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材料帝国-第1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怎么觉得,韦宝林搞的这一套,倒也有点道理啊?”
  在宁中英的办公室里,秦海笑呵呵地对宁中英和满脸怒色的李林广说道。他一回到平苑,就先来拜访宁中英,恰好碰上李林广也在宁中英的办公室里发牢骚,这倒省得秦海再去单独约见他了。
  刚才,李林广把韦宝林当所长之后推行的政策一五一十向宁中英和秦海介绍了一遍,宁中英闷声不语,秦海倒是没心没肺地调侃了一句。
  “要说起来吧,严格管理也是必要的。”李林广点头赞同道,“前一段时间研究所管理上完全放羊,我也是不赞成的。但是,韦宝林的这种管法,管得太死了,哪有用生产队里管社员的办法来管科研的。”
  宁中英道:“李教授这个说法说到点子上了,研究所不是不该管,而是不能用韦宝林这种办法来管。科学研究是很讲究自由的,如果把人管死了,怎么能够出成果?”
  秦海自己就是一个科学家出身,对于科研管理中的那些门道,多少是有些体会的。即便在后世,科研管理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监管部门觉得漏洞太多,防不胜防,而科研人员又抱怨管得太多太死,束缚了手脚。如今,他作为一个局外人,倒是颇有兴趣听听李林广心目中的科研管理应当如何做。
  “李教授,你觉得韦宝林的管理方法不对,那么依你之见,研究所应该如何管呢?”秦海问道。
  李林广思考了一下,说道:“我的想法是,科研课题的管理,应当看结果。而不是看过程。花多少钱,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这是管理者应当关注的。至于说科研人员几点睡觉,吃几块钱的夜宵,没必要去干涉。拿我自己来说吧,有时候必须喝点小酒。有点半醉的时候,思维反而是最活跃的,你说,这符合管理规定吗?”
  “哈哈,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今有李教授小酒助科研,都是佳话啊。”秦海笑着评论道。笑罢,他正色道:“李老师,你的意见。是不是说可以对课题组进行项目包干制,规定时间、经费,到时候只看成果,不问钱是怎么花的。如果谁有能耐,把做实验的钱都自己分了,但仍然能够拿出合格的成果,这也无所谓,是这样吗?”
  “嗯……大致是这个意思吧。分钱嘛,好像有点不太合适。不过……”李林广咬文嚼字地,想换一个更好的说法,但又不知如何表述。作为一个受旧体制影响比较大的老一辈学者,他觉得把科研经费自己分掉是一件说不过去的事情。但如果真的要搞经费包干,却又应当允许研究人员这样做,否则何谈包干二字呢?
  宁中英分析道:“这个东西就像有些工厂里搞车间、班组的承包一样。你能够把产品做出来,那么节省下来的工时、材料,都可以折成钱发给工人。其实生产中间可以挖潜力的地方是很多的,你把预算包干下去,工人能够得到实惠。工厂也没有吃亏,这个事情完全可行。”
  李林广连连点头道:“没错,就是宁厂长的这个意思。其实,科研里的潜力就更大了,有些实验本身是可做可不做的,如果研究人员愿意多动动脑子,就能够少走弯路,这中间省下来的费用就十分可观。哪些地方能省,哪些地方不能省,外人是搞不清楚的,只有做研究的人自己才知道。如果非要用制度把经费固定下来,最终反而是造成浪费。”
  “问题在于,如果搞这样的制度,就意味着你们的科研人员可以拿到几百、几千甚至更多的经费节余,这就不符合制度要求了。”宁中英一语道破了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你把钱浪费掉了,别人无话可说。但如果你把钱省下来,然后自己拿了一点,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各级管理部门就该跟你没完了。
  “我明白了。”秦海点了点头,他突然想到,自己现在正在建科研服务公司,未来涉及到的科研课题肯定不会少。李林广说的这种模式,可以用到自己的科研服务公司里去,一个研究课题,先匡算一个合理的预算,然后完全交给课题负责人去经营,省下来的钱,就作为课题组的奖金,何乐而不为呢?
  秦海不动声色地在心里琢磨着自己的事情,想得差不多之后,他抬头对李林广问道:“李教授,那么现在研究所的情况如何,研究工作还能做下去吗?”
  李林广道:“研究所有这么多研究员,都要从研究所领工资,当然不可能不干活。不过,我注意到大家的积极性都已经受到打击了,不少人跟我说,以后就是按时上下班,至于能不能出成果,已经不再关心了。这样下去,我觉得研究工作的效率肯定要受影响,不再是过去那个充满活力的氛围了。”
  “可惜了。”秦海淡淡地一笑,说道。
  看着自己付出了不少心血建起来的研究所走向衰败,秦海心里当然还是有些不舒服的。但从研究所剥离出来开始,它的命运就与秦海没有太大关系了。如果研究所还在青锋厂的名下,秦海可以通过宁中英对其施加影响,使之按照自己的意愿运行。但现在研究所是由北溪市政府直接管理的,秦海人微言轻,就算他有心插手,恐怕也没人会给他机会。
  “李老师,听说你打算辞职了?”秦海问道。
  李林广道:“你来之前,我刚跟宁厂长谈过,我想辞掉总工程师这个职务,一心回学校去教书了。我原来到研究所来,是因为这里能够做点事情。现在这个样子,想自己做点事也不容易,何不早点回学校去呢?”
