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男宠-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刚刚缓过气来的曾勇一下子跪在张俊面前大哭道:“俊哥,谢谢救命之恩,我曾勇对不起你……”
  张俊也没好气地踢了他一脚骂道:“滚开……”
  又过了一天,狱卒长走了进来,后面跟着一人,张俊眼尖,一眼便瞧出了那人正是皇上的贴身太监,心下大喜,看来自己是有救了。太监道:“皇上口谕,宣张俊入宫觐见。”
  太监带着张俊从天牢的大铁门里出来,张俊仰头向天空望去,空中的日光亮得刺眼,四周景物在晃动,他感到一种晕眩,连忙用手捂住眼睛。
  太监发现张俊有些站立不稳,连忙关切地扶住他:“张俊,你没事吧?”
  “有些头晕。”
  太监道:“刚从里面出来都这样,很快就会适应的。”
  张俊见他这么好心,兼且又是皇上身边的人,一定深受皇上宠信,张俊连忙套近乎道:“公公真是仁厚,对待我一个犯人都如此好心,张俊真是由衷感激,敢问公公高姓大名?”
  “大名不敢当,奴才叫王继恩,是服侍皇上的。”
  张俊见这王继恩岁数也不是很大,大约在自己这个年龄上下,连忙恭维道:“公公真是厉害,年纪轻轻就已经在皇上身边当差了,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王继恩笑道:“皇恩浩荡,皇恩浩荡……”
    正文 第三卷 混迹官场 第三十章 身世
     更新时间:2008…5…27 13:02:48 本章字数:3662
                张俊入得宫中,赵匡胤在御书房单独召见了他,赵匡胤神色平静如水,道:“张俊,你可知你犯的是什么罪?”
  “罪臣犯的是死罪。”张俊道。
  赵匡胤叹了口气,道:“你糊涂啊,朕原本打算重用你,可没想你竟犯了如此大错。”
  “臣该死,臣辜负了皇上的厚望。”
  赵匡胤脸上忽然出现了一种忧郁之色,道:“朕想赦免你的罪,可赵普、光义他们极力阻拦,他们还联合了一些朝廷大臣联名上书,要朕处你死罪。”
  张俊不解道:“皇上,罪臣有一事不明,为何丞相大人和晋王要千方百计致臣于死地呢?”
  “你真的想知道?”赵匡胤神情诡秘地问道。
  “请皇上明言,罪臣就算死也能瞑目。”
  赵匡胤目光直射张俊,道:“这得从你的身世说起,其实在你廷对之时,朕就觉得你很像朕的一位故人,你可知道你的先父是谁?”赵匡胤收回目光,眼睛望着远处的殿拄。
  这时,只听门外王继恩道:“王爷、丞相,请在此稍等,容奴才进去禀告皇上……别,王爷、丞相,使不得,使不得啊……”赵普竟和赵光义闯进了御书房,赵匡胤大怒道:“大胆!光义、赵普,你们竟然没有朕的旨意私自闯进来,该当何罪?”
  赵光义和赵普同时跪下,叩头认罪道:“臣等该死!”
  赵匡胤怒喝道:“赵普,你真是越来越放肆了,在朝堂之上,你屡次顶撞朕,现在,又还唆使光义与你一起闯宫,你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我这个皇上!”
  赵普回答道:“臣也是万不得已,光义兄弟问了臣一个问题,臣不知如何作答,所以只能来这里候旨。”
  赵匡胤瞪大了眼睛道:“赵普,明明是你想对朕发问,你又为何推到光义的身上?光义一向遵规守矩,若不是你唆使他,他岂会大胆到和你一起闯宫。”
  赵光义连忙道:“皇上,臣弟的确有事要询问……”
  张俊看着害他的此二人,心忖:“这赵普和赵光义简直就是一丘之貉。”
  赵匡胤道:“光义,你是想问朕如何处置张俊吗?”
  “正是!”赵光义言道,“臣弟以为,张俊杀了这么多条人命,理应处死,不然无以平民愤,无以振朝纲。”
  “光义,”赵匡胤顿了顿,“你适才所言,朕听来怎么像是出自赵宰相之口啊?”
