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海寇-第6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好不容易吴三桂和亲兵们才收拾起了吴襄的一些零碎尸身,装了一袋,一边嚎啕大哭,一边撒丫子开始逃走。
  这时候整个关宁军已经被打散了,兵将各顾各,争先恐后的逃离大营,逃出这地狱一般的地方。
  闫福成看到官军已经大溃,于是这才下令停火,率军开始了追击,结果吴襄所部,历经七天,未能攻下天津卫,反倒是被于家军险些全歼,两万关宁军,全军大溃,部分随着吴三桂逃往了通州,部分随着祖大弼和祖宽逃往了蓟州,而还有部分剩下的则直接就地星散,有大概三千多关宁军兵将最终当了于家军的俘虏,另外七天之中,两万关宁军还有近四千人被于家军歼灭。
  整个入关的关宁军在这一战下来之后,也就此宣告彻底失去了战斗力,不再成为于家军的威胁。
  这个时候,于家军整体上超强悍的战斗力才算是彻底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这其中既有于家军兵将悍勇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却还是于家军在技术上所展现出的超时代的优势。
  通过于孝天十几年如一日,不断的不遗余力的技术积累和不断的开发,使得现在于家军手头上拥有的武器质量,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太多,技术上的优势已经彻底改变了战场作战的方式甚至是原则,使得无论是建奴军,还是大明的军队,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于家军的这种战术,这才使得原本看上去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于家军却轻松的做到了。
  这恐怕就是人们常说的厚积薄发吧,于孝天通过十几年孜孜不倦的追求,终于打造出了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上最强的一支军队,在于家军超强的火力输出面前,他们几乎可以轻松碾压这个时代世界上任何一支正规的军队。
  当吴襄兵败身死的消息传到京师,崇祯这次真真是知道,什么叫做怕了,他根本无法想象出,于孝天是怎么做到的。
  于孝天仅仅是率领了三万多兵马北上,登陆天津卫之后,先是和十万建奴大军激战半个月时间,最终以寡胜多,击败了十万建奴大军,甚至阵斩了奴酋多尔衮,他怎么可能还拥有这么强的战斗力?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于家军肯定已经虚弱到极点的时候,但是于家军却又再一次给所有人了一个超级“惊喜”,他们完全不像所有人想的那样虚弱,反倒是依旧保持着巨大的战力。
  陈新甲所部,和吴襄所部,这两支大明的官军,总兵力高达近五万人,虽然没有建奴大军多,但是也都是大明目前可以拿出手的精兵了,可是在于家军面前,却如此不堪一击。
  陈新甲所部,仅仅是被于家军迎头痛击了一下,三万大军就直接崩溃,而吴襄所部趁虚而入,攻打天津卫,非但没有能克复天津卫,反倒同样也落得了一个被于家军打的大败亏输的下场,甚至于连吴襄本人,都当场阵亡。
  崇祯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什么时候这世上出了于家军这么一支雄兵?就算是数年前,他调于孝天北上平定登莱之乱的时候,也不知道,于家军居然如此凶悍,只知道于孝天的麾下兵将,比较能打,但是也没听说能打的到了如此地步。
  这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包括建奴大军和大明军队,已经前前后后十几万大军,栽在了这区区三万多于家军的手中,难不成他的手下,都是天兵天将不成?这世上还有什么军队可以挡得住他们的兵锋?
