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人成熟吗-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框定的未来几年,主要指从现在算起的五至十年,也就是中共第五代领导人的任期。在这段时间内,中国若能处理好下面一系列战略因素,那么就可能顺利跨越眼下的困境或门槛,否则情况可能不容乐观。

    以这样的眼光来看,不可能每一个战略议题都进入未来五至十年的视野,但下列几个议题则是未来五至十年一定无法回避的:

    中国的周边战略:

    如前所述,中国近年在周边遇到的一个巨大困惑是,中国越发展,周边环境越复杂;中国一边强调与邻为善,一边面临四面被围的局面。中国作为一个面积辽阔的陆上大国,其边境(包括海岸线)是否平静,将直接决定其发展的态势。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三大部分:一、南海问题;二、朝鲜半岛;三、东海局势。其中,南海和东海问题均涉及海洋,而且分别涉及东南亚国家和日本。近来则不断有消息显示,日本正在联合东南亚与美国,准备在南海问题上制定航行自由权的统一标准,这一问题涉及东南亚、美国乃至欧洲的共同利益,很容易形成对付中国的统一战略和统一战线。

    朝鲜半岛是令中国头疼的另一个问题。虽然理论上朝鲜的核武器不可能直接针对中国,但由于这个国家的特殊体制,朝鲜拥有的核武器就犹如用细丝悬挂在中国东北部上空的一把利剑,细丝不断,中国东北部就相安无事,否则就很可能粉身碎骨。而悬挂利剑的细丝是否将断,则完全取决于朝鲜领导人的一念之间,而不取决于中国方面。尤其是金正日去世后,朝鲜内部局势未来变化,则更是牵动中国的心。
第一章 中国的战略反思(10)
    但究竟如何评估朝鲜对中国的战略作用?在这方面,显然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朝鲜依然是中国的战略屏障;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朝鲜作为中国战略屏障的作用早已消失殆尽,中国必须尽快与其隔断联系,迫使朝鲜逐渐返回国际大家庭,并学会遵守国际文明社会的游戏规则。

    两种说法各执一词,但均有其合理之处。其实,所有的这些思考,中国决策者及其智囊们未尝不懂。问题的核心在于:对朝鲜半岛战略上的尴尬,恰恰折射了中国本身处境的尴尬。

    中国在南海和朝鲜问题上的困境,虽然都折射了崛起进程中中国在外部环境上的困惑,但从本质上又有所不同:南海问题反映的是中国周边环境的挑战,以及周边国家面对中国这一庞然大物崛起的疑虑和警惕;朝鲜问题的困境,则既折射出中国面临的战略挑战,也折射出中国自身在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问题上的两难。而中国在朝鲜问题上艰难徘徊于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处境,则显然又与近年中国国内问题的上升不无关系。本章后面还将谈到这一点。

    中国的周边战略困境若持续不能找到突破口,那么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间,中国高层和民间,仍将在周边问题上持续处于疲于奔命的“救火”状态。若届时中国国内社会矛盾仍无法得到有效舒缓,那么这一“救火”状态对未来中国发展所构成的负面效应将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大陆对台战略:

    两岸关系不但始终牵动中华民族的心,而且也直接关乎中国大陆未来的长远发展。几年前由于民进党和陈水扁的台独路线,两岸关系一度达到紧绷状态,甚至让人闻到战争的硝烟。

    最近几年,由于台湾内部政局的变化,两岸关系有所缓和,但两岸关系的两大根本症结依然没有消除:一、导致两岸关系紧绷的台湾内部蓝绿对决依然没有消除;二、两岸的政治框架依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之道。而只要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两岸关系不但不可能柳暗花明,而且还可能隐藏继续爆发冲突的种子。

