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应-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序言(1)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第一反应?不是讲心理学的书吧?”初听到这本书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不是,当然不是。笔者认为准确的讲法,“第一反应”是讲如何做好管理的书,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管理上下级关系、管理日常人际关系、管理工作事务的书。
  但,这绝不是一本单纯阐述管理理论的书。理论的东西,我们已经接触得太多;而把管理理论真正运用到实际管理的过程,实在是有很长的路要走;遗憾的是,很多人摸索、尝试,也没能找到一条从理论到实际的路子,因为那条路实在是太虚无缥缈了。
  “第一反应”完全是实操性的思路、对策、方法或技巧。它到底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儿呢?现在我们来做个简要说明职场中打拼的我们,总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与困惑,例如:
  希望能被上司关注和重视,却不知道怎样成为一个被上司喜欢的人;
  想让自己快速成长,却不知道有哪些捷径可走;
  总是感觉自己的下属基础知识不扎实,销售技能差,却不知道如何帮他们;
  自己很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却不知道如何才能让部属们接受和应用;
  希望能够争取更多资源,却总被上司拒绝,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原本规划好的方案,却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执行不下去,不是结果走样就是需要重新返工;
  很想跟同事们搞好关系,但感觉某些人真的很难相处,不知怎么办才好;
  总是因为缺乏沟通而造成麻烦,却不知道如何培养沟通意识、锻造沟通能力;
  部门会议都很重要,但总是感觉会议后期实际执行效果较差;
  ……
  这些都是我们最常遇到、最常为之感到困惑的问题。如何应对、解决这些复杂的难题呢?本书就是尝试着用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来分享一种正确的方向、清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
  例如,“希望能被上司关注和重视,却不知道怎样成为一个被上司喜欢的人”,对于这道职场难题,本书设计了一套策略。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第一反应”也略显复杂,其中包括:
  上司只做“选择题”不做“问答题”;
  要为上司分忧而不单是分劳;
  像你的上司一样去工作;
  第一时间解决上司关注的问题;
  主动沟通快乐,而被动沟通痛苦;
  让上司“知道我干什么”比“干什么”更重要;
  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里装着什么”;
  老板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
  不要等老板说完了之后再行动;
  成果必须自己满意后再拿给上司;
  必须知道上司的底线是什么;
  永远不要在上司面前示弱;
  ……
  每项难题都可以被分解成一个个的“小问题”、“小场景”,而“第一反应”就是针对这些“小问题”、“小场景”所提出的具体应对的正确“反应”。
  笔者希望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面对各种职场情况与问题的时候,所应持有的正确和科学的“第一反应”。其中,有的“第一反应”会比较具体,像是技巧;有的会比较浅显,直接可用;有的则会烦琐一些,细微之处需加解释或说明。本书是经验和智慧的凝结,意在对各种职场境况与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思路与对策。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笔者希望用自己多年积淀下来的管理经验,解构职场的成功密码,让更多职场人士有所感悟和体味。
  多年来,纵使风雨兼程、荆棘密布,笔者也恪守着成为杰出职业经理人的信念。从未名湖畔走来,笔者曾就职于新加坡某知名咨询公司,也曾服务于台湾某大型跨国流通性企业,后来加盟了一家互联网上市公司。一路行来,所接触和感悟的,不仅有海派的职业管理理念、先进的工作方法与管理思维,也有先进的互联网管理经验。不同的职场文化、理念、思路与模式,相互交融,层层积淀下来,成了全新的独特体验——“第一反应”。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幸运的是笔者有记录的习惯:从带有血泪的管理教训到成功的运营经验,从上司的批评指导到部属们的成长历程,点点滴滴,方方面面;当然,记录更多的则是笔者的感悟与心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感悟与心得开始发酵,于是“第一反应”的概念从模糊到清晰,表现形式从抽象到具体,内容从零散经验到系统理论,仿佛陈年的酒一样“历久弥香”起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言(2)
某日“有朋自远方来”,坐而论道,谈及笔者多年对“第一反应”的感悟,朋友提议:“为什么不写本书呢?”笔者眼前一亮:“对呀,为什么不能写本书呢?”
