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规划大宋-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铁山推了推阿三道:“这个你就要问阿三了!他是司户参军,执掌民政,任何风土人情,典故礼数他都了如指掌。”
  阿三不待林星垂问,点点头径直介绍道:“风土人情我确实比较在行。就拿成亲来说吧,公子可能见过别人成亲,但你可能不知道,民间成亲讲究六礼,只有依足六礼,方才完整。”
  林星好奇问道:“哦!不知是哪六礼?”
  阿三娓娓道来道:“所谓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是第一关,公子想必知道,民间婚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公子和阿娇姑娘相恋已久,但若要成亲,还需到钟府提亲,如此才显得诚心诚意。”
  林星点点头,道:“要的!要的!这是必须的!阿娇是钟先生的掌上明珠,我要迎娶他的千金,自然要征求先生的同意,要不然有拐卖少女的嫌疑。”
  阿三被他这幽默之词逗笑了,摇头笑道:“公子,这纳采可不是两手空空光靠一张嘴去说说就行,须得备下重礼,方显出公子对阿娇姑娘的爱慕之情。一般的羔羊,白鹅,猪牛就不用说了,公子还需亲自手捧一只活雁登门求亲。”
  林星一愣道:“活雁?”
  阿三像说典故般解释道:“不错!公子想必知道,大雁深秋南飞初春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信,送活雁寓意男女双方信守不渝。”
  林星恍然大悟,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好,我知道了!大哥,劳烦你帮小弟去筹办鸡鸭牛羊等牲畜,我自去准备活雁,以示诚心。”
  郑铁山道:“没问题!包在愚兄身上!”
  林星又问道:“阿三,那问名又是怎么回事?”
  阿三回答道:“问名就是参照公子和阿娇姑娘的生辰八字,请术士看看两人的八字是否般配。我觉得此举大可不必,因为古人婚嫁多为父母包办,男女双方成亲前基本没见过面,所以要通过生辰八字来知道对方姓名,但公子和阿娇姑娘相识多日,早已不需这些繁文缛节。”
  林星深表赞同,道:“不错!江湖术士,大多瞎掰,可信可不信!”
  阿三点点头,又简要介绍了其它礼数。
  林星听得头有点疼,这宋朝成亲还真是多规矩,要一一交足的话,势必会非常麻烦,不过一定会非常热闹,这也算是有得有失吧。
  想到此处,林星吩咐道:“阿三,帮我广发请帖,我要把广州的知名人士都请过来,让他们参加我和阿娇的婚礼。另外传信回韶州,让韩文等人赶下来。还有,我想想,对了,派人快马飞驰惠州,务必将苏轼前辈请过来,他是重量级的贵宾,若没有他的出现,未免星光黯淡。”
  阿三一边听吩咐,一边默记于心,道:“好!我都记住了!”
  林星舒一口气,道:“现在,我也该去钟府见见未来的老丈人了!”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八章 林星大婚
更新时间2011…5…2 20:38:03  字数:2463

 书接上文。
  得知林星前来提亲的钟德喜出望外,难以掩映心中的舒慰,一个劲地点头道:“好!好!好!”
  他连说了三个好,可见他对林星这个未来女婿的满意。
  郑铁山看着这激动的场面,笑着道:“钟先生,别光顾着说好,你倒是快答应这门亲事呀!”
  钟德忙点头道:“我答应!我当然答应!阿娇和林星能结成秦晋之好,也算了却我心头大石!”
  阿三早知这不过是走个过场,林星和钟凤娇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这门亲事还能不成?于是说道:“既然钟先生答应了这门亲事!那纳采的环节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就轮到问名了,还得麻烦先生把阿娇姑娘的生辰八字告诉我们,我们去找个算命先生测一下吉凶。”
  颇为意外的是,钟德似乎对问名之事非常了解,他摇头说道:“问名之礼,大可不必了。我虽不是算命先生,大抵知道排八字的宜忌,主要是看生肖有无相克,还有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子婚龄成双,女子十九不嫁等等。我早就看过了,阿娇和林星都没有这些犯忌。”
  郑铁山哑然失笑道:“看来钟先生早就盼着林老弟迎娶阿娇姑娘了,连八字都私下匹配过了,先生该不会是连王道吉日也挑选好了吧?哈哈!”