  崇祯这个时候已经乱了手脚了,盘点一下现如今他手头上可调用的兵力,虽然大明现如今各地还有百万大军,可是这些大军都远在千里之外甚至万里之外,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也仅剩下了京畿一带的官军了。
  可是现如今京畿周边,陈新甲所部和吴襄所部兵败之后,成建制有较强战斗力的明军已经屈指可数,名义上的京营,现如今根本就没有多少战斗力,分驻在京畿周边,这些年来建奴连番入关大掠之下,这些京营的官军,损失很大。
  许多京营的官军根本就不堪一战,这些在京师一带镇守的官军,都是一些老爷兵,吃喝玩乐估计比谁都强,但是却极少操演,战斗力之低下,让人不忍卒读,数次建奴入关,京营官军碰上建奴,皆大败,甚至于闻声既溃,完全没有一点战力。
  这也是每每建奴入关,崇祯都总是要调山西兵和关宁军以及山东兵马入卫京畿的原因,正是因为京师这一带的京营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
  现在陈新甲手头上的山西精锐已经败了,仅剩下的一部分兵将,逃到了霸州,呆在霸州不敢再动,陈新甲被逮问,那些兵将现如今也战意全无,被于家军吓尿了,所以根本指望不上,要是强自让他们上阵的话,估计于家军一露面,他们就能立即哄堂大散。
  而好不容易日夜兼程从山海关调入关内的关宁军,则也几乎全军覆没在了天津卫,很显然暂时也指望不上了,就算是关宁一带还有一些关宁军,可是现在关外建奴未灭,奴酋皇太极还引兵虎视眈眈的盯着锦州和山海关一带,这些兵马已经动不得了。
  所以整个京畿一带,目前的形势只恶劣已经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根本找不出一支像样的兵马,来顶住于家军的攻势了。
  而且于孝天这一次正儿八经的发出了讨明檄文,虽然没有明确说他要造反,但是却也打出了要入京清君侧的旗号,等于是彻底撕去了他最后的伪装,要和大明决裂,和朝廷摊牌。
  崇祯想到这些事情,忍不住感觉心中哇凉哇凉的,彻底失去了主意。
  崇祯没辙,那些朝臣们更是没辙,这会儿不少大臣开始放起了马后炮,上奏疏弹劾当初力主要对于孝天落井下石,趁于家军初历大战,认为于家军虚弱,想要趁势将于家军讨灭的那些大臣,说他们乃是误国,当初这事儿就不该这么做。
  马后炮谁都会放,不少当初没资格参与到密议这件事的大臣,这会儿反倒一个个都变成了聪明人,一个个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的都有,总而言之,绝大部分人这会儿不骂于孝天乃是逆贼,反倒是各个都弹劾那些力主征讨于家军的大臣,说他们的不是,要不是他们的话,何以会把事情闹到如此地步?
  崇祯看着这些大臣所上的奏折,有一种强烈的想要杀人的**,早点都干什么去了?这会儿都跳出来落井下石,这不是明摆着都是马后炮吗?这会儿说这个又有何用?倒是都想想办法,怎么御敌才是正事!这会儿于家军已经连败明军两场,眼瞅着就要兵发京师城下了,这帮人却在干这些事情,崇祯如何不生气。
  但是崇祯生气也没有办法,这会儿他也没空处理这些吃饱了不干正事的家伙,于是他赶紧命曹化淳提督京营,总理京师的守御之事,向各地求援,并且下令京师再次戒严,号令天下兵马立即北上勤王。
  曹化淳本是一个太监,又有多少军事才能?但是这会儿事已至此,他也只能勉力而为,下令集结京畿各地的兵马,赶往京师勤王,尽量以最快的速度,增强京师的守备力量。
  另外崇祯下旨,着时下的首辅刘宇亮总督天下援军,坐镇通州,负责在京师东面,阻挡于家军进攻京师。
  刘宇亮接旨之后,心中惴惴不安,可以说是吓得够呛,但是这次要派兵进剿于孝天的主意也是他拿的,现如今事情到了如此地步,他想要推脱都没法推,而且此时京师的很多朝官都大肆对他口伐笔诛,说他是误国之臣,刘宇亮无奈之下,只能坐这个萝卜,连夜出城赶往通州坐镇。