  反复思索与分析之后,笔者决定把多年对“第一反应”的感悟与理解写出来。
  职场中打拼的我们,总能在恍惚之间感觉到某种神秘而巨大的力量在不断地牵引着、规范着、敲打着、督促着我们。“凡事皆有法”,这个法就是规则;这股莫名的力量,就是所谓的职场规则。既然有规则存在,那么职场中拼搏的人们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按照规则来为人和处事。
  假如,我们能够清晰地认知这些“游戏规则”,沿着正确的路径走下去,纵然可能会有些许的波折与困难,但身处的始终都是那条光明的“上升通道”中;反过来,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游戏规则”,也不按规则行事,其结果不仅会碰得头破血流,甚至脚下的路也会愈走愈窄,越走越黑。笔者所体验的“第一反应”就是众多职场规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两年,笔者专职于销售管理与培训工作,也是出于工作需要,笔者开始有所选择地把多年的经验和感悟整理出来,以供培训与管理之用。当然,时间也算充裕,可以静下心来把那些原本零散的、篇章性的东西,重新进行梳理和归纳;于是便有了这本书的雏形。
  随着培训与交流机会的增多,得以跟更多管理者分享“第一反应”的理念和观点,笔者感慨于他们对此的兴趣与热爱,怀着更加急切的心情,决定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把这本书写完、写好,以便让更多人认知和体验“第一反应”的效用,体验“第一反应”所能带来的改变,并从中获得感悟和提升。
  谁适合读这本书?
  最适合阅读这本书的,当然是那些想在职场中快速成长,希望取得成功的人士。
  职场的成功人士,总是表现出众、如鱼得水,备受上司赏识和重用,他们带领团队,开疆拓土,战绩卓著。也正是这种现象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而开始并长期坚持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他们的共性,并希望从中发现其成功的规律。
  纵观这些职场成功者,尽管他们在性格、学历、经历、能力等方面情况不同;但,他们都拥有良好的态度、清晰的思路、正确的方法、极高的效率。他们的表现总是正面肯定,积极主动;他们总是身体力行解决问题,而极少抱怨;他们总能主动承担责任,而极少会逃避推卸;他们总是追求最佳,而绝不会敷衍了事。
  而这些,恰恰是“第一反应”之精髓所在,是“第一反应”所大力提倡的。职场上的成功人士,正是依靠他们对各种外界刺激,经过判断做出正确的“第一反应”,进而形成正确而有效的工作思路。由此,我们发现他们都遵循“第一反应”的要求。并借助“第一反应”所提供的工作方法与技巧,把各种工作和任务处理得当,对各种问题与风险应对自如。
  “第一反应”如一条丝线,把各种成功要素,如智商、学历、经验、斗志、勤奋、执著等,像珍珠一样,一个一个穿接起来。而佩戴着这条“珍珠项链”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光彩照人,受到众人的关注与喜爱。
  所以说,这本书适宜那些仍徘徊在“高级管理俱乐部”门外的人们,因为他们更需要汲取营养、吸收水分、借助阳光。读完这本书,或许你会发现自己已在点滴中完成了成长的过程。
  这本书适宜那些想在职场上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人,或许他们正在苦苦寻觅,或者正在确定自己的方向。这本书,能发挥出指南针或者灯塔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明确方向,确定前进路线。
  这本书还适宜那些“象牙塔”里的学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本书可以弥补他们社会经验和职业智慧的欠缺。多少人历经辛酸、苦痛和挣扎的血泪,多少人摸索、求助和蜕变的经历,涤荡了灰尘,过滤了杂质,晶莹剔透地呈现在莘莘学子们面前。
  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清晰而透彻地认知职场成功的“游戏规则”。
  在职场上打拼的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能有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于是,我们都积极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默默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挥洒着青春,流淌着汗水,辛勤地耕耘劳作,无怨无悔。。 最好的txt下载网

序言(3)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所探讨最多的,就是如何把工作做好的问题,但是,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遵循职场规则和职业规律。不能认知这些规则和规律,我们就不知道如何跟上司相处,得到他们的重视和认可;不知道如何管理部属,让他们更快地成长,做出更好的绩效;不知道该如何与同事们更和谐地相处共事;也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团队打造成精英团队,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那些管理风险和难题,高效处理那些日常的琐碎事务……
  但遗憾的是,这些规律或规则,没有人会来主动告诉你,更多地要靠自己不断地反思与感悟。有人“悟”到了,就会进入到一条快速的职业成长通道;如果没“悟”到,或者根本“悟”错了,就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坎坷而危险。
  或者,可以找个僻静的场所,翻开这本书,来细细品味,慢慢体会个中滋味。一句话、一个词,会让你激动不已,因为它们在不经意间帮你解决了一个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个故事、一个寓言,也可能让你心生暖意,因为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映衬出职场里的成功哲理。
  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说得多好,看似谦虚的一句话,折射出了人生的大智慧,“站得更高,方可跳得更远”,所谓“站得高”主要就是站在别人的经验、智慧之上。
  本书是经验和智慧的“提现行为”。那些意志坚强、斗志昂扬、希望在职场中打拼出一片天地的人都会发现:如果用肯定而正面的、负责任的、主动积极的、信心十足的、追求最佳的“第一反应”,来规范自己态度和行动,就会得到上司的认可和赞赏,就能得到部属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得到同事的配合协助,就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
  怎样更好地读这本书呢?
