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曾国藩的升迁之路-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老掌柜开出的价钱看,是把这柄湘妃竹扇作为一般唐寅作品来对待的。曾国藩决定五十两买下这柄扇子,多拿出一两都超出他自己的预算,尽管河南巡抚衙门替皇上垫赏的一千两银子尚分文未动,但那笔赏银曾国藩是有大用的,不肯轻易拆封。
  他入蜀前,湘乡的父亲曾鳞书就要带他的家小及两位弟弟进京看他,同时也是让曾国藩这位翰林大哥亲自指导一下刚刚进县学的两个弟弟。曾国藩的大儿子纪泽也已长到五岁,曾国藩尚没有看见自己儿子的小模样。他因为典试四川,所以只好写信申明缘由,告诉父亲及家小缓来。曾国藩的这一千两银子是准备回京之后安排家小用的。


第28节 防不胜防


  他掏出五十两一封的银子往柜上一放,真诚地说:“在下只有五十两。出手,扇子打包归我,不出手,请把扇子收好,在下凑足了钱,再来取。”
  老掌柜是个老古玩,看人的眼力也毒,从曾国藩进堂那几步走来推断,这是个京里来的官家人,但看不出职位高低,揣摩不透品级大小,只能从举止分析不是一般的小官小吏。曾国藩那日着的是便装,青衣小帽,一派书生打扮。
  老掌柜先盯了一眼曾国藩的脸,慢慢地便把扇子收回柜里,同时把银子往外推了推,说:“爷,您老把银子收起来吧。”
  曾国藩无奈地叹了口气,收起银子慢慢地转过身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年前在北京琉璃厂附近的古玩店出现的一幕情景,他在这家古玩店的墙上发现乾隆年间的大学士刘墉刘石庵写的一幅对联,他赏玩许久,叹羡不已,决定买下来,寄回湘乡让弟弟们临写。——哪知掌柜一开价,竟是十两银子不打折扣。等他攒够了钱再来买时,那副对联已经出手了。每当想起这事,他就后悔不已。人们都说大户人家藏古玩,富足门第购字画,说得一点儿不假。曾国藩虽是穷书生,偏偏也爱古玩字画,就因为囊中羞涩,与多少上品失之交臂!
  曾国藩走出店门的一刹那,又猛地回头望了一眼,眼里流露出无限的眷恋之情。
  “客官慢走一步,”老掌柜忽然跑出柜台,抱拳而问,“敢问台甫?”
  “在下曾国藩。”曾国藩拱了拱手无奈地说道。
  “您老敢则是京师来川主持乡试的曾大人?”
  “正是在下。”
  “怪不得您老拿不出更多的银子,看样子真像传闻的那样,不拿份外的银子啊!
   ——得,这柄扇子,小老儿就五十两让了!”
  曾国藩得到这把湘妃竹扇竟兴奋得一宿没睡安稳。
  宝兴送给穆中堂的礼品上午就已由亲兵交到了穆府。曾国藩忙于交割,没有亲自跟来,好像亲兵也没有让跟着。穆府和各大王府一样,路径人人知道。
  “涤生,”穆彰阿把扇子放到案上道,“你又得了件宝贝!唐解元画虾不点睛,点睛的作品传世的只有两件啊!”
  曾国藩站起身说:“恩师,门生如何消受得起呵!——这是门生特意送给恩师的,请恩师笑纳。”
  “啊!”穆彰阿立时满脸喜色,嘴里却一连声道,“这怎么敢当,这怎么敢当!——涤生啊,奉天将军府今天给老夫送来几尾鲜活的龙虾,过一会儿陪老夫抿上两口。你这次入川,可曾碰到什么名医?”
  穆彰阿深知曾国藩癣疾严重,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访求名医。但对曾国藩在洛阳所遭遇的陷害却只字不提,好像发生在海外,又仿佛不曾发生过。
  曾国藩面露喜色:“谢恩师记着!”便把宝制军如何求助“怡兴堂”、“怡兴堂”
  老掌柜如何赠药膏的事复述一遍。
  临末,曾国藩道:“想不到‘怡兴堂’的膏药确有与众不同之处。门生贴了两贴,临进京前,只觉浑身奇痒,脱掉衣服看,竟然都结痂了,内毒明显地去了一些,但一遇潮,还是泛痒发作,这就靠自己以后注意了。——今天在公事房坐了一上午,就很安稳。”
  穆彰阿笑道:“涤生这次入川,虽受些辛苦,也算值得,升了官又得了膏药方子——”
  “这也是恩师栽培的结果。”曾国藩笑着摇了摇头,“恩师近来身子骨可好?”
