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材料帝国-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么多编制,可不好解决。”柴培德犯愁了,“现在到处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要在一个单位同时填这么多人进去,可不容易。如果把他们的关系分散到很多个单位,管理起来又太麻烦了,我想你也不希望这样做吧?”
  “是啊,我的想法是,最好能够有一个统一的部门,一下子把100多人的编制都挂上,事情就简单多了。”秦海说道。
  柴培德轻轻拍了拍脑袋,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笑着说道:“这件事,其实也很简单,我直接拨一个学校给你不就得了?没错,就是一个学校,这样连你们材料学院学生的毕业证都解决了。”
  “毕业证……”秦海觉得有些懵,“我为什么要给学生发别的学校的毕业证呢?”
  “你自己发的毕业证,能让学生就业吗?”柴培德理直气壮地反问道。
  秦海把自己要办的这个研究机构叫作“材料学院”,还存着招收学生的想法。一来是因为把这么多优秀的人才集中在这里,如果不让他们抽时间带点学生,实在是浪费了资源;二来学者们搞研究也需要有助手,学生无疑是最听话的助手,当然,也是最廉价的助手……
  以秦海的想法,若干年后,国内的材料科学家、材料工程师等等,最优秀的那批都是出自于安河材料学院的,这是何等荣耀的一件事情。
  可是他没有想过另外一点,安河材料学院作为一家民办学院,发出来的毕业证和公立学校是不一样的。当年还有国家分配这一说,公立学校的学生毕业后能够由国家分配工作,民办学院就不享受这个待遇了。柴培德说秦海的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用别的学校的毕业证,其实是在替他着想呢。
  “柴省长,您不会想把安河工学院划给我吧?”秦海怯生生地问道,他琢磨了一下,好像安河的这些高校中间,也就是工学院和他的材料学院性质比较接近了,其他如师范大学、医学院之类,肯定是更不合适的。
  柴培德笑了:“你想得美,竟然想打工学院的主意,这是不可能的。我想划给你的,是你的母校。”
  “母校?”秦海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自己前一世的母校,那可是国内顶尖的大学,校长的级别和柴培德一样,根本不是柴培德能够做得了主的。愣了一秒钟,他才反应过来,此秦海不是彼秦海,自己现在扮演的这个秦海,是安河农机技校的毕业生,他的母校,全称叫作安河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柴省长,您的意思是说,以后我材料学院毕业的学生,领的都是农机技校的毕业证?”秦海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自己是想培养全国顶尖的材料学专业人才,这些人才每人怀揣一本农机技校的毕业证,排在最前面的,是他这个大师兄,这画面……实在是太美了,让人不敢想象。
  柴培德笑道:“怎么,你才毕业几年,就看不起母校了?你不知道,农机技校那边,可一直都把你当成自己的骄傲呢。正好,农业厅那边一直说负担不起农机技校的经费,想把技校撤销掉,你直接打包拿走,把你那些需要解决编制的人才都放到农机技校去,你们的学生也用农机技校的名额招收,由你们培养,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案吗?”
  “这样……似乎也是一个办法。”
  秦海终于确信柴培德是认真的,他忍不住琢磨了一下柴培德的这个建议,倒是越想越觉得真的有几分可行。(未完待续。。)
  ps:  有位兄弟投了50张12000字的更新票,想了想,算了,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拼不起。
  谢了,兄弟,咱们还是细水长流吧,这本书怎么也得再写一年,别争这一时吧。


第三百一十六章 地里有青蛙

  红泽北郊,梅岭。
  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惯常的寂静,一台台推土机在红壤地上往返碾压,履带后面留下一片一片的平地。打桩机吭吭哧哧地喘着粗气,把一根根钢筋桩子深深地砸进地基。若干个水泥搅拌塔已经矗立起来,旁边堆积着如小山一般的袋装水泥。到处都是白灰洒成的标线,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工人,好一派沸腾的景象。
  与后世的建筑工地相比,这里的施工机械稍微少了一些,尤其是缺乏那种被称为“中国鹤”的大型塔吊,但要论现场的规模,可一点都不逊色。
  在得到秦海有关兴办安河材料学院的正式申请之后,省政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所有的审批手续,把梅岭山中的这5000多亩土地都划给了秦海,只收取了一些象征性的使用费。对于省政府来说,材料学院能够给安河省带来的好处,远比这5000亩土地的价值要大得多,在这个年代,能够一下子拿出上亿资金建设一所学院的人,数遍全国恐怕也只有秦海一人了。
  秦海向省里的几家建筑公司发出邀请,马上就得到了积极的回应。由于国内整体经济不太景气,基建更是受到很大影响,材料学院这个工程,对于各大建筑公司来说不啻于雪中送炭。几大建筑公司都抽出最精锐的工程队,携带着各种建筑机械来到了现场。在此前,秦海已经请省规划设计院的专家们协助完成了整个学院的总体设计,建筑公司一到位,马上就各自划出一块,开始了紧张的施工。
  秦海当然不会一次性地把整个学院全部建好,他把建设工作分成了好几期。第一期除了修筑全学院围墙和主要道路之外,剩下的只是建设不到500亩范围内的各种建筑物,包括办公楼、实验楼、实验车间、宿舍楼、锅炉房、食堂等等,饶是如此,总投资也奔着六七千万的规模了。
  秦海对几家建筑公司的老总提出的要求,就是保质、保量、保时。要求他们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建设任务,以便材料学院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运作起来。
  在这段时间里,各地那些受到秦海邀请的材料专家们已经陆续开始向单位办理离职手续了。既然去意已萌,他们也就不再耽搁,毕竟秦海答应了他们高额的薪水,早到一天,就早一点领到钱,这样的事情有谁愿意去等待呢。
  在被划给秦海的土地中。包含着一所青年干部学院,有一幢办公楼、两幢教学楼,还有十几幢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食堂、图书馆、浴室等等一应俱全。在办理完移交手续之后,青年干部学院的师生就全部迁走了,空出来的地方,正好让秦海能够接纳那些匆匆赶来的学者们。
  “孙老师,您来了!欢迎欢迎啊!”
