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第3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治理内政的好苗子们安全,要是他们当中谁少了一根指头,都算是自己失职。
  蓟城一行,让张燕大获丰收,也让张燕看到了黑山数十万部众的未来。回到逢山之后,张燕首先宣布了一条纪律,那就是今后军政分家,凡是离开黑山军飞燕、背嵬、震泽三营的士兵,便归于乡里,由赵郡太守张瓒和定襄太守尾敦管理,而留下来的士兵则统一听从蓟城司令署的号令。
  张瓒和尾敦两人先带兵防守关隘,后转为地方太守,不论是在军事还是内政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他们面对半军半民的黑山部众时,一点也不怯场打怵,反倒是把不服管教的黑山头目们骂得狗血淋头,不敢吱声。
  张瓒是这样训斥一个山寨头目的:“就你们山寨这几千手持木棍和柴叉的乌合之众,也敢问本守要一个县的编制?实话告诉你们,能给你们一个乡的编制,已经是看了张帅的面子!想当初,某率军驻守五阮关时,手下精兵八千,那时你他娘的还在玩泥巴哩!”
  尾敦同样不给人留面子,有一次责骂手下的黑山头目时,这样说道:“你觉得自己钻了几天大山林子就了不起啊?当初某在军都山一呆就是八年,亲手射死的胡人没有五十也有三十,那些家伙可比你凶狠多了。别看本守现在由军而政,只要大将军一声令下,就能上马弯弓杀胡人,你要是不服气,大可以找几个趁手的家伙来跟我比试比试!”
  张燕手下有了十几个高参之后,精简整编部队的动作十分迅速,很快便从自己的嫡系部众和振勇营送来的两万多俘虏中挑选出了三万人,然后划归于飞燕、背嵬和震泽三营。其余被淘汰的士兵就地安置,每人都分得了几十亩田地,也算是有了安身立命的恒产。
  部队精编完成之后,刘和派人给黑山军送来了大量制式的武器盔甲和各种军需物资,黑山军上下于是面貌一新,斗争昂扬。


 第五二九章 袁谭西逃

  安置黑山军上下数十万部众虽然费了刘和一点心思,但在大势所趋之下,张燕其实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要么归顺刘和,从此由黑洗白,吃上皇粮;要么死硬到底,被刘和部署在并州和冀州的几路大军封锁在太行山中,时间一长,黑山内部也会内讧起来,然后被刘和拉拢一帮,消灭一帮,最终还是覆灭。
  好在张燕足够清醒,加之刘和的诚意也是足够,因此黑山部众除了一开始被剿灭了数千顽抗份子,之后便开始分批从山中迁入到赵郡和定襄,从此过上了平稳的生活。
  临近春节时,刘和终于召见了马韩、弁韩和辰韩三家派到蓟城来的求救使者,并且答应在明年天气转暖之后,派出大军登陆三韩,帮助这些部落对付乐浪的公孙度。
  这些岛上的土著们滞留邺城的几个月时间里,亲眼见识了大汉的富庶和强大(在陈逸的有意带领之下),见了刘和之后恨不得跪下来叫爹,如今得知刘和将要派大军出征三韩,没有一家觉得刘和会对三韩那种荒凉贫瘠的地方会有什么想法。说句过头的话,三韩半岛自秦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本就属于大汉的疆域,如果刘和要重新将之归于大汉,岛上的土著不仅不会反抗,相反还会敲锣打鼓的庆祝一番。
