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代魏成蜀-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如此。”张济一副我终于明白了的样子,“寿成不必叹息,明日再战不晚。”
  是夜,樊稠、张济宴请马腾。樊稠、张济皆都喝的酩酊大醉。马腾趁此机会,带领麾下士兵五千私自开关,与韩遂回合。占据金昌,俘获樊稠、张济。
  王国恨樊稠等阻其道路,欲杀三人。韩遂告之马腾。腾大怒,是夜,统兵五千斩王国、王彤父子于金昌。
  于是,韩遂、马腾聚众兵守金昌,以樊稠、张济为人质,只等凉州刺史遣人前来讲求和约。


 第136章 李儒只身平叛乱,马韩各领凉州郡

  第136章李儒只身平叛乱,马韩各领凉州郡
  韩遂、马腾占据金昌关,据守不出。早有探马报知新任刺史董卓。
  武威城内刺史府。
  “文才,你可有何计策平复此患?”董卓问道。
  “岳父大人,此有何忧?”李儒闻言,迈步走出队列,问那探马道:“可有樊、张二将的消息?” 
  “回大人,马腾叛变,夜入金昌关,俘获了关内诸将,兵卒皆降。”
  “马韩二人可有进军迹象?”李儒问道。
  “其占据金昌关,据守不出,好似在休整部队。”
  “如此甚好!”李儒来到董卓近前,俯在董卓耳边低声耳语几句。
  董卓不住点头,然后说道:“文才,你马上动身前往金昌关,尽快完结此事。”
  李儒领命,即日便动身前往金昌关。
  金昌离武威不过二三百里远。不出半日,李儒带着一干随从来到金昌关前。
  守关士兵跑向关内奏报马腾、韩遂:“禀报二位将军,城外来了一队人马。人数不多,为首的是员文官。”
  韩遂离座,哈哈大笑,对马腾说道:“寿成兄,你看怎样?使君派人来了!走,咱们去会会他去!”
  二人来到关上,站在关隘之上,往城下观望。只见一箭地之外,一支车队,车队之中百余个骑马的随从,中间是一架马车。马车旁边有一文士看来是刚刚从马车上下来,抬头望着关上众人,忽然一挥手,示意身旁的随从到关前报关。
  那随从策马来到关前,高声喊道:“城上众人听真!我家主人乃是现凉州刺史大人的女婿,前来面见诸位将军的。”
  韩遂闻听,向着马腾微微一笑:“兄长且看,现在就在示弱。此人定已经得到了使君的应允。”
  说罢对那喊话的随从喊道:“让你家主人尽管前来,我自会到关下迎接。”
  随从一听,拨转马头,前来禀报李儒。李儒也没有上车,不行来向关前走来。
  等到他们还距离关口不足十丈的时候,韩遂和马腾二人向守关兵将简单交代,便走下关来,出城迎接。
  李儒见到关门打开,挥手让随从停止前进,迈步向马韩二人走来。
  韩马二人把李儒迎入关内。
  “不知文才大人此次前来,有何要事相商?”韩遂直接切入主题。
  “儒前来是给二位将军送礼的。”李儒说着,召唤手下随从提进一个食盒,打开食盒,说道:“二位将军请看。’”
  马腾、韩遂赏目观看,顿时大吃一惊。食盒之内盛装着一颗人头。
  “此乃前任刺史狄鄙的人头。乃是儒奉旨亲手所斩。”李儒见二人吃惊的样子说道,“圣上知道此人任上荒淫无度、私掠百姓、更是对异族施以苛政。故遣儒之岳父前来代之。”
  “看来大人真的是拿着很重的筹码前来。”韩遂闻言,知道这个李儒恐怕已经猜到了自己的意图。心下想到还是不如直说,“我等羌氐族人不求他事,直望族人安定而已。现我等族人皆居于张掖、西郡和陇西等郡,还望大人能够妥善安置!”
  很好,有价就好办。李儒多聪明的人呀!一听就听出来了,这是在要价呢?幸亏自己出来的时候和岳父说好了。只见他眼珠一转,说道:“寿成兄、文约兄,不瞒你二位,儒这次前来已经给二位谋求了不错的出身。既然二位考虑族人之安定,那张掖、陇西两郡以二位之才治之应该游刃有余吧!”
  韩遂闻言大喜:“多谢文才兄,遂与寿成兄定全力治理。”
  “那好,文约兄就前往张掖,领张掖太守;寿成兄前往陇西,领陇西太守。如何?”李儒问道。
  “很好。多谢文才兄。”二人答道。
  于是,李儒取来印绥送予二人。二人分兵,各自向张掖和陇西而去。


