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一号问题: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解读-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的“三农”问题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烫手的“一号问题”,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各种弊端累积而成,已经接近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中央农研室领导的“中国农业发展组”在《经济研究》发表文章,文中援引了当时四川省委写给中央的报告,引文大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不但剥夺了农民的财产,而且剥夺了农民的身份自由,这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处在贫困状态的两条最根本的原因。农民之所以没有起来“打扁担”,一是我党在长期战争中与农民建立的血肉联系,二是我们给了农民几十年的和平生活。但是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农民早晚会起来打我们的“扁担”。文章把这段话称之为“警世之言”,我也有同感。。dongdui。

    依我的直觉和观察,中国的“三农”问题,历经城乡二元发展模式的损害和“文革”的摧残,在临近崩溃的边缘出现了小岗村“包产到户”那样农民用生命换来的改革,继而迎来了全国性的改革开放,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是,中国的“三农”工作会迎来今天这样灿烂的春天,历经30多年的良性发展,到今天面临告别二元发展、开始奔向城乡一体化,则不一定单纯是历史的必然,但却是一种十字路口最好的发展结果。除了最高层的果断决策以外,当时作为中央农村政策“总参谋部”的“九号大院”功不可没。

    在宋振远的文稿中,已经谈到“三农”工作遇到的利益摩擦问题。揭示摩擦是需要勇气的。这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跋”中的一句名言,大意是:政治经济学研究材料的特殊性质,会把代表人类最卑鄙、最肮脏的感情的仇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它。过去我的理解是这种情况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存在,今天看来,社会主义也不例外。而且最可怕的是在利益驱动下对“三农”工作的抵制,尤其是少数地方政府从扭曲的政绩观出发,进一步演变成为独立的既得利益集团,一切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都由此而生,过去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序(3)
    文稿中提出,新农村建设还要“过大关”,我高举双手赞成,而且还想补充一下,城镇化受国家财力制约不可能脱离实际地迈大步,但是城镇化确实还要迈新步,也就是文稿中所提的“就地城镇化”。应该指出,当前的城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畸形,除了一些地方盲目征地和强制拆迁的“过度城镇化”,还有东中西部生产力配置和区域发展的失衡。长此以往,矛盾会更加突出,甚至会危及社会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文稿以邯郸市白寨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探索为实例,提出了“农民的房产要财产化”等改革议题,引人思考。其实,这是个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大意是:无产阶级在未来掌握政权以后,要在全社会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这句话引发了长期争论。一位资深学者曾干脆跟我说:“马克思的这句话我们早知道,但就是有意识地不引用它,因为它给我们添麻烦。”我认为,这个“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不仅包括生活资料,也应包括生产资料,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讲到所有制首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3米3花3在3线3书3库3 ;book。mihua。net

    这里讲的劳动者,当然包括广大的农民群体。但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民没有明确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他们所使用的土地、房屋、宅基地不能流转、不能抵押,实际上没有得到法律意义上的产权确认。白寨中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出将农民的房产财产化,这是一种积极的改革探索,今后还要把财产化进一步提升为资本化。在西方国家,高等院校从事经济学研究的,《资本论》是四大必修课之一,因为这是一本剖析市场经济的经典之作。如《资本论》中的资本运行经典公式“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单纯从市场经济体制来看具有普适性。农民有了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农民的财产使用资本化了,作为一种经济要素才能得到优化组合。现在白寨中心村正在积极破题,这说明新农村建设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推动。

    究竟“三农”这个“一号问题”我们已解决到什么地步?经过再三思索、反复衡量未来面对的阻力,我认为还是把它定位为“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为好,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加快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为序。

    (序作者系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名誉会长)
后记(1)
    后记

    从“记录者”到“瞭望者”

    宋振远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通常的定位是忠实记录历史、客观反映现实。但这一次,笔者尝试做了一次时代的瞭望者,写下这本《中国一号问题》。

    在新华社主办的世界媒体峰会上,李从军社长曾刻意强调媒体和记者的“社会责任和公益使命”。这实际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超越职业的小我,做社会进步和主流价值的推动者和引领者。

    改革开放以来,新华社培养了大批优秀农村记者,笔者梳理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紧扣社会的中心脉搏,善用历史眼光甄别改革难题,所以看得更清,走得更远。

    做时代的瞭望者,应首先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政策实质,熟悉改革进程,以敏锐的政策触角区分时代“强音”和“低音”。

    为此,笔者按农村改革力度和农民收入增速的标准划分,将农村改革发展大致分为6个阶段:

    一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改革“发轫期”,大致为1979年至1984年,这一阶段有两项标志性改革对农民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其一是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其二是农副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两项历史性的改革大大释放了农村生产力。

    二是80年代中期的改革重心“转移期”,大致为1985年至1988年,这一阶段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民收入继续增加,但增速明显下降。

    三是80年代末的经济改革“调整期”,即1989年至1991年,这一时期国家从宏观政策上进行经济调整、治理整顿。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程度明显下降。

    四是90年代中期的改革发展“加速期”,即1992年至1995年,以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为标志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实现恢复性增长。其主要表现是:农村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

    五是90年代后期至2005年农民负担“沉重期”,农产品生产历史性告别短缺时代,进入供大于求的相对过剩时期,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农民负担加剧,农村社会冲突加剧。

    六是2006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期”。以取消农业税和启动新农村建设为标志,“三农”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取消农业税成就“千年未有之变局”;但新农村建设也出现“被上楼”等问题。

    “风起于青萍之末”。综观多年来农村报道的“代表作”,大都与特定历史阶段的“政策背景”密切相关,显示了记者在政策解读和宏观把握上的卓识和远见。
后记(2)
    农村改革初期,像范敬宜、南振中等一批新闻界老同志写出《莫把“开头”当“过头”》等名篇,对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警示作用。

    改革重心转入城市后,农村改革进入缓慢深化时期,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负担等问题上升为主要矛盾,令高层大伤脑筋。像解国记、于绍良、刘健等一批新华社记者写出《猪头税竟按人头收》等一批优秀农村报道,影响较大。

    2000年前后,农村一些体制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需要“二次改革”来消化矛盾。笔者和同事刘健等写出《黄龙县为何9个农民养一个干部?》等一组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专题报道,引起高层重视,直接促进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调整,并推动解决了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难题。h米h花h在h线h书h库h ;booK。mIhua。nET

    这些报道能成为某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作,正应了一句老话:站得高,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相反,因为缺乏对农村政策的宏观认知和精准把脉,不少报道则“隔靴搔痒”,不能触及改革的阶段性特质,老在发展“常态”里兜圈子,年复一年,老调重弹。翻翻报刊,打开电视,这种苍白的报道仍大量存在。

    前几年,笔者曾与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一起调研城镇化问题。在交流中,李铁、袁崇法等知名学者就土地流转、城镇化等问题,直言新闻界一些报道频现“硬伤”,指出一些记者没弄懂政策和国情,没看到问题全貌,下去遇到某个侧面的情况就写简单报道,还盲目下结论,往小处说会闹笑话,往大处说会误导决策和社会舆论。

    过去,我们说检验国企改革不是看一时效益有多大,而是看“厂长负盈、企业负亏、银行负债、政府负责”的体制是否打破。同理,笔者以为,检验农村改革也应有个标准,即看农民民主权利是多了还是少了,看城乡收入差距是大了还小了。
后记(3)
    新华社老社长穆青一生坚守四个字:“勿忘人民”。新华社总编辑何平也有句名言:“在新闻面前,记者无权回避;在真相面前,人民有权知道。”这种职业的坚守,其实守护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新闻理想,正是它,教育了大批年轻记者。

    作为一名中青年记者,笔者写这本书其实就是一种坚守,一种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坚守。

    有一年记者节,笔者曾写过一首打油诗:“田间村舍听民声,中南海边写春秋,百德之总是公义,勿忘农民四字诀。”

    这种守望和突破的尝试是艰难的,除了自己17年跟踪“三农”问题的积累和思考之外,离不开周围许多人的大力支持。

    在这些支持中,有何平、万武义、于绍良、王进业、陈芸、汪金福、刘健、陈芳、傅刚、刘敏、陈玉明等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有包永江、陆学艺、袁崇法、盛来运、谢扬、赵树凯等知名学者的指导;有王孟堂、栾兆东、王禹、陈向阳、李忠新等亲朋好友的协助。同时,笔者还要衷心感谢家人的理解和包容。最后,还要特别感谢新华出版社社长张百新在百忙之中为本书题写书名,同时也要感谢出版社黄春峰、米俊峰、赵怀志等同人,正是在大家的鼓励和支持下,笔者才得以完成拙作。。kungua。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有内容来源于笔者与一些同事的共同采访,书中还有少量引文只注明了作者或出处,还不够详尽,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深表谢意,敬请谅解。

    因为有你们,笔者有信心继续跟踪亿万农民的未来发展,并在城乡一体化的新一轮改革浪潮中,上下求索,不断推出新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