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成就你一生的第一反应-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什么主动沟通是快乐的呢?
  首先,下属主动沟通行为是上司所希望和喜欢的,上司们都赞赏自己的下属具有主动沟通的意识,在众多的下属中,具有主动态度和精神的往往是少数人。
  其次,即便下属出了某种状况或是犯了某种错误,跑来跟上司主动沟通,承认错误并表示承担责任,面对这种情况,上司们其实也很难拉下脸,来场劈头盖脸的暴风骤雨。
  最后,上司很少会打击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事实上,此时上司所给予的更多是必要而真诚的指导。
  那么,与之相反,为什么被动沟通会是痛苦的呢?
  一来,被动会被上司认为,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隐藏和逃避责任,而这种态度是任何上司所不能容忍的;
  二来,上司通常也不喜欢主动沟通,除非某种状况累积到一定程度,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上司才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结果也就不好控制。
  职场打拼,跟上司的沟通始终应当放在我们工作的首位,与上司进行积极主动的沟通,不仅必须而且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凡是我们认为有必要的,而又怯于去跟上司沟通的事情,所持有的“第一反应”必须是:主动的都是快乐的,而被动沟通则是痛苦的。
  

让上司“知道我干什么”比“干什么”更重要
为了便于接受上司及时的指导或帮助,第一反应:让领导知道我干什么比干什么更重要
  上司和下属各有自己的工作与职责,每天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儿;尽管在同一个办公室,尽管抬头不见低头见,但是如果我们随便去问某个人:“请问,上司知道你在忙什么吗?”他也许会茫然不知怎么回答。
  其实,下属都不希望自己每天被上司盯着,也不想让上司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总之,职场中的普遍现象是上司通常并不清楚我们在忙些什么。
  笔者在上海工作的时候,跟一位来自台湾的同事聊天。他说在台湾工作的时候,某天老板来到他的办公室,问他,“近来,在忙些什么?”于是,第二天他就辞职离开了。当时,笔者对此表示疑惑,“为什么要辞职呢?”这位同事解释道,在公司里就职的人们,假如你的上司都不知道你在忙些什么,也就没有忙的必要了。
  随着自己职业经验的累积,对“让领导知道你做什么比你做什么更重要”的理解,更加清晰、更加透彻。对于下属而言,由于缺乏职业经验,很多风险的孕育,往往就在不经意间;或者某些工作,费尽心思摸索的思路或方法,或许本身就是错误的……
  对于这些情况,如果我们能够跟上司经常沟通和交流,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及时得到指导和帮助,能被有效规避掉。能够得到上司具有针对性、具体性的指导和帮助,是一个人能否快速成长的关键所在。而怎样才能得到上司的指导和帮助呢?
  什么事都不想让上司知道,或者上司也不清楚我们在忙些什么,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也就无法得到上司及时的提醒和指导。“让上司知道我们在忙些什么”,随时把自己的动向和工作告知上司,以便他们能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或帮助。遗憾的是,很多管理者或许是因为害怕,都不情愿让上司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对某些下属而言,把自己暴露出来,就仿佛是被上司监控了一样,容易被上司挑出毛病,遭受批评。其实,问题是上司的批评或指导难道是出于恶意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或许某些上司批评或指导,有过激情况存在,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他们是心存恶意。上司们大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能快速成长,能独当一面;所以,他们也都希望能够多给下属一些指导或帮助。
  能否更快速进步而独当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得到上司的及时指导或帮助,而要想获得及时而有效的指导,第一反应就必须是让上司知道我们在忙些什么,这比我们当前所忙的更重要。所以,笔者建议:每天或定期向上司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感悟。积极主动代表着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意识,积极主动的人更容易被关注和重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里装着什么”  
如果想让自己在团队里拥有一席之地,第一反应:必须知道你的上司对什么负责
  每天,我们都跟上司一起并肩作战,辛苦劳作。融洽的关系,和谐的氛围,使得整个团队打成一片。时间久了,上司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在干些什么,我们也都很清楚。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够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但即便是这样的氛围当中,笔者还是会经常问这样一些问题:
  请问,你知道你的上司对什么负责吗?
  或者,你知道你的上司最关注、最在意什么吗?