 第137章 刘君郎避祸归秦州,帝崩国舅除褰硕

  第137章刘君郎避祸归秦州,帝崩国舅除褰硕
  中平五年秋,汉帝体弱多病,但依旧荒淫无度,整日与十常侍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朝外,大将军何进把持朝纲,诸多大臣皆围绕其左右。太常刘焉知汉室江山将乱,心下自思归途,本意前往益州、荆州等地,但都有皇室宗亲所占。一日,刘焉入宫求见汉帝,拜曰:“臣久居朝中不能为圣上分忧,时下凉州首府偏居武威,使得秦川等凉州南部郡县疏远管理,不如将这些郡县划分出来,成立凉州。臣不才愿往治之!”这刘焉可是皇叔呀J帝向来比较尊重,是朝中少有不指责他的大臣之一。 
  “皇叔,朝中不是很好嘛?你真的想到秦州牧守?”汉帝闻言,有些吃惊。
  “是的,陛下!”
  “那好,今日朕就在宫中为皇叔践行!”汉帝见其意已决,也不为难,当下准其所奏,册封刘焉为秦州牧。自此,刘焉一脉进入秦州,暂避祸事,暂且不提。
  中平六年四月,汉帝病重,欲召集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
  然,董太后屡劝汉帝立皇子协为太子。帝虽偏爱皇子协,但因其荒淫无度,常将此事后拖。此番病重,董太后又来催促,中常侍褰硕在一旁说道:“圣上若此时立皇子协为太子,那大将军何进一定会出来阻挠。更何况还有皇后在侧呢?如果圣上一定要立皇子协,那么久必须先诛杀何进,以绝后患。”
  汉帝闻言,很有道理,便传旨召何进进宫。
  何进刚刚来到宫门口,早有司马潘隐截住他的去路。
  “大将军,万万不得入宫呀!那中常侍褰硕想陛下进言要谋杀大人呀!”潘隐说道。
  何进闻言大惊,慌忙逃回大将军府中。他派出府中家将召集朝中大臣,共同商议如何铲除内宦。
  何进将潘隐所说之事陈述一遍,向众大臣问计。
  坐上一人挺身而出,说道:“宦官势力扩满中涓,自延光年间。朝廷之中滋生蔓延非常之广,怎么能够彻底铲除呢?倘如相商之事不够机密,可定会有灭族满门之祸事也9请诸位小心商讨微妙也!”
  何进举目观看,见是典军校尉曹操。非常不满,他厉声斥责道:“你个小辈之人哪里知道什么朝廷大事呀?”
  正在这时,潘隐急匆匆跑了进来,说道:“圣上已经驾崩。现在褰硕和十常侍正在商议,准备秘不发葬。假作圣诏宣何国舅入宫,已绝后患,然后册立皇子协为帝。”
  刚说完,传圣旨的使者就到了:“圣上已崩,请大将军何进速速入宫,以商定后事。”
  何进领旨,遣下人送走使者。
  曹操说道:“当今之计,要做的是先拥护太子即位,然后在讨伐逆贼。”
  何进闻言,问众人道:“哪一个敢与我正君讨贼?”
  一人挺身而出,说道:“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何进放眼观看,乃是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袁绍袁本初,现为司隶校尉。
  何进大喜,传令点五千御林军给袁绍。
  袁绍领命出去。不多时,只见其顶盔挂甲,提枪策马来到将军府,身后跟着五千全副武装的御林军。
  袁绍带着五千御林军头前开路,占据了汉帝灵柩所在宫中,俘获了那里埋伏的禁军。
  确定安全之后,何进带着何颙、荀攸、郑泰等三十余员大臣,相继而入,在汉帝灵前,拥立太子辨登上了皇帝的位置。
  百官纷纷朝拜少帝刘辩。
  待礼毕之后,袁绍带着御林军进入宫中搜捕褰硕。褰硕大惊,四处躲藏。他一个宦官哪里有什么统御之才,麾下的禁军一个个的也跟无头苍蝇是的乱撞。
  褰硕慌张之中,躲入了御花园的花丛之中,被尾随而至的中场是郭胜所杀。郭胜提着褰硕的人头向何进表功。何进大喜,本欲免其罪。
  袁绍自一旁说道:“十常侍结党,今天有此机会还不乘势把他们全部斩杀亦尽?”
  何进闻言有理,便沉下脸来,说道:“郭胜,你连你平时的朋友都杀。说不定你哪天会把我杀了呢?来人,推下去斩了!”
  张让等人得知,慌忙跑到何太后面前,痛哭哀告:“太后,当初谋害大将军的人只有褰硕一人呀!不关臣等的事情呀q大将军采纳了袁绍的进言,要杀臣等,乞求太后怜悯臣等!”
  何太后闻言,说道:“你等不要担忧,我自当为你等作保就是!”
  言罢,传懿旨宣何进。
  不多时,何进来见何太后。太后屏退左右,悄声告之:“你我兄妹都出身贫寒,要不是张让等人,怎么能够有今天的富贵荣华呢?如今褰硕不仁,你已经带着部下把他斩杀了。又怎么听信旁人之言,要尽除内宦呢?”
  何进本是寡断之人,闻言点头称是。
  何进出,告之众官:“褰硕设计害我,灭其家诛其族;其余人不必妄加残害。”袁绍进言道:“若不斩草除根,必为葬身之本也!’”
  何进沉面,曰:“吾意已决,你勿多言!”众官皆退
  何进依然没有逃离历史的安排,这应该是其性格使然。寡断之人怎么可能成就大事呢?尽管身边有贤良相助,又能如何


