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开车经济学-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方贴出需要等待的时间)。可能你认为对于排队,最重要的是知道前面有多少人在等,但研究显示,〃后面〃的等待人数也很重要。一项在香港邮局展开的调查发现,如果在他们后面排队的人越多,人们〃违约〃或者走开的可能性就越小,排除就突然之间显得很有价值。另外一个道理是如果人们感到焦虑(排队时经常如此),他们就更可能向〃队伍后面〃而不是向〃队伍前面〃看…他们〃不看前面有多少人〃,而是会想,〃起码我比后面人的境况好一些。〃         

虹←桥←书←吧←BOOK。←  

第25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15)         

  眼睁睁看着别人向前走,这是让人感到最痛苦的事情。理查德·拉森(Richard Larson,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系统基础设施中心的主任,是世界上排队研究的权威人士)对此的解释是: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单位,从银行到快餐连锁店都转变体制,从多条队伍多人服务转变为单一而蜿蜒的长队。〃排队理论中有一个定理:两种体制下人们等待的时间相同,〃拉森解释道。人们更喜欢在温迪快餐店(Wendy,这种汉堡连锁店只排一队,而不是像麦当劳一样队伍短,但是队伍有几列)排成一队,这是为什么呢?拉森认为原因在于社会公平意识。〃如果只排一支长队,就可以保证先来先得。如果有几列队伍,情形就会像麦当劳的午餐时间。你感觉到了压力,很想插队到旁边队伍,很可能旁边的队伍中位置和你一样的人比你先得到了服务。人们对此很是气愤。〃   

  这在路上是常有的事,想在路上不守规则,几乎没有这种可能。有人后来插队,这是让人感到沮丧的原因,我换车道成为一个〃后来的插队者〃的原因就在于此(我下面会解释为什么他们不该这样)。有时换车道(比如说换到另外一个队伍)似乎是很有用的办法,虽然我们经常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加拿大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两辆通勤车同时行驶在公路上,一辆车被告知要尽可能多变换车道,另外一辆车则要尽量少换车道。在长达80分钟的驾驶途中,换道的司机仅仅节省了4分钟时间,似乎这样换来换去并不值得。司机变换车道所承受的压力消耗他生命中的时间,可能不仅仅4分钟。   

  这么多人频繁换车道,其中一个原因体现在唐纳德·雷德尔迈尔(Donald Redelmeier)和罗伯特·蒂施莱尼(Robert Tibshirani)所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中(两人分别是多伦多的皮肤外科医生和斯坦福大学的统计学者)。研究人员利用简单的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两条车道的交通堵塞的道路行为,以及利用现实中拥挤的公路上的视频,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观察模型司机时产生了错觉:即使司机这一实验对象多次把车开到别人前面,也有很多超车经历,然而在整体上,他驾驶的车辆和旁边车道的车辆保持步伐一致,这辆车多数时间是被别人超了车,而不是超了别人的车。   

  道路往往就像手风琴一样(原因放在后面解释):道路因堵塞而速度减慢,就像手风琴缩回去;手风琴打开,车辆就开始加速。道路的特征就是时停时走,很不规律,这种变化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车道。行驶在暂时开放车道上的司机可以迅速超过另一条车道上拥挤的车辆。然而之后,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车道也同样拥挤不堪,这是怎么回事?很多时间他都在看旁边车道上车辆呼啸而过。更加糟糕的情况是,研究者发现,司机距离前面的车越近,他就越关注旁边的车道,产生的错觉也越离谱。   

  其他情形也可以给人造成幻觉。研究者发现,司机很多时间…大概有80%~90%的时间都盯着前方的路看,当然包括相邻的车道;据估计,我们每看两眼自己的车道,就会看一下旁边的车道,正因如此,我们才可能保证在自己的车道上驾驶。这意味着我们很了解从我们身边开过的车。但我们只用6%的驾驶时间来看后视镜,也就是说,我们更关注超过我们的车辆,而不是被我们超过的车辆。         

※虹※桥※书※吧※。  

第26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16)         

  在拥挤的驾驶途中,实际上更多时间我们都在关注损失而不是收获,这与心理学中著名的 〃厌烦损失〃理论十分吻合。众多实验都说明,我们用大脑来感受损失。人类记载了大量损失而不是收获。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称之为〃赋予效应〃(endowment affect):人们一旦获得什么,他们当即就不愿再放弃。   

  还记得之前的某一天,在拥挤的购物中心找到了停车位,你会像孩子一样欣喜的那种感受?你离开此地时依旧心不情愿,尤其是还有他人在等待车位时,你愈加不想离去。调查显示,如果还有司机在等车位,人们便会多逗留一下,然后再驾车离开停车场,即便他们自己并不认为应该这样。似乎如果有人需要的话,突然之间车位便升了值。严格来说就是如此,即使车位本身对要离开的人没有实际价值。这种害怕失去的心情可以用来解释序言中后来的插队者的困境:真正使司机下决心改变车道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司机对没有充分利用的道路运输量进行认真的估计,而是因为先插队的司机依旧遭遇道路堵塞,其他司机则一直超车到前面去。后来插队者的收获被看做先前并道司机的损失。   

