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最伟大的CEO耶稣:无人知晓之人-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能迅速传遍整个世界。
  它能征服世界并不是因为世界需要一个新宗教,而是因为耶稣知道该如何,并且教授他的门徒该如何抓住那些对宗教漠不关心的人的注意力,并且把伟大的思想转化成实际的自我修行的形式。
  重点:“把自己置于对象群体的立场上”
  如果我们说生意人引以为傲的“现代推销术的法则”是对耶稣谈话和工作的精确模仿,相信不会有人认为这个说###亵渎他。
  首先要作的,也许是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置于对象群体的立场上”的需要。某个成功的销售经理对此作了这样的说明:
  “如果你想登上一辆已经启动的街车,你不会垂直地朝它跑过去,妄想一个大步就迈上车。要是真这么干的话,你会发现最终自己可能会趴在地上。实际上,你应该在车旁猛跑,加快步伐,直到你的速度跟车速一样,方向也一致时,你就能轻松地登上车,不会有什么危险,身体也不会摇晃。
  “忙碌的人,头脑也在不停的运转,”他接着说,“他们脑子里想的跟你要提出来的想法大相径庭。你不能直接朝他们跳过去,妄想成功着陆。你必须把自己置于其他人的位置,想象他在想什么,让你最开始要讲的话跟他的想法同步,接下来说一些你知道他肯定也会同意的话。这样,慢慢地,你们两个人的想法就可以结合而不会产生冲突。你要鼓励他说一些“是”、“是的”、“对”、“我也注意到了”之类的话,直到他最后也说“是”,也就是你最后想要得到的答复。
  耶稣没有教授这些却让人们领悟到了这一点。
  他的每一次对话,他同其他人思想上的每一次接触,都值得让任何销售经理认真学习。
  一天,他经过一个湖岸,他看到两个人,他想让这两个人作他的门徒。他们的头脑在不停的转动,他们的手正在忙碌地弄着渔网,他们的对话是关于鱼市的情况,希望今天打的鱼能卖个好价钱。要打断他们的这种想法,让他们改作牧师,为一个新兴的宗教传道的作法只会让他们感到迷惑,可能被他们断然回绝。耶稣是如何着手的呢?
  “跟我来,”他说,“我让你们成为人类的渔夫(传教士)。”
  渔夫……他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人类的渔夫……这是个新想法……他要说什么呢……人类的渔夫……听起来还挺有趣的……哎呀,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呀?
  他坐在山腰上俯瞰富饶的大地。围在他身边的通常是些农夫,还有他们的妻子儿女。他要是想让他们感兴趣,引起他们的注意,就得让他们一开始就明白,他所说的并不是模糊不清的、听不懂的一大堆理论,而是直接关系到他们日常生活应用的一些东西。
  “有一个播种人出去撒种,”他是这样开始的,“在他撒种的时候,一些种子掉到了路边,天上的飞鸟过来把它们吃光了……”他们挺感兴趣的……是嘛?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过这种经历……那些偷东西吃的乌鸦……它们破坏了多少天的辛苦劳动啊……那么,这个讲道者知道一些农夫会遇到的麻烦事,是吧?这倒是挺不错的……让我们听听他要说什么……
  

无人知晓之人(11)
要增加这样的例子很简单,每个都可以当作比喻,让大家深刻了解这些例子中人们的动机。在以后的章节里,我们还要更详细地说明。
  (这些比喻—它们是历史上最有效的广告。)
  

无人知晓之人(1)
就目前来讲,这些例子就足够了。它们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快速地赢得了听众的。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自己放到农夫中间。这个想法显然和农夫的想法是一致的,即使是最愚钝的人也能明白他的意思,这样就可以激起人们的兴趣,想知道得更多。
  重点:预知对方要作的批评,并且干脆利落地了结它。
  每个推销员都应了解,能够事先感觉到人们的对立是多么重要,这样就可以在矛盾激化之前应付这种对立情绪了。耶稣对此知道得更多。一天,他去一个著名的法利赛人家里吃晚饭。当时的风俗习惯并不很严格,他在那个房子的出现吸引了一些陌生人,他们很随意地走进来观察他,听他说话。于是,当晚餐还在进行中的时候,一个有过不幸经历的女人爬了进来,跪在耶稣的身旁,用一种珍贵的香膏擦洗他的脚,然后用她的头发把脚擦干。耶稣清楚地知道这种突然爆发的无私行为对她那负担过重的精神意味着什么,他庄重地接受了这种献礼,尽管这种情感表达会让他很尴尬。他完全了解晚餐主人自鸣得意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啊,”这个玩世不恭的家伙一定会在心里说,“如果他真是个先知的话,一定会知道这个女人是个罪人,也不会允许她碰他了。”
  他也试图把他的想法说出来,但是却没有机会。就在一闪念间,耶稣对他说:
  “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
  “夫子,请讲。”话里隐藏着半分嘲讽。
  “有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耶稣说,“一个欠他500个先令,一个欠他50个。两个人都无力偿还,债主开恩就免了他们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
  西门感觉到这是个陷阱,于是回答也小心谨慎。
  “我想是那个多得恩免的人。”他这样说,想知道这之后耶稣会说什么。
  “你断得不错,”耶稣说,“西门,你看见这个女人了嘛?”
