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男宠-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崇韬苦丧着脸对王昭远道:“大人,现在终于明白韩宝正和李进为何会被宋军俘虏了……因为宋军太厉害了!”
  王昭远不相信,亲帅二万兵马出击,与宋军在朝天一带大战起来。结果是,王昭远也大败,后蜀军被迫从朝天南撤。
  赵崇韬问王昭远道:“元帅,下官所言可否属实?”
  王昭远依然不服气:“赵大人,王某以为,不是宋军太厉害了,而是蜀军太贪生怕死了!”
  王昭远所言,也不无道理。赵崇韬问道:“宋军正在后面追赶,大人应当如何应对?”
  王昭远咆哮道:“下一道死命令:谁敢再退,格杀勿论!我要与宋军在利州城外决一死战!”
  于是,二万蜀军就在利州城外一字儿排开,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势。明明有城可守,王昭远却弃而不用,足见他已经输红了眼。他曾经骂过韩宝正和李进不懂坚守军寨,可现在轮到他自己了,他却忘了自己说过的话。
  宋军陆续抵达利州城北,距蜀军不过二里之遥。这时候的宋军,只有二万来人,王全斌把负伤者都留在了所占领的城镇里维持秩序。
  王全斌笑问张俊道:“王昭远把军队都摆在城外,知道他想干什么吗?”
  张俊回道:“他想和我们拼命!”
  王仁赡向王全斌请求道:“大人,这次可得让我打头阵了!崔大人都当了好几回先锋官了,轮也该轮到我了!”
  崔彦进笑对王仁赡道:“王大人,与蜀军面对面的战斗,哪还有什么打头阵可言?到时候,让你冲在我们前面也就是了!”
  张俊也跃跃欲试,道:“王大哥,小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仗,这次也让我参加战斗吧!”
  王全斌为难道:“这……兄弟你的伤势还未完全康复,你是皇上特派的使臣,倘若出了什么差池,我如何向皇上交待啊!”
  张俊道:“王大哥你就尽管放宽心吧,这些蜀军小弟还是能够应付得了的,况且皇上这次派我入蜀,也就是想让我多历练历练。”
  王全斌拗不过张俊,只得同意让他加入战斗。王全斌对崔彦进和王仁赡言道:“两位大人,把各位将领都给我找来,我有话对他们说。”
  大大小小一百多位将领都笔直地站在了王全斌的面前,王全斌说话了,声音非常大,大得连对面的敌人恐怕都听得一清二楚。
  王全斌对大小将领言道:“各位将军,你们都看见了吗?王昭远要和我们拼命了!拼命当然没什么可怕,我与各位将军一样,都是喜欢打硬仗的人!说实话,自南征以来,我还从没有打过一次过瘾的仗,这一回,该我与各位将军好好地过把瘾了!不过,在过把瘾之前,你们要记住我下面所说的话:只要彻底打垮了王昭远,蜀国就无力再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了!”
  一百多个大小宋将一起欢呼起来,似乎,他们已经将王昭远彻底打垮了。这欢呼声太大了,蜀军真真切切地听到了宋将们的欢呼声。
  王昭远皱着眉头问赵崇韬道:“赵大人,那些宋人在叫喊什么?”
  赵崇韬回道:“我也不知……看起来,那些宋人好像挺高兴的样子!”
  王昭远赶紧道:“赵大人,提醒手下,宋人可能玩什么花招。”
  王昭远当然是想错了,宋军什么花招也没玩就开始主动进攻了。宋军排着一个个方队一步步地向利州城逼进,其队形和步伐的整齐,不像是要打仗,倒像是在接受检阅。
  王昭远急对赵崇韬道:“赵大人,宋军过来了,你快带队去应战,我在后面督阵!”
