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规划大宋-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曹安假意一愣道:“不打了?”
  方杰收了兵器,朝着方腊道:“叔叔,这厮根本就是拖延时间,我们不要中他的诡计。”
  这一点方腊岂会看不出?他和王寅早就看出林星的如意算盘,这一招真是绝啊,不管是胜是负,时间都被耗费了,对于自己而言,无论如何都是失利。
  方腊心中有气,道:“林星,这就是你的处事风格么?哼!雕虫小技!”
  林星不为所动,道:“方腊,我早就说过,不到万不得已,不想与你为敌。是你自己一意孤行,我才出此下策,让你知难而退!”
  方腊完全不敢苟同这种说法,面色一沉,道:“我若是不退反进呢?”
  曹安见他一副冥顽不灵的姿态,既嚣张又狂妄,当下反击道:“方腊,你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你真以为我们知府大人怕了你么?哼!你看看我手下的战士,阵容鼎盛,士气高昂,若是动起手来,你应该料得到胜负的!”
  这句话确是实话。
  方腊看着对面的三千红军,再看看自己带来的这几千乌合之众,心知肚明若是开战的下场,他虽然无奈,却不得不接受残酷的事实,但心中仍有些不甘道:“林星,今日你势大,我暂且不和你一般见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我们后会有期。”
  临走之时,又抛出一句令林星反思的话语,道:“林星,我原以为你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谁知一样是朝廷鹰爪,帮着苏杭应奉局那帮贪官,搜刮民脂民膏,你这样的官场败类,迟早有一天会死在皇帝手中,胜过我亲自动手!哼!你好自为之吧!”
  说罢率众离去。
  林星呆呆地立在当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在浙江当官,真的这么失败么?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章 故人北来
更新时间2011…7…25 17:45:25  字数:2665

 书接上文。
  不费一兵一卒击退方腊所部之后,林星率红军将士打道回府,遣散队伍之后,他急急忙忙回到府中,静候斥候罗海龙的最新消息。
  焦急地等待半天之后,罗海龙终于归来,一入州府,正要下跪行礼,林星一把将他挽起,免去这套繁文缛节,问道:“罗海龙,怎么样了?”
  罗海龙知知府大人非常心急,连忙说道:“回大人,苏杭应奉局的车队如期抵达大运河,改乘大船回京复命,现在已经安全驶离杭州,一切顺利,大人可以放心了。”
  林星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了,总算是送走赵二这尊大佛了,若是生辰纲出了什么差错,自己这个浙江知府可是负责不起啊!
  得到肯定的消息之后,林星挥挥手,示意罗海龙退下。
  到此为止,生辰纲之事总算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过程不顺,但结局还是可以接受的。
  此后的半个多月,浙江诸事顺畅,一切如旧,林星也渐渐忘记了生辰纲之事。
  转眼渐近深秋,天气开始寒冷起来,树上的枯黄落叶片片落下,大自然渐渐呈现萧条气象。
  这一日,林星在州府处理公务,听得家丁回报,说府上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故人要见自己。林星先是诧异了一下,远道而来的故人?难道是惠州的苏东坡,抑或是广州的王吉?
  带着这一丝疑问,林星步入客厅,只见厅中站着一位头戴毡帽之人,帽沿压得很低,仿佛是可以避人耳目一般,不想让人看见他的真面目,这让林星更加好奇。
  林星走至那人身前,礼貌地问道:“不知兄台是。”
  那人掀起毡帽,露出一张熟悉的脸庞,和一抹真挚的笑容,微微道:“林老弟,别来无恙!”
  林星喜出望外,惊道:“曾大人!”
  来者赫然是前任韶州知州,林星曾经的顶头上司,曾布的侄子,曾亮。
  曾亮点点头,久别重逢之下,同样很兴奋。
  林星送上一个热情的拥抱,不能置信道:“曾大人,真的是你!你怎会到杭州来?”
  曾亮示意林星坐下,说起正事,脸色不由有些深沉,叹道:“林老弟,你糊涂啊!”
  林星听得一惊,不知他如何说出这番话,忙道:“曾大人,怎么了?是否我做错了什么!”
  曾亮还是像在韶州一般交心,坦诚道:“林老弟,实不相瞒,我此番前来,是受了端王所托,前来指点你的。林老弟,生辰纲之事,你办得不够漂亮啊!”
  林星闻言心中一动,果然和生辰纲有关,他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但事到如今,他还是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错了,于是谦虚地求教道:“曾大人,我已经按照朝廷的要求,配合苏杭应奉局的官员赵二,采办各式生辰纲,无论是数目还是种类,都丝毫不差。按理说,朝廷不应该对我的办事能力有所指责才对啊,恕林星愚钝,不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曾亮当然知道这些都是实话,他摇了摇头,挑出另一个环节道:“林老弟,我问你,赵二押送生辰纲之事,是否遭到了盗贼的劫持?”
  原来是这事。林星据实解释道:“没错!是有方腊的贼军前去劫持生辰纲,但在杭州军曹安指挥使的奋力拼杀下,方腊贼军被击退,苏杭应奉局的车队也安全抵达京师,并没有出什么篓子!这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不知大人为何提起这事?”
