层收入者去抢好了。但2009年这么火的一年,保障房只完成1/4的计划,这还是不差钱的一年,还别说我们担心的2010年了。
  第二是中国宏观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这么大的经济体内庞大资金的去向就是股市、房市,中国的股市市值就摆在这里,而且也不是全流通的,所以股市吸纳的流动性是有限的。这样一来,就只有去房地产了。如此情况下,你说房地产业还能健康发展吗?
  第三是行业整合的问题,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会有分裂和整合。我原先也认为2008年会触发房地产业的大整合,是房地产整合的节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少则几百家多则几千家公司会死掉,但是最后发现死了的充其量也就100家。万科的确也收了好几家,但是马上又转变了,北京在房市最冷的时候据说消失了25%的房地产企业,但是现在估计又增加了25%都不止。数量庞大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导致资金使用的效率低下,整个行业良莠不齐。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房地产企业会死掉一半,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认为会在某个触发点里死一大批,有的是慢慢死去,有的就是在爆发事件中死去。
  我们要问什么时候会发生上述情况?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走势,我的建议是,你可以随着这个市场跳舞,但是要记住,站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引起了我们的担忧,它把宏观经济的产业生态破坏了。我们是职业做房地产营销的,我们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大家都说我们是专家,很尊敬我们。但通过市场调整,大家越来越发现,只要做猪坚强、扛得住就有钱赚,所以有太多的房地产企业对市场没有定位,他们不计后果地去抢市场,如果这样下去,他们就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