  培训的圈子里流传着一个“空杯心态”的故事,说有个经营企业非常成功的人士,遇到了某些困惑而无法解脱,便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高僧正坐在屋外饮茶,看这位企业家进来,便说道:“坐,请喝茶。”于是,开始给这位企业家倒茶。茶杯很小,很快就倒满了,但高僧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倒。看着茶水不断溢出,企业家慌忙说道:“满了,满了!”此刻,高僧告诫道:“是呀,你的心也是满的,我说什么你也是听不进去的。”
  心是满的,即便是可口的香茶也无法饮进,这就是“空杯心态”寓意。要想有所收获,就应该倒掉心里的一些东西,呈现一种空杯状态。
  如果是以挑剔错误、寻找漏洞为阅读本书的出发点;或者干脆是想来全盘否定的,把批评当乐趣,那就失去了学习和阅读的意义。挑剔和批评就像学习的两把锁头,会把其中的精华重重封锁,而最终无所得。
  阅读中,建议多注意里面的要点,特别是书中推荐的做法或技巧,这些都是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你可以借此跟自己原有的反应或做法进行对比,反思差距,而后制订明确的改进计划。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建议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读几遍,相信每次都会有新的领悟。
  当然,书中难免出现错误,也会有些值得商榷或继续探讨的内容,对此,笔者特别希望听到各方面的声音,如果会有激辩,那就让“真理越辩越明”吧!碰撞出的智慧火花,肯定更耀目、更精彩。
  

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第一反应(1)
先来看个简单的例子:
  警匪片里,在抓捕罪犯,特别是罪犯混迹于人堆的时候,警察会突然大喝一声:“张三(犯罪分子的名字)。”结果就会有人应一声或者回头,而这个人基本上就是犯罪分子,尽管此时逃窜的罪犯也保持着高度戒备的心理。但是,任何人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第一反应”都会有所回应。
  在这里,警察正是利用了犯罪分子的这个“第一反应”,也正是罪犯对自己名字的“第一反应”而将其捕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第一反应”。
  “刺激”与“反应”
  有刺激就会有反应,面对外界刺激,我们通常都会经历一个“刺激—处理—反应”的过程。职场上,任何一个变化、一项任务、一个工作、一个问题或一个事件,以及突然的想法、感悟、触动,都会构成一个刺激。面对这些刺激,我们又都会有一个“处理”过程,这个被笔者称为“反应”。
  对同一个刺激,不同的人会做出相似或者完全相反的反应。
  例如,6月初,部门又开始分配月度销售任务,比上个月要重得多的销售任务;对业务员们而言,这无疑是个“刺激”。面对刺激,部门的四个业务员所做出的反应就完全不同:
  A的反应是“这么重的任务,还要不要人活了”;
  B的反应是“这么重,肯定完不成”;
  C的反应是“有挑战才有乐趣,我一定要完成”;
  D的反应是“我从来不服输,非要超额不可”。
  显然,每个人的反应都不尽相同。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又起源于何处呢?其实,不同反应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刺激的“处理”过程,而彼此之间进行“处理”的出发点和依据是不同的。
  A显然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公司所加重的销售任务也持否定态度,于是他所做出的反应就是“不可能完成”;B完成上个月任务已筋疲力尽,对当月如此重的任务开始感觉力不从心,其反应也是“不可能完成”;C天生喜欢挑战,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反应是“肯定没问题”;D向来优异的表现,使其信心满满,从不畏惧任何的挑战,其反应更是非常坚定的“肯定没问题”。
  从A、B做出反应的“处理”过程来看,他们主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公司的任务持“否定”态度,对能否完成任务也表示“怀疑”,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使其作出了“不可能”的反应。从C、D做出反应的“处理”过程来看,不仅认可公司下达的销售指标,对自己充满信心,而且对公司下达的任务有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感,加之他们喜欢挑战自己、追求最佳表现,于是就有了“肯定没问题”的反应。
  人们做出不同反应,大都出自本能的、自我保护的潜意识,其实并无所谓“对与错”;但是,对在职场上打拼的人们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职场上,不同的反应会生成完全不同的职业轨迹,因为,反应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更影响着我们的工作状态特别还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