  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想“上司对什么负责跟我有什么关系”;的确,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作为下属的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上司对什么负责,这是个大问题。
  从最直接、最明确的管理关系来看,下属首先是为上司打工,间接地才是为公司服务。上司所承担的工作皆因其工作职责,有的明确而具体,有的则比较笼统。作为下属,所承担的工作则是上司工作职责中的某一部分或分支。上司和下属,在工作达成上都应当指向同一个方向,朝着同一个结果努力。
  但是,如果作为下属,把自己的工作、责任跟上司所负责的事项割裂开甚至对立起来,由此就容易造成各种管理难题,例如:
  公司需要处理的紧急事项,管理者邀请下属加班,而大家却怨声载道;
  所分配下来的工作,下属却不能尽心尽力地按时完成,而总是推迟或拖延;
  面对上司布置的任务,下属们总是找出各种理由逃避或者提出各种要求和条件;
  ……
  上司和下属,其实驾驭同一辆车,朝同一个方向负重前行。如果作为下属,并不知道上司拉的是哪部车,或者不知道行进的方向,而是自己拉着一辆自己的小车儿,悠哉游哉,就根本无法发挥出两者的合力与共同的智慧。
  笔者经常会看到一些管理者,自己身负一辆沉重的大车,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坚定地朝着前方行进。他们从笔者身边经过的时候,却看到他的旁边,还有一些人各自拉着一辆很小的车,相互调侃着、说笑着,迈着轻松的步子。
  这些人眼中只有自己的那辆小车儿,而不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上装着什么,为什么那么沉重;也不知道那辆大车去向何方,而只是拉自己的车,跟着走路。
  每当看到这种情景,都会感觉心情沉重。作为下属,应该甚至必须知道自己的上司对什么负责,知道上司拉的那辆车里都有些什么东西,知道能够卸下哪些东西,以便装在自己的小车儿里;当然也要知道上司的方向是去向哪里,而不是毫无方向地闲逛。
  所有的上司都希望自己的下属心跟自己是一起,劲儿是往一处使的。这样部门这驾大车的运作,将变得非常轻便,跑起来也会非常快。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想让自己在团队里占有一席之地,第一反应就必须是知道上司对什么负责,知道他拉的那辆车里装着什么。  
  

官大则表准  
与上司发生意见分歧而无法说服对方的时候,第一反应:官大则表准
  意见分歧是一种常见现象,由于人们看待事务时,所处的利益、经历、视角维度不同,难免会发生意见分歧或冲突。这种意见分析,不仅发生在同事之间,还较多地发生在下属与上司之间。除此之外,作为下属也总会对上司的某些做法表示困惑,例如:
  对于上司的决定,其实我们并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感觉自己建议很好,为什么就是得不到上司的采纳?
  明明已经确定下来的事情,为什么执行过程中还要变来变去?
  上司的某些决策的确存在漏洞,却也只能远远看着,无可奈何;
  ……
  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在与上司发生意见分歧的时候,必须正确对待这个难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非常容易导致摩擦、纠纷,甚至冲突,种种不良的恶果的确时常发生,这不仅困扰着下属,更会令上司感觉尴尬。
  工作中存在分歧,某些时候的确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下属因为不接受、不认可上司的决定,而采用各种方法如推托、迟缓、疑问等予以抵制、对抗,导致执行无法获得预期结果,那也将是非常严重的事件。
  笔者认为,即便是存在分歧,确定下来的决定或任务仍然要严格执行。当然,首先要尝试采用沟通的方式达成共识,消除分歧;但是假如遇到涉及个人或部门利益冲突的状况,沟通就很难达到真正的共识,意见和观点也难以统一。
  那么,遇到这种问题,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没有哪两块手表的时间,是完全一样的。战争电影里,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镜头,战略进攻之前,各个军种的军官便开始对表,当场的最高长官会宣布:“现在是早晨8点10分30秒,请大家对一下自己的时间!”这个时候,所有的军官都会立即调整自己的手表时间,保证跟最高长官的时间完全一致。在这个时候,与上司的时间对齐是“军令如山”。
  官大则表准,在这个时候是最基本、最普通的要求。
  没有服从就没有执行力,在遇到意见分歧的时候,下属要首先服从上司的命令。上司的职责是带领所属的部门完成工作任务达成绩效,这是作为上司的存在价值;也就是说,上司的存在是为了追求绩效达成,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公平、民主或平等。
  与此同时,作为下属,接受公司的任命并承担责任,要非常明确自己的价值是协助上司达成其承担的绩效。其实,只要稍加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多数的分歧或冲突,主要是因为下属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而上司,多数则是站在部门的角度和利益上。由此,分歧的解决也就必将是以个体利益服从团队利益为方向,“官大则表准”。