    尤其是2012年1月台湾领导人选举之后,马英九虽得以成功连任,但这将是其最后一任。马英九若要在民族历史上青史留名,就必须寻求与大陆在政治关系上的突破;不然,如果下一届是民进党上台,那么两岸关系发展逆转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若2016年前,亦即在马英九第二任期内,两岸关系仍不能在上述两个结构性问题上有所突破,那么2016年以后的两岸关系将依然充满风险,而届时中国的周边局势若再起风浪,那么情况就比较危急了。总之,稳住了台海,也就在相当程度上稳住了周边。未来五到十年,中国仍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值得忧虑的是,随着近年中国大陆实力的不断崛起,大陆内部存在一种普遍思维,即:只要大陆实力继续发展,台湾实力继续衰退,不愁台湾到时不想回归。必须说,这是一种一厢情愿,而且是十分危险的错误研判。且不说两岸关系中“经济决定论”的悖论已经十分明显,即紧密的经贸往来和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并未消除“台独”思维及其社会基础——台湾主体意识,就以大陆内部转型面临的诸多挑战而言,未来若干年大陆能否顺利跨越转型的门槛,其间也存在很大的变数。
第一章 中国的战略反思(11)
v米v花v书v库v ;www。7mihua。com
    未来几年大陆对台战略的最高哲学,应是帮助台湾民众逐渐找回那份渐行渐远的做中国人的感觉。所有的战略如果脱离了这一最高哲学而流于精算,都可能缘木求鱼,甚至适得其反。

    中国的能源战略:

    能源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对崛起中的中国而言就更是如此。然而,中国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国内可开采的能源已所剩无几。关于中国国内可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只可开采十几年,另一说是勉强可开采到2035年左右。不管哪个数字更准确,中国的石油困境已明明白白地摆在了面前。但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则是:工业发展和居民家用的能源需求不断增长,除此之外还有战略石油的储备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能源战略“走出去”不但大势所趋,而且也早已成为事实。但能源“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所谓“走出去”,无非是到国外购买石油、购买油田或石油公司。但近几年,中国在海外购买油田或石油公司的行为,遇到西方国家的不少阻力;中国进入非洲的策略也遇到一些阻力。

    与此同时,无论是哪种策略,万变不离其宗,最后都会遇到安全运输回国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的石油主要来自四个地区——中东、非洲、中亚和拉美。其中,除少部分的陆上运输管道外,绝大多数都采用海上运输的办法。既然这样,自然就会遇到石油管道的安全和中国海上武装力量走出去的问题。马六甲海峡被称为中国的“能源战略咽喉”,中国超过85%的石油均通过这一“咽喉”运输,那里不但是海盗出没之地,而且也长期为美国所主导,一旦出事,对中国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但在2012年,对中国海外石油战略而言也是颇为敏感的一年。全年诸多油气资源国总统大选或议会选举,将带来国家政权变化的一系列不确定性。中国的石油企业需要对未来几年的石油市场有更清晰的观察和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战略。有专家提出,中国未来几年尤其要关注和应对包括南苏丹、伊朗、叙利亚、伊拉克、非洲中部、委内瑞拉和中亚地区的投资风险。

    中国化解内部社会矛盾的战略:

    未来五至十年,中国面临的最大战略挑战,将是如何化解或至少是如何舒缓国内的社会矛盾。本书后面的几个章节将会谈到今天中国正在经历的几大转型。几大转型都很迅捷,但都很不彻底,由此也引发了一些负面效应和社会矛盾。

    坦率地讲,处于转型期的今日中国,其所经历的社会矛盾是十分严峻的。过去若干年,中国民间流传一句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意思是说,民众在享受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对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颇为不满。今天,这种巨大成就与巨大问题同时赛跑的现象依然存在,只不过“放下碗来骂娘”在相当程度上要改动一下了,在有些地方变成了“暴动”,在有些地方变成了“骚乱”。

    一方面是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是巨大的问题,而这些巨大的问题正在演变成巨大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快速发展的外部崛起的进程,另一方面则是颇为艰难的内部转型的进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今天中国在对外和对内战略上的巨大困惑。未来五至十年,中国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若能有所突破,那就可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否则,局面将不容乐观。
第一章 中国的战略反思(12)
    中国的“战略杠杆”在哪里?

    当然,在中国的对外战略上,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议题,那就是中美关系。在这一问题上,近年在国内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以中国外交界的部分朋友为代表,认为“中美关系不能乱”,“中美关系一乱就不得了”,“中国依然需要韬光养晦,继续忍耐,再忍个三五十年,中国就起来了”;而另一种则以中国的部分军方人士为代表,认为“羔羊若对虎狼继续温顺,那么换来的必然是被吃掉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敢于叫板美国,结果换来的是1972年尼克松亲自跑到毛泽东的书房里握手言欢”。

