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贾敏的红楼生活-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对林海之死早有准备,所以家中各样预备齐全。林海没了之后,府衙上下从大门起之内门一色净白纸糊了,匾额上挂上白布,林府从上到下皆是批麻戴孝。在满府的痛哭声中,将尸体停放在灵床上,灵床前设香案,摆供品,黛玉带着釉玉和漱玉跪在灵前烧纸七刀半,在门外烧纸车、纸马;霁玉和清玉手捧有香、酒、纸钱的小簸箕至五道庙祭祀神鬼。……上下行事井井有条,风平浪静,让在一旁帮忙的贾琏心中叹服。
  
  灵堂已设,扬州乡绅和林海之故交好友前来祭拜。俗话说人走茶凉,纵使林海为郭金忠而亡,可是这江南官场的都知道林海虽有两个儿子,庶子大些,也尚未成年,嫡子更是年幼。等两子步入官场,还不知道要多久,因此除了至交,亲自过来拜祭,大多都派管家送份礼,意思意思也就罢了。那些往日里只知阿谀奉承的小人,不仅连面都不露,而且跑到新来的巡盐御史周大人那里奉承去了。因此前来林家祭拜吊唁磕头的人并不多,虽不至于小猫三两只,但是远不能和以前府里有事时络绎不绝的来客相比,虽然早知道世态炎凉,乃是人之常情。不过几个孩子看到这种情形,都郁郁不乐。
  
  因要扶灵回姑苏,所以府里在忙着林海丧事之余,还要收拾东西。府里贵重之物大多早已收拾好运了出去,现在收拾的都是众人常用之物和屋里的摆设器具。举家搬迁,东西实在太多了,不说能不能一次搬完,只说路上东西太多也未免太打人的眼,若是就地发卖,时间紧,不免被压低了价钱。因此贾敏大都搬到原来存在东西的宅子上,安排妥当人看着,将来随着进京的船,一点一点的运到京里去。不好带进京中的,也可以慢慢变卖。
  
  收拾好东西。将想走的家仆遣散,又挑出那奸猾的打发出去,筛选出十几房忠厚可靠的家仆。给林海做过水陆道场,贾敏带着几个孩子和几位姨娘扶着林海的灵柩回到了姑苏。虽然上次因为给婆母办冥寿,贾敏曾经回过姑苏,但是她在姑苏停留日短,没有去姑苏的宅子住,而是住在了客栈。每日里除了办法事都是坐着马车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闲余时间,贾敏还得接见姑苏这边听说她过来前来拜访的官宦乡绅的各位夫人,所以贾敏和林氏宗族这边的人没什么接触。
  
  这次,贾敏一行是必须要住到姑苏老家的宅子里去了。姑苏老家这边宅子,乃是早前建的一个三进的宅院,里面住着几位林海之父的几位姨娘,还有上一辈的通房大丫头。贾敏一行人到了姑苏,挑好时辰,准备下葬林海棺椁之时,林氏宗族来了几人,在里面横栏竖阻的,不允许下葬。因为贾敏没有预料到这种局面,带的人手不足,讲理又讲不通,眼看就要误了时辰之际,还是贾琏拿着国公府的名帖请来了苏州知府,弹压了下来,从而使林海顺利下葬。
  
  贾敏被林氏宗族的人气得手都打颤,几个孩子更是恨得咬牙切齿。难怪书中紫鹃以林家人要接走黛玉试探宝玉心意,贾母说林家人都死绝了。就今日所见,姑苏林氏宗族这般无赖之行径,还不如都死绝了的好。纵使发死人财也没有这么个发法,不说林家已经从林氏宗族分了出来,祭田和坟茔之地都属林家所有,人家这边下葬,你却拦在里面,说什么不拿一千两银子不允许下葬,似乎那地界是他们的一般!真让人无语!
  
