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三国征天下-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妻子的死对于刘宪的打击非常大,而且非常痛恨大汉朝的官员,但奈何双拳难敌四手,于是便生出了颓废之心,知道今年李忠大破高句丽和乌丸,让刘晔看到了希望,于是便经过很长时间的劝说,终于是让刘宪点头,同意先见一见李忠,至于是否投效却要看他自己的意愿,于是便有了今天这一幕。
  听完了事情的起末,李忠也是一阵心酸,同时又感到一丝庆幸,至少他能够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这对于他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而她们有何尝不是如此想法呢?
  “子令,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况且你的妻子在天上也不希望你如此沉沦悲戚,我相信她无时无刻不在天上看着你,只要你活得开心,活得幸福,我相信她也会很高心的祝福并且保佑你的”,李忠轻声的劝慰道。
  看了李忠一眼,刘宪只是默默的点了点头。
  如此痛彻心扉的创伤如何能被李忠的几句言语所抚平,所谓时间才是最好的创伤药,李忠也希望他能够自己想通,要不然没有一个人能帮得了他。
  但是李忠还是不想放弃,继续劝慰道:“而且你现在还没有子嗣,一旦你想不开,如何对得起你的列祖列宗”,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思想在古代封建百姓的心里可谓是根深蒂固。
  听完李忠的话,刘宪明显颤抖了一下,他如何会不明白李忠的意思,但是他实在是被伤的太深,而且心里很是愧疚,自己虽然学到了绝世武艺,但是自己的妻子却与他天人永隔,而他则是把这一切归咎到自己的身上,认为如果不是自己要外出学武的话,妻子如何会离自己而去,这让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接受。
  拍了拍他的肩膀,李忠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却安慰的看了他一眼,然后离开了这里,他知道现在他需要一个人静一静,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事还得靠他自己。
  不过李忠走出几步后,转过头看着他说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子令你有如此绝世武艺,然而我华夏百姓却在遭受着一族的荼毒和迫害,每年不知道有多少百姓被杀,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妇女被异族奸杀,多少家庭破裂,虽然我幽州军能够保证幽燕百姓的安全,但是并州北方的百姓呢?司隶的百姓呢?凉州的百姓还有扬州的百姓和益州的百姓,他们要怎么办,难道他们也要像你一样整天把自己封闭起来,就能够免受这些灾难吗?不是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他们不屈不挠的抵抗者异族的侵略,他们在想着如何替他们死去的亲人报仇,他们要活得好好的,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们死去的亲人”,说完李忠便头也不回的走了。
  但是李忠字字如珠的话语却是在他的心里激起了波澜,是啊,相比起其他正在遭受异族荼毒的百信来说他却是要幸福的多,自少他的心里还有牵挂,然而那些死去父母,失去兄弟姐妹的普通百姓呢?
  他们每天只有活在痛苦与挣扎之中,看着自己的亲人在自己的面前被屠杀却没有丝毫的办法,与他们相比起来他确实要好得多。
  是啊,不能够自为了自己而活,况且玉香已经走了,我因该要保护更多的百姓,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刘宪望着李忠的背影在心里想着。
  求收藏!!


 第两百二十四章 刘晔其人(求收藏)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今安徽寿县东南)人,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战略家。
  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是曹操手下举足轻重的谋士,他屡献妙计,对天下形势的发展往往一语中的。
  刘晔历仕数朝,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其母临终时说:“你父亲(刘普)的仆人有诬害人的秉性,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刘涣)长大后能除去此人。”
  刘晔十三岁时就按母亲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刘普原先大怒,但知道刘晔的动机后也对他十分欣赏,不作苛责。汝南许劭善于观人,当时杨州避难,称刘晔有佐世之才。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
  扬州当地有郑宝、张多、许干等人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和力气都很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
  当时郑宝想掳略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地区,看中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想要强逼他倡导这个计谋。
  刘晔知道后很害怕,但都没有被郑宝找到。此时曹操派使者到扬州,刘晔去见使者,论及当前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停留数日。郑宝于是带数百人带着牛和酒迎接使者,并等待刘晔。
  刘晔则在中门外设酒菜饭席给郑宝部众,自己则与郑宝在内宴饮,并暗中要人借敬酒的机会杀掉郑宝。
