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班主任兵法2·实战篇-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完之后,我脑筋一动,对体育委员说。你让他们等一下,我先下楼,二十秒之后,你们再下来。我在前面等你们。
  我站在宿舍楼前,与生活老师交谈,远处,两列队伍慢慢地走了过来。生活曲老师表扬道,队伍真雄壮啊。我心里说,看来,方法还是很重要的,以前我跟在队伍后面,他们总是排不好,现在,换一个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我笑了一笑回答曲老师说,学生自觉,老师也省心啊。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以身示范
六月一日  星期二
  今天不上课,因为是六一儿童节,学校里举行庆祝活动,根据事先的计划,我们班的学生要做工作人员。
  上午先开大会,科技节的闭幕式也放在这个时候,义卖、拍卖、演出、各种科技比赛和展出交织在一起,学校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学生们分成了很多小组,各尽职守。我兜了一圈之后,到417办公室打文章,却发现我们班费伶俐与郝志远两名学生在里面看书。我想了想,没有去管他们,虽然不参加集体活动,但喜爱看书,总不是一件坏事。
  下午学生要去参观科技馆,我因为学校里下午还有一个美国教师介绍德育工作的座谈会,就没有去,只是关照了两位班长,我不在的时候,要负责照看一下班级。事实上,从这几天的情况来看,他们外出活动,我即使不去,也还比较放心。
  中午利用十分钟的时间我把全体学生集中了一下,强调了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走读的规定。因为我发现,一部分学生依然延续以前走读的习惯,以往学生同意这部分学生走读,是因为他们某些科目请了家教补习,但是现在不用参加中考了,有些人走读回去之后其实并不用功,而是看电视或上网打游戏,我要对他们加强管理。如果有特殊情况,一定要走读,请写申请,家长签字。我说。
  学生5:20才回来,抓紧时间吃完晚饭之后,晚上的晚自修照常进行。为了营造背书的氛围,也让学生有一些新鲜感,我在第二节课开始时挑了一篇后面第27课的课文,因为最快的同学也只是背到26课,所以27课对所有人都是全新的。看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它背熟,我说。然后我和他们一起背了起来。有那么20分钟的时间,所有人都在集中精力认真背诵。忻江背得最快,20分钟不到就背完了。我请他上台来表演,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用了28秒背完全部课文,正好在规定时间之内。我们大家都热情地给他鼓掌。
  这时候,突然有同学提议说,老师也来背一背。我循声望去,一名男生正不怀好意地笑呢。其他学生也都一付蠢蠢欲动的样子。我微微一笑,好啊,我欣然同意。刚才在和他们一起背书的时候,我已经基本背熟了,也自己掐过时间,速度还可以。我稳了稳心神,开始背课文。也许是学生们不很安静的缘故,也许是我注意力不够集中的缘故,我当中有几句背得不太流畅,最后一句背完,我一看表,30秒。基本通过,我宣布道。学生们也都宽容地给了我掌声。我这是有所保留的,我狡黠地说,我怕背得太快,你们有压力。全班同学都会意地笑起来。
  7点3刻时我突然想起来日记还没有批阅,而8:30就要结束晚自修了。我慌忙开始工作。我抖擞精神,脑筋转得飞快,注意力高度集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读、思、写的过程。四十几本日记本,我居然三刻钟就阅完了,每个人的评语大致都还精当。我不得不自己佩服起自己来。
  

绕口令练习
六月二日   星期三
  早上起床的闹钟响了,我的眼皮却睁不开。昨晚背书背到12点多,我几乎是枕着书睡着的。背书已经成了我临睡前必修的功课。
  雍海涛上午把制作好的背书记录表以及每篇课文的最快背诵记录表贴到了班级里。中午我让每一名学生把自己的背诵情况填在表上。我再一次强调了诚信的要求,希望大家真实地把自己的成果记录下来,而不要弄虚作假。这个方法一举两得,既培养了学生的诚信意识,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否则,每一个人我都要一个一个去检查,根本来不及。要是让他们相互检查背诵,也必然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矛盾来,甚至还会有一些不正之风,我不希望自己的精力被牵扯进去。学生填写的情况令我很满意,完全和事实相符合。
  当然,每天晚上的抽查也让学生知道他们有当众背书的可能,所以如果真的没有背熟也不敢造假。
