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海寇-第6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跟着建奴混,通过从大明抢掠的手段,来获取各种生活必需品。
  别的东西不说,其中两样东西蒙古人始终离不开大明的供给,那就是茶盐两样物资,蒙古不产盐,而且不临海,所有食盐全部都靠关内供给,没有盐吃,人就没力气,连他们的牛马也需要盐分的补充,所以他们对于食盐的需求,也造成了他们对关内的依赖性极高。
  另外就是茶叶,因为食物结构的原因,蒙古诸部的人多以肉食为主,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本身不进行耕种,自然也没有蔬菜和粮食吃,只能吃放牧的牛羊等肉食品,这就产生了他们对茶叶的严重依赖,离开茶叶他们同样也没法活。
  在大明关停互市之后,蒙古诸部就对建奴产生了严重的依赖,通过建奴获取茶盐等物,另外他们也不会炼铁,铁器都需要从关内或者建奴那里获得。
  虽然建奴本身也不产盐和茶叶,但是他们却一直可以通过关内的奸商获取到这些商品,而且他们本身产铁,蒙古诸部获取这些物资的时候,就少不了被建奴盘剥一道,建奴充当二道贩子,从蒙古诸部手中获取战马,大大的赚上一笔。
  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于孝天掐断了对关外物资的走私活动,也断掉了建奴获取茶盐的渠道,建奴自己都不够用的,当然不可能再给蒙古诸部充当二道贩子了。
  另外建奴方面意识到蒙古诸部将会不听他们的使唤,将其当贼防范着,自然也不会给他们提供铁器,这么一来蒙古诸部可就惨大发了。
  一年下来,茶盐尽断,铁器也得不到补充,没有铁就没有法打造武器,以至于仅仅一年下来,蒙古诸部就回到了原始人状态,武器得不到补充,就连弓箭的箭簇,都没有铁料打造,只能重新使用一些动物的骨头来充当箭簇,至于刀枪等武器就更不用说了,根本得不到任何补充。
  蒙古诸部还想着用老办法入关大掠,但是随着于孝天控制了朝局之后,不断用于家军替换边军,镇守各地边关,蒙古人再难像以前那样入关抢掠,每每冒险干一票,结果都是被打的头破血流,死伤惨重,赚的没有赔得多,使得他们开始严重失血。
  这时候大明抛出了一个诱饵,那就是散布消息,告诉那些蒙古诸部,想要获取茶盐也可以,但是必须要让他们脱离建奴的控制,今后不得再给建奴充当狗腿子。
  如果他们放弃和建奴合作,继续给建奴助纣为虐,那么就可以在宣大一带,重开互市,跟他们交易茶盐等物,使得他们可以生存下去。
  蒙古诸部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被逼到了死角,继续跟建奴混,建奴也不信任他们,经常袭击他们屠杀他们,他们得不到一点好处,和大明作对已经成了死路一条,所以他们唯有选择屈服。
  一些蒙古部落开始对大明表示臣服,表态只要大明给他们提供茶盐互市,那么他们就愿意臣服大明,不再为建奴效命。
  于是于孝天便网开一面,同意一些蒙古部落用他们的牛羊、战马到宣大指定的关隘,和大明进行互市,用茶盐换取他们的战马和牛羊以及皮张等物,蒙古人一尝到甜头,便发现大明是讲信誉的。
  而且于孝天还下旨释放了一批以前在关内战场上俘获并且收降的蒙古人,把他们送出关外,回到他们的部落之中,为大明充当奸细,监视各部的活动,省的这帮蒙古人又用通过互市所得的茶盐,跑去和建奴交易。
  这些被俘的蒙古兵将,在关内见识了于家军的厉害,算是被彻底的打服了,被释放之后,不敢再有二心,变成了大明忠实的仆人,开始为大明在各部充当眼线和奸细,不断的散播于家军的厉害,威吓那些部落的族人,使之不敢产生继续和大明对抗的念头。


 第一百一十六章 关宁军之议