  不过,插队还存在什么危害吗?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处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几乎10%的撞车事故和换车道有关。有多少换车道是出于必要?有多少是随意为之?我们真的明白自己做出的选择都涉及什么吗?在雷德尔迈尔和蒂施莱尼所做的研究中,这是最后一个关键问题。雷德尔迈尔是一个温和沉稳的医生,他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都用在观察多伦多市桑尼布鲁克保健科学中心的病人。在了解我们驾车时所做的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方面,他说得上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发生撞车事故后,多数时间我都在观察那些受重伤的人,〃在办公室里,他这样告诉我。〃很多人的身体永久性瘫痪,他们很多人也对此感到很懊悔和沮丧。其实,只要他们的开车行为稍有不同,就无须在医院里度过余生,他们的确应该在事发之后假设一下相反的情形。就像患了胰腺癌的人,他们要承受很多痛苦,不过他们从来不回顾一下,为了避免这种讨厌的麻烦,当初应该采取不同的举动。对于摩托车事故来说,这是个重要问题,它让我觉得驾驶是很复杂的一件事。〃   

  对于路上所做的事,连我们自己也不了解其中的原因。然而旁边车道开得更快,这种错觉我们如何抗拒得了呢?雷德尔迈尔认为,在不那么重要的情形之下,如果我们多看看后视镜会感觉更舒服。可以〃和境况不如我们的人比上一比〃,想想香港邮局里那些可怜的傻瓜,这种感觉就会更好。不过我们可能撞上前面的车,这样的话旁边车道的运行速度的确可以加快。人们认为驾驶的实质就是在无止境的队伍中不断前行,这一点难住了我们。交通以一种奇怪而矛盾的方式作用于我们的大脑:我们表现得充满人性特征,同时又不够富有人性。   

  附:现在,揭开后来插队的秘密   

  在洛杉矶,人们害怕并入快车道   

  …布雷特·伊斯顿·埃利斯(Bret Easton Ellis),《小于零》   

  人类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破解了一度高深莫测的人类基因链,把太空探测器发送到太阳系外围,甚至成功冻结了光束。但是,有一项科学难题我们却没有办法攻克,面对它时,我们更加困惑不解,因为它看上去平凡无奇:我们还没有找到办法可以让司机在公路上最安全有效地插队。         

虹桥书吧。  

第27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17)         

  本书前言中提到了我在泽西高速路上遇到的情形,在道路工程师那里,这种情形被看做〃工作区并道〃(work…zone merge)。在高速路上,工作区指最复杂和最危险的地段。尽管有指示牌警告人们如果撞到工作人员会受到重罚(或者像祈求一样:请减速,我爸爸在这工作),但比起工作区的工人来说,开车经过工作区的司机面临更大的危险…这里约85%的死者都是司机或者乘客。这不难找出原因:司机的车速快得令人难以置信,在过了自由飙车的区域,有时需要突然减速慢行,或者立即停车,换车道,然后经过一个狭窄封闭的区域,这里面还挤满了工作人员和堆满了重型设备,以及其他看上去很吸引人眼球的物体。   

  然后两个车道不可避免地要并成一个(或者三个并成两个等等),先在的、后来的并道司机以及这个过程中间的那些人忽然之间开始相互认识。这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即使(或许因为)我们一同被抛在路上,司机对相互合作还是感到并不愉快;得克萨斯州交通局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高速路上导致人们感到压力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并路的困难〃。   

  道路工程师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来研究这个问题,不过事情没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常见的并路〃地点,如我在新泽西公路上所经历的一般,在车辆不多时运行良好。司机被告知要提前换到正确的车道,他们听从了建议,保持适当车距和速度来变换车道,不会和另外一个车道的司机发生〃碰撞〃。不过工作区的性质说明了道路通常并不那么畅通。公路上的车道由两个变为一个,或者〃减少车道〃,这样就使道路的承载压力起码增加一半…司机也会减速看看工作区发生了什么事,因此导致道路更拥挤。空间立即被开过来的车辆占据,车辆很快排成长队。保持开放状态的车道上的队伍不可避免地更长,这可能是因为事先已经有指示告诉司机们把车开到这条车道。   