    2011年12月,在《环球时报》举办的“世界变局,中国战略”年会上,上述两种观点展开了唇枪舌剑的交锋。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与非理性之处,因此展开交锋的结果,不是就两种观点本身辩出个是非曲直,而是向国民提供全方位的思考角度和逻辑。中国的战略发展需要伴随健康、理性的公众讨论;或者说,只有伴随健康、理性的公众讨论,中国的国家战略才能变得更为成熟。」‘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在不同场合的战略讨论中,许多人自然想到了“战略支点”或“战略杠杆”问题。所谓的“战略支点”或“战略杠杆”;来自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的说法。当国家遇到内外危机的时候,有时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举动,确实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在这方面,许多人会想起1979年邓小平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面对越南的长期挑衅,忍无可忍之下,在中越边境展开了一场对越军事行动,当时称之为“对越自卫反击战”。3月5日,深入越南腹地、几可兵临河内城下的中国军队,在最高领导人的一声号令下,果断从越南抽身撤兵。整个对越军事行动持续仅半个多月,虽由于种种原因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极大地打击了越南“地区霸权主义”(中国媒体语)的气势。

    这场军事行动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亮点:一、在当时中苏交恶的战略环境下,中国在南部国境线成功“教训”了苏联的马前卒——越南。而在北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的苏联却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居然没有做出任何军事反应,这几乎就像今天某个富豪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三”当众被人玩弄甚至蹂躏居然毫无反应,其心理初看似乎令人费解,其实是十分耐人寻味的;二、这场军事行动成功获得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信任,继而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向西方世界敞开的大门。

    除此之外,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文革”,百废待兴,中国领导人一方面亟须收复民心,另一方面也亟须树立自己的权威。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两个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宣布将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前三个星期,邓小平访问美国。

    这些单纯时间顺序上的罗列,似乎已在昭示一个简单的道理:1979年的对越军事行动,是一次政治和战略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的行动,真可谓“打击了越南,教训了苏联,给了美国一颗定心丸”。从这个意义上说,邓小平成功地找到了阿基米德所说的“支点”,并“撬起了地球”,即改变了中国面临的战略格局,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
第一章 中国的战略反思(13)
    也许是看到了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略亮点”,今天的中国民间如前所述,一直有一种“打还是不打”的骚动。2011年10月底,北京《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龙韬”的文章,题目是《海上摩擦中国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杀一儆百》。文章首次提出中国应在南海问题上“杀一儆百”,“让南海上空响起一些炮声”,发表后引起密切关注。

    文章说,总体上中国不愿意用军事手段解决海上纠纷,中国认为当前是发展经济的战略机遇期。但一些周边小国的咄咄逼人逐渐使中国人悟出,它们把中国的战略克制也当成自己的战略机遇期,试图利用这段时间扩张海上利益,逼中国让步。“南海的这种情况尤其明显。菲越等国的行为很像趁火打劫,它们认为中国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这使得它们可以搭团队的车,起哄捞中国的便宜。”文章指出,虽然反击对中国意味着一定的麻烦,但如果那些国家当下制造的麻烦和长痛太多,听之任之的风险远远大于中国改变政策带来的风险,那么反击就一定会发生。

    文章警告,中国不能只会谈判,必要时应当杀一儆百。和平崛起并不意味着用让步购买和平,一旦中国卷入海上军事冲突,未必就如一些人预言得那么可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南海等敏感海域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很可能是近年来最高的。

    据悉,署名“龙韬”的作者,是中国大陆一位素以强硬立场著称的军方人士。但文章发表后,正当各方密切关注之际,中国外交部连忙撇清军方与这一评论文章的关系,发言人姜瑜表示,媒体的评论只代表媒体的观点,外交部不进一步评论。她重申,大陆奉行的是睦邻友好的合作观及和平发展战略。

    从战略角度出发,人们有必要对“中国必有一战”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的战略困境展开思考。今天中国的地区处境,就南海问题而言,关系到东南亚的“二元战略”及其在中美之间的战略择边心态。坦率地讲,正如中国军方学者所言,某些东南亚国家一国海军仅相当于中国一个舰队的实力,因此“打还是不打”显然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更多

    是其背后的政治和战略考量。

    经过一场或几场可能的海上军事行动,中国在收复了一些岛屿的同时,究竟在地区战略格局上是得还是失?具体说来,若以1979年对越军事行动作为战略参照对象,那么“南海一战”,中国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最终要打击谁?需要释放什么样的信息给哪些重点国家?中国将把正在中美之间艰难择边的东南亚集体推向美国一边,还是可以成功地分化东南亚国家的阵营?……

    这些问题整合起来,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清单。在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清晰解答之前,所谓的“打还是不打”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