  “皇上,”赵普言道,“开封府尹大人所言乃是铁的事实,所以,出自谁口也都是一样!”
  赵匡胤脸色不悦道:“赵普,你与光义都违逆朕的旨意了!朕今早在朝堂就已说过赦免张俊之罪,尔等为何不依旨行事啊?”
  赵普言道:“皇上的旨意引起一些大臣颇多争议,更何况,张俊身为朝廷命官却草菅人命,若不严处,朝中上下恐会议论纷纷!”
  “是吗?”赵匡胤一皱眉,“赵普,依你之见,朕当如何处置张俊才能杜绝众人之口啊?”
  赵普回道:“张俊谋害他人性命,认罪后又拒绝逮捕,还出手杀害士兵,此罪不小,应由文武百官共同议论为妥。臣过去曾对皇上说过此言,敢请皇上三思!”
  “赵普,”赵匡胤似不经意地问道:“非要百官共同议论吗?你是不是以为朕不能很好地处置此事?”
  “臣并非此意!”赵普挺认真的样子,“臣的意思是,待百官共议之后,再报请皇上做最后的定夺!”
  赵匡胤歪了歪头:“赵普啊,朝中人多,人多就嘴杂,如果百官七嘴八舌,了无结论,那还不如由朕直接来处置!”
  赵普肯定地道:“皇上,臣保证百官在共议之后会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若臣所言不果,臣愿意接受皇上任何处罚!”
  赵匡胤打了个哈欠,接着问赵光义道:“你以为如何?”
  赵光义回答道:“臣弟赞同宰相大人的意见,且臣弟可以在朝中向文武百官出示张俊的罪证!皇上,臣弟斗胆已召集了文武百官在文德殿候驾,请皇上移驾文德殿定夺此事。”
  赵匡胤忽然脸色大变,怒道:“大胆!没朕的旨意竟敢擅作主张召集群臣,赵光义,我看你是跟赵普学坏了!”
  赵光义连忙磕头认错,赵普却不畏皇帝龙威,他脱下官帽,直言进谏道:“皇上,张俊之罪铁证如山,不可不杀,臣宁愿乌纱不要,也要劝皇上杀了张俊。”
  赵匡胤“哼”了一声,道:“铁证如山?我看是你宰相大人和光义早有密谋,故意陷害张俊的吧。”
  赵普闻言一惊,道:“臣没有陷害张俊,张俊杀害平民刘大夫此事千真万确,是慕容云经过明察暗访查出来的,决没有冤枉他,何况他那晚也亲口承认了自己杀害刘大夫。”
  赵光义附和道:“丞相说得没错,抓捕张俊当晚臣弟也在,臣弟亲耳听见张俊承认杀人。”
  赵匡胤怒不可遏地指着赵普,道:“赵普,你别以为朕什么都不知道,朕早就派人去查了此事,那刘大夫本来就是慕容家的门客,朕还查到你与慕容云共同密谋此事。你好大胆,陷害朝廷命官应定什么罪,你自己应该知道吧。”
  赵光义插口道:“皇上……”话还没说完就被赵匡胤冷冷地打断了:“光义,这事你也有份参与。”
  赵光义低头不语,不用说,赵匡胤肯定在他和赵普那安插了探子,他们密谋的事早已被赵匡胤得知。
  张俊暗暗心惊:“原来赵普早已和慕容云密谋害我,而我还一直被蒙在鼓里,看来无论是心计还是城府,赵普都要高我百倍。可嫣然她为什么要合起他们来骗我,难不成嫣然她……她不是真心喜欢我,而是她父亲指使她故意接近我的……”张俊想到这一阵心酸,不敢再往下想。
  赵普面对赵匡胤的龙颜大怒依然镇定如常,并无惧色,他缓缓地道:“臣有要事与皇上相商,请皇上禀退左右。”
  赵匡胤道:“不必了,也是时候让张俊知道这事了,朕一直觉得愧对他的父亲。”
  赵普大惊道:“皇上,万万不可呀。皇上既要用他,便不能把当年的事说出来,一旦说了出来,就要当机立断杀了他。皇上,请你在下定决心杀他之后再说。”
  张俊心神极乱,他预感到自己身世背后将会有一个惊天动地的阴谋,他幼年丧父,对自己父亲的印象一向模糊,只听母亲说过父亲是在战场上牺牲为国捐躯的。
  赵匡胤叹道:“赵普啊,朕当年对不起张将军,心中一直耿耿于怀,如今又岂能再加害张将军的儿子。”
  赵光义也脱下了乌纱帽,请求道:“皇上,当年并不是你的错,是周帝幕后指使,你当时只是一个禁军统领,只能执行周帝的命令。”
  赵匡胤当着赵普、赵光义的面将当年如何杀张进的事告诉了张俊,张俊脑袋轰轰,他没想到自己的父亲一代名将,竟是死在他最忠心的周朝皇帝手上。
  赵匡胤道:“朕当年奉周帝之命,不得已害了你爹,这事一直让朕不安,张俊,今日朕赦免你死罪,也算是告慰张将军在天之灵。”
  张俊跪倒在地,激动地道:“皇上并没有对不起我爹,相反,皇上还保全了我们一家,使我们全家免于被周帝所害,这份恩情,张俊就算是粉身碎骨也无已为报啊,皇上。”
  赵匡胤激动道:“张俊,你真是这样想的?”