  上午最后一节课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绕口令:Mike likes to write by the nice bright light at night。我对学生说,这句话大家先读读熟,然后憋一口气,不换气,看你们最多一口气能把这句话说几遍,我自己现在能说8遍多一点。学生都很感兴趣。在紧张枯燥的背书之余,给他们来一些有趣的变化,是我早就计划好的。一口气背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背书方法,通过这种背一些像绕口令一样的句子,可以逐渐让他们熟悉并适应这种方法。
  下午的外英课我不放心,到教室里督阵。Dan准时来上课了,周泽军的提醒有了效果,这次他没有上新概念,而是上了另外一本书,好像是English B,Dan读了一篇短文,讲阿塞拜疆一个世界上最长寿的人的故事。他一边读一边解释,读完短文之后问了一些问题请同学在纸上写答案。这算是听力理解练习。课的第二部分是向学生介绍几个成语。先写出成语,然后给一个例句,解释意思,再让学生自己造句。这节课他就讲了两个成语,一个是call it a day,结束一天的意思,另一个是a big time,成功的意思,都不是很难,学生很快就掌握了。
  总体来说,外教课的纪律还不错,学生们都还自觉,也能学到东西。接下来一节课是我的课。课表上写的是数学课,但是我不想上数学。高中的数学我虽然大致知道,但并不是精熟的。而且,短短一个月,一周一两节课,就算上也上不出什么结果。更重要的是,我始终认为,最成功的课不是简单传授知识技能,而应是让学生明白道理,并能够改变他的精神状态。当学生真正理解并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他自己会去学很多东西。现在学生们在背书,我打算就背书这个问题给学生们作一些思想工作。
  

背书的境界(1)
我开始上课。我首先问了一个问题:大家怎么理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学生有的说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有的说,即使做一件你不喜欢的事情,也要努力去做,终究会做好的。班长孟启举手说,以前祁老师说过一句话,叫做“爱你所做,得你所爱”,因此,只要爱你所从事的事情,并且充满热情,你一定能得到回报。祁诚是我们学校一位很有个性的老师,他经常用一些铿锵有力的言语来激励学生。我高兴地赞扬了孟启,他语言能力极强,是学校的辩论赛最佳辩手,思想也很有深度。
  我把话题转到背书上来,我请了两位学生讲自己背书的心得。一位学生说,他背书时先读一遍,把课文读懂,理解了再去背。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读熟了再说。我肯定了这个做法。我说,我也是先理解了再背的。我想起另一位叫做秦卿的女生昨天写的一篇日记是关于背书的,便请她起来读。秦卿的日记是这样写的:
  背书是件很奇妙的事,在完全背诵一遍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历很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一开始是好奇,对着一篇陌生的课文,我首先会很想去读,可那是短暂的,当你对这故事了解了以后,再反复读,就会觉得有些枯燥无聊。已经很熟的文章,还要去读它并记住它,甚至还要把它背出来,而且还有时间规定,那一个过程是多么的艰苦啊!让一篇本与自己毫不相关的文章全部吸收到自己的头脑中,不是那么件容易的事。
  有时你读了好多好多时间,甚至一个小时,读的舌头都破了,嘴巴也干了,可还是背不出来。一离开书本,就是没有思路,这不是自己不想去背啊!说实话真的很让人苦恼,有时候都觉得自己快暴了,心里不停地喊着:“都这么努力了还背不出来,老天啊,你还想让我干么?”
  可是我马上就发现了,原来,也就是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再努力一下,就那么一下,你也许会忽然有“豁然开朗”、一口气通了的感觉。
  背书不只是背书,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它包含着很多人生道理。不只是记忆方面,一个人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也许,以后IB,也就是一篇课文。我们所要经历的,也就是这个过程。唉,看样子,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我们真的要好好背书呢。
  秦卿的日记写的非常精彩,我读完之后也不禁拍案叫绝。当时我就在后面写上“有机会,我一定要在全班读你这篇日记。你奇妙的背书感受一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共鸣呢!”