 第138章 两太后宫内斗法,何进鸠杀董太后

  第138章两太后宫内斗法,何进鸠杀董太后
  次日,何太后命何进参录尚书事,其余皆封官职。值此,何进方掌控了汉朝的军政大权。
  董太后闻言,在后宫宣召张让等人共谋对策。董太后见张让等人到齐,说道:“那何进的妹妹,在初入宫闱之时,多亏了我的扶持,才有了今天。如今她的孩儿即位做了皇帝,这内外的臣僚都成了她的心腹,权势和威望如此之重,我将如何应对乎?” 
  张让献策道:“太后可临朝,垂帘听政;再册封皇子协为王,加封国舅董重大官,掌握军权,重用臣等,大事可图矣!”
  董太后大喜。
  来日,早朝。董太后降旨,封皇子协为陈留王,董重为骠骑将军,张让等人共预朝政。
  何太后见董太后专权,就在宫中设立一晏,宴请董太后赴席。两太后饮酒至半酣时分,何太后起身,举杯向董太后拜道:“母后,你我都是妇人,参预朝政,废弃所宜也!昔日吕后因手握重权,宗族千人皆被屠戳。今我等宜深居九重宫内;朝廷大事任大臣元老自行商议,方为国家之幸也!愿垂听焉。”
  董太后闻言,大怒指着何太后怒叱道:“汝鸠死王美人,设心妒忌。今依仗汝子为君与汝兄何进之势,辄敢乱言!吾今敕骠骑将军断汝兄首,如反掌耳!”
  何太后亦是大怒:“吾以好言相劝,汝何反怒耶?”
  董太后口中无好言:“汝家屠沽小辈,有何见识?”
  两宫太后竞相争执,张让等人只好各自劝说回宫。
  何太后连夜召何进入宫,告之此事。
  何进归府,召来三公一同商议此事。(三公者何进、袁逢、袁隗)
  袁逢献计,来日使人参奏董太后因系藩妃,迁出京都即是。何进以为计,召太傅杨奉,如此交代一番。
  来日设朝,杨奉参本:“董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宫中,合迁返原籍河间安置。”
  少帝早受何太后指点,批到:“准奏,限日下即出京都。非召不得入朝。”
  何进一面遣人送走董太后,一面派遣禁军围攻骠骑将军董重的宅院。董重也是一个无能之人,虽领骠骑将军,然无匹马只将于身边。他获知此事,又见数千禁军围住自己的府邸,悲惨的自刎在了自己府中的后堂。
  禁军将士见其家人举哀发丧,只得返归军营。
  张让、段珪见董太后一支算是彻底完蛋了。他们急忙拿着多年来积蓄的金银珠宝前去贿赂何进的弟弟何苗和母亲舞阳君,更是早晚经常出入于何太后宫中。
  何太后亦是寡断、耳软之辈;何苗、舞阳君也都是目光短浅之人。因此,没有过多久,张让、段珪等人又都得到了宠幸。
  六月,何进纳袁绍之言,遣人暗入河间,于驿馆毒杀董太后。护卫董太后的队伍见董太后意外身亡,护送其灵柩回到了洛阳,皇帝令其安葬于文陵。安葬之日,何进托病没有参加葬礼。张让、段珪等人趁机散布流言于洛阳城野,在市人之中流传。
  司隶校尉袁绍闻言,觐见何进:“大将军,张让、段珪等人于集市之上散布流言,言大将军鸠杀董太后,欲谋大事。乘这个机会不铲除这些阉官内宦,以后肯定会成为大祸也!昔日窦武欲诛内竖,机谋不密,反受其殃。如今公兄弟部曲将吏,皆英俊之士。若使尽力,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不可失也。”