  气归气,贾敏没忘了正事。吩咐下人备出一份礼来,派人给苏州知府送去,并致以谢意。因为还在热孝里,不好上门,免得冲撞了谁。贾敏也以这个理由推却了苏州知府请贾琏和霁玉赴宴的邀请,只贾琏一个人上门。本来,贾敏想着贾琏将他们送到姑苏,林海下葬之后,就让贾琏回去,只是林氏宗族的人每每上门吵闹,让贾敏一家不得安宁,贾琏不放心,就留了下来,想等贾敏她们过了百日热孝,一起回京。
  
  在林海去世,林家办丧事之时,京中宁国府也有白事。在贾敏一行离京不久,秦可卿就死了。不过和林海的丧事相比,秦可卿的丧事可奢华多了。贾珍恨不得代秦可卿去死,又因为宁府事他当家作主,无人能够约束,所以越发恣意奢华,不吝钱财,大操大办起来。不仅将薛家原来给义忠亲王预备的棺木拿来使用,而且为了丧礼上好看,又花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从大明宫掌宫内监戴权处给贾蓉捐了个龙禁尉的美缺。
  
  尤氏见贾珍这般大张旗鼓的为秦可卿办丧事,心中气恼,想劝贾珍几句,却见贾珍拄着个拐杖四处走动,按制,妻亡,夫齐衰杖期。本该贾蓉居丧时拿的棒,却被贾珍拿在手中,总算贾珍还知道避忌,没有直接将服丧时用的杖拿出来,但是也将尤氏气了个倒仰,胃疼,吃不下饭。后来尤氏干脆借“病”不理事。贾珍在外面支应,□乏术,无法照应到内院,再说也没个男人到内院陪女眷的道理,眼看府里紊乱无头绪,无奈之下的贾珍在宝玉的指点找到了凤姐的头上。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好卖弄能干,因此在贾珍求到头上之后,说服了邢王两位夫人,帮着宁府管起事来。
  
  且说,秦可卿送殡之日,官客送殡的,除了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得来,当日和荣宁两国公并称的六公中的五公,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德,修国公侯晓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也都亲身前来。除这几家,来的其他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堂客也共有十来顶大轿,三四十顶小轿,连家下大小轿子车辆,不下百十余乘。连前面各色执事陈设,接连一带摆了有三四里远。四王设路祭,其中的北静郡王不仅亲来探丧吊祭,而且路祭之时也露了面。给秦可卿的丧事添光增彩不少。
  
  宫中皇上看到关于秦可卿的汇报,愣了一下,道:“纵使是冢孙妇告殂,但是贾家已经落魄,这也未免太隆重了了吧?京中官员去了大半,贾家若是有这般威势和号召力,哪里还会像现在这般没落?”对于秦可卿丧事的奢华,皇帝并不太在意,因为贾家有钱,只要不逾制,就是把家都败了,他也管不着。但是送殡的官员之多让皇帝触目惊心,本来没有将贾家放在心上的皇帝神色凝重起来,担心贾家并不像现在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不堪,背后另有力量。
  
  唐公公道:“陛下不用担心。陛下这次大封后宫,虽然至今不曾明发诏谕,可是到底有那消息灵通的探知了去。这次封妃的贾女官就是出自贾家,所以去的这些官员恐怕是巴结未来的皇亲国戚呢。大明宫的戴权就是知道这个消息,本来一千五百两的价码,便宜了三百两,一千二百两银子给贾家补了个五品候补龙禁尉的缺。”
  
  贾元春从一五品女官,一跃成为从二品的后妃,已经让人猜想她的受宠程度了。而且在四妃已满的情况下,皇帝还依旧破格封她为妃,自然更是让不知道内情的外人遐想非非。何况他们还打听到,这贾女官的妃号还是皇帝亲自拟定的,因此大家都以为这贾元春是皇帝心尖尖上的人,这样的话自然有那趋炎附势之徒前去巴结元春的娘家——贾家。唐公公一面给皇帝解释,一面不动声色的给对手上眼药。戴权虽然品级比他低半级,但是也深得皇帝重用的,这样下去,戴权很有可能取他而代之。所以唐公公想法设法打压戴权,压制他上位。
  