  这一次于孝天领兵出关,山海关的吴三桂这个时候已经被于孝天架空,只能干瞪眼看着于孝天这个杀父仇人大摇大摆的到山海关,接了山海关守务,将他们这些关宁军都调出了关,名义上是随军出征,但是将他们带到了广宁中后所一带之后,就将他们丢在了这里,仅仅把一些军将带在了军中,等于是彻底将他们切断了和他们旧部之间的联系,带到了身边给看了起来。
  接着于孝天领兵一路北上,一直走到了锦州,一路上不断的接管了沿途的屯堡卫所,实际控制住了关外的这些屯兵点,解除掉了一些关宁旧将的实际统兵权。
  抵达了锦州之后,以祖大寿为首的一部分尚且掌握着兵权的关宁旧将,纷纷出城迎接于孝天的到来,当他们看到了于孝天麾下兵精马壮的于家军以及他们精良的已经武装到牙齿的武器,一个个都顿时彻底心凉了下来。
  虽然关宁军素有大明第一强军之称,但是那也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到了这个时候,关宁军和于家军放在一起一比,让这些关宁军的兵将们各个都自惭形秽了起来。
  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虽然他们此次出城迎接于孝天的时候,也都令他们的部下打足精神,披挂整齐,好好的提前收拾了一番,试图在于孝天的面前,不太掉价。
  但是当他们带着麾下的关宁军出城之后,摆在对面于家军面前这么一比,就顿时高下立判,不管是装备方面,还是官兵的精气神,以及队列还有军纪,完全都和于家军没有任何可比性,放在于家军面前,他们简直就如同一支叫花子军一般。
  当看到了于家军之后,这些关宁军将们各个都收敛起来了他们心中的那份倨傲,再也不敢小觑于家军了。
  说实在的,以前他们大多数人只是听说于家军厉害,对于家军比较忌惮,但是却并未亲眼所见于家军的军容,所以也仅仅是停留在他们自己的理解之中,但是当今日看到于家军之后,这才第一次真正的有了直观的感受,见识了于家军的军容鼎盛之后,无疑彻彻底底的将这帮关宁军上下都给震慑了。
  就连一直以来,都很是倨傲的祖大寿,也在远远的见识过了于家军的军容之后,放低了姿态,带着一众关宁军部将,赶紧主动朝着于孝天所在的位置迎了上去。
  于孝天对祖大寿也是很感兴趣,历史上祖大寿曾经诈降建奴,但是事后骗取了建奴的信任之后,跑回了锦州,接着领兵和建奴作对,把皇太极搞得是没有一点脾气,但是在历史上祖大寿最终和洪承畴被建奴所俘,到底还是选择投降了建奴。
  不过于孝天对于祖大寿并无多少恶感,他不同于其他那些投降建奴的汉奸,祖大寿对大明还是比较忠诚的,要不然他也不会第一次投降建奴之后,又重新复叛建奴,继续领兵和建奴作战。
  只能说这个人并不是那种愚忠之人,只是没有太过坚持罢了!而且他最后投降建奴之后,也并不被皇太极所信任,并未帮着建奴干了多少祸害关内明人的事情。
  他最终之所以放弃,投降了建奴,很大成分上可以说他已经对大明朝廷彻底绝望了,他们被困锦州,洪承畴兵败投降,使得镇守锦州的祖大寿粮尽援绝,最终为了避免锦州城中军民尽数被屠,无奈之下才选择了投降。
  这样的投降,于孝天在心理上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当时即便是祖大寿率军战至全军覆没,其实也已经无济于事,只不过是多死一些人罢了,已经阻挡不了建奴控制整个关外了。
  所以一直以来,于孝天对于祖大寿并无多大的恶感,这也是他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动祖大寿的原因。
  当看到祖大寿率众前来迎接他的时候,于孝天也放低了姿态,下马与之见礼,双方都互相打量了一番对方之后,各自都暗叹对方确实是一个人杰,相互之间倒是也颇有好感。