  但郑宝原来不好酒,并且很留意他们,令那人不敢下手。刘晔于是亲手用佩刀斩杀郑宝,并斩他的头下来,向他的部众恐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跑回营舍。
  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即骑郑宝的马匹到郑宝的营门前,向一些首领陈说祸福利弊,最终众人叩头迎纳刘晔。刘晔入营后安抚群众,令众人归服,更推举刘晔为新首领。
  但刘晔见汉室衰微,自己亦是皇室宗族,不想拥兵,与是将那些部曲都委托给庐江太守刘勋。
  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兵力,受到孙策的忌惮,于是孙策派使节特以卑下的言辞和财宝要求刘勋代为攻打上缭城。
  刘勋相信孙策,更因收得财宝而十分高兴,各人都祝贺,但刘晔则不感喜悦。刘勋询问,刘晔则说:“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今出,祸今至矣。”
  但刘勋不听,坚持出兵。而孙策果时从后乘虚袭击刘勋,刘勋失败后,于公元199年(建安四年)投奔曹操,刘晔亦跟随。
  后来,曹操到寿春,当时山贼陈策在庐江聚众数万人,并据险而守。
  曹操曾派偏将试图消灭但不果。曹操于是询问群下问可否征伐。
  很多人都认为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无足轻重,不应征伐;但刘晔认为其实是偏将资历不足和天下未定而令到山贼仍敢对抗,而当时局势已经大致稳定,应该先悬赏劝降,再用军事实力进逼,那山贼就会自己溃败。
  曹操同意,并派猛将在前,大军在后,最终如同刘晔所预测般平定陈策。战后曹操辟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征伐据守汉中的张鲁,任用刘晔为主簿。
  当时张鲁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曹操攻阳平山上各个屯寨,但山势险峻难登,难以攻克;而且士兵死伤甚多,粮食又缺乏,曹操于是打算撤军,命令夏侯惇和许褚呼叫山上的军队撤退。
  此时有一些军队在夜里误闯张卫别营,营中士兵大惊四散,当时在军队后方的刘晔见此认为可以取胜,劝夏侯惇等不要退军。
  夏侯惇见后相信,于是回去告诉曹操,曹操于是进攻张卫,张卫不敌退走。
  张鲁不久投降,曹操得汉中。刘晔及后即劝曹操进攻刘备新占的蜀地,认为攻占汉中后令蜀人震惊,只要进攻他们就会望风归附;否则让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稳定人心,据守险要,那日后就难以征服。
  但曹操不听。七日后,有从蜀地投降的人说蜀地人心惶惶,刘备斩杀惊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
  曹操于是再问刘晔现在可否进攻,刘晔却说蜀人人心已经较为安定,不能进击。曹操最终回师。及后任行军长史,兼领军队。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
  当时曹丕问朝臣究竟刘备会否为被孙权袭取荆州而杀害的关羽报仇,大多数都是认为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虑,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
  但刘晔却认为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而且认为刘备和关羽情如父子,一定会为他报仇。最终刘备果然于次年(公元221年)进攻孙权,发动夷陵之战。
  当时孙权举全国之力应付,并向曹魏称藩,朝臣很多都庆贺,但刘晔却认为孙权并没有臣服之心,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称藩。
  刘晔更建议曹丕乘虚领兵攻灭东吴,以绝后患。
  但曹丕不同意。东吴在夷陵之战战胜后果然渐见不臣之心,曹丕于是打算讨伐,但刘晔认为吴国刚刚大胜蜀汉,上下一心,而且有长江天险,不能这么仓卒进攻。曹丕又不听。
  公元224年(黄初五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泗口,命令荆州和扬州的军队并进,进攻东吴。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孙权会亲率军队抵抗,但刘晔认为孙权知道曹丕只率大军到江北压境,过河战斗者必定是其他将领,因而必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最终孙权都没有来,曹丕唯有撤退。
  魏讽在东汉末年很有名声,卿相以下的官员都与他诚心结交。
  公元220年(延安元年),刘备将领孟达率众投降,曹丕对孟达甚为器重,任命他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当时的人都称他有“乐毅之量”。
  而刘晔一见他们二人,都说他们必定会叛变。
  最终魏讽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邺城叛变;而孟达则于公元227年(太和元年)与诸葛亮通信,意图叛乱。
  公元227年(太和元年),魏明帝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东亭侯,食邑三百户。
  次年,辽东公孙渊胁逼叔父公孙恭让位,自立为辽东太守﹕刘晔认为公孙氏占领辽东很久,恃著海和山的阻隔,可能会好像胡族一样难以制约,甚至发动叛乱。
  建议应趁公孙渊初登位,出其不意出兵讨伐,并开设悬赏引诱他的反对者协助,可能未必开战就能解决辽东割据问题。
  但最终都没有被接纳,公孙渊亦与于公元237年(景初元年)叛魏。
  刘晔得到明帝宠信亲近,有一次曹叡打算攻伐蜀汉,朝臣都说不可以,但刘晔私下却对曹叡说可以;后出去和朝臣又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胆识,说时都好像是真心的,曹叡和各大臣都没有怀疑。
  当时中领军杨暨被明帝宠信,亦敬重刘晔,他是最为反对曹叡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亦有向他说不可攻伐的理由,杨暨于是以为刘晔一定会支持自己。
  求收藏!!