  “研究所聘了工学院不少老师,其他老师的想法如何呢?”秦海又问道。
  李林广道:“大多数人的想法和我差不多,都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不过,也有一些老师觉得呆在这边可以领一份科研津贴,学校里的收入也不会少,所以还打算继续留下,这就是人各有志的事情了,我干涉不了。”
  秦海道:“李老师,你离开了研究所,有没有兴趣到我这里再兼一份职啊?”
  “你这里?哪里?”李林广一时有点反应不过来。
  “特钢厂啊。”秦海说道。
  “嗯嗯,我倒把这事给忘了。”李林广不好意思地说道。他最初到平苑来,其实就是受秦海之邀,到平苑特钢厂去帮忙的。后来因为做汽车配件的事情,他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转移到青锋厂的实验室那边,倒把特钢厂的事情给忘记了。不过这也难怪,秦海这一段时间跑到浦江去帮国产化办的忙,让人都忘了他还是平苑特钢厂的老板呢。
  “特钢厂这边,有什么事情随时可以找我啊,我们一直都有学生要找实习单位的,就是不知道你们还接收不接收。”李林广稍尴尬了一下之后,便笑着说道。
  秦海道:“学生来实习,我们永远都是欢迎的,李老师尽管安排就是。不过,我请李老师过来帮忙,可不是过去那些炉前指导的事情,而是想请李老师主持一个实验室,专门从事特种钢材的开发。”
  “这个嘛……”李林广忽然有些迟疑了。
  “怎么?李老师觉得我这里不合适?”秦海有些奇怪,他记得自己最早约李林广来帮忙的时候,李林广是非常痛快的。现在大家关系这么熟了,怎么态度反而变得犹豫了呢?
  宁中英插话道:“小秦,你这样做也不太好。李教授刚刚辞掉材料研究所那边的职务,转身就到你这里来,还是做材料研究,这不明摆着是拆韦宝林的台吗?这样做,对于李教授和你,都不利,市里会有看法的。”
  “原来是这样。”秦海恍然了,他笑着说道:“李老师,咱们可以变通一下。您先不用到平苑来,甚至以后也可以不到平苑来。我提供资金,你带一些老师和学生搞研究,研究出来的成果,咱们双方共享。这件事不需要告诉任何人,韦宝林拿不住什么把柄,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
  “小秦这里的研究项目,我倒是挺感兴趣的。”李林广终于表态了,“小秦过去搞出来的几种特种钢材,设计思想非常巧妙,我正打算就这个思想写点东西呢。不过,你说的合作方式,到底是怎么样的,恐怕咱们还得商量一下。”
  “没问题,回头咱们详细地商量一下。”秦海答应道。
  宁中英听他们俩说完,叹了一口气,说道:“这么说来,汽车材料研究所那边,你们俩都准备放弃了?”
  秦海耸耸肩膀,说道:“不放弃还能如何?”
  宁中英道:“你的也对,现在这种情况,咱们也没法插手。算了,我还是让冷玉明自己多费点心,有些技术就只能自己来做了。唉,咱们过去花这么多心血搞起一个材料实验室,现在又不得不重新开始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脸上露出了几分颓唐之色。(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九章 翅膀硬了可以飞了

  李林广发完牢骚,便起身告辞了。临走前,他表示一回去就会把辞职报告交给韦宝林,从此之后材料研究所的事情就与他无关了。宁中英和秦海把他送出办公楼,然后也没再返回办公室,而是一齐往宁中英家里走。按宁中英的话说:到家里喝点茶,聊聊天,比在办公室呆着轻松,此外,他家那个小闺女也想秦海了。
  听到宁中英后一句话,秦海有一种天雷滚滚的感觉,不过,看宁中英的表情,似乎又没有意识到这样说有什么不合适。在宁中英心目中,女儿还是一个小姑娘,想念一个能说得来的玩伴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丝毫没有想到,女儿其实已经17岁,不是懵懂无知的年纪了。
  “韦宝林那个材料研究所,真的没办法了?”宁中英一边走着,一边把刚才对秦海问过的问题又提出来了。刚才他问这话的时候,有李林广在场,有些话估计秦海也不合适说,现在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宁中英还想再听听秦海有没有其他的意见。
  秦海道:“办法也不是没有,如果通过国产化办给研究所找点麻烦,让韦宝林无法应付,市政府就该考虑一下这个人是否称职的问题了。不过,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呢?缪市长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抓权,并不在乎什么科研规律,咱们一个小小的青锋厂,去触他的霉头也没什么必要吧。”
  宁中英死心了,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算了吧。咱们青锋厂手里有几十项技术,也足够吃喝了。原来柴市长希望研究所这边能够再解决一些重大技术问题,把更多的配件生产任务拿过来。如果研究所的工作陷入停滞,受影响最多的是北溪市。青锋厂反而问题不大。”
  “是啊。”秦海附和道,“再说了,当初研究所就是咱们建起来的,大不了,咱们自己再重建一个小规模的实验室,不就行了?”