  “还是老样子,六分能吃四分能睡。”穆彰阿捋着胡须道。
  曾国藩虽对穆彰阿的结党营私心存戒备,但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却是断断不敢忘怀的。所以,每逢穆相的生日或是逢年过节,曾国藩都要写上几个字亲送到府上以尽门生之孝。入蜀前,他就已打定主意,要寻一件罕见的东西送给恩师。这也是曾国藩于入蜀途中得闲便游寺庙逛古玩摊子的原因。虽不乏自己兴趣使然,也确是出自曾国藩让恩师开心一回的诚心。
  穆彰阿不缺银子不缺权势,惟独缺少这种诚心。穆彰阿居官十几年,门生故吏成千上万,能特别高看曾国藩,就是因为这个门生能补上他所缺的这个“诚”字。
  饭后,曾国藩要告辞的时候,穆彰阿道:“涤生啊,这几日办事的时候要小心一点,皇上最近心绪不佳,已连连申饬了好几位大臣。听太医说,皇后得了一种怪病,腹肿不泄,已三天没有进食,是一种非常怪的气症。”
  曾国藩的心猛地一沉。怪不得今天的翰林院失去了往日的活泼气氛,大家说话走路都格外地小心。看样子,谁也不想这时候闯祸。
  曾国藩怏怏地回到府邸,周升早早接着。
  “爷,”周升悄悄道,“四川来的亲兵候您大半天了,问也不说话,好像有什么东西要交割。小的给他泡了一壶茶,就那么一直在堂屋喝着。”
  曾国藩一端详,原来是同来的亲兵把总,这才放下心来,落座问道:“制军大人交办的事情都办妥贴了?”
  “回大人的话,”亲兵一抱拳,“都办妥贴了,卑职准备明天回川复命。”
  “辛苦你了。”曾国藩略静了静,“一路风尘护送学差,千辛万苦总在不言中。
  周升啊,去封十两银子交给这位老哥。”
  “谢大人!”亲兵把总略跪了跪,忽然用手往屋角一指,道,“请大人给卑职写张回条,卑职好回去跟制军交差。”
  曾国藩顺着手指望过去,这才发现屋角里多了一只三尺见方的木箱子,像是景德镇装瓷泥的木柜,箱口赫然封着四川总督衙门的紫花大印。不用问,这自然是那宝制军送给曾国藩的礼物了。
  “真是防不胜防!”曾国藩心里嘀咕了一句,然后提高音量,“周升啊,烦你打开箱子。”
  箱子很快便打开了,四十封官银整整齐齐地出现在曾国藩的眼前,每封为五十两,四十封即是二千两——又等于一份程仪!
  面对这两千两整齐的白银,曾国藩沉思了一下,这才拿起纸笔,给宝兴写了一封谢函,也无非承蒙关照、受之有愧等谦词。
  把总拿到回函,高高兴兴地回客店去了。周升直送到大门外,才闭门。
  但曾国藩却让周升把卧房里的一个竹箱子打开,他从里面拿出一个油纸包后,才重又扣上,放回原处。
  这个油纸包从他进京点翰林开始就跟着他,已经跟了他五年了,从没离开过。
  油纸包里是何许物也?
  纸包里包着的是曾家几十世秘传的一种治气症的药丸子,整整二十粒,是曾国藩临上京的那天晚上,祖父曾星冈按着秘不示人的方子早就熬制好让他带在身上的。
  提起这几粒药丸,还有一段小小的来历。
  曾氏祖先曾参圣人,深知曾家人肝火旺盛,夏秋交时稍有不慎便得气症;曾参的父亲、叔叔在而立之年均丧于此症。后来,曾参讲学时,道观偶遇一位高人。当这位方外之人得知求药的人便是曾参时,便传了他这个方子。曾参按这个方子采集了上百种草药进行熬制,一试,果然灵验,就一代代传下来。曾星冈的几次气症也是靠这个方子度过劫难的。曾国藩十岁上得气症整整昏睡了两天两夜,也是星冈公把药丸子兑了水,撬开曾国藩的嘴硬灌下去,才活到今天的。依曾国藩的意思,要把方子公布出来,来个普渡众生,但曾星冈不许。曾星冈讲,一药对一症,对症下药,是救人,下药而不对症,便是害人了。曾家人死于这种药丸子上自然无话可说,而世人若是死于这种药丸上,曾家还想过安稳日子吗?