 第两百二十五章 远交近攻(求收藏)

  (感谢裤衩的推荐票!求大家多多支持)
  到后来杨暨再和明帝讨论攻伐蜀汉之事,杨暨恳切地进谏反对;明帝指责他是儒生出身,不通军事,杨暨因而搬出既一直反对伐蜀,亦是重臣的刘晔去劝告明帝,但明帝却一直听刘晔说可以攻伐,于是找来与杨暨对质,但召见时刘晔却不发一言。
  后来刘晔再私下见明帝,刘晔指责明帝不应将伐蜀大计随意告诉其他人,更称怀疑蜀汉已得悉明帝要来攻的情报;明帝更是感谢刘晔。
  后见杨暨又指责他对君主进言过于直率,应要婉转地表达;杨暨亦感谢他。
  有人见到刘晔这样巧妙奉迎这两方面,甚为厌恶,于是向明帝告发,更建议明帝召见刘晔时特地以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来问他,如果每样他都表示同意,就表示刘晔他是揣摩上意了。
  后来明帝一试,果然如此,更因始疏远刘晔。
  刘晔因而发狂,在公元232年(太和六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不久出任大鸿胪。两年后再任太中大夫,及后死去。谥景侯。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陈寿曾经评价道:“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大队三天后到了舒城,而典韦和华佗则是在李忠到之后的两天赶到。
  当即华佗也来不及休息,在李忠的要求下开始替黄叙诊治,弄得华佗那老小儿直呼李忠不把他当人看,不过他也尝到了做官的好处,也不敢跟李忠顶嘴,只得嘀咕几句,发发恼骚。
  “主公,这小娃娃的病倒是不严重,只不过拖得太久了,要治好的话恐怕也得需要两年的样子”,现在的华佗也没有了刚才的玩世不恭,一副严肃的脸色对李忠说道。
  李忠点点头说道:“只要能够治好就行了,至于时间长短到是可以接受”,而站在李忠身后的黄忠和他的妻子也相当的激动,虽然要用两年的时间,但是华佗却是说能够治好,这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能令两人开心的呢?
  当即朝李忠下拜,激动道:“多谢主公,多谢先生”,双眼含泪,颇为感人。
  李忠倒是连忙扶起两人,而华佗则是在一旁摸着颌下胡须,一副很享受的模样,想他华佗今年都五十多岁了,在他的眼里黄忠和他的妻子则是一小辈,所以这一礼他是受之无愧。
  “主公,老朽这就是煎药”,两人起身后,华佗朝李忠抱拳道。
  “辛苦先生了”,李忠看着华佗说道。
  华佗摆了摆手,现在他不知道过得有多潇洒,弟子一大堆,更是少不了伺候的人,所以现在都有些发福了。
  这不,带着两个弟子就朝们外走去。
  “好了,你们也不用担心了,既然华佗说没事那他就有绝对的把握”,李忠安慰着两人说道。
  两人不停的点头,想他黄家几辈都是单传,到了他这一代更是只有黄叙一个儿子,如果黄叙有个三长两短的话,恐怕他黄家就得绝后了,所以才会如此的上心。
  对于李忠的感激也是无加已复,只得不停的点点头,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在舒城呆了半个月,华佗稳定了黄叙的病情,李忠决定返回幽州,他出来的时间也不短了,也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文和先生,我决定明天咱们就出发返回幽州,可以让子敬开始了”,李忠找来贾诩说道。
  “是,主公”,对于李忠的计划,贾诩哪能不知道,而且他还是这个计划的制定和参与者呢?
  搂着自己的娇妻舒舒服服的睡了一觉,第二天便启程北上。
  而且典韦一来就开始了他的职责,每天和许褚两人更是半步不离李忠的身边,当然除了李忠睡觉以外。
  至于刘宪,也在李忠贾诩刘晔三人的轮番“轰炸”之下渐渐的走出了阴霾,相信要不了多久这个世上就会出现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绝世猛将了。
  而荆州扬州的剿匪也告一段落,孙坚凭着自己的勇武一举击败荆州匪徒,被加封为长沙太守,而袁绍则是凭借着袁家这颗大树在许攸的计谋下直接就收编了这些土匪,被加封为东亭侯。
  当然李忠也得到了消息,只不过一笑置之,现在的他可没必要怕任何人了,幽州军有三十五万大军,文有郭嘉,贾诩,沮授等经天纬地之才,武有赵云,许褚,典韦,黄忠等猛将,更有刘宪这个恐怖级别的武将在,现在的他基本上是除了大汉以外最有实力的人了,至少没有人敢撸其胡须,当然除了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