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汴京风骚 作者:颜廷瑞-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爰湮薮Σ挥械穆尥兀咳思涞穆尥浅遄膊黄频模坏缆尥猓褂形奘穆尥>傻穆尥浠倭耍碌穆尥κ倍觥D阕叱隽烁可淼挠嫱肓擞凸狭瞬妥溃阆咨砹耍凵硭楣橇耍靡蛔韵阃ぁ蛔饣杂车牟恍喾岜≌馐悄愕谋В故悄愕娜僖俊
  夜风更急,吹打着苏轼曲皱的衣襟,吹打着苏轼散乱的须发。苏转眼前的碧波银浪,似乎沉吟着一首凄婉的哀歌。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心纯庞而不
  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君合怒而待臣兮,不清囗其然
  否。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参验以考实
  兮,远迁臣而弗思
  苏轼叹息:
  “这是屈子《九章》中的绝命诗啊!此诗一出,屈子就沉身于汨罗江的波涛之中了。悲哉屈子,你给后来的忠贞之臣,开辟了一条自我解脱的道路——一条悲壮而毫无用处的道路啊!
  “‘心纯庞而不泄兮,遭谗人而嫉之’。屈子毕竟是以生命的代价,通悟了仕宦人生中的奥秘,道出了仕宦人生中的不幸和悲哀,给后来的忠贞之臣,留下了一份永不泯灭的遗产。这‘纯庞’的心是什么?不就是那些‘做悻之语’吗?官场的情态在千古不移地延续着,‘诺诺歌功’之言,历来是升官的阶梯;‘愕愕傲悼’之语,自然是诛伐的‘罪证’。可是一个朝代的兴盛,决非来自‘诺诺歌功’的粉饰,而是得益于‘愕愕傲悻’之语所产生的自省自强?连屈子所爱所忧的楚国,不也亡于‘诺诺歌功’的谄媚和拒听‘愕愕傲悖’之语的警告吗?”
  “‘谗人’,官场情态中千古不灭的‘龙蚤’啊!嫉贤嫉能、嫉忠嫉贞。朝朝代代几乎都在演出着‘谗人离间’、‘谗人弄权’、‘谗人误国’的悲剧。朝朝代代几乎都有着惩治前朝‘谗人’的口诛笔伐,可朝朝代代仍是‘谗人’猖狂,‘被谗者’流血、流泪。可怕的不绝其种的‘龙蚤’,惹不起,除不掉,根不绝的长命怪物啊”
  夜风呼啸,波涛奔涌,湖面翻江倒海,腾起了撼天动地的嚎吼。乌云飞卷而起,吞没了惨淡的银月,天地漆黑一团。渔火消失了,官船朦胧了,连鲈香亭似乎也消失于黑暗之中。在一个混沌莫辨的景色中,苏轼高吟出告别仕宦人生的哀歌:
  “屈子就是在这失去光明、断了出路、负罪流落、孤愤悲凄的境遇中沉落于泪罗江的吧?这种尸骨不留的解脱,是最干净、最彻底、最崇高、最完美的解脱,是对仕宦人生最肃穆、最郑重的告别!
  “苏轼,一个心高位卑的狂人,是不配以屈子为师的。虽有过‘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的向往,有过‘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的壮志,有过‘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的豪情,可二十三年的官场沉浮,‘向往’失落了,‘壮志’沉沦了,‘豪情’消失了,得到的只是猜疑、贬逐、遭谗、屈辱和这副环首缚身的枷锁!