  刘和既然答应了三韩来使,那就不会只说几句空话完事。刘和给已经正式得了任命的黑山军统帅张燕下令,命他抓紧时间整顿兵马,在年前将飞燕、背嵬和震泽三营的每营兵源数目从一万多人扩充至每营两万的满编状态。过完春节之后,三营各出一万兵马,由三营主将孙轻、王当和杜远各自率领,向冀州渤海郡方向转移,准备乘坐运兵船前往三韩。
  因为三韩是三个不同的藩国,刘和不能厚此薄彼,所以干脆给每个藩国派一营兵马,也算是充分发扬了国际主义精神
  与此同时。刘和还为三营准备了三万流民,他们将跟随在大军之后负责后勤保障,然后在三韩定居,作为刘和海外移民的第一步,为大汉的领土扩张做出贡献。
  刘和对黑山军的这道任命,不仅名正言顺地分隔了张燕与手下三位副帅的联系,同时又让张燕本人和这三个能力出众的小帅都得到了实惠。而且还顺手解决了三韩的问题,可谓是春风化雨。细润无声。
  孙轻、杜远和王当若是留在冀州,他们每人麾下都有两万兵马,张燕必须通过控制他们三人才能达到控制黑山军的目的。只是人心最难测,如今整个黑山军都已经归顺于刘和,三位小帅如果想架空张燕,其实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只需向刘和表示忠诚即可。
  如今,三位小帅率军前往三韩,剩下的三万兵马自然要直接归于张燕的统领。而三位小帅今后也能脱离张燕的影响,在三韩这块全新的战场之上厮杀拼搏,相互竞争,实现心中的愿望和抱负。
  黑山部众皆为汉人,如今可以重归土地,他们骨子里对土地的那种炙热很快显露出来。在张瓒和尾敦大笔一挥,将定襄郡和赵郡的大片土地按照户为单位分给黑山人之后。他们就再也不会听从张燕的调动,只要官府不再做压迫他们的事情,不出十年,定襄和赵郡就会被周围的郡县彻底同化,到那时还有谁记得这些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们曾经混迹太行山中的出身?
  妥善安置了盘踞在太行山中的数十万黑山民众之后,北方四州的形势更加驱于稳固。刘和于是把目光投向了并州晋阳。
  因为黑山军的加入,刘和手上的兵力总数再度增加,而且还省去了用来牵制和防备黑山军的兵力,所以腾出手来对付高干和袁谭的时候,从一上来就摆出了“围殴”的架势。
  越骑卫已经成军,如今开始在宁州的北方巡逻警戒,这样就把骁骑卫和幽燕军在宁州这边的防守任务完全接手过来。徐晃于是按照司令署的命令率军开赴晋阳以北五十里外的孟县。张郃则率领骁骑卫进驻狄平北面的白檀城,从此负责从辽州至白山城之间的边防。白山城至大青山的边防则由白山都尉城属下的四部骑兵承担。
  骁骑卫的大幅度向东移防,又将原本屯驻在渔阳境内的镇北军腾挪出来。徐荣遵照司令署的命令率军南下,一口气将部队开拔到了黄河北岸的黎阳,接替了振武营的防守任务。振武营在鲜于辅的率领下开赴并州,将部队屯驻于晋阳东南五十里外的阳邑。
  原本防守壶关和天井关的振威营将驻地向西移至界休,截断了晋阳守军从汾河古道突袭河东的道路。
  驻守河东的赵云将部队向西河郡与河东郡交界的通天山一带调动,直接威逼到了晋阳守军向肤施撤退的道路。
  高干原本还想依靠晋阳进行固守,但他在发现晋阳的四周一月之间便齐聚了幽燕、振威、振武和申息四支大军时,却是彻底的慌了手脚。
  赵云、太史慈、鲜于辅、徐晃貌似这四位主将也就徐晃手上沾得袁军士兵鲜血少一些,但他当初在佯攻晋阳时也曾手刃过高览的兄弟高槐。至于其余那三位,这些年不知道跟袁军打过多少仗,可以说他们的军功之中有一半便是用袁军的累累尸骨堆积起来的。
  这个仗,真是没法打啊!