  另外现如今朝廷财政困难,说白了手里没钱,现在要打仗,而且要打大仗,要让将士用命,包围京师,没钱发饷怎么能成。
  但是于孝天现在卡在天津卫,就算是从南直隶立即调拨银钱北上,也无法抵达京师,崇祯为了这件事,急的着急上火,于是现任武英殿大学士的薛国观给崇祯出了个主意,要崇祯下旨,令京师百官以及外戚出资助饷。


 第五十三章 扩军

  事已至此崇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便按照薛国观提出的主意,下旨号令京师的有钱人和当官的出资助饷,还有那些外戚们,也都想办法拿出点钱助饷。
  可是他的圣旨发下去之后,却反应平平,基本上没几个当官的或者是外戚肯拿出银子来帮国家度过这个危难时期。两天下来,总共募集到的白银,不过区区只有几万两,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完全不够用。
  于是薛国观又给崇祯出主意,说这些钱可以算是借贷,先从这些人手中借出来,然后朝廷给予计息,待到平定于孝天作乱之后,再发还给出钱之人。
  崇祯实在是没有办法,也只能按照他的提议,再次下旨,可是结果依旧是没有几个人肯拿出银子助饷。
  这个时候于孝天已经率兵回到了天津卫,时下整个天津卫一带,全部都已经被于家军控制,而且于家军通过这大半个月的激战下来,单单是俘获的建奴和官军俘虏,就高达两万多人。
  这么多俘虏,怎么处置也成了一个问题,于家军现在兵力有限,想要控制整个京畿一带,仅凭目前他手头的这三万多于家军,肯定是不成的,这个时候,很有必要进行扩军,于是于孝天下令,就地征募兵卒入军。
  而那些被俘的官军,目前算是比较好的兵源,于是他派人去俘虏营之中的官军里面,大肆宣扬这一次他为何起兵作反。
  于孝天让人把这一次他悍然北上的事情,在官军俘虏之中大肆宣扬了一番,把他标榜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高大上,并且将这几个月来,朝廷和那些当官的干出的种种龌龊事,都大肆在俘虏营中进行了一番宣讲。
  这些官军的俘虏,听罢之后不敢说是群情激奋,但是也大致了解了这次于孝天为何要跟朝廷反目成仇,其中不少人转变了一些态度,开始倒向了于孝天这边。
  当于家军的人员提出要在他们之中募兵,于是不少俘虏都立即表示愿意跟着于孝天干,当即便有一万多官军俘虏,倒戈投向了于孝天,摇身一变就成了于家军的兵。
  这倒不是这些当兵的觉悟高,于孝天很清楚这时代跟这些丘八们谈什么觉悟,根本就不现实。
  这些当兵的要么是一些军户出身,要么就是一些募兵,他们很多人其实当兵就是为了一口饭吃,求一条活路罢了,根本谈不上对谁忠诚与否。
  他们更多看重的是谁能给他们饭吃,以前为朝廷卖命,是朝廷给他们开饷,军将们管着他们吃饭,他们不得不听命于朝廷的调遣。
  现如今他们成了于家军的俘虏,各个都惴惴不安,觉得这一下恐怕是小命难保了,接下来他们的命运如何,谁也不清楚。
  突然间于家军表态,可以吸纳他们到于家军之中当兵,这无疑是给他们了一条活路,至于对大明朝廷的忠诚,那都是屁话,要真是有忠诚的话,他们也不至于这么多年跟着军将们混吃等死,毫无建树。
  所以这些官军俘虏很现实,也想的非常简单,谁给他们饭吃,他们就给谁卖命,而且他们也看出来了,于家军确实太厉害,跟于家军为敌,根本没有好果子吃,这世道能跟着有本事的人混,肯定比跟着没本事的人要强。
  更何况很多人都私下里认为,于孝天这个人确实厉害,虽然这次他起兵造反,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但是谁能保证他以后不登临天下黄袍加身?于家军这么厉害,弄不好真能做到这一地步。
