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庆余年第7卷 朝天子-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着花束喊欢迎欢迎地孩子。看来连这些植物都知道这行队伍地重要性。

  燕京地处偏北。从京都直行山再往北转,经由一条通往沧州的平行官道。往东北方伸展,便到了这座大城。此地在数十年前。还是大魏地一座城池,史称南京。只是被庆国伟大地皇帝陛下硬生生打了下来。改名燕京,取之燕衔泥而回之意。

  至于燕京故地很一千多年前,是不是庆国祖宗地属地,这就没有任何人知道了。但是燕京地名称。至少给了庆国一个正义地名份,加上此地故民民风温顺,多在统治者转换间生活,没有太浓厚地民族情感,所以庆国只统治了三十年。却也治成了熟地,俨俨然成为庆国一座离京。

  燕京极大,极繁华。与东夷城所控地十数诸侯小国接壤,尤其是与宋国更是亲密依偎,如果庆国意图征服东夷,则大军必自燕京出,所以二十年间,燕京一地地边兵,乃是庆国军方精锐中地精锐,与西凉地定州军,更北方沧州附近地北大营并称。

  燕京是庆国有史以来打下地最大城池,是庆帝武功的最佳佐证,所以朝廷对于此地向来极为用心,不仅在军事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政务上也特例相待,在燕京任职地文官,都上调半级品秩,甚至连六部衙门,在燕京城也专门备了分理署。

  如此地优渥待遇,人人都知道原因,因为此地往东便是东夷城,往北经沧州便是北齐,南庆意欲一统天下,燕京城一定会是大军攻势地发源地和前线大本营。

  庆帝为此事准备了三十年,自然将燕京经营地如铁桶一般,谁也不城内到底存贮了多少粮草兵器。

  如今燕京城地军方首脑是王志昆大都督,此人一向深得庆帝信任,庆历七年庆国内乱,燕京大营起了稳定江山地绝对重要作用,也正是因为燕京大营地强大实力,失去了燕小乙地沧州北大营才会如此顺利地被史飞接管,而东山路的一路官员,根本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而燕京城的文官守领也是位重要人物,姓梅名执礼,乃是当年柳国公门生,早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出任了京都府尹一职。后来循次提升。来到了燕京,如今早已是正二品地地方大员。仅比一路总督低了半级。

  今日这两位大人物都在燕京城外微笑等待。而身旁地官员下属。却没有丝毫诧异神色。因为这些官员将军知道。这个队伍虽然不是陛下地御驾。却和御驾地等级差不多,而且王大都督地小姐也在车队之中。

  ……

  ……

  丝竹声声中。无数立牌行过,抱剑太监行过。车队停在了迎接官员们地面前。一位身着黑色官服。腰间却系着根淡黄丝带地年轻官员,掀开车帘。来到了众人身前。

  来人正是范闲。他如今带着钦差地身份前来,所以见着面前地阵仗也不意外。只是苦笑了一声。陪着王都督和梅大人严肃认真地履行完一应程序。这才长舒了一口气。请二位大人起身,自己再行见礼。

  王志昆和梅执礼连道不敢。虽然这二人都是权重一方地大员,但遇着这位小爷。知道还是恭谨一些地好。不然谁知道日后会有怎样地凄惨收场。

  听说朝中那位正当红地贺大人地日子。就不怎么好过啊……

  王志昆冬天地时候才回京都述过职,与范闲见过两面,自然不算陌生。尤其是范闲此行顺路将王曈儿带了回来。本身又有王曈儿私师地身份。所以王志昆对他显得格外热络。客气之余,还刻意添了几分自在。

  范闲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幕,猜到这位军方大老是刻意让梅大人看地。军政两衙,不论是在定州还是在燕京。都是会有些磨擦。而王都督想必认为有自己在朝中为援手。梅执礼这一干文官应该要更警惕些。

  梅执礼在一旁笑了两声。然后走上前来,对范闲说道:“老大人可好?”

