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材料帝国-第7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她家里有没有买车,其实他们已经有了一个买车的计划,打算在一两年后买一辆二手车。在他们看来,能够开车上下班,无疑是融入美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能够在国内的朋友面前炫耀一下的资本。
  这次回国,她见了几位在工业大学时候的同事,和他们聊起美国的生活时,田如芝是带着几分自豪的,而大家看着她的眼神,也是充满了艳羡。的确,他们曾经吃过不少苦,刘汉松现在的工作也不算轻松,但他们能够住上100多平米的公寓,能够有买车的可能性,至于各种家电,那更是不在话下,用她对同事们说的话来说,“家电相对于在美国的收入而言,根本就不贵”。
  所有这些自豪的感觉,在她站在王瑾家的楼下时,就已经开始消退了。及至进了王瑾的家门,看到屋里应有尽有陈设,再听王瑾说到两个人有6万元的年薪以及一次性拿到的10万元奖金,田如芝感觉到自己和刘汉松是两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自己两口子吃了那么多苦,最终反而不如留在国内的孙玉智夫妇,这让她情何以堪呢?
  如果要拿汇率来算,刘汉松的年收入也能到10多万人民币了,如果拿回国内来花,当然能够找到富豪的感觉。可他们毕竟是要在美国生活,2万多美元的年薪,只能算是过得去,要想稍微奢侈一点就远远不够了。可孙玉智夫妇的10多万人民币可就值钱了,没听王瑾说吗,一套124平米的住宅,也不过就是3万元而已。
  “王瑾,听你这么一说,我真觉得我和汉松出国去,是大大的失误了。”田如芝用酸楚的口吻说道。
  “可不能这样说。”王瑾道,“国内这几年经济状况比你们出去之前稍微好了一点,老师的待遇也有所改善,可是和美国还是没法比的。至于说我们家,这只能说是托秦总的福,如果不是秦总把玉智调到材料学院来,我们估计现在还住在筒子楼里呢。”
  “这倒也是。”田如芝稍稍地把心理调整过来了一些,她说道:“来安河之前,我回工业大学去看了一下,真的还有很多老师还住在筒子楼里呢。不过,现在的筒子楼倒是比咱们过去住的强一些了,都有了厨房、卫生间,起码生活上是方便多了。”
  “这是国家的筒子楼改造工程,各高校都是这样做的。”孙玉智笑道,“其实就是在原来的筒子楼外面接了一截,算是人性化了一点吧。”
  田如芝道:“是啊,怎么也没法跟你们材料学院比啊。我原来听秦总说起过材料学院的生活待遇,心里还没什么感觉。看了你们家,我才知道,你们这是提前进入了小康社会啊。”
  “如芝,你说什么呢,什么叫‘我们’材料学院,你现在不也是集团的人吗?咱们还是同事呢。”王瑾笑着纠正着田如芝的措辞。
  有关田如芝的使命,在大秦集团内部是保密的,不过孙玉智和王瑾却知道其中的内情。按照集团的设计,田如芝要来找孙玉智合作开发铈基永磁电机,孙玉智如果不了解田如芝的真实身份,就很难开展合作,所以秦海便让人把具体情况都向孙玉智夫妇做过通报。当然,这个消息仅限于孙玉智夫妇知道,材料学院的其他老师是不了解这个情况的。
  “没错,从现在开始,我也算是大秦集团的一员了。”田如芝说道,“我想好了,要认认真真地把秦总交代的工作做好,对得起他当初给我们的帮助。”
  “如芝,我告诉你,秦总这个人虽然年轻,但非常有魄力,而且非常体贴职工。只要你好好工作,做出了成绩,他是绝对不会亏待你的。”王瑾郑重其事地向田如芝交代道。
  “嘻嘻,我可不在乎什么亏待优待,只要未来秦总能够给我分配一套在材料学院里的房子,哪怕没有你们家这么大,我也知足了。说不定,过几年我就让汉松把在美国的工作辞了,也来材料学院工作呢。”田如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道。(未完待续。。)
  ps:  推荐一下上山打老虎的新书《唐朝小官人》。老虎是历史大神,前面已经写过4本精品书,这本我一直在追,感觉比前面4本写得更有趣,大家不妨去看看。


第六百一十七章 非常看好安河

  最早接到秦海的要约,让她扮演外商收购红泽电机厂的时候,田如芝想得更多的是感恩和回报,对于自己能够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利益并没有太大的期待。在她心目中,秦海算是她和刘汉松的恩人,没有秦海的留学基金贷款以及给她安排的基金会的职位,她也许会累死在打工的餐厅里,刘汉松也不一定会如此迅速地拿到博士学位。
  刘汉松和田如芝都算是比较传统的中国人,知恩图报这种观念,在他们心里是根深蒂固的。秦海帮助过他们,那么现在秦海又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自然是无法拒绝的。秦海其实也对田如芝说起过做这件事情的报酬,田如芝只是付诸一笑,说自己并不是为了报酬而答应做这件事,报酬多少对她而言是无所谓的。
  田如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想的。她家的经济状况已非两年前可比,秦海能够给的那点报酬,对她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这件事情需要耗费的精力和时间都不少,甚至会影响到她正在读的博士学位。她能够舍弃这些来给秦海帮忙,自然就不会太在乎报酬与否了。
  可是,这种想法在她与孙玉智、王瑾夫妇的交谈之后便发生了改变,她突然意识到,成为大秦集团的一员,远比在美国拿个学位再找一份不上不下的工作要好得多。孙玉智夫妇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生活条件,完全是因为孙玉智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家,能够为大秦集团做出贡献。她田如芝不是搞科学的,但在经营管理方面有自己的专长,如果能够以这项专长在大秦集团脱颖而出,集团给自己的待遇。难道会比不上给孙玉智的那些吗?