  诚然,下属有畅谈自己的想法、表明立场、贡献脑力和智慧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仅限于决策过程当中,而绝对不是决策完成之后。即便是,决策过程中发生分歧或冲突,作为下属的第一反应也应该是“官大则表准”,服从是第一位的要求。一旦决策确定下来,作为下属,就必须放弃或保留自己的想法,而运用自己的脑力和智慧,调动资源坚决贯彻和执行上司确定下来的方案。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板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  
在上司分配一项工作或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老板想要的要复杂的多
  日常工作中,我们总会接收来自上司的临时任务指派,让我们做这个、做那个,或者去负责完成某项工作,除了具体任务之外,上司还会把他们想要的结果告诉我们。然后我们就按照上司的吩咐去做了,而结果很多并不顺理成章地得到上司认可,而往往是上司对我们提交的成果并不满意。那么,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例如,上司吩咐我们去采购一批文具,于是我们很快去市场,把文具给买了回来。
  而结果呢,会被上司追问半天?“是去批发市场买的吗?”“为什么不去文具批发市场呢?”“这种文具,质量过关吗?”“要是不好用的话,能退货吗?”“有没有多比较一下价格,是否还有更便宜些的?”“能不能跟他们谈长期合作,价格优惠些?”……
  其实,作为下属,我们必须清楚,上司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笔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
  更完善的执行流程,确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没有任何疏漏;
  更高的工作效率,要求工作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更低的费用预算,能够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儿;
  更好的工作成果,希望下属能够想到做到他们所没有想到的;
  ……
  总之,领导们都希望更省心、更放心、更安心、更开心。作为下属,我们要知道上司想要的总比我们所能做的复杂,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我们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总之,要想使得自己负责的工作能够得到上司认可,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认识的高度,因为我们的意识和行动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
  有个故事,大家可能很熟悉。某老板带着两个学徒,打算让学徒甲成为正式员工,而学徒乙感觉很不公平。于是,老板说,那你去集市,买些土豆回来吧。很快,学徒乙买了2斤土豆回来了,说2毛钱一斤,很便宜。随后,老板又让学徒甲去集市上买些土豆。很快,甲也回来了,非常兴奋地说:我去看了土豆,发现距离我们最近市场的土豆是2毛钱一斤,而那个较远的人们去得较少的市场却是1毛8;而且不仅土豆,像黄瓜、白菜、芹菜等蔬菜,都有不小的价差,这是个不错的商机如果可能,我们可以赚些差价。
  老板说,这就是差别!的确,同样是去市场上买土豆,学徒乙所理解的和所做的,仅仅就是机械的买土豆回来;而学徒甲不仅买了土豆,更重要的是他还顺便了解市场行情,分析了蕴含的商机。由此,两人的表现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而区别并不是在于老板吩咐或安排了什么工作,而是在于他们自己的意识和态度。
  接到上司分派的一项工作,在明确哪些是上司想要的直接结果之外,还要考虑到,通过我们的智慧和努力,还有哪些是我们可以顺带做到的,或者如何达到最优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带着让上司惊喜的导向去工作,那么就容易调动我们的潜能,把简单的、烦琐的事情做到极致。而这些,基本上就是上司所期待的。
  明确老板想要的远比自己所做的复杂,就会使得我们在机械完成工作的同时,更深地思考老板想要的是否还有其他东西,尽管没有说,或者没有明确表达出来。总之,当我们在接到一个来自上司的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要告诉自己,上司想要的远比我们所做的复杂,所以我们就得开动脑筋、调动智慧,把工作做到最佳。  
  

不要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  
在接受上司分派任务的时候,第一反应:不要等老板说完了再行动
  日常工作中,接受上司分配的任务,执行到位,并把上司要的成果提交上去,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人听到上司喊自己的名字,就马上带上笔和本子跑过去,边听上司分配工作边做记录;回去之后,在考虑如何执行时,发现某些地方没听清楚,甚至连意图也没搞明白。
  归纳起来,工作中类似的现象大概包括如下情况:
  虽然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但还是有些地方没听明白、没搞清楚;
  听完上司分配的任务之后,开始考虑怎样处理和执行;
  执行过程中,某些没搞明白的事情,只能是边干边琢磨;
  当最终结果出来后,却发现跟上司当初的要求,还是有差距;
  ……
  确实,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下属们总是习惯于等上司把工作分配完之后,再开始行动。也就是先把任务记录下来,然后再思考上司所分配的任务是什么,期待的结果是什么,执行的思路怎样设计,过程和环节如何具体化,以及如何确保执行结果等问题。
  笔者认为,下属在接受上司分配任务的时候,通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