  “皇上,臣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如有半句假话,教我张俊五马分尸。”
  赵匡胤大喜道:“你还肯为朝廷效力,为朕分忧?”
  张俊竭诚道:“臣得遇明主,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以报皇上知遇之恩。”
  赵匡胤亲自去扶起张俊,赞道:“好,张俊,朕果然没看错你,你跟张将军一样,都是对朝廷最忠诚的臣子,你是忠臣之后,身上流的都是忠臣之血啊。来,张俊,随朕一同上朝。”
  赵匡胤回身冷冷地对赵普和赵光义道:“你们两个也起来吧,随朕一起去文德殿。”
  张俊挨近赵普身边,问道:“丞相大人,张俊有一事不明,还请相告,嫣然串通你们一起来害我到底是被逼的还是自愿的?她有没有喜欢过我……还是她一直都在骗我。”
  赵普冷冷地道:“嫣然以前是不是真心喜欢过你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现在已经彻底对你死了心,你以为嫣然还会喜欢上一个跟自己母亲有染的人么?你们俩已经不可能在一起了。”
  张俊追问道:“为什么你要让嫣然知道这件事,赵普,你太狠了,你这样做只会让你女儿痛苦一辈子。”
  赵普面无表情地道:“就算嫣然要恨我我也在所不惜,我要让嫣然看清楚她所喜欢的人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衣冠禽兽,现在痛苦总比将来后悔要好。我不会让嫣然再见你,你们以后都不会再相见了。”
  张俊走在皇帝身后,暗暗道:“赵普,你做得太绝了,要是有一天我翻了身,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正文 第三卷 混迹官场 第三十一章 舌辩
     更新时间:2008…5…27 13:02:49 本章字数:3460
                春意笼罩着整个大宋皇宫,再准确点儿说,春意最浓的地方应该是赵匡胤的脸,大殿之上,赵匡胤的脸可谓是满面春风。赵匡胤当廷宣布可圣旨,赦免张俊之罪,允许其戴罪立功。朝臣们都大感吃惊,一个个面面相觑,赵匡胤将张俊的身世说了出来,并追封张俊先父张进为忠勇大将军,谥号文忠。
  大臣们都惊讶地看着站在这朝堂之上的少年,原来他就是前朝名将张进之子。朝臣们一向以赵普马首是瞻,见赵普并没有站出来抗议,他们也不敢拂逆皇帝的意思。赵匡胤颁布了圣旨,对张俊的处理如下:张俊兵部侍郎一职被革除,但仍保留翰林院学士的虚衔,等以后戴罪立功再行擢用。
  朝臣们本以为处置完张俊的事后便可退朝,没想到赵匡胤却迟迟没有宣布退朝,他不知哪来的兴致,道:“今年春天好像来得特别早,众位爱卿随朕一同前往御花园赏春罢。”
  赵匡胤为何突然会有如此高的兴致?难道他真的是想与朝臣们一同赏春吗?身为一国之君,日理万机的赵匡胤真的会有如此闲情逸致吗?其实不然,他邀群臣到御花园,正是想与群臣一起商议统一天下的大计。对赵匡胤来说,即将进行的统一大业,无疑是他一生中最为明媚的春天。
  赵匡胤虽不是什么文人,但也不乏浪漫情怀。本来,商议如此重大之事,理应在朝廷之上进行,而赵匡胤却把文武群臣邀到了御花园里。
  早春时节,御花园里还多少有些萧索。人们常说,吹面不寒杨柳风,而实际上,这个时节的风吹在人的脸上,也着实寒冷。赵匡胤把群臣邀到御花园的用意似乎有两个:一是让大宋朝臣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二是让大宋朝臣在感受春天气息的同时,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春天虽然来了,但百花还没有绽放。