  我们用掌声结束了秦卿的发言。我问,秦卿同学这篇日记写的好不好?大家都点点头。我说,大家都写日记,可是有些同学只写三四行,简单应付一下。秦卿同学不但字写得认真,而且内容也十分精彩,写出了自己复杂而细致的感受,相信会引起很多同学的共鸣。秦卿同学这种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我接着说: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做好,其实是要经历几个阶段的。通常来说,任何一件事情都存在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很普通的境界。比如说我们现在背书,有些同学也背了,可能背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背出来,背了一个礼拜了,才背出几篇。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同学,平时学习也还过得去,上课也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做,但是成绩一般,没什么过人之处。许多人,庸庸碌碌过了一生,做事情也勤勤恳恳,但是效果通常都一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到老的时候,他也觉得生活可能就是如此,一切都很平常。这个境界,我们用一个字来一个字来概括,叫做“庸”。
  可是,也有做事做的好的人。我们身边便常有这样的同学,学习好像也不是特别用功,但是效率特别高,成绩很好。这样的同学,他们便处于第二个境界了。我们初中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卖油翁》,讲的是一个人射箭很准,并以此为豪,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却不以为然。那个人很不高兴,老翁就表演倒油绝技,把油通过一个铜钱的小孔倒进瓶里,铜钱上却不沾一点油。卖油翁总结道:无它,唯手熟尔。但是,也不是每一个卖油的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我们说熟能生巧,一件事做的多了就会有技巧,就会有诀窍,效率就会提高。可是这需要我们去动脑筋,去总结。一个不善于动脑筋,不善于总结的人,他永远只能处于第一个境界,而不会进入第二个境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背书的境界(2)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
  皇帝手下的一位将军,觉得他应该得到提升,便在皇帝面前提到这件事,以他的长久服役为理由。“我应该升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报告,“因为,我的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战役。”
  哈德良皇帝是一个对人及才华有着高明判断力的人,他不认为这位将军有能力担任更高的职务,于是他随意指着绑在周围的战驴说:
  “亲爱的将军,好好看这些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他们仍然是驴子。”
  所以,如果不去思考,经验永远不能转化为能力。这第二个境界可以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技”,或者“术”,也就是说,这个境界的人应当是具备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的。我们现在有些同学背书背得非常快,达到了第二境界,他一定是有方法的。
  这番理论我琢磨了很久,以前一直迷迷糊糊,最近却豁然开朗,而且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我曾经很认真地思考为什么班级里有人学得很好有人却一般这个问题,想来想去不得要领。因为很多事实似乎证明聪明比勤奋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绩。有些学生,已经很用功了,成绩还是上不去。有些学生,上课也不是很认真,作业也经常不交,但偶尔认真一下,成绩就不会很差。除了“聪明”,你还能用什么来解释呢?但“聪明”又是什么?它表现在什么地方?具体在思维方式上,聪明的人与不聪明的人的区别又是什么?换一种问法,不聪明的人可以通过训练变聪明吗?我这番言论,可以算作对这些问题思考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吧。
  能达到第二个境界,就很不错了,我继续说。他可以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做得很好,比如说百里挑一,但是,要在更大的范围内仍然很优秀,达到状元的层次,第二个境界是不够的。他必须进入第三个境界,这第三个境界是什么呢?一个字:道。什么是道呢?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练书法,许多人写得很一般,是第一个境界,一部分人练得很认真,有了一定的水平,进入第二个境界,这部分人掌握了一定的运笔技术,字可以写得很漂亮了。可是,真正的书法家,绝不仅仅是字写得漂亮那么简单,他的字不是普通的字,而是有生命的字,这就是道。有些人模仿名画,技术不可谓不高,已经几乎可以乱真了,但是他乱不了真,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大师,他的画达到一种境界,已经把自己的思想渗透进去了,成为有生命的艺术品。
  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这时,我注意到有人举手,那是孟启,我手一摆请他发言。孟启说,我们祁老师说,艺术家的作品,是有自己的人格在里面的,因此不应该叫“道”,应该叫“人格”。
  我吃了一惊,心想这老祁还真有两下子,这么深奥的思想他居然也悟出来了。我心里吃惊脸上却保持镇定,笑着解释道,你说的非常对。达到第三个境界的人,他是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进他所做的事情中的,他的作品一定有他鲜明的人格特征。你说的非常好,只是,我们一般不用“人格”这个词,而用“道”。任何事物,都有其“道”,可能你们这个年龄还不太能理解,到了你们的父母这个年龄,他们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了。
  如果把“术”称作小聪明的话,“道”就是大智慧了。古时候打仗,有很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有谁能举个例子?赤壁之战?很好。赤壁之战是一场经典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也是一个例子。其实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思考过没有,同样都是将领,同样都是士兵,为什么人多的反而打不过人少的?一般情况下,人多的军队战胜人少的,是非常正常的,大部分战役也都是这样的结果。可是如果交战的双方处于不同的境界,那就不一样了。具体来说,赤壁之战,曹操一方处于第一个境界,曹操甚至傻乎乎地把自己的两个水军都督蔡瑁张玧给杀了,后来又听了庞统的计策把自己的战船用铁链连起来。东吴一方就不同了,兵力虽少,但是做事有技巧,周瑜更是连环用计,屡屡得手。所以,周瑜处于第二境界。境界不一样,虽然兵力有差异,结果也就很难预料了。曹操本来不是第一境界的人,但是赤壁之战前他太骄傲了,打了太多的胜仗,所向披靡,麻痹大意了,连续中计,所以落到了第一境界。如果按正常水平,他也是第二境界,周瑜怎么打得过他?如果有军队能达到第三境界,进入“道”的层次,那么便可以战无不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