  西门点了点头,现在他希望这段对话还是不要开始的好。
  “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耶稣异常坦白,直指问题的中心。“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
  西门有点局促不安。在众人面前被提醒他,作为主人的过失让他很不舒服。他之所以会邀请这个“有趣”的前木匠,完全是因为这很时髦。但是整个晚餐都有一种恩赐的气氛—它所隐含的暗示就是:“这儿有一顿丰盛的晚餐,过来吃吧,用你的观点给我们作个消遣。”这里并不是享乐的地方,有钱人从不替别人着想!
  “她就像是那个欠了500先令的人一样,”耶稣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然后他用满是温柔的眼神看了那个妇人一眼:
  “你的罪赦免了,”他对她简短地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
  不难想象,在剩下的时候里,谈话都很没意思。即使最傲慢、最自信的人也不愿把自己暴露在那么敏锐的头脑下,他能预知你要作的批评,并且干脆利落地了结它。
  重点:如何把整个观点压缩成一针见血的质问
  他有时仅凭一个问句就能取得成功—提问其实是言辞中最有力的方式之一,但却不能经常使用。
  粗心大意的辩护者,为了把负担重新扔给对手、轻松地获得主控权,经常被拖入到毫无意义的争论当中。耶稣几乎从没跟人争辩过。关于他所提问题的记录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特别是对那些在日常事务中要同其他人的思想打交道的人。让我们再回忆他的另外两次提问。
  法利赛人给他设了一个陷阱。在一个安息日,他们找到一个手枯干了的人,把他放到神殿里,他们知道耶稣一定会经过这里。然后,他们就等着。如果耶稣治好了他,他就违背了法典,因为法典里规定,安息日不许做任何事。到关键时刻,他们就会提醒他这一点。耶稣察觉到了这是个陷阱,毫不犹豫地跟它针锋相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无人知晓之人(2)
“站起来”,他对那个可怜的家伙说。
  那些顽固的形式主义者马上冲了过来,他们的时刻到了。他们自作聪明挖了这个坑,现在他就要掉下去了。耶稣眼里的柔和不见了,他的下颚开始绷紧,他“愤怒地向四周看着他们”,说:
  “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
  他等着他们回答,但是没有作答,他们能说什么呢?如果他们回答说,法典禁止行善,他们的回答会传遍整个市镇。那些追随他的普通群众都是他的朋友,不是他们的—他们会非常乐意四处传扬这个故事,让这些法典的辩护者名誉扫地。法利赛人有足够的头脑认清这一点,他们“缄口不语”,灰溜溜地走了。
  还有一次,他让自己的门徒了解到,他是如何把整个观点压缩成一针见血的质问的。门徒们也无从逃脱人性软弱的缺陷,他们为一些小事吵吵闹闹,争论不休—例如谁更杰出,他们将如何支付花销以及整个事业是从何处开始的。
  “你们中的哪一个能用思虑给自己的寿命增加一天呢?”他问到。“这么小的事,你们尚且不能作,为什么还忧虑其余的事呢?你想,乌鸦也不种,也不收;又没有仓,又没有库,神尚且养活他,比起飞鸟,你们是何等的贵重呢?”
  在问过这样的问题之后,他们的忧虑和争论看起来是多么的渺小、不值一提!
  在3年所有的公众事业中,他一直是局势主宰者,从没有一刻失败过。任何人都可以接近他—在集市上、神殿里、或是在街道上—对那些喜欢辩论的聪明人来说,这是个公平的游戏。同他斗智已经成了人们普遍的消遣活动。法利赛人试过、文士试过、“某个律法师”试过。他们最终都铩羽而归。最后,祭司长们亲自出马了,面对手下人全部失败的情况,他们决定亲自解决这件事。他们要摧毁这个自以为是的暴发户,用他们辉煌的风采和庄严的职责将他击退,把他打回原形。
  “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他们傲慢地问到,“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如果他们期望他会作出一些让步,可就大错特错了。没有任何犹豫,耶稣立刻做出反击。
  “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他说,“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现在回答我,关于约翰,他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还是从人间来的呢?”