  祖大寿虽然不太满意近一年来,于孝天分化关宁军,并且架空了不少关宁军军将,将大批关宁军最终至于他的控制之下,这无疑对他们关宁诸将未来的地位,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但是今天见到了于孝天之后,他却兴不起兴师问罪的念头,一是看罢了于家军的军容之后,他自感惭愧,他和于孝天都是带兵出身,他怎么也想不通,人家怎么能把兵带成这等摸样,二是他也清楚,于孝天之所以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控制兵权。
  任何上位者,都不可能眼看着他们这些军将拥兵自重,和当权者讨价还价,当初大明朝廷拿他们没有办法,是因为对他们有所求,要仰仗他们镇守关锦防线,防备建奴叩关而入。
  现如今任谁都知道,于孝天才是大明的真正掌控着,原本祖大寿他们认为,于孝天即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想要短时间掌控大明全局,也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做到的,肯定需要很长时间才行。
  但是任谁都没有想到,于孝天靠着软硬兼施,在强大的军事后盾支持之下,居然两年时间不到,就基本上掌控住了整个大明的全局。
  而且现在于孝天已经羽翼已丰,对于他们这些关宁军的依赖已经是可有可无了,以前大明离不开他们这些关宁军,但是现在他们对于孝天来说,非但不是助力,相反却还成为了一种威胁。
  于孝天现如今完全已经不需要他们这些关宁军来镇守关外了,凭借着他目前于家军的实力,他完全可以自己就把建奴给打趴下,而他们这些关宁军,已经失去了被利用的价值。
  换做是他们的话,估计也不会坐视他们这些关宁诸将继续在关外拥兵自重,所以于孝天这么做,也算是人之常情。
  这一次于孝天亲自率军北上,出关讨伐建奴,其实目的并不全都在建奴身上,另外一个目的也很清楚,那就是趁着这一次出关,要一劳永逸的把整个关宁军的问题一并解决。
  在得知于孝天要领兵出关的时候,关宁诸将就已经乱作了一团,他们意识到他们的好日子恐怕要到此为止,许多人并不甘心他们苦心经营了这么长时间,才经营出这样的场面,就这么被于孝天给拿走。
  所以几个掌兵的关宁军将,便找到了祖大寿商议对策,有人提议干脆领兵反了拉倒,反正于孝天也不是大明的正主,而是一个背负着骂名的奸佞之徒罢了。
  他们完全可以同样祭出清君侧的旗号,割地自治,不听从于孝天的使唤,也不交出他们的兵权,继续走拥兵自重的旧路,把整个关宁一带,划为他们的地盘,不容于孝天插手。
  但是这样的提议马上被祖大寿给按了下去,他只说了几条原因,就打消了这些人的这个念头。
  第一他们如果这么做,于孝天肯定立即会掐断对关宁军全部的物资粮饷供应,仅凭关宁一带的粮食产量,他们可以维持多少兵马?所以只要他们无法自给自足,这么做就纯属自讨没趣,于孝天甚至可以不派兵进剿他们,紧靠着封锁,就可以把他们给活活饿死。
  第二以关宁军现在的实力,有没有能力扛住于孝天派兵对他们的进剿,于家军的战力他们可都是知道的,当初他们派入关内了两万大军,跟着吴襄去帮朝廷进讨于家军,结果呢?
  两万关宁军偷袭天津卫,结果却被于家军像是屠鸡杀狗一般打的落花流水,连主帅吴襄都被当场轰成了人渣,最终逃回山海关的仅剩下了不到两千人,而且当时于家军还是刚刚结束了和建奴大军的激战,已经算是强弩之末了,还能把吴襄所部打的这么惨。
  现在于孝天已经控制了整个大明,随时可以调集远超过他们兵力的大军出关对他们进剿,凭着他们这些兵力,还有物资储备,想要和于孝天划地自治讨价还价,根本就是在找死。
  恐怕这边他们宣布什么狗屁清君侧,那边于孝天便会派出精锐人马出关,讨伐他们,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于孝天现在可是有权利以一国之力来对付他们,而他们仅凭着关宁这一带穷山恶水,想要和整个关内对抗,根本就是打着灯笼上茅厕——找死!