  赵崇韬一声令下,后蜀军也排着方阵向前开进。只是,后蜀军队的队形和步伐,与宋军相较,显得十分零乱。
  当两军相距只有一百多步的时候,走在宋军最前列的王仁赡长剑一挥道:“杀啊!”宋军便怒吼着冲了上去。
  赵崇韬学着王仁赡的样,也长剑一挥道:“杀啊!”后蜀军便也学着宋军的样,大叫大嚷着跑上前去。
  两军短兵相接了,看起来,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两军人数差不多,又是面对面的肉搏厮杀,好像哪一方都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而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这一点,王昭远最清楚。
  张俊的混乱的战场中左冲右突,他完全被这种大阵仗所感染了,他以前见得最大的场面也就是几百人个江湖厮杀,现在可是几万大军的拼杀。张俊杀得是热血沸腾,他感受到军队的打仗绝不跟江湖的帮派砍杀那样,帮派的砍杀都是各自为战,而军队打仗很讲究团结作战。
  只要看到自己的队友被杀死,就会有一种巨大的愤怒,这种愤怒能让人彻底爆发人体内的潜力,让人威力增强数倍。这次加入战斗,对张俊的觉悟来说确实是受益匪浅。
    正文 第三卷 混迹官场 第五十四章 剑门
     更新时间:2008…5…27 13:03:00 本章字数:3539
                两军交战顶多只有一个时辰吧,王昭远的军队就开始后退了,气得他一连斩杀了数十个后退的官兵,才勉勉强强地稳住了阵脚。
  可是,半个时辰之后,王昭远发现,他的军队又开始向后退了,而且,这次后退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他怎么斩杀也稳不住阵脚了,败退的后蜀军差点都把王昭远挤到利州城里去了。
  赵崇韬满脸血污地跑到王昭远的身边道:“元帅,快下令撤退吧!我军实在是顶不住了!”
  王昭远心有不甘:“不,我们不能撤退!我们要在此与宋军血战到底!”
  赵崇韬急道:“元帅,我们不能再拼下去了!拼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元帅,我等要是全军覆没了,还有谁来阻挡宋军?”
  王昭远铁青着脸,但没再开口。赵崇韬继续说道:“元帅,我等可以退守剑门,以剑门之险阻挡宋军……元帅,要是我等全拼光了,还有谁去把守剑门?”
  王昭远说话了:“好,赵大人,你说得对!虽然我等战败了,但还有剑门可守!你就下令撤退吧!”
  赵崇韬下达了撤退令,其实,早在他下达撤退领之前,后蜀军就已经全线崩溃了。后蜀官兵连利州城都没敢进,便慌慌张张一路南逃。此役,宋军以微笑的代价,共斩杀、俘虏后蜀官兵万余人。完全可以这么说,此役过后,后蜀国的大势已去。
  可笑那王昭远,一心想北伐中原、建立功业,但与宋军交手,三战三败,其雄心壮志也荡然无存了。
  宋军威风凛凛地开进了利州城,利州城内,储有军粮八十万斛,这真是宋军的一大意外收获。
  宋军在利州城作了短暂的休整之后,继续沿着嘉陵江东岸向南挺进,挺进了数十里,又顺利地占领了盖州城。
  崔彦进笑对王仁赡道:“王大人,那王昭远溜得挺快啊!”
  王仁赡回道:“他溜得快,我们也应该追得快!”
  崔彦进又笑着对张俊道:“张兄弟,可笑那王昭远还一心想要收服你这个‘小姜维’呢。”
  张俊笑道:“可惜呀,他老人家不是诸葛亮,而是灰兔子,溜得真快!”这一席话将众人逗得大笑不已。
  王全斌言道:“诸位,我们恐一时难以追得快了,因为王昭远在剑门守着呢!”
