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边疆问路:再不出发,梦就远了-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到室韦,江边小广场上热闹极了,卷发碧眼的村民三三两两走向江边,让人一时间直犯糊涂:我这是在哪呢?迎面走来的“外国人”会突然用地道的东北话跟我打招呼:“姑娘,哪儿来的?”

    乡长介绍说,在额尔古纳河畔的室韦、恩和两个乡镇集中居住着一千四百多位俄罗斯族人。他们是华俄第二、第三代混血后裔,会说汉语、俄语两种语言,几乎完全保留着对岸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能歌善舞,家家户户都会做最正宗的俄罗斯列巴(烤面包)。

    这次的联欢活动据说是近百年来中俄两岸共同举行的头一次。过去,两岸居民天天隔江相望,却从没有这样正式交流过。如今虽然仍不能随意跨越国界,联欢活动也只是隔着额尔古纳河进行,但毕竟是一次破冰的行动,两岸百姓热情高涨。我到现场时,看见河两岸早已架起大喇叭,联欢会正一边出一个节目交替进行着。好几位扎着花头巾的老奶奶很兴奋,抓起话筒就冲着对岸用俄语大声喊起来,声音激动得发颤,蓝眼睛噙着泪花。我问其中一位老奶奶刚才都跟对岸邻居说什么了,她又立马换成了东北味儿的汉语:“我跟他们说:我的爸爸妈妈都在对岸,我想他们,我在中国和儿女小孙子生活,欢迎你们到中国来玩儿!”原来这位快八十岁的老太太童年和少年时代一直生活在对岸,直到嫁到室韦。她的中国血统的父亲和俄罗斯血统的母亲却留在了那边。后来两岸的居民不能像从前那样过河互访了,所以可以想象老奶奶此时此刻的心情。

    随着联欢会的气氛越来越热烈,歌声此起彼伏,两岸百姓唱起了同一首歌——《小路》。有趣的是对岸用俄语,这边用汉语。唱着唱着,两岸的人们都开始情不自禁地往河边走,还不停地向对岸挥手。我知道村民们和我们这些好奇的游客不同,我们向对岸挥手只是表示友好,而他们的身上却流淌着部分俄罗斯血液,他们有亲人在对岸。这也难怪他们为何时而欢乐,时而伤感。

    我不禁想,这些不论长相、语言还是生活习惯都更接近于俄罗斯的中国边境居民到底觉得自己更像中国人呢还是俄罗斯人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吸引着我。

    王哥的采访风格与秦姐大不相同,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他有着更多诗意的想象。夕阳西下,我们一起拍摄着映红了天际与额尔古纳河畔篱笆围栏的晚霞。面对眼前的美景,王哥忍不住即兴吟诵起来:“蛙声四起、芳草如云、夕阳暮色,天上还有一轮残月,日月当空。身后还有一位女骑手,正在缓步下坡,骑士时代,中世纪的庄园贵族!”我回头望去,果然有一位年轻的俄罗斯族少女骑着高头大马悠然地向我们走来。
第27节,
    我打开摄像机和少女聊天,她说挺向往俄罗斯那边的,想去看看。王哥也兴味盎然地开始了他的“记者提问”:“你觉得那边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吗?是不是有时候想起自己的身世,那么一个遥远的往事,心里会感觉到一些淡淡的酸楚忧愁啊?”少女一脸茫然,很不好意思地对王哥说:“没有,因为都好几代了,没想那么多。”说完,她又诚恳地望了望王哥,好像担心这个回答让王哥失望了。

    我接过话头问她:“你现在还有亲人在那边吗?”

    “我也不知道,应该有吧。老人们可能知道。”

    “如果知道那边有的话,你想见到他们吗?”

    她腼腆地一笑,点了点头。

    “你觉得生活在这个地方,感觉自己更像中国人呢还是对面的俄罗斯人?”♂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各占一半吧,我爸爸是汉族人,妈妈是俄罗斯族。”

    其实,大部分俄罗斯族人都很想知道江对岸的俄罗斯小村庄是什么样、房子里是什么样。他们对从未去过的邻国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感。

    我就是在联欢会上认识了可爱的混血少女韩雪的。联欢会结束后,她和她的妹妹韩冰热情地邀请我去她家做客。

    在招待完游客的杯盘狼藉的厨房,她们和父母边干活边和我聊天。

    “如果忙完这三个月的旅游高峰期,不用再接待这么多游客了,那是不是该轮到你们出去旅游了?那么一家人最想去哪儿呀?”我问。

    她们很肯定地说:“俄罗斯,莫斯科。”

    韩雪妈妈说:“现在改革开放,政策好了,等忙完这一阵,准备回国看看。”

    一阵静默之后,韩雪纠正妈妈:“不是回国,是出国!”

    “对对,”妈妈忙说,“是出国,出国去看看,回老祖宗的老家看看”

    虽然光线不足影像质量差些,但是我也将这段有趣的对话剪辑到我的《边疆问路》中。后来的放映会上,每每放到此处,观众就会发出一片会心的笑声。

    韩雪告诉我,在通辽读大学的时候,俄罗斯留学生把她当成老乡。“他们在大马路上追我,然后问我是哪儿的人,我说我就是这儿的人呀。”韩雪金褐色的马尾辫左右甩动着,一脸灿烂的笑容。

    俄罗斯同学发现她不会说俄语也从未去过俄罗斯,而中国同学又都把她当成外国人,准备跟她用英语交流,没想到她讲了一口地道的东北话。特别的文化身份和归属感的困惑,让她选择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生活。她说现在哪儿也不想去,宁愿选择留在室韦这样的桃花源。

    第二天,秦姐、王哥、小杨要赶回额尔古纳制作新闻,而我决定在室韦多待几天。来到室韦的第一天,因沾当地旅游局邀请媒体的光,体验了一把室韦条件最好的“俄派度假村宾馆”,可今天媒体的人都走了,我不想再麻烦别人,决定搬出这两百元一晚的高级标间。虽然宾馆的汉族店主热情挽留,说不收我的房钱,但我知道她们在这里开店并不容易。于是,我给秦姐的发小莲香大姐打电话,她就在室韦开家庭旅店。接到我的电话,她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

    刚到莲香姐家,我见到的完全是一幅俄式田园生活场景:两个蓝眼睛妇女坐在缠满鲜花的秋千上闲聊,木质小房子的窗台上也摆满了盆栽鲜花和绿植,每个房间的客厅都挂着一个巨大的鹿头,标间每晚四十元,正合我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