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紫气东来-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次活动同时创造了堪称佳话的“三最”——近年来奖金最高、征集时间最长、征集范围最广的软件赛事。“阿拉神灯杯”中国青年实用软件设计大赛奖金总额度高达50万元,分设“设计之星”金、银、铜奖和最佳创意奖、最佳组织奖等多项奖项。
  经过专家评选,“设计之星”银奖由“###电脑编码汉语学习系统(###部件编码识字法)”的作者大庆高新区红光科技有限公司的曲洪光和“3D数学教学平台”的作者深圳技师学院的刘飞兵获得。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陈鹏等人获得“设计之星”铜奖。最佳创意奖则由来自清华大学的王晓峰等人获得。大赛“设计之星”金奖空缺。
  来自重庆的选手郭军伟、来自南京的选手朱叶和来自北京的选手李冬,获得知识竞赛一等奖,他们分别获得了清华紫光台式电脑一台。来自南京的参赛选手谷和启凭借《对软件人士的十二点感悟》荣登“阿拉神灯杯”中国青年实用软件创意征文大赛榜首,也获得清华紫光台式电脑一台。
  第六节   软件发展任重而道远
  阿拉神灯是愿望实现的象征,中国软件业的“阿拉神灯”已经尘封太久。一直以来,在我们将印度视为软件业发展榜样的时候,韩国的软件发展也超越了中国。虽然从总量以及所占比例来看,我国软件产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与周边国家,如印度、韩国所占的份额相差不多,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在软件产品质量、软件开放的规范程度、软件出口或满足国内市场的程度等方面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在美国,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继汽车和电子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从我国国内市场软件产业的增长率来看,高于世界软件产业的平均水平,但比印度软件产业起飞时期低近20个百分点,比爱尔兰低近50个百分点。尽管在政府采购中,国产软件已经显现生机,但不可回避的是,就在这个增长迅速、空间巨大的国内软件市场中, 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仍为国外软件产品所把持。究其原因,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缺乏竞争力,在系统软件方面几乎没有我国自主版权软件的立足之地,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国产软件根本无力与跨国企业相抗衡。
  然而软件产业,被喻为中国在新世纪实现信息化的开山之“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要走向复兴和腾飞,就必须在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中“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详见真经十二)。
  在全球软件及软件人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针对国外IT青年在软件产业领域创业成功比比皆是,而我国青年在此领域相对沉寂、软件人才流失严重的现状,“中国青年软件振兴计划”群策群力,鼓励年轻人参与软件产业的创新、创业,发掘人才、打造优秀产品,进而推动优秀作品的产品化进程,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国青年软件振兴计划”的实施,擦亮了许久未见光彩的“阿拉神灯”。而从软件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同步进行的,共同推动着计算机的应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谈到软件产业的振兴依旧任重而道远,但紫光已经坚定地走在了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让社会责任照亮前方更远的征程,凝聚更多有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既要自强不息,更要厚德载物。
  点评:
  2003年10月,由共青团中央指导的“中国青年软件振兴计划”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启动。“中国青年软件振兴计划”是一项伟大的计划,是一项通过系列赛事有望带动软件产业全面发展实现软件振兴的长远计划。通过比赛的形式,发掘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青年软件人才和优秀的软件产品,真正实现“鼓励青年创新创业、振兴中国软件产业、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宗旨。
  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必争的焦点和战略制高点,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我国的软件人才总量不足,团队规模也非常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产品难度相当大,软件人才匮乏严重制约着软件企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面对中国软件业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的现状,软件振兴成为每个软件企业自身生存发展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成为中国整个产业突破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紫光对“中国青年软件振兴计划”的支持,正是基于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精神的传承。自1988年成立以来,紫光一直以“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作为企业宗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紫光不仅为这次赛事投入大量的精力做协办和承办,并提供了丰富的奖品,还广泛整合资源,携手其它企业共同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在激励青年人才投身软件业的同时,主动对这些优秀产品的产品化、市场化过程进行跟进。