  “不对。不仅仅是因为封妃之事。”皇上摇着头道。对于戴权“贱卖”龙禁尉之事,皇上并没有太在意,当初他给戴权定的价钱底线是不少于一千两,后面多卖的是戴权的本事。再说,不过一个虚衔而已,捐的官又不用他掏官俸。皇帝此刻的注意力全都放在眼前这张写满去贾家送殡的官员名字上,琢磨不明白,他实在无法安心。
  
  皇帝就不明白了,贾家,一个已经没落的家族,后代子孙不过是靠着祖荫混日子而已,何况死的不过是一个贾家的一个小辈,纵使是冢孙妇又如何?只怕现在贾家的老太太贾母死了,威势都赶不上她这个重孙媳妇。这么多官员路祭,几乎赶得上皇室王孙出殡了。想到皇室,皇帝眼睛一亮,往名单上看去,果然看到几个熟悉的人名。难道……?皇上觉得自己抓住了关键,果然将唐公公招呼过来,细细究过去。果然,这些贾家的官员,近半和三王爷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对于那些不曾找到联系的官员名字,皇上道:“小唐,派人监视没找到关联的这些家,朕要知道,他们去贾家到底是巴结奉承,还是暗中投靠了我三皇兄。”
  
  “是。”唐公公也因为没有发现这其中的联系而懊恼,听皇上这么一说,忙不迭的答应下来。“哼!”皇上轻哼一声,道:“本来以为三皇兄身在皇家,眼光怎么也应该高一点,没想到竟然连贾府这样的货色都瞧得上眼。这么说来,朕的这位皇兄也不过如此。……”
  
  皇帝大肆贬低着三王爷,连带着贾家也被他说的似乎低落尘埃,已经沦落到比平民百姓人家只强那么一点点的地步。说着说着,皇帝忽然住了嘴,道:“不对。三皇兄看中的绝对不是贾家。……”
  
  贾家贾赦和贾珍有爵无职,贾政不过从五品小官,贾家男丁并没有出色之人。贾家纵使投到三王爷麾下,也只会歌功颂德,做不了什么实事,这样的话,对于觊觎皇位的三王爷来说,他会收下贾家,把贾家当做摇旗呐喊的小卒子,但是绝对不会将贾家看在眼里,更不要说会给贾家的这个“体面”了。那么三皇兄的目的是谁?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一一看过去,皇帝正在犹疑之间,外面进来一内侍,道:“陛下,扬州来报,巡盐御史林如海于XX年XX月XX日X时X刻没于扬州府衙。”
  
  唐公公走过去,将那内侍手中的折子接了过来,看了一遍,道:“知道了。”那内侍退了下去。皇上将手中的折子随手丢在一边,转而又去想刚才的问题,忽然想起当日上皇后为元春要位份时说的话,贾家有两门得力的亲戚,一个就是林海,一个就是王子腾。且不说林海是现在已死,单他曾经在江南帮上皇铲除义忠亲王的人手,整顿官场,就将三皇兄得罪个不轻。当时三皇兄在江南的人手折了大半,他也曾折进去几个人手。所以林海绝对不会是三皇兄的人。
  
  目光落到王子腾的名字上,皇上有些不敢确定。据他所知,王子腾应该算是上皇的人。他原来不过在京畿大营中任六品校尉一职,后因为义忠亲王一事中表现出色,上皇也因此发现了几位皇子的野心,所以破格提拔王子腾到从二品的京营节度使职位上,掌管京城军权。为的就是王子腾没有任何派系,不属于哪一个皇子。后来,他登基之后,将王子腾擢升为九省统制,让他去查边。虽然他将王子腾调走,但是并没有贬职,而是升迁,还是重用,之所以将他调走,那是没有哪一个皇帝会允许京城兵马不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这个上皇都是默认了的。王子腾也不可能不知道其中内情。那么他没有道理投靠三皇兄,除非是在他崭露头角之前?
  
