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之大贼-第5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没等蒋百里答应下来,杨小林的脚步忽然站定,下了又一个命令:“还有,给随炳发去急电,让他马上给我把中朝边境全部封锁起来,对于那些逃难的朝鲜人,都给我赶回去。”
  随着中国的慢慢强大,改变的不光是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学生,就是国家政策也和以前大不相同。以前我们制定出来的方针策略,总是会被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打断,在东北的时候杨小林制定的长远战略目标基本上就没有实现过。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的国家已经有了抵抗一些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可以从容不迫的布置,实施,然后达到我们的长远目标。
  对朝鲜这里,杨小林一定会帮助他们的,因为他是一个仁慈的人,绝对不会看着朝鲜人民死光的。现在不行,现在出兵我们是侵略者,朝鲜人民不需要侵略者。等他们生活在地狱里面,需要救世主的时候我们再去。
  杨小林的眼睛转了一下,摸了一下自己的鼻子:“打个电话给罗伯特,让他来一下,我这次送他一个发大财的机会。”
  朝鲜发生械斗,这说明朝鲜人民现在很需要武器。杨司令现在不是轱辘山的杨司令了,即便他很想帮助朝鲜人民,也不能那般的明目张胆。这个机会让罗伯特先生赚一笔吧,东帝汶的事情上自己欠他一个人情。
  蒋百里的脸上苦苦笑了一下,他觉得西方人对杨司令评价真的没错,禽兽。
  朝鲜人不死光,看来他是不会甘心的。(未完待续。。)


 第二十七章 矛盾突发

  杨小林对于棒子这个国度没什么好感,甚至说,他觉得这些家伙比日本人更讨厌!
  这种心态就像是现在的日本讨厌那些西方国家是一样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在给棒子保护,当我们能力不行了,保护不了他们的时候,他们翻脸不认人!在后来的侵华部队中棒子的武装力量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如果这还可以说他们被逼无奈的话,日本投降之后他们转过身来配合美国搞了那条岛链封锁我们,而且他们比日本更积极就不可原谅了。
  棒子也是狼,白眼狼。
  所以杨司令对朝鲜的政策就是这样的,他甚至连派兵去征服朝鲜都懒的去做,那样浪费的精力,还需要我们花心思去统治他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闹,自己打,等时机到了我们往朝鲜开始移民的时候,还能有多少人活着,看你们自己的运气。
  日本现在已经低头,我们和英国也达成了表面协议,俄国的事情还要等一个时机,需要有一个发酵的过程,朝鲜这里也进入杨小林设想的局面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杨小林知道这个时间是很短的,而且短暂的和平发展是为了迎接一场更大的,席卷全球的风雨。中国必须在风雨到来之前让我们身体更强壮。
  “百里,我们方案日本还没有给我们答复,但是组建军官团的事情必须马上进行。”
  蒋百里的脚步跟在他的后面:“司令,这一点军官们的意见很大,我们刚刚把命令发下去就接到了许多回电,对东帝汶还好说,但是对于去暹罗或者是日本,部队中的抵触情绪非常严重,特别是日本,有很多军官都明确提出不去。”
  杨小林的脸上马上变了:“谁?都有谁提出不去的?”
  蒋百里的神情有些犹豫,不过最终还是把几份电报拿了出来,他也不说话。往杨小林面前一递。
  杨司令接过来一看,打头的就是李德彪,然后钱尧,石小五。。。。。。基本上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一些兄弟发来的。想想也是,除了他们,没有人有这么大的胆子堂而皇之的说出反对自己的话来。
  电报的内容杨小林就没去看了,看到名字他就知道原因。这帮兄弟跟着自己从轱辘山一路冲下来。有多少人倒在了日本人的枪口下面?现在让他们去帮助日本重建部队,他们的心里没有感觉才是不正常的事情。
  杨小林把电报还给蒋百里:“让李德彪马上来北京。我要让他去日本!”
  在部队中杨小林的决定是不容置疑的,特别是在他认为自己绝对没有错的时候。
  光我们自己强壮是不行的,人家拉帮结派的打群架,你功夫再高冲进去也是要挨刀。一战中同盟国和协约国投入了多少部队?我们要去赶这个场子要多少才够?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军费,死伤,杨小林都不愿意独自承担。日本,暹罗,东帝汶,或者以后加入的一些国家都必须有战斗力。和他们结盟就是让他们帮忙打架的。
  “是。”
  蒋百里应了一声,杨小林也没有去想着怎么说服李德彪。挥手让蒋百里下去,他自己打开办公室的门准备好好的思考一下怎么建设联合部队的事情。所谓的联合其实就是把这些部队都交给中国指挥,打仗的时候军费大家分担。那些国家就不是李德彪了,不是自己踹两脚他就听话的。
  可是还没有等杨小林走进房门,身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回头一看陈天华正在往自己这边跑来:“司令。出大事了!”
