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暮岁回首看人生-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说少年时代有值得我自豪的,那就是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初一下学期,学校举办一次文学讲座,介绍当时很有名气的苏联英雄奥列格的母亲写的《我的儿子》这本书。洪老师精采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每个人。一时间奥列格成了我最崇拜的英雄。我不但下了决心:“一旦敌人胆敢侵犯我们,我一定要象奥列格那样勇敢去保卫祖国,不怕牺牲。”我还把那本书又细细读过一遍。看到奥列格十岁就开始记日记,可我已经十二岁了,就决定从这一点学起,当晚我写下一生中的第一篇日记。从此记日记断断续续伴我度过大半生,熬过一个又一个艰难的时光。如今每当我看到当初那几本已被蛀虫咬破的日记本,心里多少有点安慰,平添了几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觉得自己总算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最初的日记内容简短单调,尽是些孩子气的琐事,看了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却真实地反映了我那时纯洁的心灵和少年时代的人生观,有几篇较有内容的,我抄录下来,权且作为少年时期的一部分回忆。时间是1953年至1955年间:

  5月7日 有人说:“李大钊先生若活到现在一定比毛泽东还大。” 显然他在为李大钊先生为革命死得太早活不到今天,感到可惜,不理解一个 革命者为真理而斗争,完全可以为真理去死,不是为了将来能当大官,做主席。对于李大钊的牺牲,我们应该更多可惜的,是他不能再为革命多做贡献了。

  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人生是短暂的,死是一生的结局,有光荣而死,有罪恶而亡。个人的享福莫过于皇帝,他的存在也不会超过百年。历史是几万倍的百年,这几万倍的时间将咒骂他这渺小的一生。一个英雄,一个谛造历史的英雄,象陈胜、吴广吧!他们的功绩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芳名却永远留传,没有人能“杀死”他们。我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名字,连曾祖父也不认识,却记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为真理而死,历史将永远铭记。革命者可以毫无畏惧去死,庸人所以不敢,是因为迷恋这百年的生活——历史的几万分之一。

  一个人活着,若不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不是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他活着将十分危险。除了真理,所有的东西,不光人民可以满足他,敌人也可以满足他。那么他将跟着谁呢?那就看谁给得多,谁就占有他。那么,这将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6月15日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所有勤学的人都是聪明的人。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无不是“读书破万卷”而造就成的。他们的天才表现在善于接受新事物,敏感,记忆力强,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能从大家熟视无睹的生活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出规律。还在于他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而所有这一切又都是从苦练和实践中得来的,不是与生俱有。爱迪生说:“天才是一分灵感加九十九分的血汗。”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才能又象是一把刀,开始使用锋利无比,要是任意砍伐,缺乏耐心保养,也会迟钝。聪明人还得善于思考和工作。年青人比老人有生气、有能力。但青年时代不好好学习,到老来并不因为资格老经验多就受人尊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失其光辉。

  9月14日 同学们说我“爱出风头”。我检查自己并没有这种意思。我虽是有许多缺点,好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夸奖,总想超越别人。这都怪自己修养不好,不善于掩盖自己的感情。其实每个人都想把事情办好,办得出色,得到别人的赞赏。如果这叫“出风头”,我想也是不错的,首先他必须有“出风头”的本钱,要不断创造“出风头”的条件。这一来,一个人的才干就得到提高,正如虚荣心是一个人的弱点,有时它又是成功的推动力。我们的国家正需要有才能的人,只有在专制社会里,“爱出风头”才会受到讽刺和打击,因为他们之间的利益是冲突的,彼此是仇视的。他们总是一部分人想统治、压迫、剥削另一部分人。我们却希望人人都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大“出风头”。所以“爱出风头”不应该被看成是有害的。

  1月3日 一个人能否有成就,跟他的心力、情操,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尤其是社会最为重要。勇士加理想还不能成为英雄,要靠宝剑,要靠战场,所谓“时世造英雄”。一个社会所推崇、允许和纵容其发展的东西,就容易有成就。反之,受到压制和反对,就很难得到发展,最终还会被埋没。能在受压迫的情况下努力抗争,才是真正的英雄。历史上有过许多这样的人物,他们的身世与他们后来的名声很不相称。在他们成名的时候,也许自身已看不见。伟人都是先知先觉,他们往往走在别人的前面,与人群是不相容的。待到人们感知他们的真理时,生命已不容他们存在。所以历来统治者得到眼前的利益,革命者则得到未来的芳名。而世上有雕成英雄的石块,也有湮灭海底的珍珠。幸运的石头只有几块,倒霉的珍珠却是无数。

  古往今来,文人多蹉跎,屈原投江自尽,司马迁惨遭腐刑,杜甫潦倒一生,白居易放逐千里,五柳先生则隐居山林。凡此种种,可见世上原来就不公平,只有那些无爱于人类的奸诈小人在飞黄腾达。(待续)