  看到从大轿车上下来的孙玉智一家。秦海赶紧迎上前去,伸手要帮孙玉智接行李。
  孙玉智哪好意思让秦海帮忙。他抓着行李不肯放手,嘴里连声说着:“不重不重,我自己能拿。”
  “孙老师,您把行李给我吧……”黑子带着几个青工凑了上来,你一件我一件,便把孙玉智一家人的行李都接了过去。
  “小傅。孙老师的房子安排在哪里?”秦海空着手,对黑子问道。
  黑子晃了晃手里的钥匙,说道:“我刚从龙校长那里拿了钥匙过来,孙老师是住在3号楼2单元301。”
  “走,咱们先到家里去。”秦海用手一指。对孙玉智说道。
  一个“家”字,让孙玉智和夫人王瑾一时觉得有些恍惚。住在筒子楼里的时候,他们无数次地幻想着,如果自己能够搬进单元楼,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现在,单元楼就在眼前了,他们怎么也难以接受这个变化。
  10岁的儿子孙泽没有父母那样的惆怅,从春寒料峭的北方乍来到春暖花开的南方,他有一种欣喜的感觉。刚才学院的大轿子车从火车站把他们接过来,进入梅岭山区的时候,他看到了两侧丘陵山坡上大片大片的映山红,这是他这个生在城里的孩子从来没有见过的,他觉得一切都是那样新鲜。
  在离开京城之前,父母就告诉他,到了新的地方,他们家会有一套大房子,届时他就能够有一个单独的房间了。听到眼前这位叔叔说到家里去,他第一个便冲在了前面。
  “爸,妈,你们看,这就是3号楼,墙上写着呢!”
  跑了一小段,孙泽像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一样,欢喜地指着一幢住宅楼侧面钉着的小蓝牌子向父母报告着。
  那是一幢三层的砖混结构的单元楼,看起来有七八成新,估计建筑年代也就是不到十年前的样子。墙上的石灰是新刷过的,门窗也刷了新的油漆,空气中还能隐隐闻到淡淡的漆味。
  “这是青年干部学院原来的职工宿舍楼,有些破旧了。我们接收之后,稍微修缮了一下,孙老师和王老师,你们就先将就住着。等我们的新校区建起来,再给你们换新房子。”秦海用抱歉的口吻说道。
  “不必了,不必了,我看这房子就非常不错了。”孙玉智激动地说道,尽管有关待遇都是事先已经说好的,但实际看到属于自己的房子,与在合约上看到冷冰冰的内容,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一行人进了单元门,来到301的门口。黑子用钥匙打开了房门,然后转手便把钥匙交到了王瑾的手上。王瑾拿过钥匙,紧紧地攥着,像是怕弄丢了一样。秦海笑着说道:“孙老师,王老师,这就是你们的家了,快请进吧。”
  “大家都进来吧!”王瑾在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女主人的感觉,她迈步进了房门,然后向众人招了招手。
  “哇,好大的房子!”孙泽一溜烟地跑进了屋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就把两个卧室、一个客厅以及厨房、卫生间都看了一遍,然后极其聪明地认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个房间,一头扎进去,仰面朝天躺在只有床板的一张单人床上,装出了一副熟睡的样子。
  “这孩子!”孙玉智笑着骂了一声,声音有些哽咽了。
  “房子不太大,建筑面积只有62平米,这是原来那个学校中层干部的标准。还有一种房型是给普通职工的,是47平米,也是两居室,就是每个房间都小一点。”秦海解释道。
  “真好……真好。”孙玉智都不知道该说啥好了,62平米的房子,在工业大学是教授的标准,而且也只是理论上的标准,半数以上的教授还分不上这样的房子。现在一到安河,自己就住上了这样的房子,虽然红泽与京城完全没法比,可是在京城没有房子,城市再好又有什么用?