  钟德老脸微红,尴尬道:“这个。。这个却还没有挑选过。”
  众皆欢笑,又商量了一些婚事琐碎,这才各自筹备去了。
  决定成亲之后,林星和钟凤娇就算是未婚夫和未婚妻的关系,根据古代的规矩,未婚男女在成亲前是不能见面的,因此阿娇暂时回到钟府之中,每日深闺紧锁,待字闺中,足不出户。这让林星大感难受,原本朝夕相对的情侣,到了成亲之前反而难见一面,这真是奇怪的规矩。
  虽然难受,却也无奈,唯有压下对钟凤娇的思念,专心筹办婚事。
  虽说筹办,但凡事均有郑铁山和阿三料理,林星这个当事人反而无事一身轻,他除了偶尔去裁缝店试试婚服之外,最多就是帮阿娇挑选些首饰珠宝,胭脂水粉之类的。
  宋朝的婚事其实非常繁琐。定亲之后,彩礼就是一大难。那时候讲究聘礼丰盈,何况林星还是一州之主,彩礼就更不能少。一切都按照民间最高规格办理。民间有小礼三十二,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二十八的说法,又食品也有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此外还要老酒二至八担不等。
  选定良辰吉日之后,又将府第改造一新,张灯结彩营造出新房的场景,连门前的两只大石狮子也挂上了彩带。门上和回廊到处张贴着喜帖、喜幛和喜轴,上书“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等字样,增添喜庆气氛。
  同时,又令人采办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东西,寓意“早生贵子”。
  一阵忙忙碌碌之后,总算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就是坐等正日子的到来了。
  正日子的前一天,在韶州的韩文和陈杰等人也赶到广州了。众人分别数月,如今再度重逢,都十分高兴,又恰逢林星大婚之喜,更是意义非凡。众书生恭喜之言滔滔不绝,溢美之词不绝于耳,令林星听了十分开心。
  林星大致问了几句韶州的情况,见一切安好,遂放下心来。
  将众人安顿好之后,林星听得下人来报,说是惠州的苏轼前来赴宴,现在门外等候。
  林星听到苏轼来了,连忙出门迎接。一段时间不见,苏轼精神更胜先前,眉宇之间喜气呈现,似是受了林星大婚气氛的感染。
  一见林星倒履相迎,苏轼走上台阶,恭贺道:“林老弟,少顷不见,竟闻得你大婚之喜,真是可喜可贺啊!难得你还记得老夫,派人不远千里前来送帖,老夫就借你吉日,来叨扰一番,讨喝几杯水酒了!”
  林星笑着道:“先生哪里话。先生是请都请不来的贵客,能来参加我的婚礼,是我的荣幸。”
  说罢又想起一事,道:“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希望先生能答应我。”
  苏轼不解道:“哦?是什么不情之请?”
  林星发自肺腑道:“我想请先生当我证婚人,见证我和阿娇的感情天长地久。”
  苏轼按照常理推辞道:“这可使不得。林老弟,这广州城中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们才是你要找的证婚人。老夫不过是个山野匹夫,何德何能当老弟的证婚人?”