  晋阳城内的袁军听说赵云和太史慈要杀过来时,纷纷开始逃离,哪怕是被军法官抓到之后杀头,也无法阻挡他们内心的巨大恐惧。
  逢纪见军心士气已不可用,便强烈建议高干立即率军撤往肤施,与麴义的部队合在一处,这样也能安全一些。高干对逢纪早就看不顺眼,如今又没人能够制衡于他,便趁此机会给逢纪戴上了一顶动摇军心的大帽子,然后拉出辕门枭首示众。
  逢纪一死,城内人心更加不稳。高干的几个部下受了司令署情报司人员的收买和鼓动,便暗中串通起来商议等到刘和的部队围攻晋阳时杀掉高干,献城投降。
  过了几日,幽燕军首先从北面开始攻打晋阳的外围,然后是振武营也跟着行动,振威营则继续保持威慑不动。
  两路大军还没有打到晋阳城下时,城内的袁军便发动了一场兵变,他们杀死了高干和那些忠于高干的部将,然后打开晋阳城门,向徐晃和鲜于辅请降。
  晋阳于是相对完整地落入刘和手中,许多城中百姓和普通士兵也因此而得以幸免,不用亲身体验马城军火局最新研制出来的烈性炸药爆炸燃烧时那种恐怖的场景。
  徐晃和鲜于辅联手拿下晋阳之后,十分自觉地将部队停了下来,然后坐等赵云和太史慈率领的部队前往肤施对付袁谭。
  晋阳失陷的消息传到肤施时,袁谭毫不犹豫地采纳了郭图和麴义当初的建议,带着人马一口气撤到了北地郡的富平境内。按照去年朝廷重新划分的区域,这里现在属于秦州的管辖,而实际上还是一处凉州、秦州和并州都没有官员和政府驻守的“三不管”之地。
  赵云和太史慈对于袁谭的不战而退毫不在意,他们兵分两路开始对盘踞在并州西河、上郡等地的小股南匈奴人和羌人进行清理。按照刘和的授意,这次在并州境内的清理行动并非是要彻底消灭这些部落和族群,而是要把他们全部控制起来,然后打散了迁徙至辽州、冀州、青州和徐州等地,使得他们今后再也无法聚集起来威胁当地汉人和官府的管理。
  并州的混乱局面很快得以平息,朝廷原本任命的并州牧司马防被刘虞换了人选,由当年的讨董名士臧洪接任。
  并州初定,幽燕军驻扎在晋阳附近协助臧洪维持地方的治安,振武营开赴河内拱卫京畿重地。
  申息军和振威营没有给袁谭留下太多的喘息之机,很快出现在了富平的东面。袁谭这次忍无可忍,意欲出兵进行决战,却被麴义胁迫着继续向西逃亡,一路不停地逃到了玉门关以西,躲进了西域那片远离中原的混乱之地。
  袁谭能够从富平一路穿过武威、张掖和姑臧等郡,这里面肯定跟盘踞在西凉的马腾和韩遂有关系,但是刘和暂时还不想把横向上的战线拉的太长,所以也就没有让赵云和太史慈去找马腾、韩遂的麻烦,而是命令赵云率领申息军返回河东休整,命令太史慈率领振威营留驻富平,直接震慑西凉的马腾和韩遂。
  秦州境内已无兵匪,暂居洛阳的秦州牧朱皓在刘虞的派兵保护下抵达高奴,从此在这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用心经营。
  朱皓从小到大深受其父朱儁的影响,对朝廷十分忠诚,所以不觉秦州为苦寒之地,反倒是向往如今蓬勃发展的幽州,因此一到高奴便派人前往蓟城学习借鉴,同时还向刘和提出援助申请,希望刘和能够给他派一批年轻能干的官员过去,帮着建设秦州。
  能够主动要求刘和往秦州派官,说明朱皓的政治智慧并不低,这一举动也赢得了刘和的好感,所以秦州从此顺利地搭上了北方大发展的快车,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混乱状态。


 第五三零章 轲比能之死

  刘和收拾袁谭和整顿并州、秦州用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这期间黄河以南的形势基本保持不变,除了益州刘璋与荆州刘表之间时有摩擦,其余几路势力只顾着埋头发展内政,追赶北方,倒也让刘和省了不少心。
  控制兖州和豫州的曹操本来是一位雄图大略的人杰,如果不是因为刘和在黄河以北、徐州和洛阳三个方向都部署了主战军队时刻牵制和威胁着他,说不定曹操早就集结麾下军队向东或者向南扩张。