一、人生初始——天真美好(4)
1955年7月,我初中毕业。当时班上有个保送生名额,论成绩和各方面的条件,班主任极力推荐我。但因为我有个“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符号,最后还是被校方否决了。后来凭借招生考试,我仍然顺利地再次走进了一中。

  升上高中,意味着离大学不远,也知道自己已经长大,我开始有了理想和目标。此时,在学校里,我仍是顺风顺水,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那年我光荣加入青年团,通过劳卫制二级考查,还担任班级体育委员,我的一篇小说在全校作文竞赛中,跟高二、高三老大哥同台比拼,竟获得二等奖。那一学年结束,我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三等甲学生”之一,老师和同学对我仍然是刮目相看。呈现在我面前的依旧是美好远大的未来。尤其在我读高一、高二这两年时间里,我有幸得到班主任孙鲲化老师的教诲,他同时又是我们的生物老师。他的智慧和教书育人的巧妙更是令我终身难忘。

  还在我读初中时,就常听高年级的同学谈到孙鲲化老师善“抓题”,每年高考的生物题,十有八、九被他“猜”中。难怪一中每年报考医农科的学生十分踊跃。还说孙鲲化老师特“怪”,给学生评分,从不给一百分,最高只能得九十九分。理由是满分等于到顶,难道就没有不懂得?无形中让你对知识有一种永不满足的鞭策,不能不说是“老谋深算”。同样,他也从不给学生记零分。理由是学生上他的课,不可能一无所获。这真是“通情达理”,充满自信。也许基于这种“怪”,学生背地里总直呼他的大名“孙鲲化”,却又毫无戏虐的意思,而是更加尊敬和亲近。叫“孙老师”的有许多人,凡姓孙的教师皆然,唯独“孙鲲化”才是他的专利。

  当我有幸直接聆听他的教诲时,才知道“孙鲲化”三个字确实名不虚传。上他的课特别轻松愉快,不会有一种令人厌倦的感觉。有时他一进教室会“东拉西扯”,捧个标本,指指点点,说长论短,偶而掺杂几句俏皮话,让你忍俊不禁;或指着挂图,“谈天说地”,问这问那,让你目不暇接。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按当时凯洛夫教学五环节衡量,这根本不象“上课”。可是回家打开课本瞧瞧,会惊喜地发现,老师讲的全在书本上,印象特别深刻。难怪学生常说“生物课好学”,而不说“孙老师教学好” ,是有道理的。说一位老师“教学好”,可能指他在课堂上才气横溢,颇有教者风度,但未必学生都“学得好”。而能让学生觉得这门学科“好学”,就不光是要“教得好”,还必须善于将学科知识化为学生易懂又能掌握的东西,应该说是一种更高的艺术。

  孙老师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方面也有一套与众不同的道理。有一次,他竟考查我们“阿姆斯特丹乳牛有多高?多重?乳房直径多少?”我一看题目就傻眼,但很不服气,认为这是“偏题”,反问老师,为什么不考种牛是怎样培育成功?有哪些优点?我认为这才是重点。孙鲲化老师高高的额头闪着亮光,眯细着眼睛瞪着我似在深思,然后不紧不慢地对我说:“科学从来是重视数据的。凡教科书上有的,都是重点,是专家们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才编进去的,字字千钧呀!”

  孙老师的教诲成了我一生的座右铭。从此我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不光对文科教材,连数理化课本也一一细读,不敢妄抓“重点”。尤其是数学,觉得数学家编课本,对数字可能毫不吝惜,使用文字却特别小气。所以别人是“做”数学,我更喜欢“读”数学,里面的公式、法则、定律我可以倒背如流。这算不算一条经验,我不敢肯定。但孙鲲化老师的启发,我永远记住了。这是一位良师不光善于教学,更会育人的所在。此外,孙鲲化老师有不少口头禅,如“各有千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年常在学生中作为戏语留传,却不究其深意。直到离开学校以后,进入社会,细加咀嚼,才觉得颇具生活哲理,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一段难忘的回忆,我曾经在母校出版的《校友报》上发表过,得到许多认识孙鲲化老师的校友们的认同。我再次在这里写出来,更是为了对孙鲲化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

  对我来说,人生初始,是纯真,美好,富有理想的,但也不乏天真和幼稚。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人生转折——一场运动(1)
1957年秋,我升上高中三年级,离大学也只有一年的时间了。我有自己的打算,我数理化基础好,报考理工科是无疑的。我的理想是从事科研工作,当一名科学家。我尤其喜欢化学,它简直象魔术师手中的道具,变幻莫测,深深地吸引着我,要去探索,去追求。我已经读了不少化学专业方面的书,还在学校化学兴趣小组里成功地做过几次实验。