  紫光的所作所为是高瞻远瞩的。虽然从紫光自身的业务看,这项计划并没有必然的结合点,但为了中国软件发展的突破上升以至对一个产业的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紫光却勇于承担责任,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中来,用专注和激情为广大青年点燃了实现软件梦想的“阿拉神灯”。
  

第三章 开蒙乐学(1)
——让教育照亮心灵
  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认识和实践,一些企业甚至感到困惑和茫然。清华紫光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当中,实践着自己“承担历史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企业宗旨。
  2003年5月,紫光自发捐款启动爱心大行动,在中国版图最西北端的帕米尔高原上,清晨第一缕阳光最后照到祖国的地方,建成了一所“清华紫光紫荆小学”。
  第一节   用爱心教育自我
  “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帕米尔高原,位于天山、昆仑山、喀拉昆仑山三大山系交汇处,平均海拔在3200米至4500米之间。
  地处新疆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是我国版图最西的边陲,古时候又被称为“葱岭”,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连接中西亚、中南亚的桥梁。两千多年来,东来的驼队,西去的商旅,和平的使者,征战的勇士,都在这险恶的崇山峻岭之间留下了足迹,写下了一曲曲为后人咏叹的史诗。
  张骞出使西域从这里走过,打开了通往西亚的门户;玄奘西天取经从这里走过,把佛教的精髓带回了炎黄大地;班超为维护民族统一在这里征战过,让西域各国甘为汉臣;马可·波罗从这里走过,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带走了东方的文化……
  帕米尔高原是雄鹰翱翔的地方,那些永垂青史的英雄们,不正是矫健的雄鹰吗?历史的长河已经流过了两千多年,纵使英雄随日月而逝去,但他们打通的这一条丝绸之路,却越走越宽,越走越长,也引领着后人继续在这里演绎传奇的故事。
  这一次的故事是关于一个企业和几十个孩子的。
  有人这样说,不到西部,根本就不知道中国之大。
  西去北京约一万里,海拔四千多米,居住着几十户柯尔克孜族牧民。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在草滩上放牧羊和牦牛,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再往西,几十公里,就到了邻国: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
  在地图上好不容易找到帕米尔高原上的阿克陶县,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从网上可以搜索到木吉乡,而我们要去的喀拉佐玛玛西牧场就只能在想象中了。那是一个每天太阳落山前,最后一抹余晖照耀的边塞小村,也是太阳在中国最后落山的地方。这个地区至今尚未通电,年平均气温℃,就是到了夏季的7月,平均气温也只有11℃。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文化显得那样贫瘠。仅有的一座学校,仅有的两间可以被称作教室的地方,容纳着仅有的十几个学生,相当破旧。
  2003年的春天,“非典”正闹得如火如荼,作为清华紫光爱心大使、荣誉员工的著名作家曾哲离开北京,来到了我国西部边陲的小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时任县教委书记的马军民接待了他。“我要在这里建一所学校,”他说。马军民的手在地图上滑动,越过木吉乡,停在一片碧绿的草场上:“就是这里吧,玛玛西牧场,有我们一个教学点,”马书记说。“还有比这里更靠西的学校吗?”曾哲还不死心,他一定要找一个最边远、最艰苦、最需要学校的地方。“没有了,再往西不远就是边境线了。”吉普车把曾哲送到了玛玛西牧场。从阿克陶到木吉乡280多公里,从木吉乡再到玛玛西牧场,还有几十公里。
  曾哲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被这里还处于文化荒漠的现状深深地震撼了。“最初,听当地教育局领导介绍,知道我要去的地方三面环山,前面是一条河,学校很小,没想到实际情况还要恶劣。我就想改造一下,预算大概在2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建校舍,添置桌椅板凳。有些孩子每天要走10多公里上学,所以,我想把宿舍也好好地建设一下。”但是如何落实和推进这项系统工程呢?曾哲想到了紫光,其实更是给了紫光一次难得的机会!曾哲的想法,已经和紫光通讯的李椿副总经理以及圈中好友聊过,大家都觉得是件好事,当听说他要亲自办这件事之后,紫光的领导觉得应该给这位充满了爱与责任的汉子以脚踏实地的回应。