  曾亮见他还不明白,叹道:“林老弟,你终是太过年轻,不懂得官场之事。朝廷的水很深,绝非韶州和广州官场可比。你可知朝廷派出的十路生辰纲采办队伍,只有杭州这一路出了问题,遭到山贼骚扰,虽然没有得手,但山贼竟然敢对生辰纲下手,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不将朝廷放在眼中!说明他们的实力已经大到可以和朝廷作对!你想一想,出了这样的事情,朝廷的威严何在?皇上的尊严何在?连给太后办寿辰的东西都敢抢,山贼还有什么是不敢抢的?你身为浙江知府,代天巡狩,辖区内聚集了这么庞大的一伙贼兵,你却没有派兵征缴,反而任其发展壮大,以至酿成今日的大患,换了你是朝廷的大臣,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觉得这么林星能力太差,辜负圣恩?”
  见曾亮说得这样严重,林星搬出端王之前的论断道:“此事我确实难辞其咎!但端王之前说过,对付方腊这样的贼兵,朝廷的观点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们一日没有竖起大旗公然造反,就对其采取守势,我这么做,也是按照端王的意思!”
  曾亮表现出更高的官场智慧,出言点化道:“林老弟,此一时彼一时也!没错,皇上是喜欢和平,不喜欢打仗,不到万不得已不想劳师动众,大动干戈。但现在不一样了,这群山贼已经将毒手伸向生辰纲,这等于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很明显侵犯了皇家的尊严。无论皇上修养再好,此时也不能再容忍下去了,更何况朝中不断有大臣鼓吹要给山贼一点颜色瞧瞧,更是让皇上觉得,若是软弱地放纵方腊,有失朝廷威仪。”
  说罢看着林星,道:“正因如此,朝廷才将怒火烧向林老弟和浙江州府,大责你不修武事,懈怠城防,不察贼请,贻误战机,总之一切矛头都指向你!”
  林星听到这里,哪还能不明白,沉声道:“这样说来,我倒是成了朝廷“朝令夕改”的牺牲品了!当初叫我不要攻打方腊,也是朝廷的意思,现在又指责我贻误战机,总在我就是猪八戒照镜子——左右不是人了。”
  曾亮点点头,道:“是啊!我们这些做下官的,就是这个命。如今满朝大臣都义愤填膺地要讨伐方腊,声称对山贼采取零容忍的态度,皇上经不住百官的呼声,当然只能将责任推到你身上。你身为浙江知府,你不做这个替死鬼,还有谁做呢?”
  事到如今,林星对大宋官场的游戏规则更加了解,同时暗自感叹,官场的水很深,要想不在宦海浮沉,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想到此处,林星开口问道:“曾大人,那现在朝廷的意思是怎样?是要将我押解上京问罪,还是要我整肃军队前去讨伐方腊?”
  曾亮摇了摇头,道:“两者都不是!本来皇上的意思是让你征缴方腊,将功补过,好堵住百官的口,让他们知道,你并不是打不过方腊,只是没有打而已。但现在朝廷百官的态度各异,有的认为你能力不够,有的认为你官品不正,有的认为你态度不决,总之一句话,就是认为你不适合带兵出战方腊。所以朝廷将会另外派遣将领前来讨伐方腊,你就不用操心了!”
  然后又拍拍林星的肩膀道:“至于你,现在处于风口浪尖,也不能再在浙江待下去了。端王听说你的事情之后,非常关心,找了个借口,和皇上商议之下,决定将你升迁至京城,到工部去任职。此举名升实降,虽然官职品秩不如浙江知府,但好歹能将你调离这是非之地。而且到了京城,有王爷照看,相信百官也奈何不了你!”