  我的化学老师陈淑元是一位特棒的教师。她终身未嫁,一心一意献给她钟爱的化学教学事业。她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提问学生的方式就十分特别,总是按学生座位的顺序一个接着一个,今天问几位,下一堂课接下去再问几位,使你有了思想准备,会更积极去复习功课。不够,有时她也会突然变个花样,从最后一位倒着数提问,或从中间某位开始,再顺着号或倒着号提问。遇到答不上来的同学,她不是接着去提问另一位,而是停在那里,一直启发到你有了正确的答案为止。课堂上既不显得紧张又十分有趣,还能激发其他同学一起思考。因此同学们都是自觉地提前复习好功课,好在课 堂上应付自如。也许是因为她,我才最终选择了化学专业。就在我们毕业的那一年,她被调到一所大学去任教了。

  大学是神圣的,是决定一个人终身事业的地方。我前半生的理想一直离不开它。那时更是踌躇满志地期待着走进去的一天,满有把握地准备着,努力着,朝自己的目标迈进,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以我的成绩,觉得毫无悬念。

  然而,现实却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把我推向一条艰难坎坷,充满痛苦和恐怖的人生之道,令我遍体鳞伤,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其转折点就起因于当年的一场政治运动。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提出,曾经使当年文艺界出现过少有的繁荣。人们带着解放初那股获得自由和解放的心情,继续寄于极大的热情,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推陈出新,创建未来。但由于许多肺腑之言切中时弊,一些创新有损形象,超出一些人的忍受程度,一场不可避免的反击开始了。《人民日报》相继发表评论文章。1957年7月1日《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的社论,正式拉开反右斗争的序幕。后来又被严重地扩大化。

  乌云密布的天空,随即给人带来不安。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更是以“善于破坏一切”的姿态把一片生机盎然,正在争妍斗艳的百花,瞬间打得七零八落,满目萧条。只见可怜的花瓣飘散在泥土里任人恣意践踏。一个出尽风头的艺术家顿时成为垂头丧气,被人吆喝着的“四类分子”;一个才华横溢,经常出入社交场所,“红”极一时的青年干部刹时跌落下来,滚到泥坑边去挖粪土,跟那些“坏分子”呆在一起;一个聪明过人的大学优等生被打成“右派”后,成了疯子,流浪在街头,被一群无知孩子追赶着,戏弄着。一夜之间他们都成了社会最底层的贱民。这,到底是为什么?作为一名中学生,当时还很不理解,只是感到可怕。

  一天,“当当当,当当当”……急躁的钟声惊恐地响彻校园上空。同学们停下手中的功课赶到操场集合。看到的是那位善于演讲的洪老师被人连推带拖地架到台上去。几年前他在那里精神抖擞、幽默风趣地给大家讲《我的儿子》。那天却狼狈不堪地站在一边,在宣布他为“右派”之后,立即被捆绑起来,被永远带出校园。听说仅仅为了他在会上说过几句逆耳的话,竟遭到如此严厉打击。其实人们对一种不良的现象提出批评,不等于是对政党或制度怀有敌意。换成另一个国度,同样的劣迹,人们也同样要深恶痛绝。我开始感到周围是那么狭窄,“解放区的天”并不都是“明朗的天”。但毕竟这是社会上的事,是长辈们遇到的,跟自己的学习生活不相干吧!

  然而,我的想法又错了,紧接着在大多还是年幼无知的中学生当中,也要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运动,实际上是“反右”斗争的延续。(待续)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人生转折——一场运动(2)
1957年12月15日,学校召开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动员大会”。会上那极富挑衅性和鼓动性的言词,把每个人都震憾了。简直是采用一种“诱蛇出洞而后捕杀之”的阴险手段,要来对付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也可以说是一次名符其实的“教唆大会”。

  那天四周黑沉沉的,灰浓灰浓的天空弥漫着厚重的水气,仿佛伸手抓住一把就能捏出水份来。大约害怕老天爷发怒,只好把一千二百多位学生都拢到一间狭长的草房里。生管主任花了二十分钟时间才把秩序整顿完毕。几声“安静”之后,校长出场了,可惜没有高台,他那十分宽大光亮的额头,和两边刻着阴沉皱纹显得有点突出的嘴巴,通通看不清了。只是从麦克风里听出他的声音异常激动,知道他在执行一个十分神圣的使命。

  “当前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反‘右’斗争取得空前胜利。为了进一步开展全民性的自我教育运动,配合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运动……”校长才讲了几句,下面开始憋不住了,这黑压压的一片,散发出的热量,使草房里的水蒸气浓度迅速增加,以至缺乏足够的氧气。一时咳嗽声,拉衣襟拿课本煽风的沙沙声,互相低语的切切声,还有挪动椅子的碰击声,汇成一股奇特的噪音,把校长的动员令给搅了。

  生管主任不得不站起来吹哨子、喊“安静”。校长的话又渐渐清晰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