  这引发了更多问题。随着队伍越来越长,汽车在公路上排得也更远,工程师们称之为〃逆流而上〃,可能队伍已经排到了警告大家车道关闭的标志牌后面,这意味着新到的司机要面临成排的车辆,这出乎他们的意料。他们不明白原因,不知道自己所在的车道必须关闭。意识到这点之后,他们只好换到正在排队的车道,那里的司机会把新开进来的司机看成〃骗子〃…不管这种看法是否合理。后来的司机减速或者不继续插队,他们暂时排成第二支队伍。那些排队的司机同样可能挤进那个开放的运行较快车道。可以用这种原因来解释追尾事故,工作区发生的最主要的撞车事故就是这种追尾事故。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北美的工程师采取了两种应对办法。首先,是〃先行插队〃学派,为了解决〃被迫插队〃问题,工程师们的研究扩展到整个并道区域,他们在并道区前面几英里处就设有标志牌警告司机前方有车道关闭,而不是在距离1 200英尺处,也不是按照通常的做法,到了并道区才设置这种警告。他们常常在即将关闭的车道上放置〃禁行区〃标志牌,工程师礼貌地说道,〃通知越早,在理论上就意味着司机可以更早并道,摩擦也会减少,而且司机不会觉得车辆排起队很突然。〃的确,在1997年,一项利用这种体系对印第安纳州的工地开展的研究表明,被迫变更车道的情形越少,〃道路冲突〃就越少,追尾事故的发生也减少了。         

。▲虹▲QIAO书吧▲  

第28节:为什么总是别的车道开得快?(18)         

  尽管如此,先行插队者的行为也存在弊端:他们遭到别人谴责。没有迹象表明车辆在工作区可以行驶得比常规并路区更快。一项模拟实验显示,车辆行驶通过工作区需要时间更多,这可能是因为在单行道上,快车被挤在慢车后面,这不是快车司机愿意接受的,因此他们接二连三地制造了人为交通堵塞。先行插队系统可能还需要通过实施某种积极的法律措施,这样才能确保司机不犯规。众所周知,高速路上的警车对道路产生的影响是独一无二的。   

  还有第二个学派,他们研究〃后来插队〃现象。20世纪90年代的宾夕法尼亚州,在并道区域有很多报道说司机鲁莽驾车,因此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道路工程师采取了此种措施。在这一研究体系中,工程师们在关闭出口之前1。5英里处设置一系列标志牌。首先是〃并道之前,两条车道可用〃然后是〃前方一到两条车道可用〃,最后在车道关闭处〃请转弯到这里并道〃。   

  后来并道系统的优点在于排除了司机在选择车道时出现的不安和焦虑心理,避免了他们对身边开过去的〃不规矩〃司机产生怨恨的情绪。后来并道研究把正常情况下潜在的成千上万的并道策略归结到一起:人们无须更换车道或者使用诡计,因为一个车道上的车流或者速度和另外一个车道差不多…实际上并不能减少追尾事故的发生。由于车辆从两个车道开往并道处,所以队伍只不过被插入罢了。   

  关于后来插队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在于,在并道过程中,车流量上升了15%。结果证明〃我行我素派〃(Live Free crowd)是正确的。后来插队虽然体现出个人的贪婪,实际上却使情形对大家都有利。一个〃我行我素派〃的回复可以简要的归纳为:〃不是很显然吗?最好可以到最后两条路都是正确的,然后再轮流并道。〃那样的话,道路的全部空间都被占用,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而不是一群先在的人有意提早将道路变为一条。(说明:对于〃后来插队〃的人下了匝道插到队伍前面的一类情况,这种办法不适用。因为这些后插进来的人可能暂时妨碍车道畅通,更别提这样会激怒那些已经在排队的人了。)   

  并道问题不只发生在北美。英国的交通研究实验室在关于新工作区域并道处理办法的内部报告中提到,〃提前在并道处关闭车道属于使用不当〃,部分原因在于〃为了阻止他人〃插队〃,车辆有意堵塞道路。〃20世纪90年代,英国道路管理局开始尝试使用新的交通牌,以及所谓的〃拉链并道(zipper merge)〃的方法,德国在70年代也开始使用这种方法。这不单单是为了提醒大家前方道路即将关闭,这种安置在并道前面的标志,还建议司机们排成两队以实现并道。不过该交通研究实验室在苏格兰高速路上进行试验时,发现这一系统虽然缩短了队伍的长度,但工作区的交通还是没有变通畅(一部分问题可能在于司机还不清楚具体在什么位置并道:何处有指示牌的提示?两条路在哪里变为一条?也许在接近中间一点的位置?)。很多欧洲的道路工程师通过减少并道的需要而尽力避免了并道问题。他们使现有车道变窄,从中开发出额外的车道;这不仅保留了多车道,还使司机减速,此法很安全。   

  美国〃后来插队〃的研究在道路堵塞的情况下也体现出了优越性,从中还可以获得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保证了时间,当然,前提是工作区的并道存在很多麻烦时。道路交通畅行无阻时,司机以时速75英里的速度驶向道路尽头,然后在最后一刻〃突然转弯〃,这样做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正因为如此,道路工程师们开始进行改良,他们研究出〃动态后进并道〃(Dynamic Late Merge),就是在道路承载量达到并道要求时,使用〃可变消息指示牌〃和闪光灯来指示。道路畅通无阻时,这些标志牌只显示常规并道信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