  赵匡胤道:“今日召集群臣来此,不仅是定夺张俊之罪,朕还有一个统一天下的大计与群臣一起商议。无论如何,也要让大宋一统天下,我大宋朝臣只有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才能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其实在赵匡胤心中进行统一天下的构思时,都是以北伐为先,但他这一思想遭到赵普等大臣的反对,赵普等主张先南征。
  赵匡胤知道张俊和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也主张先北伐,而且上次在廷对之时张俊抒发的意见颇有见地,他之所以一赦免张俊的罪就迫不及待地提出统一之事,就是想借助张俊独到的见解来说服群臣坚定北伐念头。
  赵匡胤道:“统一天下首先要制定出一个战略,是应该先南征后北伐呢,还是先北伐后南征?朕在御花园里召集众爱卿,主要就是商议这个问题。”他用眼神示意张俊,张俊心领神会,率先道:“皇上,臣以为我大宋朝最为强劲的对手就是北方的辽国,如果集全国之力与辽人决一胜负,那取胜不无可能,因为宋朝的国力较两年以前确实大大上了一个台阶,而只要打垮了辽人,则荡平南方诸国就只是个时间上的问题了。先北伐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无论大宋如何与辽人、北汉开战,南方诸国都不大可能进攻大宋,也就是说,如果大宋率先北伐则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张俊的这一番言论引得一些主张北伐的大臣拍掌叫好,赵匡胤也甚为欣喜,通过张俊的这番话更坚定了他先北伐的念头。
  赵普首先出来反对道:“张大人此言差矣,率先北伐并不是像张大人想像得那样简单,相反,率先北伐存在一个危险,那就是,辽国毕竟很强大,辽人又英勇善战,如果大宋不能取胜,或被辽人打败,或者与辽人拼得两败俱伤的话,那大宋想统一天下的愿望恐怕就不能实现了。”
  赵普找出了张俊北伐设想的这一重大缺陷,朝臣们议论纷纷,也觉得赵普说得有理。张俊气得面红耳赤,但他没有赵普那样机敏的思维,一时找不到足够理由反驳,只得从话语中挑毛病,道:“赵大人,你又何必处处长辽人志气灭我大宋威风,辽人英勇善战,难道我们宋军在你眼里就不英勇善战了吗?”
  赵普并没有钻进张俊设的这陷阱,他一脸不屑地对张俊道:“我不与你逞一时口舌之快,现在我们讨论的是先北伐还是先南征,而不是谁英勇善战的问题,请张大人分清主次。”
  张俊气得满面通红,一时说不出话来,很明显,张俊和赵普的这次正面交锋,赵普完全占据了上风。
  赵普继续道:“南方诸国虽多,但较大宋而言,国力很弱,且各图自保。如果大宋率先南征的话,很容易将南方诸国各个击破的。大宋率先南征的好处十分明显,只要运筹得当,断无被南方诸国击败的可能,而荡平南方诸国之后,我大宋的国力无疑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这样,大宋在南征之后再北伐,取胜辽国的可能就大大地加强了,即使一时无法取胜,似乎也无碍大局,因为那时侯的大宋的确称得上是地大物博人众,凭着地大物博,大宋完全有能力与辽人对峙下去,而不会有被辽人击溃的危险。”
  赵普的这一番话的确句句言之有理,无懈可击。张俊乱了阵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