  剑门,又称剑门关,在嘉陵江西岸,位于益州的西南面,距益州不过二三十里。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这首著名的诗篇里将剑门称之为“剑阁”,并写下了“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诗句。实际上,早在晋代,大文人张载在其《剑阁铭》一文中就用“一夫荷戟,万夫趑趄”的语句来形容剑门地形的艰险。
  剑门地形为何如此险峻?原因在于,它是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而大剑山和小剑山又都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两山如此险峻,却是陕西一带入蜀的惟一通道。也就是说,北路宋军要想攻入成都,还必须从剑门经过。
  王昭远与宋军三战三败后,采纳赵崇韬的建议,率残兵败将退守剑门。按理说,到了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王昭远总该放心了吧?至少也该安心地喘口气了吧?其实不然。
  王昭远还在感伤自己败在宋军手上,他没有诸葛亮的韬略,却有文人骚客的多愁善感。王昭远已经被宋军打怕了,说得严重点,他差不多被宋军吓破了胆。尽管从表面上看过去,他多少还有点镇定自若的模样,而实际上,他一直在提心吊胆。他还有一种惶恐的预感,他预感到,剑门虽险,但决挡不住宋军前进的步伐。也就是说,在王昭远看来,剑门终究是要被宋军攻破的。
  故而,刚一到剑门,王昭远顾不得喘气,便接连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命赵崇韬领一部人马开到剑州以东的汉源坡驻扎。汉源坡地势也比较险要,王昭远此举是在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一旦剑门失守,至少还可以暂时到汉源坡落脚。从此便可看出,王昭远早已失去了打败宋军的信心了。
  可是,王昭远手上的兵马已经不多了。没有足够的兵马,剑门也好,汉源坡也罢,都难以防守。所以,王昭远紧接着又做了第二件事:派人飞马驰回成都向皇上孟昶求援。
  王昭远这一求援不大要紧,可把后蜀国满朝文武吓得不轻。尤其是孟昶,当时正与爱妃花蕊夫人在床上云雨欢乐呢,猛听到王昭远战败的消息,一下子就在花蕊夫人的身体上僵住了,差点没把花蕊夫人也吓个半死。
  这也难怪孟昶会如此惊愕,王昭远出征前,在成都北郊所发生的那些豪言壮语,一直在孟昶的耳边萦绕。孟昶甚至都这么对花蕊夫人说过:“待王爱卿北伐成功,朕一定携爱妃你去看看中原的景致!”可这才隔了几天,王昭远为何就一败涂地了呢?
  孟昶慌忙召集文武朝臣商议对策,然而,文臣束手,武将也无策。最要命的,成都城内外,除了一些皇家侍卫,已经没有什么兵马可以派遣了。
  孟昶似乎不相信,张大眼睛问李昊道:“朕记得,不久前,城外还有一支军队,他们到哪里去了?”
  李昊回道:“皇上,十天以前,那支军队就开到东边去了!”
  东路宋军在刘光义和曹彬的率领下,推进的速度很快,后蜀国不得不调兵遣将前往应付。但因为从东边距离成都很远,所以,就威慑力而言,东路宋军就没有北路宋军来得大。更何况,后蜀国的军队主力也大都集中在北方。
  闻听后蜀国已经确实没有什么军队了,孟昶惊恐地望着李昊言道:“宋军大兵压境,王昭远在剑门求援,朕……朕该如何是好?”
  李昊言道:“皇上,剑门断不可失!剑门一失,恐后果不堪设想啊!”
  孟昶急道:“李爱卿,你讲的这个道理朕懂,可是,朕现在手中无兵,又如何去增援剑门?”
  李昊道:“臣以为,剑门自古险要,宋军再过英勇,一时也难以攻克剑门。臣的意思是,皇上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不惜重金来招募军队,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啊?”
  孟昶颓然言道:“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于是,在李昊主持下,孟昶咬着牙从皇宫里拿出许多金银财宝并丝帛之类,开始招募军队。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还别说,没几天工夫,李昊居然招募了一千多人。
  也没时间给那一万多人进行军事训练了,统统换上军装之后,他们就是后蜀国的士兵了。这样的士兵,能有多大的战斗力,当不言而喻。
  好歹总算有一支军队了,接下来就要挑选带兵的将领了。朝中虽有不少武将,但不是年纪太大就是找借口不愿北上。虽然,孟昶最终钦定了几位将领统兵出征,可是,连孟昶自己心里都清楚,靠这几位将领带兵,根本就不可能打什么胜仗。
  这时,李昊又向孟昶进言道:“皇上,剑门能否守得住,事关我大蜀国的安危,所以,臣以为,应派一得力之人领兵出征!”