  曾国藩把药丸揣进怀里,决定连夜进见皇上,冒死把药丸呈上去,用不用由皇上裁决。曾国藩知道,气症是挺不过第五天的,五天内如不用药,必死无疑。
  关天人命,曾国藩哪敢耽搁!


第29节 这狗东西胆子也太大了


  道光帝当晚破例在御花园的前书房里召见了他。几个月不见,本不太苍老的道光帝却苍老多了。
  曾国藩强忍着泪水,匍匐在皇上的面前,他哽咽着说:“微臣叩见皇上。听说皇后娘娘凤体欠安,满朝焦虑,微臣饮食难咽,所以连夜进见,把祖传的专治气症的药丸子呈上。此药丸是老自祖宗曾参始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很见效,救过曾家祖上几条人命。臣十岁上,气症发时,也是靠的这药把命扳了过来,至今末曾犯过。请皇上明察。”说着话,把油纸包双手呈上。
  曹公公接过油纸包,打开,双手托着呈到皇上面前。
  道光帝拿鼻子闻了闻,然后就沉思起来,好像在拿主意。
  大约半刻光景,道光帝才道:“宣李太医进见。”
  曹公公忙答应一声“”,便把药放到案面上,慢慢往后退。
  道光帝忽然又道:“慢着。”
  已退到门外的曹公公赶忙停下。
  道光帝许久才道:“李太医先不要宣,你先下去吧。”显然又改变了主意。
  曾国藩偷眼去看道光帝,见道光帝又把目光扫向那药丸子。
  忽然,道光帝问:“曾国藩哪,你说你是曾参的后人?”
  曾国藩低头答道:“回皇上话,臣是曾参的第七十代后人。”
  “嗯,”道光帝点点头,又问,“你呈上来的药丸子怎么服用啊?”
  “回皇上的话,用整根的活钻地虫做引子,用青瓦焙干研成粉末,再兑半钱纯金粉,然后加水——用的须是存放三年的屋檐水,再放进一枚青铜钱,须是有铜锈的那种,用石锅文火熬上三个时辰,才能服用。”
  道光帝复又沉吟起来。他一会儿把眼贴近那药丸细细观瞧,一会儿用鼻子闻上一闻,一会儿又在案旁来回走上几步。分明是犹豫不决。
  “长锈的古铜钱好像能入药。”道光帝自言自语。
  这时,曹公公急匆匆走进来,往道光帝面前一跪道:“禀皇上,坤宁宫来人说,皇后越发的不好了,所幸还有脉息。皇太后的意思,是否让大臣们从外面荐个名医瞧瞧。李太医都急哭了!”
  道光帝颓然坐下去,心烦意乱地挥一挥手:“你先到外面候着,让朕静一下。”
  看曹公公退出去,道光帝这才对曾国藩道:“曾国藩哪,朕决定试一试你呈上来的药丸子。朕让曹公公带你去御药房,缺什么只管让曹公公管李太医要,你亲自给皇后熬这药丸吧!——记着,不许走漏一点风声。药熬好后,你即让曹公公宣李太医给皇后端去,什么都不要讲。”
  “臣听明白了,臣遵旨。”曾国藩连连磕头,伸手接过道光递过来的油纸包。道光帝感觉曾国藩的手在很明显地颤抖。
  “曹公公!”
  道光帝的话音刚落,曹公公推门便走进来,两手一垂,道:“请皇上示下。”
  道光帝一指曾国藩道:“你立刻带曾国藩去御药房,由曾国藩亲自给皇后熬药,缺什么,找李太医要,不准任何人接近。药熬好后,你亲自送到李太医手上,告诉他,是朕的意思,让他送给皇后喝下去。曾国藩送药、熬药这件事,不准让任何人知道,明白吗?”