  赛米公司收购红泽电机厂,并完成对安河电机厂的蚕食,这是一个关乎集团战略的大项目。因为种种原因,田如芝成了这个项目的关键人物。按照约定,田如芝将管理红泽电机厂一至两年时间,然后再找一个借口把电机厂转让给大秦集团。届时她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田如芝最初的想法,也是把电机厂转让出去之后,就回美国去继续自己的学业,但现在,她有了新的想法。
  她想到,如果自己能够在这一两年时间里表现出卓越的管理才能,那么在电机厂转让给大秦集团之后,集团是否会让自己继续留在厂里担任领导工作呢?当然,如果她对此没有兴趣。秦海是不会勉强她的。但如果她主动流露出愿意留下的意思,集团应当会予以考虑吧?
  在与秦海交流的过程中,田如芝知道大秦集团的产业扩张得很快,管理人才一直处于短缺的状态。如果她愿意留在集团里工作,而她前期的表现又能够让集团觉得满意,那么留下来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如果能够留下来,就意味着她成了集团旗下一家重要企业的领导人,其地位应当在孙玉智这样的专家之上。孙玉智、王瑾夫妇能够享受到的待遇。她也同样可以享受到。如果能够在国内拥有丰厚的收入和令人仰望的地位,她和刘汉松又何必在美国当一个外来移民呢?
  我能够做到的!田如芝在心里默默地说道。
  王瑾和孙玉智当然不知道自己的无心之举居然为集团招揽到了一名管理人才。田如芝也非常聪明地没有在他们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她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到秦海的青睐,取决于她正在做的事情能不能做得漂亮,一切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田如芝在王瑾家里吃了一顿家庭便宴,席间与孙玉智探讨了一下有关铈基永磁电机的技术问题,并对好了未来与省里沟通时的口径。饭后。孙玉智和王瑾陪着田如芝参观了一遍材料学院,向她介绍了学院这些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技术专利,这让田如芝又加强了要留在大秦集团的决心。
  第二天一早,田如芝带着马格,乘出租车来到了红泽市招商局。听说有一家美国公司要在红泽投资。招商局长朱晓东顾不上矜持,亲自下楼迎接,把田如芝和马格二人带到了招商局的大会议室,招呼他们坐下,又喊来七八名下属,围着田如芝和马格坐了足足大半圈。
  “这位是美国赛米电机公司的ceo马格先生,我是马格先生的助手,兼公司的财务总监,我叫田如芝。”田如芝端坐在朱晓东对面,用极其商业化的腔调进行着自我介绍。
  “欢迎欢迎,欢迎马格先生,欢迎田总监。”朱晓东满脸堆笑地应道,他学着田如芝的样子,把自己的下属分别介绍了一通,然后才小心地问道:“不知道马格先生和田总监此次来红泽,有什么具体的投资意向?”
  “我这里有一份资料,不知道朱局长看过没有。”田如芝从包里取出一叠复印件,隔着桌子递到了朱晓东的面前,问道。
  “什么资料,我看看……”朱晓东拿过复印件,只看了一眼就傻了。原来,这复印件一个中国字都没有,满满当当都是英文。朱晓东虽然是搞招商工作的,但英文却是一点也不懂,根本就看不出这份资料是什么东西。
  不过,招商局毕竟是要和外商打交道的地方,外语人才是不缺的。坐在朱晓东身边的是一位名叫张宁宁的年轻姑娘,平日里有涉外项目时,她总是担任翻译的。看到田如芝递过来的资料是英文版,她赶紧从朱晓东手上接过去,看了几眼标题,开始向朱晓东解释起来:“朱局长,这是国际稀土学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作……什么什么磁性材料的……什么测量……”
  饶是张宁宁有英语六级的水平,文章标题上“铈基”、“矫顽力”之类的词汇,也是超出她的知识范围的。田如芝微微一笑,替她把标题翻译过来了:“这篇文章叫作铈基永磁材料的矫顽力测定。”
  “铈基永磁材料?”朱晓东瞪着迷茫的眼睛,“这是什么东西?”
  “好像是一种稀土磁性材料。”投资促进处的处长徐高洋提醒道。干招商的,对于本地的各种资源优势都是需要充分了解的,安河是个稀土大省,有关稀土的投资项目不少,所以徐高洋对于铈基材料多少有所耳闻。
  “哦,我想起来了。”听到徐高洋的提醒,朱晓东还真的想起来了,“是不是安河材料学院他们前一段搞出来的那个东西?好像安河电机厂还打算用它来开发新型电机的。”
  “就是这个东西。”徐高洋道,“搞出这种材料的是材料学院的孙玉智教授,咱们局还请他来讲过课的,您记得吗?”