  孟昶“唉”道:“李爱卿,朕何尝不想派出一个得力之人?可放眼满朝文武,谁人能称得上得力?难道,要朕亲自披挂上阵吗?”
  李昊忙道:“皇上哪能亲自上阵?臣之愚见,应派太子做统军的元帅北上驰援剑门。皇上,如果太子能够出征,那将极大地鼓舞我大蜀军队的士气,这样,剑门就无忧了,我大蜀国也就无忧了!”
  孟昶应道:“好!就按你说的做!”
  如果说,李昊向孟昶建议重金招募军队还不失为一条好计策的话,那么,李昊向孟昶建议用太子孟玄吉做统兵的元帅,就大错特错了。
  万余人的军队组建好了,就等着孟玄吉来统率了。孟玄吉在哪儿?在一间大屋子里,正和二十多姬妾加二十多个伶人一起饮酒取乐呢。
  一个太监跑来通知孟玄吉:“殿下,皇上急召您入宫。”
  孟玄吉没好气地回道:“本太子还没有玩够呢!待回玩够了再进宫也不迟!”
  那太监又赶紧告诉孟玄吉:“殿下,不能再耽搁了,皇上有要事召见您,好像是要您统兵出征!”
  孟玄吉大跳起来:“什么,叫我出征?父皇是不是老糊涂了,我有打过仗吗?不行,我得进宫去跟他理论理论。”
  王全斌刚刚派出人手前往剑门一带侦察,忽然,崔彦进急匆匆地跑来,说是皇上的钦差已经到了盖州城外。王全斌不敢怠慢,连忙率张俊、崔彦进和王仁赡等人出城迎接。王全斌本以为皇上此时派钦差来此定有什么军机大事,谁知,那钦差千里迢迢而来,只为了送给王全斌一顶皮帽,送给张俊一件皮衣和一道密旨。只不过那件皮衣是从赵匡胤身上脱下来的,那顶皮帽也是从赵匡胤的头上摘下来的。
    正文 第三卷 混迹官场 第五十五章 奸妃
     更新时间:2008…5…27 13:03:01 本章字数:3755
                原来,那一天,赵匡胤在朝中与赵普等一干文武大臣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南边的战事。饮酒正酣呢,忽地,赵匡胤停下酒杯自言自语地道:“如今渐转秋季,天气寒冷,朕等在此饮酒说笑,而王全斌、张俊却在蜀地奔波杀敌,朕于心何忍?”于是,赵匡胤就摘下皮帽、脱下皮衣,委派一名使者日夜兼程地给王全斌他们送去,说是让王全斌、张俊“稍御风寒”。一时,大宋满朝文武为之感动。
  当然了,最感动的还是王全斌。当他从钦差的手里接过皮帽的时候,双眼不觉湿润了。他跪对钦差言道:“请转告皇上,微臣王全斌不彻底荡平蜀地就决不回朝!”
  可能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只是送了一顶皮帽,王全斌至于这么激动吗?其实这皮帽里面大有学问。皮帽,何也?戴于人首也。也就是说,赵匡胤此次送皮帽给王全斌,实际上是表彰他的战绩,确定他在军中的统帅地位。
  钦差走了,王全斌郑重地戴上了皮帽。而张俊也穿上了皮衣,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密旨来看,赵匡胤在圣旨上再三嘱咐张俊,要他千万要把花蕊夫人毫发无伤地带回汴京,而且特别强调了“毫发无伤”。
  张俊绝不敢怠慢皇上的密旨,他决定要先回成都,守护住花蕊夫人,因为这剑门一破,宋军就能长驱直入,直逼成都,到时兵荒马乱,要想再来保护花蕊夫人可就难了。而且,他还很怕一件事情的发生,凭着花蕊夫人的性格,若成都被攻陷,她极有可能以身殉国。所以,他得先回去保护好花蕊夫人,万一要迟了,让这美人受到半点伤害,这个罪张俊可担当不起。
  张俊向王全斌言道:“王大哥,我奉皇上旨意,要先进成都一趟。”
  王全斌当然不敢过问皇上密旨的内容,他只是皱眉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