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紫气东来-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记和局长明确表示,因为这所学校的建立,将会改善周边牧民小学的办学条件,并逐步将学生集中在这所学校来学习,从师资方面也将得到更好的补充。
  8月6日:北京时间10点,新疆当地时间7点出发,穿越茫茫戈壁,转上举世闻名的中巴公路,很幸运,一路畅通,尽管沿途有很多路段在修复,但还不至于断路。而我们乘坐的三菱帕杰罗越野汽车是全县最好的惟一一部四轮驱动六缸车,挂着公安局的牌照,一路畅通无阻。
  当走完200多公里的中巴公路后,我们开始了余下的80多公里的戈壁滩上的颠簸之行。走了近4个小时,到木吉乡已经是下午,我们明显能感到高原反应了,有点晕乎乎的感觉,心动加快。在乡教育干事兼木吉乡小学校长的家门口,我们看到了盼望已久的紫光荣誉员工曾哲,他黝黑的脸庞和与牧民相差无几的打扮,使我们半天没有认出他来。同时也看到了正列队?接我们的木吉乡的牧民们,他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热情而淳朴。
  好客的柯族人拿出最好的食物,还杀了一匹两岁的小马驹。我们再三恳求不要杀马,可是,他们执意要用最高礼节接待我们,最后,我们不得不屈服于传统的礼仪。
  饭后,我们去了木吉乡学校。这个学校是中、小学合制,有200多名学生,30多名教师。我们带去的紫荆基金会捐赠的电教化设备就是装备这个学校的。
  在此之前,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新电脑,仅有的两台别人替下来的旧电脑都是286的,而且没有任何高端配置,根本不能用。这次电化教室共配备了五台显示器和一台服务器,及卫星接收装置,将对全乡的教育起到很重要作用。我们看到学校已经腾出一间较好的房子正准备安装这些设备。
  8月7日:吃过早饭后上山,在距离木吉乡36公里、海拔3900米的玛玛西村,我看到了我们的清华紫光紫荆小学。
  这所小学非常漂亮,也许我们不能用现代化的建筑去比,它不过是一排七间红砖房,可是和原来的卵石泥巴垒起的教室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和全村的房子相比,这也是惟一的一排红砖房。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开蒙乐学(7)
教室的设计风格完全是当地最认可的,是花了功夫的杰作。在最中间的房檐上,赫然镶嵌着两个用白瓷砖拼贴的大字——北京,下边即将悬挂的就是汉字和柯文书写的校名——清华紫光紫荆小学,这要到9月18日学校开学典礼时才能挂上。总共七间房的校舍布局是,三间教室,两间宿舍,一间办公室,一间伙房,总面积近200平方米。
  学校顺利地通过了县教育局等单位的验收。(热情的牧民多么希望我们能在山上住一晚上,可是,强烈的高山反应让我们不得不忍着剧烈的头痛、胸闷和呼吸困难在山上呆了十多个小时后选择了下山。)
  8月8日:下山之后的感觉踏实多了,虽然到木吉乡的驻地已经是凌晨,但大家还是很香甜地睡着了。早餐之后返回阿克陶。沿途很多美景,但无暇顾及。包括举世闻名的中巴边防站——红其拉甫口岸,慕士塔格峰,等等。
  8月9日:我们趁在喀什等飞机票的空闲时间,游览了当地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喀什地委副书记刘渊也是清华的毕业生,又是援疆干部。他对我们的善举很是钦佩,只是略有遗憾地问我们,紫光为什么不在喀什捐个学校,解释和玩笑之后,我们能体会到,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对教育捐助是多么的需要啊,从一个当地干部的话语中,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的善举是多么有意义。
  8月10日:返回乌鲁木齐,一路反思,一路揣测……柯族人民热切盼望的9月18日开学典礼,紫光谁来呢?我们并不知道,只是希望不负柯尔克孜人民的厚望——开学的时候一定要来!