  “对对对,孙教授嘛,我怎么会不记得呢。”朱晓东恢复了自信满满的样子,笑着对田如芝说道:“田总监,你说的这个东西,是我们安河省搞得最好了。听说这种材料最早就是我们安河材料学院的孙玉智教授发明的。”
  “这篇文章就是孙教授写的。”田如芝没好气地说道,“我昨天已经去拜访过孙教授了,所以今天才会到招商局来。”
  “哦,是吗?”朱晓东又看了看田如芝递给他的文章,果然在标题下面看到了孙玉智的名字。他不认识英文,但汉语拼音总是懂的,只是刚才没有注意到而已。
  “那么,田总监拿这篇文章给我们看,是什么意思呢?”朱晓东问道。
  田如芝道:“铈基永磁材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型稀土永磁材料,我们赛米公司对于这种材料非常关注,并希望能够利用这种材料开发出新型的永磁电机。昨天我到安河材料学院拜访过孙教授了,他明确告诉我,这种材料完全可以用于电机的制造。赛米公司打算在红泽市建设一家电机厂,利用安河省的稀土资源优势,专门生产铈基永磁电机,这就是马格先生和我到招商局来的原因。”
  “我们非常看好安河省的稀土资源以及铈基永磁材料的供应能力。”马格假模假式地补充了一句,张宁宁赶紧给朱晓东做了翻译。
  这个问题是朱晓东非常熟悉的,他轻轻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然后正襟危坐地说道:“我们省的稀土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至于您说到的铈基材料,也是我省的传统特色产品。我们非常欢迎赛米公司到红泽市投资建厂,我们会为赛米公司提供最优惠的投资条件。”
  他一张嘴就说了错话,因为铈基永磁材料还刚刚开发出来,根本谈不上是什么传统产品。这种材料的专利掌握在大秦集团的手里,真不能算是全省的特色产品。
  田如芝没有计较这些,她微微一笑,说道:“非常感谢朱局长的承诺,我们的考虑是,希望能够尽快缩短投资回报的周期,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希望能够在本地收购一家电机企业,利用原有的生产体系来进行生产。我们了解到,安河电机厂是本地最大的电机企业,技术水平也颇为先进,我想问问,我们能不能对安河电机厂进行兼并?”(未完待续。。)


第六百一十八章 如此优惠的条件

  “安河电机厂?”
  朱晓东皱了皱眉头,说道:“安河电机厂是省属企业,我们红泽市招商局管不了啊。还有,我听说安河电机厂已经被一家日本企业收购了,徐处长,你有印象没有?”
  徐高洋是做业务的,对于各种招商动态自然是非常熟悉的,他赶紧答道:“是的,是一家名叫小原机械会社的日本企业,是通过省里进行的收购。”
  “小原会社吗?”田如芝装出刚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样子,她扭头和马格嘀咕了几句,然后又转回头来,冷着脸说道:“小原会社是我们赛米公司的竞争对手,这一点我必须先向各位说明。既然小原会社已经进入了安河省,那我们赛米公司也必须进入安河省,否则稀土永磁电机这个市场,就会被小原会社垄断。我希望红泽市政府能够给我们提供必要的支持。”
  “这是肯定的!所有的投资商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会热情给予帮助的。”朱晓东欣喜地回应道。投资商之间有竞争关系,这是招商局喜闻乐见的事情。有竞争就意味着他们的投资会更加不惜工本,而相互之间的竞争则会导致投资额度互相攀比,从而给地方带来最大的好处。安河电机厂是什么样的规模,朱晓东是明白的,如果赛米公司摆出一副要和收购了安河电机厂的小原会社决一死战的姿态,那么后续的投资将会十分可观。
  “我想了解一下,安河省除了安河电机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电机企业?我的意思是说,需要是具有一定实力,同时安河省又愿意与外资进行合作的电机企业。”田如芝问道。
  “这个嘛……”朱晓东拖着长腔,装出了一副为难的样子。丝毫不理睬坐在一旁的徐高洋向他拼命使的眼色。
  “怎么,朱局长有什么难处吗?”田如芝是个擅长于察颜观色的人,一看朱晓东的嘴脸,就知道他是打算要漫天要价了。
  田如芝向朱晓东打听有没有其他电机企业,其实是多此一举,因为她早就知道红泽市就有一家原先隶属于二轻局的小型电机厂。名叫红泽电机厂。田如芝此次来红泽,也正是冲着红泽电机厂来的。她向朱晓东询问,只是为了让对方先开口而已。
  根据秦海提供的资料,田如芝知道红泽电机厂的经营状况非常不好,已经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红泽市一直想把这家厂子卖出去,只是苦于找不到愿意接手的人。照理说,赛米公司到红泽来收购电机厂,朱晓东应当在第一时间向他们推荐红泽电机厂才是。他这番做作,显然就是要坐地起价了。
  如果田如芝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外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