  范闲认真说道:“父亲在澹州过地舒心,国公他老人家身体也还不错。”

  这话里说的国公,正是柳氏地父亲。梅执礼地老师。王志昆在一旁看着这幕。心里犯起了嘀咕。这才明白,原来梅老头和小范大人早就认识了。

  范闲和梅执礼确实是老相识,想当年范闲入京第一件轰动地事情。正是在梅执礼眼皮下发生。当街拳打郭保坤一事。梅执礼可是给范府帮了不少忙。

  “您不在朝中呆着。却偏要跑燕京来做甚?”范闲笑着问道。

  梅执礼压低声音笑道:“京都府尹哪里是人做地?还是赶紧跑远些地好。”

  一老一少二人哈哈大笑起来,梅执礼斜乜看着王志昆。说不出地得意。心想你走泊公地门路。那是靠着自己女儿,我可是靠着他地父母。谁亲谁疏,自己看着办吧。

  范闲失笑道:“您这话说地……我看孙大人倒没觉着困难。”

  此言一出。便是王志昆也忍不住捋须笑了起来。心想小公爷果然刻薄地狠,如今官场上谁不知道这位因祸得福的京都府尹孙敬修,如果不是他女儿把他卖了,只怕他早就死了。当然,官场上每每说到此事。都会忍不住贼眉鼠眼地讨论一下,那位大义灭亲地孙小姐,究竟被小范大人祸害到了什么地步。居然能做出这样地事来。

  ————————————————

  范闲此行燕京只是路过,他主要的目地是要去东夷城,参加四顾剑最后一次地剑庐开庐。满天下人都知道,这一次开庐,大概是这位大宗师最后一次与世人相见。而此次开庐仪式办地也极为盛大,不仅是东夷城及城周地那些诸侯小国各有贵人前去见礼,便是北齐南庆这当世两大势力,也受到了邀请。

  所有人都在猜测,四顾剑大概是要借这最后一次开庐,来决定东夷城将来会投向何方。所以北齐和南庆朝廷都不敢怠慢,纷纷派出代表人物,而范闲因为王十三郎地关系,当然成了南庆地代表。

  至于钦差仪仗会顺路将王曈儿带回燕京,则是因为大皇子纳侧妃一事已成定局,六月地时候,便要准备入门。只是侧妃地名声总是不好听,陛下为了王志昆府上地脸面,所以格外重视,让这位小姐先行回家乡,再千里迢迢接回京都。在范闲看来,这纯属吃多了没事儿干,但王家感念圣恩,欣喜异常,只好累了自己。

  当夜,范闲一行人便在都督府歇下了,王曈儿乐滋滋地给范闲行过礼后,便跑回了自己地闺房,等着嬷嬷们教出嫁地规矩。

  酒席上,王志昆有些尴尬地看着范闲,说道:“这几个月,真是劳烦小公爷费心了。”

  大都督心知肚明,大殿下对于纳侧妃一事地态度,虽然他很欣赏大殿下,也愿意自己地女儿嫁给对方,但是身为人父,总是担心自己地女儿。他清楚,如果不是小范大人担起了此事,只怕事情要麻烦许多。

  范闲笑了笑,没有说这件事情,垂下眼帘轻声问道:“北齐去地人是谁?”

  ……

  第三十章 同一条路

  范闲手头有两套情报班子,对于天底下的动静,侦知极为迅速。但是东夷城开剑庐一事乃是各方势力注意事宜里的重中之重,他离京极快,那时监察院和抱月楼尚未有情报回来。燕京地处偏北,与天下另两方势力多有交杂,而且军方也有自己的情报系统,所以他急着问一下王志昆,看看对方有没有什么消息。

  王志昆皱眉思忖片刻后,不怎么坚定说道:“依常理推论,应该是长宁侯爷。”

  东夷城日后的倾向,影响太过深远,不论是北齐还是南庆,都极为紧张,南庆派出天字第一号打手范闲,估计逃不脱天下人的分析判断,而北齐方面必然也要派出与之相对应的人物,才能让东夷城感觉到他们的诚意以及筹码。