  这么一说,那些提议谋反的家伙顿时就蔫儿了下来,这两三年来,他们也听闻了许多有关于孝天做事的风格的事情,于孝天此人一方面心狠手辣,一方面办事果断,但凡是关内试图和他作对之人,往往都落得一个满门尽灭的下场,于孝天可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他们敢这么做,于孝天当真敢把他们举家上下,最后连只鸡都不留的全都给干掉。
  既然造反不行,那么其他人又问祖大寿还有何好主意,祖大寿当时摇头没好气的说道:“我能有什么好办法?现在于孝天已经控制住了大明江山,早已不是当年刚刚入京时候了,那时候我们都不是他的对手,现在又能如何?
  这几年你们也都睁眼看着呢,关内各地那些不听话的当官的还有军将们都落得的是什么下场,就连那些皇亲国戚,现在一个个都像狗一样的夹着尾巴做人,一不小心就被于孝天像杀鸡一般的给做掉,
  左良玉领兵作乱,号称拥兵十万,结果呢?在于家军兵锋面前,连两个月都没有撑到,就被打的大败,左良玉全家上下被于孝天杀的连只鸡都没能留下,你们以为就凭咱们手头的这些关宁军跟他死磕,能有什么下场?
  我等恐怕现在除了对这于孝天表示恭顺之外,大概还能落得一个善终的结果,但是如果诸位想要与之对抗,恐怕最终所有人都只能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所以我奉劝诸位,还是莫要打什么主意,此次他率军出关讨伐建奴,我等可先跟着看看,他麾下的这些于家军,到底是不是有传言中的那么骁勇,假如他麾下兵马,确实厉害,那么我奉劝诸位,还是乖乖交出兵权,主动请辞,这样的话还能落得一个好的下场。
  但是如果此次他出关进讨建奴同样也铩羽而归的话,那么我等便还有被利用的价值,接下来便还能与之讨价还价,保住眼下的地位!
  除此之外,恐怕再难有更好的办法了!”
  (跪谢大漠笑春风兄弟一次次的重赏支持,真是不知该如何报答!)


 第一百一十七章 敲山震虎

  有人对祖大寿问道:“难道说我们只有坐以待毙,或者是观望风向吗?”
  祖大寿点点头道:“恐怕也唯有如此了!”
  所以经过一番商议,他们这些尚还控制着一些兵马的关宁诸将,最终达成了一个统一的意见,那就是静观此次于孝天率军出关,和建奴一战的结果,如果于孝天果真将建奴讨灭的话,那么他们除了老老实实交出兵权,回家养老之外,再也别无他法。
  但是如果于孝天此次率军出关,却没有能干掉建奴的话,那么他们这些人便还有机会,和于孝天继续讨价还价,保留住目前的在关外的地位。
  但是今天当他们亲眼见到了于孝天麾下的这些精悍无匹的于家军兵马之后,已经是各个都心凉了半截。
  他们在关外和建奴打了几十年交道,也算是都相当有见识了,但是却从未见过如此精锐的人马,于是几乎所有人都潜意识之中,已经判了建奴的死刑,再也兴不起和于孝天阳奉阴违对抗下去的念头了。
  于孝天也没有端着架子,下马和祖大寿一行人见了面之后,亲自拉着祖大寿与之把臂言欢,倒是相谈甚欢。
  而且于孝天谢绝了祖大寿等人请他入城设宴款待的邀请,以军务在身,不便讲这些排场,而是下令全军就地在锦州城外安营扎寨,请祖大寿等人在城外大营之中,简单的吃些饭,商量一下接下来对建奴进剿的事情。
  祖大寿等人无奈之下,只得应命,现在于孝天虽然没有登基称帝,但是却挂了个监国的名头,他的身份,现如今在大明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际上连当今圣上崇祯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