  学校建成了,先进的设备也能用了,可是,曾老师有点担心,因为再先进的东西,如果不通过系统的培训,是不容易很好地加以运用的。于是,紫光欣然决定请学校里的一个老师和乡里中小学的三个老师到北京进修,全部由紫光接待。
  四位老师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已经会说一些汉语了,这让我们很欣慰,毕竟,一所小学好像是一扇窗,透过它看到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当时的紫光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赵斐联系好让老师们到清华附小听课进修学习,之后,又联系了到北京小学和中关村一小听课观摩。在北京,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硬件水平也都是名列前茅的,对于来进修的老师而言,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东西,更是激发了他们回去之后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来培训的老师住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这让他们有机会亲身感受了中国一流大学的氛围,他们曾充满期待地说,如果将来能有山上的孩子考进清华大学就好了,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学校啊,他们一定要好好地教学,把孩子培养好。
  毕竟,能够到北京来进修是有限的名额,很多老师都是能到乌鲁木齐就很了不起了,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经费和师资培养的矛盾吗?2004年暑假,紫光决定组织一个讲师团去木吉乡,对乡里的老师进行电脑培训。这让很多老师第一次学会通过鼠标和键盘,同步接受到了网络学校现代的教学内容,让他们知道了有差距,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现代的手段去缩小差距。
  真情感动世界,爱心成就未来,紫光人的奉献没有就此停歇。2004年6月9日,在全中国人民翘首企盼北京传递奥运圣火的日子里,清华紫光耗材产品事业部将耗材大礼包送到了清华紫光紫荆小学校长木明·卡尔塔依的手里,并承诺清华紫光紫荆小学今后所有的打印耗材将由清华紫光耗材事业部提供。
  奥运圣火抵达清华,它不仅点燃的是我们的奥运梦想,更是点燃我们对祖国未来的梦想和期望。我们这次捐赠,是希望我们的爱心像燃烧的圣火,永不熄灭。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帕米尔高原虽然距我们很遥远,但我们的心却与他们离得很近;我们渴望这次捐赠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和更多的希望。帕米尔高原没有太多色彩,希望紫光耗材能为他们打印出生命里更多的精彩。当孩子们能亲手将自己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的图像打印出来,当孩子们能亲手将自己与老师及家人的合照打印出来的时候,心里的骄傲和激动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从此以后,所有的感动和泪水都有了记录的工具。我们相信有了爱便会有一切。 。。

第三章 开蒙乐学(8)
卡尔塔依接过礼包时,激动地表示:“感谢北京,感谢紫光人给我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一定努力工作,以成绩回报给我们的北京亲人。”
  此次爱心捐赠活动只是“紫光耗材爱心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的第一步,接下来紫光耗材的爱心大使将会踏遍祖国各地,将紫光人的深情和厚爱洒遍中国。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有了爱,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黑夜也透明。”是的,爱让生命有了春天,爱让遥远的人有了希望,爱让帕米尔高原不再遥远。企业支持公益活动,既是企业的责任也是企业每个员工的责任,经营中,企业倡导每个单元都要成为发动机(详见真经十七),公益中,企业倡导每个员工都要有慈善心。在追求成功的事业中播撒爱的种子,在收获成功的喜悦中体会真爱的永恒。 紫光人的足迹已经深深地铭刻在那片高原上,他们的功绩也将长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紫光愿意继续做一个爱的传播者!
  第六节  “清华”、“紫光”、“好”
  从阿克陶到木吉乡280多公里,从木吉乡再到玛玛西牧场,还有几十公里。沿途群山相连,江河横溢,雪水从山上冲刷下来,裹携着泥土和岩石,留下大片大片裸露着沙砾和鹅卵石的河滩。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依次排开,擎天而立。新学校所有的建筑材料,红砖、水泥、木材,包括以后学生要用的学习用品、书本、衣物、电脑、发电机,以及电视接收天线,都是经过这条路运进去的。
  如果说在这样一个地方,建成那样一座学校是不可思议的话,坚持对它的关注和支持就更加需要责任心了。
  高原缺氧,道路崎岖,这都挡不住爱的传递。特别是想想曾哲是怎么在山上生活了半年多?牧民们又是怎样世世代代在高原上生活,那种感同身受的教育,真是不言而喻的。在清华紫光紫荆小学落成的时候,清华创业投资的总经理邰志强和现任紫光教育总经理的李凌己代表紫光参加了学校的开学典礼。
  紫光人的心血没有白费,柯尔克孜人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激。在隆重而颇有民族特色的“清华紫光紫荆小学”落成仪式和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上,代表紫光出席典礼的紫光教育公司的总经理李凌己被深深地感动了。
  这所县里小学中综合硬件条件最好的学校,在当地牧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一些曾因条件不便而让孩子辍学的家长,纷纷表示要让孩子继续上学。这所学校的建立,不仅改变了当地的教育环境,更对牧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意义。正如紫光所倡导的文化高于管理,改变从观念开始(详见真经十八)。学校还首次开设了汉语课程,当地牧民们没有一个会说汉语的,但在典礼上,却纷纷操着不熟练的汉语说着“清华”、“紫光”。村里一位84岁的长者更是眼含泪花,拉住李凌己的手连说“清华”、“紫光”、“好”,还做着表示感谢的姿势。一个柯尔克孜女孩表演了一首由牧民自己创作的歌唱清华紫光的歌,纯洁的童音带着真挚的情感,伴着憧憬和希望,回荡在学校的上方……
  来自高原的感谢信
  尊敬的北京市委宣传部蔡赴朝部长阁下:
  首先,向您致以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族全体牧民的最最崇高的敬礼和最最衷心的感谢!