  所以现在要是跟着于孝天干的话,那就是尽早从龙,干的好的话弄不好还能混的不错,起码比起给大明朝廷当兵要强得多吧,手快的打手慢的,现在从龙总比以后从龙要强不少,所以不少俘虏当即便表态,愿意应募,转身投入于孝天麾下。
  当然于孝天招的都是一些普通的兵卒,对于那些大明的军将们,他是绝对不会用的,这些旧式军官们,根本不值得信任,把再好的一支军队交到他们手中,他们也能立即让这支军队变成一伙土匪。
  所以他下令招兵买马的同时,已经关照过,仅招募小旗官以下的那些官军俘虏,至于那些军将,全部弃之不用,暂时将他们全部关入在天津卫一个大牢之中,断绝他们和普通士兵的联系。
  只要拿去了这些军将,那么剩下的当兵的就失去了头脑,谁带着他们干,谁就可以较为方便的控制他们。
  另外于孝天在那几十万民众之中,也宣布了招募新兵,这几十万民众,都是北方人,能走到这里的,差不多都是身体比较好的,其中有近一半算是不错的棒劳力。
  这些人被建奴抓了之后,原本就是要被拉到关外去当包衣奴的,现如今被于家军所救之后,又加上于家军刻意的宣传,使得他们对当今大明朝廷失望不已,再有就是现在他们家园残破,兵荒马乱,就算是返回家乡,也没吃没喝的。
  所以当得知于家军要募兵的消息,居然不少难民中的青壮,都表示愿意给于孝天卖命,应募者居然相当不少。
  于是短短几天时间,于孝天便在天津卫和静海县一带,招募到了三万多新兵。
  对于如何控制这三万多新兵,于孝天早有考虑,这一次他北上的时候,从福建和台湾陆军讲武堂之中,带来了一个学兵营,也就是尚未授衔的见习军官。
  这些见习军官各个都身强力壮,接受过了为期两年以上的系统军事教育,虽然尚有些不太成熟,但是却也已经可以使用了,最关键的是这些学兵们对于孝天极为忠诚,其中还有一些沙子,非常勇敢善战。
  在对建奴决战之际,这个学兵营便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反攻开始之后,他们敢打敢拼,屡屡冲在最前面,打的非常勇猛果敢,现如今别看他们上阵时间不长,却都见过了血,已经可以成为合格的低级军官。
  在征兵开始之后,这个学兵营立即就地解散,全部先派至各旅之中,接替许多连队的连长以下的职务,从各旅之中腾出了数百名已经有了相当经验的军官。
  另外各营都有一个副职,这一次也都被抽调了出来,直接到新兵营之中充任营长职务,而且提拔了一批连长,到新兵营充当营长或者副营长的职务,迅速的便将军官系统搭建了起来,而且还基本上都是有控兵和作战经验的军官。
  每个新兵营编入一个排的老兵,作为营长的直属嫡系,用来控制这些新兵,以免新兵之中有人不听号令,临战擅动逃走或者是投降。
  这么一来近三十个新兵营迅速的便被组建了起来,每个班配一个于家军的老兵,充当班长,由班长从新兵之中,选出一个能力较强的新兵充作副班长,帮着他们带兵。
  至于装备方面,于孝天也不发愁,这段时间他们缴获了太多的建奴军以及官军的武器,其中火器被于孝天尽数摒弃,这些粗制滥造的火器,于孝天根本看不在眼里,与其发放下去使用,还不如回炉再造。
  而那些冷兵器,却成为了武装新兵们的主要兵器,以长枪为主,刀牌为辅,另外佐以一部分弓弩,作为远射程的兵器,交给新兵之中部分会使用弓箭的人装备。
  至于器甲方面,因为缴获数量众多,在经过挑选之后,差不多每个新兵也都可以装备一件缴获的甲胄,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二十多个新兵营便被武装了起来,并且就地立即在天津卫周围,转入到了训练之中。
  这些新兵营于孝天是不会将其轻易立即投入战场使用的,但是却不代表他们一点用都没有,有这些新兵营之后,他便可以将原来天津卫的那些老部队都抽调出来,让新兵营暂时接替他们,接防眼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