  源于清华,属于清华,利于清华,择于《易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化为清华校训,教化清华大学的为人之道;辑于《论语》的“文行忠信、恭宽敏惠”引为紫光格言,展现紫光的经商之理,紫光文化源于文脉相承、亘古不移的中华传统美德,亦是紫光的儒商之道。紫光成立之初就以“承担历史责任,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在20年的发展中,为中国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作出很多巨大的贡献。现在,很多员工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紫光,他们是紫光未来的希望。勤奋、敬业;激情、创新;责任、公平(详见真经十三)是紫光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为员工的成长提出的具体要求。紫光正处在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前辈打下的基础上,努力经营好紫光,并把紫光的企业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对紫光新生代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责任就落在了企业身上。此时,紫光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立刻就想到可以通过这样一种行动达到员工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章 开蒙乐学(2)
捐资助学,是爱心,更是行动。怎么能从思想上教育员工,行动上凝聚员工,效果上感召员工,这是爱心落到实处的关键。 因此,紫光选择从企业文化入手,通过捐资助学的行动,让员工从体验如何做人到学会如何做事,这正是清华人对母校、对社会多年来倾心总结的感悟,紫光也希望员工们能够理解并铭记这种企业精神。
  “如果只是为了建立学校,我们可以在京郊随便找个地方,顺便去旅游,或者让员工背着小包去捐点书本、文具。之所以选择中国版图的最西边,就是为了加强员工对祖国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这也是高科技企业高举民族旗帜,体现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吧。”紫光领导当时认为做这件事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把科技发展与文化建设通过员工的行动协调起来,这是企业员工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近年来发展迅速,企业的参与、支持,依托技术进步和现代化信息手段,都对扶贫助学的方法进行了改善,而且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科技手段。“通过做小事、做实事达到自我教育员工的目的。重要的是爱心!”尽管现在也有一种倾向,说慈善是一种时尚,姑且不说这种说法的出处,紫光觉得,慈善不是赶时髦,是发自心底的爱的清泉涓涓流淌,不管有多少,不管到哪里,都是沁人心脾的甘甜。
  第二节   漂泊人生,撒播真爱
  说到这里,该好好说说曾哲。
  曾哲,北京作协专业作家,被圈内称为“行走文学”的代表,可他自己不承认这个头衔,他一再强调自己是“漂泊作家”,还说行走就是“行”和“走”,漂泊不同,是既“漂”又“泊”,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20世纪90年代初,曾哲树立了一个目标——建十所小学,都选择建在西部最边远的乡村。2000年他漂泊到云南边陲,在独龙江边建了一所小学——雄当俊玉小学,在当地的生活体验让他写出了《走进独龙江的日子·寨子和孩子》。之后听说他连续两届获得老舍文学奖,作品中,记录了他真正走进的最真实的生活。
  其实,从1989年以来,曾哲多次深入西北、西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考察。其著作《离别北京的天》、《远去的天》、《呼吸明天》等十余部,内容全部是反映这些地区的环境、文化、民族生活,以及他在这些地区的遭遇和感悟。
  2002年,曾哲的《一年级二年级》荣获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2004年,曾哲的《香歌谭》获得老舍文学奖中篇小说奖。
  曾哲——惟一一位连续两年获此殊荣的作家。
  这位专写西南西北少数民族的作家,面对生活、学习和写作,曾哲很真诚地说:“我不能和你们年轻人比,我的时间有限,对未来我得赶紧预约。”从曾哲的话语里,就能感觉到,他是一个自我意识、自我使命感非常强的作家。
  30多岁时,曾哲开始觉得城市题材的小说让他的写作变得倦怠,能够到远处生活的向往一直没有改变。为了寻找写作的激情,曾哲带着写书的计划开始安排自己的远走行程。他的第一次行走是在1989年,曾哲沿着西部边疆从内蒙古一直走到广西,经过了西北西南十几个省,走了一年零两个月。一路上不仅骑马骑骆驼骑牦牛,还给别人放牛放马。但是这一路上,写书没有按计划进行。曾哲说:“看到生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写作的意义便显得没那么重要了。这段时间我断断续续地走,慢慢地品味,我的生命在路上流失。”在第一次漂泊中,曾哲本打算走到西藏林芝的墨脱县——这是中国惟一没通公路的县——因为大雪而被迫放弃。惯于安排计划的曾哲,在天气恶劣的形势之下,被迫放弃了他的好奇。4个月后,曾哲来到怒江区域,一座大雪山挡住了他的去路,他知道雪山那边有条独龙江,他好奇于独龙江这条落差1200米的江水,水势凶险,还穿越热带雨林地区,可惜又被挡住了。他只得放弃。天气、环境等种种不利因素让曾哲改变了行走的路线,同样在企业经营中,我们也要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企业条件适时放弃一些目标,“开新车好:学会放弃”(详见真经十四),这样才能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1994年6月,曾哲弥补了上次没能进入西藏林芝墨脱县的遗憾,他终于到达了那里,并且还和当地的门巴族与珞巴族人民生活了好几个月,实现了他的梦想。1999年,在走过国内进藏的几条路线之后,他选择了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穿过喜马拉雅山的中部,徒步进入西藏拉萨。在这次经历过生死考验的雪山之行后,他终于走完了进藏的所有路线。

第三章 开蒙乐学(3)
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