  “苏轼,一个愚蠢而多情的可怜虫,是不敢以屈子为师的。但也真心地热爱着这块秀丽如画的土地,热爱着这块土地上质朴善良的黎庶,热爱着雄心勃勃而又不聪不明的君王。愚蠢的多情,生就了一张‘口无遮拦’的嘴巴,吐着‘激烈做悻’之语,谈着‘不合时宜’之论,抨击奸佞,讽喻朝政,故而口孽深重,招谗招怨啊!愚蠢的多情,造就了一支‘着墨无情’的秃笔,为弱者而哭,为冤者而号,诛伐暴虐,揭示丑恶,故而笔孽累累,招恨招仇,文字成狱!愚蠢的多情,又炼就了一种‘不知悔改’的猖狂,贬逐而不低头,负罪还要挣扎,抱着一颗矢志不移的忠心爱心在油锅里打滚,仍不肯闭合报忧说愁的嘴巴,故而罪行难宥,终于落到这个爹妈不爱舅舅不疼的下场。仕宦人生的道路走到了尽头,该向这祸福莫测的人间告别了”
  也许真存在着天人感应,一道闪电突至,托起湖面的万顷波涛,向鲈香亭汹涌卷来,如万马奔腾;一阵炸裂的雷声,驾着夜风袭来,亭阁震动;暴雨随着天河崩坝似地急泻而下苏轼领受着急风暴雨地洗涤,一步一步走向鲈香亭的边沿,一条腿跨过了生与死交接的木制栏杆
  夜幕中,苏迈吼叫着扑出,紧紧地抱住了苏轼,发出了撕心裂胆的乞求声
  风声、雨声、雷声、苏轼父子相抱的痛哭声,交织在风雨飘摇的鲈香亭。

  篇十八
  汴京·福宁殿
  “乌台诗案”迅速地扩展·朝廷最大的一次“谏争”出现了·王安石为拯救苏轼从千里之外的江宁送来了“奏表”
  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八日,苏轼被押进京都,当天晚上,就被投入御史台监狱。
  幽幽百尺井,
  仰天无一席。
  隔墙闻歌呼,
  自恨计之失。
  苏轼成了一个失去自由的囚徒,他的监狱生活开始了。
  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舒亶、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亲自勘审此案。皇甫遵从湖州抄查得来的诗稿、信笺、文书,在此案审讯一开始,就轻而易举地粉碎了苏轼“虚称更无往复”的拙笨抵抗和托词,使苏轼处于“态度恶劣”的被动地位。在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的车轮战术、日夜提审,连续一个月的逼供下,苏轼终于体力不支、心力交瘁地低头屈服了:
  他供认了“诗赋文字往复”的“同伙”王诜、王巩、孙觉、李常、刘挚、文同等人,并详尽地交待了与王诜、王巩、孙觉、李常的交往。
  他承认了“以诗赋文字讥讽朝政”的罪行,并承认了《钱塘集》是一部谤世之作。
  他按照审讯者的需要,写出了御史台满意的供状:
  入馆多年,未甚擢进,兼朝廷用人多是少年,
  所见与轼不同,以此撰作诗赋文字讥讽。意图众人传
  看,以轼言为当
  白纸黑字的“供状”,握在李定等人的手里,朝廷内外官员王诜、王巩、司马光、张方平、范镇、孙觉、李常、苏辙、刘攽、刘恕、陈襄、刘挚、钱藻、文同、湖州通判祖无颇、密州涟水县令盛桥。杭州钱塘县令周邠、福州太守曾巩、海州太守李清臣、扬州太守鲜于优等三十九人皆入网内,成了苏轼的同谋者。
  一个庞大的、以诗赋文字“讥讽朝政”集团在逼供中形成,这极大的鼓舞了御史们“强化皇权”的自得心理,极大地满足了皇帝赵顼“帝王集权”的急切需要。副宰相王珪、知谏院张璪等人侦知皇上的意图,蜂拥而起,推波助澜,与御史台相呼应,纷纷上表弹劾,欲置苏轼于死地。皇帝赵顼在一片请求诛伐苏轼和这个“讥讽朝政”集团的声浪中,采纳了御史中丞李定“当予深究”的谏奏,一道“缴诗赋往还文字证物交有司勘查”的谕旨下达了。
  “乌台诗案”按照皇上的谕旨,迅速地扩展开来:
  御史台派出狱卒闯入驸马王诜、王巩和居住于京都“同谋者”的府邸,抄查“证物。”
  御史台派出缉骑分赴洛阳、许昌、商丘、密州、湖州、杭州、扬州、福州等地,勒令各地的“同谋者”交出与苏轼“往还”的诗赋、信笺、文书,并进行抄查。
  二府、三司、谏院、御史台的一些官员震惊了,京都的文人墨士、街巷细民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各州各府的官员惶惑不定,“乌案”影响之大、牵扯官员之广,超过了十一年来“新法”推行中的任何一次朝廷变故。人心惶惶,议论鼎沸,连庆寿宫的太皇太后、崇庆富的皇太后都睁大了眼睛。“乌台诗案”一时成了朝野关注的焦点。
  人们疑惑:在这三十九个苏轼的“同谋者”中,司马光、张方平、范镇、苏辙、刘攽、刘恕、曾巩、孙觉、文同是人们熟知的人物。他们原是一些政见不同的朝臣,是为人耿直的学者、文人和画家,已因政见不同而遭贬离京,他们“讥讽朝政”的言论是公开的,在几年前已遭到清算,而已有的人(刘恕、文同)已不在人间,现时又旧事重提,老帐新算,多少有点“弄权追杀”之嫌。而且这种炼罪成狱、一网打尽天下英才的做法,也太绝理绝情。人们对弱者的同情,超过了对这一案情的信任。
  王诜和王巩的被收入网内,尤其引起了二府、三司、谏院、御史台一些官员的极大不安,驸马王诜与皇室的关系入人皆知,御史台敢于明目张胆地对其操刀下手,也许预示着皇室纷争的再度爆发。王巩被列入重点审查对象,更加重了宰执大臣们的这种猜疑。
  王巩,时年三十五岁,乃真宗皇帝赵恒朝宰相王旦的孙子,工部尚书王素的儿子,是遭贬老臣张方平的女婿。平日他与吴充、冯京等人过从甚密。这个血缘相府、结姻老臣、又与现时宰执大臣有交的小人物,突然被御史台格外关顾,也许预示着朝廷重臣的又一次变动!