  我们是柯尔克孜、是千百年来戍边保卫祖国西部边陲的民族。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居住在祖国最西边、海拔4500米的帕米尔高原之上,是中国地图上的太阳最后落山的地方,和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交界。冰川、雪山、戈壁、泥石流,交通极为不方便。您派来的北京作家协会的曾哲作家,4月份不远万里来到我们这里,带来了和曾老师一样慈祥善良的北京人的爱心;带来了党中央和您的亲切关怀。
  曾哲老师自己筹备了20万元资金(包括他自己的钱),给我们这里盖了一所希望小学,使我们牧民的47个后代,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学习;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第一次在我们这里高高升起。曾老师历尽艰辛,还给我们建立了水泥球场和电视卫星接收发射仪器,结束了这里没有电视看的历史。使我们的牧民有了业余娱乐,及时听到、看到来自北京的党中央的声音和画面,及时了解到党中央的精神和政策,使我们的心和北京贴得更紧。曾老师的这一行为,不仅是我们牧场,也是我们木吉乡,以至是我们阿克陶县的头一次。曾老师不仅是一个忠于职守充满责任心的作家,更是“###” 的宣传者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我们为他感到骄傲。

第三章 开蒙乐学(9)
曾老师在这里的半年时间,一边监督建新校舍,一边与我们牧民一起吃馕饼,一起住石头房子、蒙古包,一起睡土炕、地铺。同时研究我们柯尔克孜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传统,写文章在报刊发表,向全国人民介绍我们的情况。还和牧民一起骑马去放牧牦牛;参加我们一年一度的转场,骑着马走几十公里轰牦牛。曾老师一边学习柯尔克孜语言,一边在学校开设汉语课,受到我们牧民的热烈欢迎。曾老师不怕困难,不顾大雪寒风,不顾酷暑骄阳,骑马走访了这一带的牧场、草地、山沟、学校和蒙古包,亲自了解我们的生活。曾老师还关心帮助贫困的牧民,给他们送医、送药、送金钱……在他的计划、努力下,新学校增加到四个老师,并开设了汉语课程;给全体学生买来崭新的校服;买来了崭新的课桌椅、体育用品、扩音机、录音机、高音喇叭……他还帮助我们解决草场的问题、环保的问题、道路的问题。向上级领导汇报我们这里的情况,极好地解决了我们长时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困难……曾老师做过的好事,说也说不完,写也写不完。通过曾老师,我们感受到了北京人民关切的目光,感受到了我们和北京的距离,很短,很短。
  我们柯尔克孜人的心是鲜红的,我们血管中的血是火热的。我们一辈子不会忘记您——蔡赴朝部长;一辈子不会忘记北京人;一辈子不会忘记曾老师。我们一辈子感谢党中央,感谢北京市委的领导。曾老师过几天就要走了,我们感谢他,爱戴他,但我们留也留不住他,我们会想念他,会想念那个叫北京的地方。我们希望您能经常派他回来看看。看看我们;看看他居住过的房子和蒙古包;看看与他朝夕相处的牧民;看看他亲自盖的学校和教过课的孩子;看看他放牧过的牦牛;看看他走过的雪山和草地……
  以帕米尔高原的名义,以慕士塔格冰峰的名义,让我们再一次地感谢您,感谢北京,感谢北京人。感谢您培养出来的具有崇高品质和高尚风格的曾老师;感谢你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为;感谢北京市委的领导;感谢北京市委宣传部;也衷心地感谢北京作家协会和北京作家协会的领导。我们柯尔克孜是好客的民族,我们热情地邀请您来我们的蒙古包做客,我们会用柯尔克孜民族最高的礼节欢迎您。
  今后,我们会记住曾老师给我们的嘱托,把学校管理好,把教学质量提高再提高。时时刻刻把牧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我们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尽快跟上全国人民的步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后衷心地祝福您,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大吉!
  此致
  革命的敬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阿克陶县木吉乡木吉(玛玛西)牧场党支部
  2003年10月8日敬字
  (摘自曾哲《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
  第七节  “破例”才有话
  曾哲的新书《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在封面装帧的腰带上醒目地写着:紫光紫荆小学·清华紫光向帕米尔高原人民的奉献。而他到乌鲁木齐参加签名售书的时候,读者的热切关注让他很感动,当他以荣誉员工的身份接受清华紫光紫荆勋章的时候说:“紫光员工的爱心行动,所产生的意义和结果,绝对是他们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所想不到的。紫光的公益行动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价值本身,而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行动,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一位文化产业研究专家认为:文化会使科技产品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这次爱心行动,让紫光所有人都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在这样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活动结束不久,曾哲就把一本二十多万字的书稿交给了出版社,在出版之前,他诚邀笔者为他的新书写了后记。
  “破例”才有话
  曾哲先生打破自己多年来不主动让人为他做文章的习惯,邀请我为其新书《转场,帕米尔高原的消息》写一篇,实在让我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但冷静一想,曾哲先生的这次“破例”又绝非因我个人而为,实是为“清华紫光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