  看他那一脸的焦急杨小林就知道事情可能很麻烦,马上说道:“什么事?到我屋里来说。”
  陈天华却一把拉住他的胳膊:“没时间了,赶紧跟我走,去密云!老百姓闹事了!”
  密云在北京的东北方的大门,当初和俄国打仗的时候这里是主要战场,几个月炮火把这个县城几乎全部摧毁。战争之后北京马上重建这里,几年的发展下来比之战前要繁荣许多。
  由于距离北京不远,杨小林时不时也能听到密云的消息,每年那里传来的情况都非常好,一片国泰民安,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爆发了问题,老百姓为什么会忽然闹事?
  杨司令不敢有多余的懈怠。跟着陈天华往外走去:“到底怎么回事?”
  陈天华一边走一边说道:“唉,一言难尽!上车再和你详细说,我告诉你,这次麻烦大了!”
  汽车往密云开去,这一路上陈天华才告诉杨小林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密云的县长在当地干了四年了,从密云重建的时候他就接手,把一个废墟给建成了一座城市,而且虽然这里是北京的郊区,却真的让他建设的非常不错,和北京周边的几个县城相比,密云要比其他地方出色多。
  今年春天轮到政府提拔有能力的官员,那个县长当然想再进一步,想到北京市来工作。他认为他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同时他在密云的政绩也是相当的显著,所以在上调的问题上,他认为十拿九稳。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在和另一个县长竞争副市长的时候失败了,一气之下他一封辞职报告,撂挑子准备走人。
  辞职报告也马上批下来了,政府真的没有想到这也能闹出事儿来,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当密云的老百姓知道那个县长要辞官时候,今天早上忽然两万多百姓把县政府给堵了起来,不让那个县长走,也不让新的县长上任。
  据说场面十分的混乱,很多外国的记者都被惊动了,现在好多新闻媒体已经赶往密云,要知道这是新中国爆发的第一起针对政府的**!
  杨小林坐在汽车里面听完之后骂了一声:“娘的!密云县城好像就三万多百姓吧?两万多人出来挽留他,这个县长叫什么?”
  陈天华说道:“熊希龄。”
  这个名字知道。但是他干过什么杨司令就忘记了,能在自己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人,都不是无能之辈,这一点他敢肯定。
  “既然他有能力,政绩做的也不错,还有老百姓拥护他。为什么这次没有提拔他?”
  这个问题让陈天华有些气结,摸了一下鼻子说道:“这事难办就在这里!这家伙不是东北的人,也不是北洋和孙文的人,所以看到他的名字根本没人搭理他。”
  他这么一说杨小林就明白了,眼睛瞪的大大的也说不出话来。
  北京事件之后杨小林为了迅速的稳定局势,下面的那些地方势力他基本上没有去触动,不管是南方还是以前老袁的地方。官员还是那些官员。
  这也是他当初没有动孙文和袁世凯的原因。高层上面把北洋和新党一杀了之很简单,但是那会触动全国的许多地方。当年中国局势不允许动这个大手术。
  后来的形势发展有点让人惊喜。不管是北洋还是新党,都没有闹事,地方上对中央的政策贯彻的也是坚决,慢慢的这种矛盾淡化了,甚至现在不易被人察觉。
  可这并不代表就是没有。
  那些地方确实服从中央,可在用人制度上面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你想在仕途上面有所作为,你就必须加入某一派势力。比如你如果在广东当官,你就必须是新党的人。你在山西当官。就必须是北洋的人。在北方你想混出一个模样来,你得融入东北的体系。
  熊希龄一不是新党,二不是北洋,他还不和东北的人团结起来,想在北京升官,那真的很难。
  杨司令的眉头皱了起来,他有点的恼火。也就是说他们这一次要面对的不是一个县长能不能得到提升的问题。而是目前中国的官场体制问题。
  这个体制的不完善他是心知肚明的,可是中国政府制定的目标就是在这几年之内稳定的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就是稳定,不光周边要稳定,国内也要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他一直没去触碰这个问题第一是他不敢在这个时候在体制上动手术,第二是他没什么好办法。所以就一切以发展为重,能拖就拖着。能盖就盖着。
  也许日后我们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就算找不到,杨小林也想等中国达到世界一流国家的水平之后再来解决。
  但是现在熊希龄这一下注定要一石激起千层浪,继续盖住可能是不行了。
  “星台,你看这件事情怎么解决?”