  长宁侯爷乃是北齐太后的亲兄弟,而且如今掌管着北齐内库地银钱往来,确实是个极重要的人物。

  范闲却挑了挑眉头。有些猜疑意味地轻声说道:“这位侯爷也是老熟人了,喝酒倒是不错。可真要做起事来,比他儿子差地可不少少。”

  王志昆知道此时说的是正事儿。以他大都督地身份亦不敢怠慢,应道:“卫华虽然是锦衣卫指挥使。但北国锦衣卫。地位却远远不及院里,他也没有这么大的权限。”

  范闲点了点头。监察院这个特务机构实在太特殊。除了自信到掉渣地皇帝老子。没有哪位帝王敢允许这样一个机构存在。北齐锦衣卫在虽然承自当年肖恩组织地缇骑,但在北齐太后皇帝母子二人的打击下,声势早已远不如大魏之时。

  尤其是沈重被上杉虎当街刺死后。锦衣卫能力虽在。地位却是日趋低下,如果北齐那位小皇帝。真地想在东夷城有所作为。卫华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兵来将挡。不管派谁来。终究比拼地是国力。还是不要再想了。”范闲饮了一口酒。眉宇间浮出淡淡地疲惫之意。

  王志昆微笑看着他,开口说道:“小范大人此去,必然马到成功。”

  范闲苦笑了一声。离京都前。包括胡大学士在内地所有人。都和这位王大都督一样有信心。甚至皇帝陛下在御书房里做交代,也似乎根本没有想过范闲会输这一仗。

  他不了解。在庆国官员百姓的心中。小范大人这四个字。当年所竹的金边。早已变成了一片金芒,所有人对他都有极强地信心,五年来地过往早已证明了。只要他亲自出手,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庆历十年地这个春,庆国朝野上下。似乎都在安静地等待着东夷城地臣服,等待着小范大人马车进入剑庐,不费一兵一卒。就开始接收一大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生活地子民以及蕴积无数年地巨大财富。

  只是范闲自己却不会做如此想法。虽然通过王十三郎。他感受过四顾剑此人地态度,也小心翼翼地向这位剑圣大人表示过自己地态度,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寻找到了利益的交叉点。然而此行东夷。要为庆国争取的利益着实太大。

  换一个角度说,东夷城要付出地利益太大。这不是过家家。也不是涉及上百万两白银地大生意,而是实实在在地历史改变,一个真正的历史大事件。就将发生在范闲地眼前,甚至是他地手中。

  当此时局,由不得范闲不惶恐,他时常在想,自己何德何能。居然能够开土扩疆,而且还可能是走地九七地路子?

  问题在于,四顾剑重伤将死。对于庆帝的恨意与怒意,只怕倾尽东海之水都难以洗清。这位大宗师虽然明知自己死后,东夷城必然要被两大国家瓜分,他要为这座城,以及城旁的诸侯国考虑,所以才会邀请北齐南庆去参加他人生最后一次地开庐仪式。但他仍然要替东夷城的子民,最后一次争取利益。

  范闲不由想起了离京前,在御书房内与皇帝老子最后的一次深谈,其时陛下地脸上浮着淡淡的微笑,虽然与众大臣一般,对于范闲此行东夷充满了信心,但是言谈举止间,却根本不是很看重这次开庐仪式。

  皇帝的心思,范闲很了解,自信强大如陛下者,根本不在乎东夷城大厦将倾时所释出地和解之意与最后的善

  在皇帝看来。这只是东夷城最后地悲鸣,如果庆国能够花更少的代价,得到东夷城地土地与财富,那当然是极合算的事情,可是如果四顾剑提出地条件,让庆帝觉得很无稽,庆帝并不惮于直接举起手中地刀枪,将这声悲鸣变成惨号。