  但是王子腾那个时候不过一个六品校尉,官卑职小,当时三皇兄身边投靠者无数,俨然一副下任帝王的架势,以王子腾那时的身份想入三皇兄府,似乎还不够格,那么王子腾是以什么理由靠上三皇兄的呢?唐公公答道:“陛下,贵太妃出身琅琊王氏。王子腾也姓‘王’。”原来不知不觉中皇上将疑问说了出来。
  
  “对呀!……”由唐公公这么一点破,皇上恍然大悟。官场上这种借着同姓,同乡的关系攀关系的比比皆是,他怎么把这一茬给忘了。想到王子腾竟然是三皇兄的人,皇帝出了一身冷汗。幸好他登基后不久就将王子腾调了开来,不然若是将他当做是上皇的人,将来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小唐,王子腾身边有我们的人吗?”
  
  唐公公小心翼翼的道:“陛下。王子腾晋升的太过突然,以前他一直不显,所以那个时候还没来得及往他身边派人。等他高升之后,虽然派了几个人,可是时日太浅,并不能获得王子腾的信任。所以王子腾这次上任带走的都是跟在他身边积年的老人。”因为工作做得不到位,唐公公生怕皇帝降罪于他。
  
  看出唐公公的小心思,皇上长叹一声,道:“这不怪你。当时谁会想到名不见经传的他会突然冒出来。说到底是人手不足。若是上皇手里的通政司在朕的手上,朕就不用由此担忧了。不过既然王子腾那边没人,那就告诉在三皇兄府里的内线,想办法查清王子腾和三皇兄之间的关系。顺便再派几个人道三皇兄的府上。朕的这位三哥,藏得可够深的。”
  
  让皇上有些不解的是,王子腾是三王爷的人,恐怕很多人都预料不到。按道理说,他若是他三皇兄,必然将这张牌藏得深深的,捂得一丝风都不透,将来好做一只“奇兵”打不出来。可是三皇兄弄这么一出,为的是什么?给王子腾作脸是作脸了,但是难道三皇兄就不怕把王子腾暴露了吗?三皇兄难道就那么自信他这边不会注意到这事,查不出来?还是三皇兄故意将王子腾抛出来作饵,以此为遮掩暗中另有他谋。但是不管怎么看,皇上都觉得这是一步臭棋,不管从哪方面来说,王子腾作为秘密武器的价值对三皇兄的大业大的多?
  
  难道王子腾和三皇兄起内讧了?皇上摇摇头,否定了这一猜想,这不太可能。以王子腾今时今日的地位,三皇兄拉拢他还不及,怎么会起内讧呢。他很了解他这位三皇兄,虽然心胸狭小,但是面上却作出宽和大度,礼贤下士的模样,能屈能伸的很。在他需要你的时候,不管这个人怎么得罪他,哪怕指着他的鼻子骂,三皇兄心中嫉恨的恨不得把这人碎尸八段,但是面上依旧笑盈盈的,不会露出一丝半点生气的意思。在这个时候,三皇兄百般笼络王子腾还来不及,怎么会舍弃这张牌。
  
  其实三王爷和王子腾正如皇帝所想,起了内讧。当初王子腾虽然借着同姓的关系,和贵太妃出身的琅琊王氏连了宗,攀上了三王爷。但是当时三王爷身为人多很,哪里看得上官卑职小的他?再说有好的职位,安插身边的心腹还安插不过来你,哪里轮得到他,所以在王子腾的升迁上只是那虚言搪塞,不肯使气力。反倒是王子腾靠着自身努力入了上皇的眼,得了晋升。等王子腾做了京营节度使后,三王爷改换了面孔,对王子腾十分亲热,并且口口声声的说王子腾之所能能够升任京营节度使,乃是他背后使了大气力。
  
  对于三王爷帮没帮忙,王子腾心知肚明。不过那个时候,朝堂上态势并不明朗,立三王爷为储君的呼声很高,很多人都以为下一任帝王非三王爷莫属。王子腾也是抱着这个想法,当初他会去投靠三王爷,可不仅仅是为了升官,更是想着讨好下一任帝王。因此面对三王爷的拉拢,王子腾并没有拒绝,不过因为当时上皇防几位皇子防的甚严,而不管三王爷和王子腾,他们的位置都很敏感,所以为了不被上皇发现,两下里暗中来往的并不多。
  
  等上皇退位,传位给五皇子之后,再次面对三王爷的拉拢之后,王子腾就心生退意。三王爷看了出来,哪里肯让他退,当时王子腾在京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