  何进尚记得何太后那次所说的话,不敢独断,说道:“且容商议。”
  不想,早有耳目传至张让耳中。张让等人又请何苗,将此事转告何苗。何苗收受了人家的好处,自然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入宫见了何太后便说大哥何进的坏话:“大将军辅佐新君,不行仁慈,专务杀戳。如今又无故想要屠杀张常侍等人,此取乱之道也!’”
  何太后听信了他的话。
  不多时,何进进来请示,要铲除十常侍等人。
  何太后告曰:“中官统领禁省,汉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
  何进低着头,一副受教的样子。此行,何进是讨不到什么好处了!他对何太后的话倒是真的言听计从。看来当初张让等人倒是抱对了大象腿,真是找了一个绝对粗壮的大树来乘凉呀!


 第139章 谋中涓何进发檄,闻信报刘骞论策

  第139章谋中涓何进发檄,闻信报刘骞论策
  上文书说道何进听从袁绍的进言,准备铲除张让等十常侍。哪知道,行事不够机密。早有耳目将此事传到了张让那里。再加上何进的弟弟何苗嫉妒哥哥的权势,收受了张让等人的贿赂,竟然出卖了何进,先一步觐见了太后何氏,导致袁绍此计又亏之一窥。
  何进归府。袁绍尚在府中等待,见何进归来,赶忙上前询问:“大将军,太后可是应允?” 
  何进摇头说道:“太后没有允许,你看这可怎么办呢?”这个位置是因为自己妹妹的身份得来的,因此他对何太后的话向来都是言听计从,更别提忤逆何太后的意志了。不过如今十常侍真得开始针对他做文章了。如此下去,迟早要威胁到他的根本,他也知道十常侍是到了不得不除的时候了。但是无奈的是没有办法过太后这一关呀!
  他哪里想得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那个亲弟弟何苗在里面到的鬼呀!常言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钱财确实是使唤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的最好的工具。有的时候确实是物有所值。
  看着何进那种无可奈何又咬牙切齿的样子,袁绍又进言道:“如今只有发檄文,召集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铲除阉宦。此时事急,已经容不得太后不从。”
  何进乃是一软耳之辈,然此事关系自己的声誉和性命。如今听到袁绍一再为他出谋划策,他也不做多想,说道:“此计甚妙。”便欲发檄文到各镇,召各路诸侯赶赴京师洛阳。一旁主簿陈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