  一种对抗“乌台诗案”的力量在悄悄地酝酿着
  抄查“诗赋文字证物”的行动风风火火地在京都内外进行。
  御史台的狱卒闯进驸马王诜的府邸,手持皇上谕旨,勒令驸马王诜交出与苏轼“往还”的诗赋、信笺。驸马王诜避而不见,贤惠公主扶病而出,先是以礼接待,继而准予抄查。狱卒不谙驸马府朝制特权,竟然闯入贤惠公主卧室,翻箱倒柜,诗赋、信笺所获无几,却翻捡出贤惠公主的春宫用物,而且大加观赏。贤惠公主大怒,下令驸马府禁卫,刑枷狱卒送大理寺治罪,并进宫哭诉于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御史台闯下了大祸,皇上与后宫的冲突由此而引发了。
  御史台的狱卒闯入王巩府邸,皇上谕旨在手,落败的宰相府自然不敢拦阻,听任狱卒翻箱倒柜。因王巩已从苏轼游学六年,往还的诗赋、文书根本不在京都府邸,狱卒抄查所得,除苏轼写给王巩的一首“砚铭”外,只是王巩几年前与吴充、冯京等人“往复”的信笺。苏轼的这首“砚铭”是:
  月之从星,时则风雨。汪洋翰墨,将此是似。黑
  云浮空,漫不见天。风起云移,星月凛然。
  苏轼的这首“砚铭”,绝无“讥讽朝政”之味,而吴充、冯京写给王巩的信笺中,倒有几句讽刺“新法”之语。王府总管以为吴充、冯京的信笺不在抄查之列,不许狱卒带走,两相争执,终成殴斗,诉于大理寺。大理寺以“王巩身在三十九人之列”为由,判御史台胜诉,并惩治了王府总管。从而又引发了吴充、冯京对御史台的愤怒。
  御史台的缉骑抄查了杭州钱塘县令周邠和湖州通判祖无颇的住宅,因周邠和祖无颇早有准备,缉骑毫无所获,却带回了杭州、湖州黎庶怀念苏轼、为苏轼祈福免灾而“做道场”、“解厄斋”,累月不歇的讯息。
  御史台缉骑奔至洛阳,闯入“独乐园”。老仆吕直得知缉骑来意,“惶恐无状,急入钓鱼庵禀报司马光。司马光因刘恕于熙宁九年秋从洛阳返回高安途中,闻母病故而得风挛疾,右手右脚瘫废,以口授儿子刘羲仲完成了司马光所托之后,于去年(元丰元年)九月病卒,失友之痛,使司马光居钓鱼庵而不出,据“警枕”而少眠,争以时日,删稿不辍。近两年来,体弱至极,须发脱落将尽,牙齿所剩无几。突闻苏轼被捕入狱、缉骑猝至,濡墨之笔失落而拍案疾呼:
  “子瞻以诗为魂,终以诗为累。痛哉子瞻!天若祈佑大宋,必不使诗魂丧失”
  司马光自捡与苏轼近几年来“往还”之诗稿,在老仆吕直的搀扶下走进弄水轩,会见了御史台派来的缉骑——一个中年狱吏和两个年轻的狱卒。
  司马光从狱吏手中接过皇上“缴收证物”的谕旨,朝京都方向跪倒,叩头谢恩,如实禀奏:
  “圣上,臣司马光与苏轼确是密友,熙宁四年作别于京都之后,至今已有八年,两地相思,无由相会,但有诗赋往还。熙宁九年初夏,臣偶见苏轼《超然台记》一篇,其趣超然物外,纵有失落之感,断无谤世之怨,臣颇为赞赏,遂成《超然台诗寄子瞻学士》一首,托人带给苏轼。熙宁十年,苏轼官居徐州,曾寄臣《司马君实独乐图》一首。以述怀念之情。除此而外,别无往复文字现奉旨将底稿上呈,以备勘审。臣跪待罪罚。”
  司马光叩头站起,交诗稿于缉骑狱吏,拱手而语:
  “公等奉旨行事,备受辛苦,光怀德感谢。独乐园内,仅此‘有往无还’的诗稿二篇,公若相信司马光之言,请带此稿回京复命;公若有疑,可在独乐园内翻箱倒柜以抄查,老仆吕直恭听公等吩咐。司马光正在修书,待罪告辞。”说罢,深深一揖,离开了弄水轩。
  狱吏亦敬重司马光的为人,刚才司马光坦诚真挚的话语,使他不忍心再行抄查以打扰这位年老力衰的“朝臣典范”。他打开《超然台诗寄子瞻学士》一诗阅览:
  使君仁智心,
  济以忠义胆。
  婴儿手自抚,
  猛虎须可揽。
  出牧为龚(遂)黄(霸),
  廷议乃(王)陵(汲)黯。
  万钟何所加,
  (詹瓦)石何所减。
  用此始优游,
  当官免阿谄。
  乡时守高密,
  民安吏手敛。
  乘闲为小台,
  节物得周览。
  狱吏再看苏轼的来诗《司马君实独乐图》
  青山在屋上,
  流水在屋下。
  中有五亩园,
  花竹秀而野。
  
  先生独何事,
  四海望陶冶。
  儿童诵君实,
  走卒知司马。
  持此欲安日?
  造物不我舍。
  名声逐吾辈,
  此病天所赭。
  抚掌笑先生,
  年来笑喑哑。
  狱吏阅览完毕,心底暗暗一笑:司马光以汉代循吏龚遂、黄霸喻苏轼仁爱为民之心,以汉代良臣王陵、汲黯喻苏轼忠义不畏强权之胆,此乃友谊之音,亦可视为鼓励苏轼的罪行。苏轼誉司马光名满天下,儿童走卒皆知,已得黎庶之心,此乃今日实情,亦可视为盼望司马光复出的暗示。罪证在手,可以向御史中丞李定大人复命了。他推开老仆吕直,带着两个狱卒走出了弄水轩。
  与此同时,朝廷盘根错节的人际蛛网颤动了。
  官场谲秘诡诈的权力冲突爆发了。
  民间善恶分明的志士仁人呐喊了。
  活跃在朝廷内外的各种力量,随着“乌台诗案”的扩展和苏轼生命的垂危告急,掀起了一个震动京都的营救苏轼的浪潮,铺天盖地地向福宁宫冲击。
  首先为营救苏轼生命而呐喊的,是京都游乐场所——瓦肆梅花棚的歌伎琵琶、胡琴、倩楚、丽玉等十个女子。她们以救济狱中的苏轼为名而举行义演,专场歌舞苏轼诗词。此举正合了文人墨客、街巷细民的心愿,反应强烈,场场爆满。丽玉并扮做苏轼模样,着学士宽袍博带,戴短檐高筒便帽出现于舞台,观众为之泣咽成声。紧接其后,瓦肆中的莲花棚、牡丹棚、桑家棚、杏花棚、余家棚都起而应和,特别是艺坛首领丁仙现和歌坛著名杖子头李奴哥、董姐哥、陈伴奴、凤眼奴的参加营救苏轼的义演,又引起了京都杂剧、说史、散乐、影戏各种游乐行当的响应,形成了京都处处歌吟苏轼诗词的局面。
  苏辙从应天府急速上书皇帝赵顼,投案自罪,愿以自己的官职,替苏轼赎罪:
  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早失估恃,唯兄轼
  一人,相依为命乞纳在身官职以赎兄轼,得免狱
  为幸
  宰相吴充也挺身而出,上呈奏表,为苏轼辩解。奏表中谏奏皇帝赵顼:
  陛下效尧舜以仁治天下,还不能容忍一个
  “恃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