  林星再三请求,希望苏轼务必答应这个请求,苏轼推不过,唯有点头应允。
  有事话多,无事话少。
  很快到了正日,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个天好气好人更好的日子。结婚对于林星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次。想不到在穿越前没完成的终生大事,到了宋朝却美梦成真,不由让人感慨万千。
  盛大的婚礼隆重而喜庆,广州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林星都请来了。一时之间,整座林府人满为患,当真是群贤毕至,高朋满座,各行各业的人们送上贺礼,纷纷恭喜林星娶得美娇娘。
  林星穿梭于客人之间,不时招呼,忙的不可开交。请了这么多人,其实林星认识的就那么有限的几个,阿三的本意是给林星介绍广州的富商大贾,但在这种喧闹的环境下,林星除了机械地说着招呼不周招呼不周之外,再没有多余的脑力去记住哪个是裁缝巨匠,哪个是玉器巨头了。要想结识这些名人,只有以后再说了。
  门外锣鼓齐鸣,龙狮贺喜,喜庆的气氛蔓延至整条大街。许多人家的小孩子都聚集在门口,等着迎亲的队伍沿街撒糖,孩子们蹦蹦跳跳,去捡洒在地上的糖果和彩纸,甚是活泼热闹。
  林星正在招呼客人,忽听得家丁高叫道:“新娘花轿到!”
  众人放下手中的酒杯,走到门口观望。果然看见轿夫们抬着一抬八抬大轿,嘿哟嘿哟地抬过来,花轿前是几个媒婆一样的大婶,笑得跟自己嫁闺女一样开心。
  轿子在林府门口停下来,然后由一名五六岁的盛装幼女迎接新娘阿娇下轿,她先微微用力拉阿娇的衣袖三下,阿娇方才出轿。阿娇出了轿门,先跨过一只朱红色的木制马鞍子,步过红毡,由喜娘扶着,一路走进喜堂。
  此时喜堂中早已布置完毕,阿娇进堂之后,便是良辰吉时,开始拜堂仪式。喜堂的主香公公多由叔伯辈的老者担当,只听得一声“行庙见礼”,林星和阿娇便并排站着,听候礼号。
  那施礼者高喊道:“一拜天地!”
  林星和钟凤娇缓缓地鞠躬,一拜天地。
  又听到:“二拜高堂!”
  林星和钟凤娇缓缓鞠躬,二拜高堂。
  再听到:“夫妻对拜!”
  林星和钟凤娇便侧步相对,缓缓地鞠躬对拜,由于站得很近,两人对拜之时,头也磕到一起了,众人皆鼓掌欢笑。
  三拜三叩之后,总算是礼成了。林星轻轻掀开钟凤娇头上的红布,只见红头盖下的钟凤娇,娇艳欲滴,面若桃花,当真是明丽不可方物。
  钟凤娇轻垂着头,面带羞涩,肤光红润,一颗火热的心怦怦乱跳。
  一对新人,从此结为夫妻。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十九章 大江东去
更新时间2011…5…3 14:06:47  字数:3098

 书接上文。
  一艘彩色的画舫妆扮一新,船头挂满喜轴和幔帘,在江心缓缓地划动着。船桨撩起层层涟漪,慢慢地扩散开去。画舫上仙乐阵阵,不时传来声声笑语,如天籁一般,触破这宁静的夜。
  此刻画舫上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林星夫妇,苏轼,还有丫环小绿。
  对于这种安排,不但苏轼觉得奇怪,小绿亦是满心悬疑。她虽缄口不问,苏轼却是不吐不快,道:“林老弟,今夜是你大婚之喜,你自该春宵帐暖,与阿娇姑娘共赴巫山,怎么还有心思陪我这个老头子到江边划船,秉烛夜谈呢?”
  小绿亦是翘首等待林星的回答。
  林星面色不改,道:“先生应该还记得,我曾说过先生是我的偶像。您大老远赶过来,来一次也不容易,我自然要进地主之谊,不能怠慢先生。上次匆匆一别,尚有许多话未曾细谈,难得今夜良辰美景,正好与先生畅游珠江,品酒论道,岂非乐事一件?至于春宵,却是天天都可以,又何须急于一时?”