  他们倒吸了一口凉气,立刻把头凑到一块,激烈而焦急的互相耳语着:我们应该说什么呢?如果我们说约翰的洗礼是从天上来的,那他会说:“好,那你们为什么不相信他呢?”如果我们说是从人间来的,这些愚蠢的人们会把我们撕成碎片的,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相信约翰是先知。我们应该怎么办?最好告诉他我们不知道,越快离开这里越好。
  “我们不知道。”他们低声说。
  “好吧,”耶稣平静的说,“你们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我也不会回答你们的。”
  又一次完美的成功。在人群的嘲讽中,他们收拾起华丽的长袍,灰溜溜地走了。
  当你看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也许会想,明智的人应该明智地知道,不要去招惹他。即使是小孩,在手指被烫过一次以后也知道要离火远一点。但是他们却在嫉妒和愤怒的驱使下一次次地向他挑战,无异于以卵击石。“法利赛人和希律党人”召集了几个才智卓越的人一块去找耶稣。他们用奉承的言语打前站,毕竟他只是个从乡下来的头脑简单的家伙—几句好话就能让他头脑发热,然后就可以解除对他们的防范了。
  “夫子,我们知道你说的都是真话,”他们说,“你从不在乎人们手里的权柄和职位。你对他们一视同仁,毫不讳言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直接来自上帝。”
  “现在告诉我们,纳税给恺撒可以不可以?”
  非常聪明,先生们,确实非常聪明。如果他回答不可以,那么一个小时后,他的答复就会出现在希律的手上,他马上就会因为宣传反对罗马统治的思想而被捕;如果他回答可以,他就会失去那些热爱他的追随者。因为人们痛恨罗马人,经常逃避纳税……实在是太聪明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无人知晓之人(3)
他看着他们,明白地显示出对他们的蔑视,似乎在说:“你们真的认为我有那么肤浅吗?”
  “拿一个银币给我,”他喊道。一个热切的听众马上从兜里掏出来一个,递给他。耶稣高举拿着银钱的手,让大家都能看见那个银钱。
  “这是谁的头像?”他问到。“他是谁?”
  这些人开始觉得不自在了。最聪明的那个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条路会把他们带到悬崖边,但是他们现在已无法逃脱了。他们必须回答他的问题。“恺撒,”他们答到。
  “很好,”他讽刺地说,“恺撒的物当归给恺撒,神的物当归给神。”还有那次对本市最优秀的律法师的回击……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大笑料……还有在小酒馆里,在神殿的广场上,在集市上的……只要是众人汇聚的场所,就有他的故事……故事是这样描述被他击败的提问者的:“他们很希奇他。”……还有在别的地方……“没人敢再问他什么。”每次都能将反对驳回给反对者;每个陷阱最终都将设陷阱的人套了进去。没有给他们留下任何争论的机会,除了最终不得不承认失败。他们有强大的身体力量,虽然无法在思想上和他对抗,他们却能,最后也的确,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
  重点:更优秀的领导者用困难召唤人们释放最大的能量,
  而不是成功后的报酬—耶稣就是这样的领导者。
  但是它来的却不是时候,他的工作还没有完成。他还没能培养和武装一个力量,让他们因他的死而激发出双倍的干劲去继续他的事业……每年全国都有数以千计的会议—政治的、慈善的、商业的,它们大部分都是在浪费时间。
  人们的行为是建立在错误的观点上的,他们认为吹嘘和夸张是有效的武器—认为人们对唾手可得的成功和来得容易的报酬的反应最强烈。而那些伟大的领袖对此却知道得更多。
  以基甸为例。当他最初召集志愿者去同米甸人作战的时候,有32;000人响应。基甸用挑剔的眼光看着他们,他知道这帮人是为什么到这来的—有些人是因为热爱冒险,有些是怕别人嘲笑自己懦弱,有些是要去掠夺,有些是为了远离自己的妻子。他决定立刻把这些人淘汰出去:“凡惧怕胆怯的,今晚都回家去,”他宣布。
  第二天早晨,有22;000千人消失了,只剩下10;000人。
  可是基甸还是不满意,他又想了一个办法,他领着这群人翻山越岭,穿越河流。上午天气很热,人们都又渴又累,而基甸站在岸边观察着他们,他认为,只有巨大的压力才能表现出人们的性格。如他所料,大部分人跪倒在地,把头伸到清凉的水里,大口地喝水。只有一少部分人表现得很急切。他们用手捧起水,泼到自己脸上,然后马上跑到对岸,不知疲倦地等待出发的命令!
  只有一少部分,只有300人。但是基甸把他们留了下来,余下的打发回家。宁可有300个奋力杀敌、决不后退的战士,也好过率领10,000个三心二意的乌合之众。
  就凭这三百个人,他赢得了胜利。
  优秀的领导者会用困难,而不是成功后的报酬,号召人们释放最大的能量,—耶稣就是这样的领导者。
  他用这种方法将门徒们软弱的本性铸造得如钢铁般坚强。在最后一次会议上,他为他们安排各自的工作,那场面是如此的惊心动魄,没有巨大的勇气是无法支撑的。他平静地讲述着即将到来的危险和损失。
  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我差你们去,如同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