  林星想不到端王如何看重自己,处处维护自己,心中很是感动,事到如今,也只好这样了,这或许是现在最好的结果,于是点点头,道:“多谢王爷厚爱!事到如今,我也只好离开这是非之地,到京城去避避风头,等方腊之事了了再做打算。”
  曾亮点点头,神情有些复杂道:“林老弟,现在朝中很多官员对你印象很差,尤其是户部尚书蔡京,更是多次贬损你,你去了京城之后,日子并不好过,你最好要有心理准备。”
  苦日子终于来了,林星嗟叹一声。
  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章 入朝为官
更新时间2011…7…26 20:21:28  字数:2421

 书接上文。
  林星调任的事情很快有了结果,不久之后,朝廷下发圣旨,提拔林星为工部员外郎,同时不再担任浙江知府之职,命林星自接到圣旨之日起,即刻赴京上任,不得延误。
  此时林星心中紧悬的大石头总算落地里,等待圣旨的日子可真不好过啊。在圣旨中并未提到方腊之事,也没有点明下一任州官是谁,更没有说朝廷会派哪位将军前来平乱。
  总之,这一切都和林星没有关系了。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浙江知府,而是工部员外郎。浙江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已经与林星无任何瓜葛。
  此时他离开浙江之时,民间对他的评价是“功过参半”,功劳在于抗旱救灾,修路筑桥,兴修水利,大兴土木,改革商业,繁华市场。过错在于纵容苏杭应奉局赵二一伙大肆搜刮,掠夺民脂民膏,置万民于水火之中,百姓辛辛苦苦好几年攒下的钱财,一夜之间就被搜刮一空,颇有几分“辛辛苦苦数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苍凉,难怪百姓会对他怀恨在心。当然,这些都是朝廷的决策,林星人微言轻,根本组织不了剥削和压榨的发生。
  朝廷对林星的评价也是“功过参半”,功劳除了上述事迹之外,还有就是协助苏杭应奉局采办生辰纲,这真是一件讽刺之事。百姓认为是过错的,朝廷却认为是功劳一件。当官者就是这样矛盾,顺君则逆民,顺民则逆君,此乃封建主义的弊端,林星也是无可奈何。至于过错,则是纵容方腊所部横行无忌,扰乱治安,令朝廷威严丧失。
  事到如今,再去在意民间和朝廷的评价意见毫无意义了。林星现在要做的,就是收拾好包袱,率领自己的伙计,轻装上阵,赶赴京城。
  又是一年离别时,林星回望当初送别李清照的十里长亭,想到此刻自己亦将远走高飞,不觉感触良多,世事无常,人生别离,亘古如此。
  车队离开了杭州城,缓缓地驶向京城。
  这次入朝为官,外人看似风光,怎么说也是去京城当官,那可是天子脚下,皇城根处,怎不比浙江这偏远之地好?其实不然,此举实则是“明升实降”,单从官秩而言,浙江知府是正五品,工部员外郎却是从六品,差了两大截。更不要说知府权倾一州,而工部员外郎却是一无是处了。总之,当工部员外郎,权力肯定没有知府大。
  但此时事已成定居,多说无益。
  经过一番舟车劳顿,林星一行终于抵达京城汴梁。
  汴梁,又称汴京,东京,开封,是北宋京城,七朝古都。开封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因郑国庄公选此地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汉代景帝时(公元前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将启封更名为开封。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3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大宋,定都开封。此后上百年间,北宋历经九代帝王,至故事发生之事,汴梁城已是天下乃至当时世界上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城。城周宽阔三十余里,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鼎盛之时人口超过一百五十万,是一座气势恢宏,规模雄大,富丽堂皇的都城。
  林星抵达京城之后,来不及寻找下榻落脚处,忙不迭地独自前往工部报到。
  此时门外早有官员闻得林星前来报到,几个同样是工部小官员的年轻人很热情地将林星请入府衙之中,一路前行带路,引至内堂议事厅中。走动之时有说有笑,气氛融洽,看来工部还算是个不错的衙门,同僚和睦,相处愉悦,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快到内堂之时,引路的两个同僚突然止住了笑声,压低声音轻声道:“陶侍郎在内堂等候,我们就不陪你进去了!初次见面,说话多加小心,你进去吧!”
  林星点点头,目送着两人离去,心中渐渐有了些模糊的认识,看来工部这个机构,是同僚友善,领导难伺候,自己日后若是工作有压力,该是来自上司处。
  果不其然,一进入内堂,立刻感到气氛严肃沉闷,没有一丝活泼之气,一人端坐在座位上,直勾勾地看着迈过门槛的林星,眼睛眨也不眨,像只黑鹰一般,望得人心里不自然。
  此人不苟言笑,一看就知是严谨认真的主,林星忙施礼道:“新报道的工部员外郎林星,拜见侍郎大人,下官初来乍到,日后还请侍郎大人多多关照。”
  那陶侍郎挥挥手,不以为然道:“免礼,过来吧!”
  林星心中暗忖,这陶侍郎架子倒是蛮大的,这也难怪,工部侍郎是从三品的官员,放眼全国也是显赫一方的大官。工部自尚书以下,设有两名侍郎,多名郎中,多名员外郎,依次是从二品,从三品,正六品和从六品。看得出来,林星算是工部最低级的员工了。
  一边想,一边走上前去听候吩咐。那陶侍郎简短说道:“今日你新来报到,恰巧工部尚书许平大人外出了,因此不曾得见,你且记住许大人名讳,他日见到之时,不要忘记行礼!”
  林星点头道:“下官记住了。”
  陶侍郎又吩咐道:“我们工部居于六部之中,依照朝廷的期望,工部主要负责全国的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职责不可谓不重大,任务不可谓不艰巨。你既然到工部任职,就要有吃苦耐劳的准备。身为员外郎,你的主要任务是巡视京城,查看各大古老建筑,看看有没有废旧漏水的现象,如果有的话要及时检修,免得酿成大祸。莫要小看了这些工作,你觉得它琐碎,实则非常重要,皇上和大臣的宅邸,都由我们工部负责,若是出了差错,别说你我担当不起,就是尚书大人也要受到牵连。所以你凡事务必上心,切不可玩忽职守,懈怠懒惰!”
  林星将自己的职责默记在心中,重重地应道:“大人放心,下官一定戮力工作,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