  说罢轻轻地抚摸着钟凤娇的手,目光中满是柔情。
  钟凤娇俏脸微红,道:“夫君说得是。妾身知道夫君有许多话要和先生谈论,自当全力配合,又岂会勉强留下夫君于深闺之中呢?至于儿女私情,改日再谈不迟。”
  其实钟凤娇只有二十岁不到,这样一口一句妾身,又称呼林星为夫君,林星一时半会还觉得很不适应。不过没有办法,古代就是这么多规矩,毕竟已经成亲了。
  苏轼对钟凤娇的深明大义钦佩不已,称赞道:“阿娇姑娘真是知事理识大体,寻常女子断无这般见识。林老弟,你能娶得这样一个美娇娘,可算艳福不浅啊!”
  小绿见他对钟凤娇赞不绝口,哧哧笑道:“先生,你怎么净是一个劲地夸夫人,也不见你夸夸自己的妻子!我可听说,您的妻子是出了名的贤惠端庄呢!”
  苏轼闻言一颤,脸色迅速黯淡下来,一种淡淡的哀愁弥漫在他的心头,他默然半晌,许久才嗟叹一声,痛苦道:“岁月荏苒,不知不觉,我那亡妻已经走了三十多年了!”
  他的声音低沉而凄凉,似在述说对亡妻无限的怀念,只是逝者已矣,阴阳永隔,只留下无尽的哀思。过往种种欢乐岁月,如今物是人非,沧海桑田,让人唏嘘不已。
  小绿虽不能体会苏轼和妻子王弗之间的深厚感情,但一想到妻子过世之后,他一个人孤苦伶仃三十多年,如今老景颓唐,心里也觉得难受,轻声道:“老先生,对不起,说起您的伤心事了!”
  苏轼惨然一笑,摇了摇头,道:“没关系!这么多年,老夫已经习惯了。”
  说完叹息一声,站起来走至船头,负手而立,仰望天上明月,低低地吟述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似乎倾注了全部的感情,久久地沉浸在这首词的悲伤气氛之中。
  看着他凄凉的背影,三人都感到一阵痛心。
  许久,苏轼一声叹息,道:“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我于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所作,那年正值亡妻去世十年,老夫悲痛莫名,便写下了这首词,要将心中思念一一倾述。如今时过境迁,转眼又过了二十多年,今夜站在月下,我赫然发现,原来我的心中还是和那年一样痛。这噬骨的追忆,任凭再过多少年,亦不会减淡半分。”
  林星初中时就背诵过这首《江城子》,当时只觉的词写得好,措辞传神,却并非深入地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今站在苏轼面前,听着这首词的当事人一点一滴地述说哀伤,这才分外感觉到那种锥心刺骨的伤痛。
  见这文坛巨匠陷入追思之中,一时间,任林星平时巧舌如簧,也不知该如何安慰苏轼。
  小绿终究是少女心性,不喜欢这种哀沉的气氛,仰起头来,一脸好奇地问道:“老先生,你给我们讲讲你的妻子吧!她年轻时候一定美丽动人,倾国倾城吧?你是怎么追求她的?是天天送花给她,还是给她吟诗作对?”
  苏轼被她这纯真的问题逗笑了,看着她天真烂漫的秀脸,心中的哀愁冲淡不少,笑道:“小绿,诚如你所说,我的妻子王弗,年轻时候是个远近闻名的大美人。她和我是乡邻,其父王方是我们眉州有名的进士,由于出身于书香门第,王弗从小就知书达礼,聪慧过人,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时候,就被她的蕙质兰心所迷倒。”
  小绿拍手笑道:“好耶!看来先生和夫人是一见钟情哩!先生一定要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形。”
  苏轼像陷入回忆般,想起当年的美好岁月,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道:“那时我还年轻,我父亲送我去中岩书院读书,当时的老师正是王方。那书院的岩壁下有一泓绿水,清澈见底,我读书之余,常常到水边观赏流景。有一天,我对着绿水想入非非,大叫道好水岂可无鱼?于是就跳入水中,一阵翻腾,果然岩穴中群鱼翩翩,凌空浮翔,我灵感一动,就在石壁下题下“唤鱼池”三字。小绿,你可知道,我本来就聪明好学,深受老师器重,又出了唤鱼池这个典故,老师更是喜欢我,于是将府上的千金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