  宁中英摇了摇头。道:“我怕是没有这个精力了。我最多还能再干三年,三年以后,也不知道是谁来接我的班,我如果把摊子铺得太大,后面接班的人不一定愿意。所以,我现在只要稳住现有的业务,就可以算是成功了。”
  “其实,您还一点都不老呢。”秦海违心地恭维道。
  其实,走在宁中英的身边。秦海可以明显地看到宁中英头上的白发比一年前要多了许多,这一年青锋厂的经营虽然是蒸蒸日上,形势极为喜人,但宁中英在其中花费的心血也是不可估量的。当初宁中英咬着牙借钱搞材料实验室,其实是担了很大风险的。现在让他再来一次,他也的确没有这样的心气了。
  “什么不老,我的身体我还不知道?”宁中英呵呵笑着,揭穿了秦海的马屁。他说道:“我现在身体大不如过去了,我家老伴天天提醒我要少工作、多休息。以后的事情。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来做了。对了,你这几个月在浦江,工作还顺利吗?”
  “挺顺利的。”秦海应道。他没有向宁中英隐瞒什么,把自己在国产化办期间做的工作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包括与东耀厂和夏扬杰合作搞科技服务公司的事情,也都如实报告了。
  宁中英听罢。皱着眉头说道:“你的摊子是不是铺得太大了?我给你算算,青锋厂这块就算了,你也没心思在厂里呆了。平苑钢铁厂、北溪钢铁厂、跟陈鸿程合作搞外贸、国产化办,现在又多了两个科技公司,对了。听你这意思,你还想跟李教授也弄一个科技公司出来吧?”
  “的确有这个想法。”秦海坦承道。其实宁中英还少算了一些东西,秦海与曲江农场合办了一个水泥厂,在曲武与沙仁元合办了一个工业陶瓷厂,这都是宁中英不知道的。但即使是宁中英算出来的这些,也已经是千头万绪,让人眼花缭乱了。
  “这么多事情,你忙得过来吗?”宁中英问道。
  秦海笑道:“忙不过来也得忙啊。我想做的事情太多,如果一件一件按部就班来做,时间就来不及了。您是知道的,新材料开发,周期都是很长的。我们现在和国外的差距就已经很大了,如果再不抓紧时间追赶,就真的赶不上了。”
  “你想和国外竞争?”宁中英抓住了秦海话里的潜台词,问道。
  秦海想当然地说道:“当然是要和国外竞争。您想想看,我们现在搞汽车配件国产化,面临的问题都是材料问题。人家国外已经搞出来的材料,我们举全国之力都没有搞成,这个差距让人汗颜啊。”
  “国际竞争……有志气,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宁中英感慨道。换成其他的人,如果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宁中英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吹牛,觉得不靠谱。但这话出在秦海嘴里,宁中英是有几分相信的。想想看,经秦海的手出来的产品,已经有不少走出国门了,这个年轻人的确是有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的。
  “对了,宁厂长,我这趟回来,想带几个人出去帮我,其中就包括宁默,您觉得合适吗?”秦海又说道。
  宁中英迟疑了一下,问道:“你觉得,小默能行吗?”
  秦海道:“不试怎么知道呢?我打算和刚才跟您说的那位夏老师合伙开一个材料技术服务公司,他是一个技术人员,管理方面的事情肯定不行,我想叫宁默去当总经理,负责行政和经营。”
  “在浦江?”宁中英问道。
  “是的,在浦江。”秦海答道。
  宁中英心里泛起了波澜,儿子能够到浦江去发展,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宁默原来只是一个头脑简单的青工,秦海创办平苑特钢厂的时候,硬把他放在了管理位置上,也算是赶鸭子上架了。在过去这一年中,宁中英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儿子的成长,虽然说话、做事偶然仍免不了轻率和莽撞,但犯错误的时候已经越来越少,在待人接物等方面,也已经颇有一些章法了。
  看着儿子走上正轨,宁中英是非常高兴的。过去,他对儿子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轻易不与儿子说话,一开口就是训斥和指责。而过去一年中,他们父子之间交流管理心得的机会越来越多,宁中英几乎是把自己几十年的管理经验向儿子倾囊相授,宁默也一反常态地对父亲表现出言听计从。
  如今,秦海提出要带宁默去浦江,宁中英知道,这是对儿子的一次新的挑战,但他也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儿子能够经受得起这次挑战,并且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进步。
  “好啊,翅膀硬了,可以飞了。”宁中英喃喃地说道。说罢,他又认真地对秦海叮嘱道:“小秦,你带小默出去闯荡,我非常赞成。不过,在外面毕竟不同于在家里,北溪这边,如果你们闯出什么祸,我还有点老面子,能够帮你们周旋。到了浦江,如果做得不好,就没人帮你们了。所以,你们要千万小心行事,凡事三思而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