  屋里主要的家具都已经配上了,厨房还有煤气罐和煤气灶,这在当年也算是高配置了。王瑾指挥着黑子等人把行李放下,然后便开始忙忙叨叨地收拾起来,黑子等人则在一旁给她搭着手。
  孙玉智和秦海走到阳台上,孙玉智从兜里掏出烟盒,向秦海示意了一下,见秦海摆手表示不会抽烟之后,他便自己取出一支,点上火吸了一口,然后说道:“秦总,现在我人已经过来了,需要做什么,你就交代吧。我已经考虑好了,后半辈子,就都交给你了。”
  秦海笑道:“孙老师言重了,我这里也许只是你的一个客栈而已,过几年,等到国家的经济形势好了,学校的待遇提高了,你如果想回京城,到大研究机构去,我绝对不会阻拦。”
  “不会的,既来之,则安之,我不会离开这里的。”孙玉智说道。
  秦海没有去争执这个话题,事实上,现在说什么都是太早,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的事情,谁又敢保证呢?他说道:“你既然来了,工作的时间还长着呢,不急这一时。你可以先休息几天,等身体缓过来了,我们再商量开展工作的事情。”
  孙玉智道:“没什么缓不缓的,我也就是坐了30来个小时的火车而已,过去我们下工厂,更长时间的火车也坐过呢。秦总,你就说吧,我该做些什么?”
  秦海道:“孙老师真是个急性子,这样吧,这几天,还会有一些专家陆续到达,等大家都到齐之后,咱们开一个会,详细讨论一下开展工作的事情。你这些天呢,先把你这个领域的事情思考一下,包括你的研究计划,所需要的研究条件,比如实验设备、书籍资料等等,开列一个清单出来,到时候咱们统一解决,你看如何?”
  孙玉智点点头,道:“没问题,这件事我马上就开始做。”
  正说到此,只听得门外楼梯上传来一阵重重的脚步声,似乎是有人在快速地从楼上跑下来。众人循声看去,只见从门外探进一个脑袋,分明是一个10岁上下的小胖子。那小胖子对着众人扫视了一番,大声问道:“你们是新来的吧?我家也是新来的,我爸说你们家也有个小孩,在哪呢?”
  听到有小孩的声音,正赖在里间屋的孙泽腾地一下就跑出来了,直勾勾地盯着那个小胖子。小胖子看到孙泽,欢喜地喊道:“小孩,跟我玩去吧,咱们楼后面地里有青蛙!”(未完待续。。)


第三百一十七章 不怕亏本了吗

  孩子们是最早适应梅岭的环境的。这些被聘来的专家学者,都来自于大城市,家里的孩子哪有这种在野地里撒欢的机会。他们乍一来到梅岭,看到周围的小山、湖泊、野花,什么思乡之情早就扔到九霄云外去了。没几天工夫,青年干部学院的院子里便充满了孩子们的嘻笑声,感染得那些大人们的心情也都舒畅起来。
  安河是个农业省,也是鱼米之乡,肉、禽、蛋、鱼和蔬菜等的供应都比京、浦等大城市要充足得多,价格也要低廉几成,加上所有新来的专家都第一时间拿到了秦海许诺的高薪,家家户户的家庭主妇都放手买鱼买肉,让一家人吃得满嘴流油、眉开眼笑,都说就冲着能吃得这样好,到安河这个地方来也值得了。
  学者们看问题当然会更长远一些,在每天的茶余饭后,他们都会三三两两地结伴走出干部学院,顺着公路向山里走上一两里路,去看那边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这个宏大的场面给镇住了,他们能够想象得出,一旦工程完成,这里将会是如何壮观,就冲秦海这份投入的大手笔,也能够让人相信他要建一所全国第一的材料学院的决心绝非空话。
  “咱们这个秦总,到处是个什么人,怎么有这么大的魄力?”
  “你不知道吗,他搞的那个什么热喷涂机,是打入国际市场的,这几年起码卖了有这个数。”
  “十?十什么?”
  “十亿啊!而且是美金!”
  “什么他搞的热喷涂机,那是李林广他们搞的好不好,也不知道怎么会落到他的手上去了。”
  “我听说啊,这个热喷涂机的核心思路,就是秦总提出来的。李老师他们只是帮着实现了,要说第一发明人,还真非秦总莫属。”
  “得了,老张,你这个牛皮就吹得太大了吧?”
  “老李,老张说的这个。还真不是吹牛,我和秦总聊过,他在材料方面的造诣可谓深不可测。就拿我自己搞的这个方向来说,他和我对话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关键在于,在我不懂的那些领域,他也有涉猎,真不知道他脑子里装了多少东西呢。”
  “你这样一说,我也有感觉了,这家伙也就20出头吧。他从娘胎里就开始学材料了?”
  “……”
  种种关于秦海的传说开始在人们中间传播开来,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材料学家们虽然各自搞的领域不同,但拐弯抹角地都有一些关系,加上来到梅岭这个小圈子里,就算同是天涯沦落人了,互相聊上几句就有了共同语言。大家交流着各自在原单位的境遇,讨论到材料学院来的得失,打听安河的风土人情。但其中谈论得最多的,莫过于大家的新老板秦海。
  秦海像是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一样。每天乐呵呵地在青年干部学院的院子里来来去去,和每一个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