  现在的刘和,可比历史上官渡之战前的袁绍更有实力,曹操凭借现有的兵力,依托黄河之险和各处的城寨关隘进行固守,或许能够抵御刘和一段时间,但如果主动出击,那就不仅给了刘和开战的借口,同时还会暴露出自己的空门,让刘和的部队可以顺势打进兖州和豫州。
  曹操呆在兖州不能动弹,盘踞南阳的刘备就更加不能动弹。刘备之所以能在南阳一带立足,完全是因为曹操、刘表默许了他的存在,同时也是因为洛阳方面根本就没把他当成太大的威胁。刘备现在天天盼着的就是刘表能够早点挂掉,好让他有机会插手荆州的机会。
  可惜刘备注定是要失望了,自从刘表响应刘虞的要求为关中运输了一批钱粮之后,刘虞与刘表的关系便有了较大改善,刘虞为了奖励刘表,特意让刘和从蓟城派了华佗的大徒弟前往荆州设立医馆,连带着也替刘表治愈了身体隐疾,所以刘表在三五年之内是不会有什么性命之忧,毕竟他现在的年龄也就是六十出头,比起卢植来还要年轻三岁。
  曹操和刘备这两个最有想法的家伙都被刘和限制住了手脚,剩下的江东孙氏就更加的老实规矩。孙坚的命运早已发生改变,并没有死在黄祖箭下,所以江东孙氏与荆州刘表也就没有血仇,虽然刘表曾经派兵攻打长沙,将孙坚父子从长沙赶到了豫章。但这口气孙坚父子一直忍住了。
  如果不是当初刘表动手撵他们,他们反倒不好意思明火执仗地图谋扬州南部四郡,如今江东之地除了吴郡之外,尽数落入吴家之手,他们凭借长江天险还能过上挺长一段时间的安稳日子。
  曹操也曾暗中派人过江联络孙坚,以小乔与孙策的婚事被刘和破坏为理由,挑唆孙坚与自己结盟。从江东向北攻打徐州,然后直上青州。共同抗击刘和。孙坚见了曹操的使者之后,态度有些**,他不反对两家暗中结盟,但对进攻徐州却也不是太积极。
  在孙坚看来,儿女婚事根本就是小事,长子孙策又不是非乔家之女不娶,如果仅仅因为乔家毁婚就要跟如日中天的刘和闹翻脸,那可真是意气用事,得不偿失。
  孙坚之所以不肯出兵攻打徐州。是因为他既看出了曹操想要利用自己的心思,同时也没有信心真的能拿下徐州。当初曹操和袁术都曾出兵攻打过徐州,而且兵力动辄都在五万以上,到最后还不是一个个的都碰得鼻青脸肿?如今徐州不仅有老将卢植坐镇,而且广陵陈家又得了朝廷的默许,将触角伸进了长江以南的吴郡,孙坚如果从江东出兵。首先需要对付的就是陈珪父子,就算能够得手,等到跟卢植正面过招的时候,谁知道刘和会不会利用这段缓冲的时间从海路派出大军赶往徐州助战呢?
  孙坚父子虽然知道与曹操结盟是有利的,但却不想成为曹操手中的棋子,特别是在曹操明显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
  孙坚父子在江东按兵不动。只求守住荆州的刘表就更不会主动惹事,虽然部将黄祖父子时不时在柴桑附近跟一江之隔的孙家人搞点摩擦,但黄祖父子哪里是江东小霸王孙策和军师周瑜的对手,每次都是他们吃点小亏,然后瞒着刘表不敢上报。
  黄祖父子志大才疏,不是江东一帮文武的对手,但黄祖手下的一位将领却在这些大小不断的摩擦中迅速成长起来。渐渐引起了刘表和孙坚父子的注意。
  此人,便是南阳人魏延。
  时间倏忽而逝,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建安六年。
  在建安六年的春天,远离大汉北方宁州和幽州数千里之遥的北海湖畔,一位纵横辽阔草原二十多年的豪杰在病痛的折磨中,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息。这位草原豪杰正是与刘和争斗了十几年之久的鲜卑大头领轲比能。
  轲比能的死去,比刘和记忆中另外一个时空中要早了二十年。在刘和记忆中的那个时空里面,轲比能作为三国时期鲜卑民族的杰出首领,因为作战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被鲜卑民众推举为大人。轲比能的部落靠近大汉的边塞,所以他抓住各种条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北方的民族融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