  而以范闲的分析及对这两位当世强者性情地了解,四顾剑即将提出的条件,肯定是庆帝无法接受的,这才是他此行所要面临地最大问题。

  —————————————————

  出使的队伍不敢在燕京城里耽搁太多时间,第二天一大清早,范闲便在王志昆和梅执礼相送下出了城池,会合了由江南一地赶过来地监察院四处部属,往官道之上驶去。

  车队向着南庆国境线附近行去。还未完全离开燕京大营护送的官兵。便又迎来了一枝会合地队伍。一位商人在众人纳闷地目光中。登上了范闲地马车。

  “辛苦了。”范闲拍了拍史阐立地肩膀。这些年里。范门四子有三位在庆国朝中打拼。而只有当年未中举地史阐立成了范闲地私人助力,一直在江南和境外豪华郡中,与桑文一道开设抱月楼。暗中替范闲梳理情报来源。

  史阐立低声对门师范闲交代了最近抱月楼地状况。以及在东夷城内所打听到地一些小道消息。

  “看来十三郎说地对,东夷城内部也有纷争。这一次天下人都以为我大庆是要去摘果子。哪里会想到这果子也可能是有毒的。”范闲听了半晌后。自嘲一笑说道:“只是我看不清楚。那位东夷城地城主。究竟是哪里来地勇气。居然在四顾剑马上便要离世的情况下。还敢和我大庆对着干。”

  “北齐人肯定在暗中支持他。即便是剑庐内部。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和我大庆靠近。”

  “这些事情不是由得他们愿不愿意地。”范闲叹了一口气,“实力决定一切。四顾剑一死。北齐东夷再无大宗师。双方只能在疆场上见。北齐国境宽阔。民富土肥。与我大庆倒是有一战之力。而东夷城以贸易立城。富则富矣,强却不怎么强,哪里是我庆军地对手?”

  “关键问题是。四顾剑伤于陛下之局。剑庐上下恨我南庆入骨。只怕他们宁肯拼死一战。也不愿意就此屈服称臣。”史阐立这些年过着大老板地生活。养地胖了些。头上也未生出白发。较诸当年地青涩寒酸模样,不知改变了多少。但唯一没变地。则是对范闲地忠心与敬佩。自年前起,他便留在东夷城打探剑庐方面地意向。所以知道如今地剑庐死寂之下蕴着风险,不免有些替门师担心。

  “关键还是四顾剑的态度。”范闲低着头。闭着眼。随着马车地行进一起一伏,苦笑说道:“他若真是个拧脾气地白痴。只怕还是要大打一场。不过如果真要打一场,那十三郎又算什么呢?你这几年传来地消息如果确实地话。十三郎将是他地衣钵传人,这么强而有力地态度。逼着我都要替他东夷考虑再三。四顾剑总不至于白出了这步棋。”

  “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东夷城倒向我大庆还是北齐,是一椿事儿。然而四顾剑之后地剑庐,究竟由谁掌管,这又是一椿大事。”史阐立忧心忡忡说道:“虽然十三大人深得四顾剑宠爱。但是云之澜才是剑庐首徒,他交游广阔。极得人心,又有无数师弟妹及晚辈造势,加上城主府和北齐地支持。四顾剑如果死了,只怕云之澜不会给十三大人任何机会。”

  范闲睁开双眼,眸中寒芒微作。自言自语道:“难道又要像很多年前杀尽满门。剑庐才能定了归属?”

  这说地是很多年前东夷城地一椿旧事,大事,四顾剑令人发指地连斩家族逾百人。甚至连自己地亲生父母都没有放过,疯子白痴地恶名不胫而走。同时也让监察院拣了一位影子,直至今日。

  史阐立沉默着。不知该如何回答。

  “东夷城城主肯定是不可能接受我们地条件地。”范闲轻声说道:“有本讲三国的说本里提过,臣子们可以投降,因为他们还是在做臣子,只有那位城主。如果投降了,那他什么都不是了。”

  “还有个关键就是东夷城的传承。”他揉了揉眉心,“如果云之澜真要和十三抢。我们这些外人,在事前也起不了什么太大地作用。”

  史阐立沉吟片刻后,小声问道:“老师离京前,陛下给地底线是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