  陈天华马上说道:“熊希龄已经开始平息事态,老百姓据说已经开始散去,但是想让他们以后该干嘛干嘛需要说服熊希龄。让他继续留下来干他的县长,至于怎么解决,再慢慢想办法。”
  慢慢想办法也就是陈天华现在也没什么办法了,杨小林不再问什么。
  其实熊希龄登上政治舞台还是比较早的,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曾随梁启超先生搞过变法,后来还追随过孙文先生搞革命,加入过同盟会,但是卫国战争时期他又来到北京帮助袁世凯抵抗俄**队,他和北洋还有新党都关系深厚,甚至和东北一些要人也有交情,陈天华就和他喝过好几次酒,对这个人也是颇为欣赏。
  陈天华在车上告诉杨小林,他曾经和熊希龄说过,不管是想加入新党还是加入北洋,或者东北,陈天华都可以给牵线。不过熊希龄拒绝了,他真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汽车在中午晚上进入了密云,尽管天色已经黑了,街道上已经恢复了秩序,有些老百姓还是不愿意离去,因为他们还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很多政府人员都在百姓们中间站着,很明显熊希龄处置的还算得当,最少在上面来人之前他已经把事态给最小化了。
  车队进城之后马上有人疏通了一条道路出来,汽车慢慢向县政府的办公场所开去,陈天华在汽车里面对杨小林说道:“司令,熊希龄这个人脾气有点古怪,到那里我来和他谈。你负责去应付那些记者。”
  杨小林很是随意的嗯了一声,说实话他对这个人印象真的不是很好,因为他真的看不起那些动不动就撂挑子的人。


 第二十八章 体制改革

  应付一圈记者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杨司令就是一句话,这是中国政府内部的突发事件,我们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处理。剩下不管记者们再问什么,都是日后研究之后再给出明确的答复。
  半个小时之后他就把那些记者给打发了,现在的杨小林面对这些人再也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他到后面政府办公室里面的时候,陈天华和熊希龄显然正在谈一些关键的问题,熊希龄在说着,陈天华一边听一边点头。
  杨小林进门之后看了打量了熊希龄一番,熊希龄也马上站了起来。
  熊希龄今年四十多岁,五短身材,胖乎乎的肚子让杨小林对他有一种错觉,如果不是早就听说这个人是个非常有才能的官员,而且地方的口碑相当不错,他几乎已经把这家伙和后来他见过的那些**分子划上了等号。
  听说他还是个很全面的人才,年轻的时候搞维新,颇得梁启超谭嗣同的赏识,后来搞洋务,练兵的才能也得到了展示,让张之洞视为大才。武昌起义之后他在南方也展示出他的政治才能,后来北京保卫战打响,他带着自己组织的湖南部队来到北京,还和袁世凯谈了一晚上北京的防御布置。
  老袁这个人眼睛抬的很高的,如果熊希龄只是纸上谈兵,他不可能和他商谈一个晚上,更不可能在后来想办法把这个人留在北京。
  不过就算如此杨小林看了他一眼之后也没有再说什么,再杨小林看来,一个连委屈都不愿意承受的人,就算再有本事又能怎么样?
  他冲熊希龄点点头,也没有说什么,往旁边椅子上面一坐,点了一支香烟抽起来。
  陈天华看他那神情就知道杨司令心中显然对熊希龄很有误解,当下说道:“秉三兄。正好杨司令也来了,我们把话说一个明白。你刚才说的我知道都是事实,可是你从大局上考虑过没有?国际上形势我相信你也清楚,杨司令为了打造现在这个局面费了多少心血?我们所求不过就是一个稳定。”
  熊希龄没有坐下:“现在的形势我当然清楚,欧洲战事一触即发,这场战争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我们中华崛起的大好时机。也正因为如此,我才选择在现在这个时候把事情挑出来。”
  杨小林喝了一口热水:“你故意挑事出来的?”
  熊希龄没有否认:“是!我写辞职信的同时就在街面撒播言论,所以老百姓才会聚集。也是我安排人在昨天晚上就通知那些报社今天到密云来。”
  杨小林的嘴巴都气歪了,他早就感觉这事不太正常。第一是老百姓的表现太可控了,该来的时候来了,该走的时候走了,虽然聚集却没有丝毫的混乱,这不科学。
  还有就是这不符合中国老百姓的性格,熊希龄又不是被革职的,是他自己辞职的,怎么会一下闹出这么大动静?而且那些报社记者跑的比自己还快。
  熊希龄站的笔直:“我们制度必须马上做出改革,这一点刻不容缓。”
  杨小林的手端着那茶杯。如果换成几年前他早就一茶杯砸过去然后上去几脚把这家伙踢趴下再让他说话了。
  现在他的火气小多了,或者说他更懂得控制了:“你可以写报告么,可以去北京找星台么,为什么非要用这种方式?”
  熊希龄说道:“报告我写过。而且不止一封。陈总理我也找过,总统的大门我都堵过。但是没有司令您开口,他们没人敢做这个决定。我记得我给您写过四封信,不知道您收到没有?”
  杨小林做了一个深呼吸。没有回答。信他收到过,只是这个问题他不想动,所以一直压着。
  “我现在需要的是稳定!你先干着你的县长。我答应你,明年我一定会让你进入中央,等到国际局势平稳了,改革的事情我们一起商议。”
  杨司令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了,可是熊希龄显然并不领情,甚至脸色有些温怒:“司令认为熊某人真的是在乎官位之人么?若是如此,熊某现在就可以辞官回乡。”
  陈天华一声叹息站了起来:“好了!我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