  曹公公口里应声“”,便和曾国藩一起退出去。
  到了御药房,曾国藩马上让当值的太监把石锅、钻地虫、一枚唐铸开元通宝及存放三年的屋檐水、金粉备好,然后才升起火。
  曾国藩先用青瓦把钻地虫焙干研成粉末,然后又把纯金粉兑进去搅匀,这才放进石锅里加水熬煎。
  曾国藩做这些时,曹公公一直站在曾国藩的身旁瞪大眼睛看着,直到曾国藩把药丸子放进去,火燃起来,才抹了把头上的汗。
  第一丸药很快便化成了粥样,又过了三个时辰,曾国藩才熄掉火,冲曹公公点点头,意思是药熬好了。
  曹公公立即让当值的太监去皇后屋里唤李太医过来。
  李太医到后,曹公公双手把药碗捧给李太医,道:“皇上有旨,请皇后娘娘马上用药。”
  李太医赶紧接过药碗,两个人就急匆匆走出去。曾国藩刚要迈步,当值太监赶忙走过来道:“曹公公吩咐,让大人在御药房好好歇着。”
  曾国藩马上收回脚再不敢动,浑身只是抖个不停。
  约莫有两盏茶的光景,曾国藩忽然发现皇宫大院起了骚乱,几名大学士由太监领着匆匆忙忙地往御书房赶,很多太监则从四面八方往皇后的坤宁宫奔去。
  曾国藩马上断定,宫里一定出大事了——心就开始怦怦怦跳个不停。
  一会儿,曹公公带着两名大内侍卫急匆匆奔御药房而来,曾国藩迎上去刚要讲话,却见曹公公冷着脸子两手一挥口里跟着迸出一句:“架走吧。”
  两名大内侍卫不由分说架起曾国藩就走。曾国藩立时有种腾云的感觉,脚跟不能落地,一直架到宗人府的大牢。一进大牢,没待曾国藩定下神来,一名侍卫已把一条白绫子在他的嘴部往后一系,只听曹公公吩咐道:“好好看着,何时勒死,等皇上旨意。——这狗东西胆子也太大了!”
  曾国藩不听则罢,一听,只觉得平空里响起一声炸雷,炸得他两眼一黑,立时昏死过去。
  他醒过来时已是午夜时分。
  他此时已被吊在一个大铁环上,所幸两脚还能落地。虽然两手反绑着吊起,多亏腰部又系了一根绳子承受着他全身的压力,否则两臂早已被吊断了。几名侍卫分坐在几个不同的方向在打磕睡,看样子他是只被吊起,尚未用刑。他拼着力气动了动胳膊,竟毫无知觉,已是血脉不通了。他只好试着用脚站立,以缓解两臂的压力。他头昏眼花,两耳鸣响。他努力回忆,脑海却一片空白,只能记起曹公公临走时说的那句话——“何时勒死,等皇上旨意。”
  他挣扎了好大一会儿,才使双脚牢牢地站住,周身也开始酸痛起来。他现在终于有些清醒了。他知道,皇后肯定是被自己的药丸子送了命,皇上很快就要秘密地处死自己,然后再到湘乡抄家、灭门,曾家在湘乡这脉,被他整个儿地断送掉了。他的嘴里还勒着毛巾,只给他剩了两个鼻孔出气、进气。他试着想用嘴喊出点什么,可他什么都没有喊出来。他就这样被吊着,静静地等着死期的来临。可他总觉着心有不甘,他摇头、他跺脚、他拼命挣扎。
  他的挣扎声终于惊醒了一名侍卫。那侍卫睁开眼后,先向他看了看,然后就站起身走过来,绕着他用眼睛检查了一下绳扣,便一言不发地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又漠然地坐回原位,头一歪,再次睡去,仿佛吊着的不是个大活人,而是一头即将进屠场的猪。
  他的眼里忽然大颗大颗地滚下泪来。他搞不清楚自己何以竟恁般冲动,如何就毅然决然地把老祖宗的药丸子进献上去!这不是伸着脑袋往刀口上撞吗?——他想起了祖父,想起了祖父一药对一症的话,想起了自投罗网的鸟。
  曾国藩想起乾隆年间的王肇基。
  王肇基本是一个乡间的秀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