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籍志》著录四十五部、二百八十九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六十部、三百一十九卷。《通志·艺文略》著录二百四十五部、九百四十五卷。《宋史·艺文志》著录三百四十七部、一千九百五十六卷。《明史·艺文志》著录五十八部、一千一百二十二卷。《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五十九部、二百三十八卷,《补编》著录五十三部、三百五十九卷,合计一百一十二部、五百九十七卷。以上史志书目大都是根据当时政府藏书编制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明史·艺文志》和《清史稿·艺文志》又只收录本朝人的著作,更是不能反映一代藏书之盛。民国年间,对兵书的整理有了新进展。民国21年(1932年)夏天,陆达节到当时的训练总监部军学编译处任编辑,军学编译处处长杨言昌嘱其编辑兵书目录,他便从历代史志书目和一些公私藏书目录中将兵书辑出,汇编成《历代兵书目录》,于1933年4月由南京军用图书社印行。全书著录兵书共一千三百零四部,六千八百三十一卷(内二百零三部不知卷数),存世者二百八十八部,二千一百零六卷。这个数字经常被人引用,来说明中国兵书之丰富。但是,由于当时文化凋敝,陆达节又仅凭个人的力量、只用十个月的时间(1932年夏至1933年4月),匆匆编出一部《历代兵书目录》,收录显然不全,且失之考证,将许多存世兵书著录成佚失兵书;所著录兵书数量既非中国历代兵书的总数,也不能反映存世兵书的概貌。尽管这样,它仍为人们研究兵书提供了很大方便。
  
  ①据原书统计数字。今计56家,806篇,图50卷。

  1949年年底以后,兵书研究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国各大图书馆对所藏兵书都进行了分类编目,为搜集兵书资料提供了方便。我们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对全国主要图书馆馆藏兵书进行了调查;同时广泛搜集了历代史志书目、公私藏书目录等各类书目及文集中的兵书资料,编纂了《中国兵书知见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这部兵书目录采用传统编目方法,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均作一种书单独著录。全书共著录兵书三千三百八十部①,二万三千五百零三卷②(九百五十九部不知卷数者未含内),其中存世兵书二千三百零八部,一万八千五百六十七卷(七百三十一部不知卷数者未含内);存目兵书一千零七十二部,四千九百三十六卷(二百二十八部不知卷数者未含内)。各时代兵书存佚情况见下表:
各时代兵书存佚情况统计表
时代

存世兵书

存目兵书


部数

卷数

不知卷部数

部数

卷数

不知卷部数

先秦

88

166

25

78

468

11

秦汉

15

23



69

574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

88

382

18

87

251

17

隋唐五代

50

192



166

776

10

宋辽金元

229

2205

43

352

1743

36



777

9768

130

246

948

108



908

5798

356

74

176

32

民国以后兵书研究

153

33

146




合计

2308

18567

731

1072

4936

228
  
  ①古籍版本复杂,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往往内容和卷数差别甚大,乃至书名亦有变化。目前对于版本与种数的关系认识不统一,著录亦不尽相同。依古籍编目传统观念,同一书之不同版本各算一种。本数字即按传统观念统计得出的。
  ②有篇无卷者,以篇作卷统计;有篇有卷者,只统计卷数,不计篇数。

  《中国兵书知见录》是目前著录兵书最多的一部目录。它所著录兵书总数是陆达节《历代兵书目录》著录总部数的二点六倍,卷数的三点四倍;而存世兵书则是其著录部数的八倍,卷数的八点八倍。尽管这样,仍不能说它对历代兵书著录无遗,但是,基本能反映历代兵书的概貌。如果加上史书失载的、葬于水火的、所谓藏之名山的、流散个人手中的等等散佚的兵书,估计中国兵书当在四千部、三万卷上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兵书数量是就独立兵书而言的,不包括经、史、子、集等典籍中的论兵篇章。在中国古代,讨论军事问题,记载军事史料的不仅仅是兵书。我们在《中国古代兵书杂谈》(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一书中专门列有一节讨论这个问题,名曰《言兵者不止兵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各个门类、各种类型古代典籍中的论兵内容,如《周易》中的《师》、《同人》、《离》,《晋》、《尚书》中的《汤誓》、《牧誓》、《费誓》、《秦誓》、《甘誓》,《周礼》中的《夏官》;《新唐书》中的《兵志》,《通典》中的《兵》,《文献通考》中的《兵考》;《墨子》中的《非攻》、《公输》、《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老子》中的《三十章》、《三十一章》、《三十六章》、《四十六章》、《六十八章》、《六十九章》,《管子》中的《七法》、《兵法》、《地图》、《制分》、《九变》,《商君书》中的《战法》、《立本》、《兵守》、《境内》,《荀子》中的《议兵》,《吕春秋》中的《荡兵》、《论威》、《决胜》、《爱士》;《太平御览》中的《兵部》,《册府元龟》中的《将帅部》,《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戎攻典》;《嘉祐集》中的《审势》、《强弱》、《攻守》、《用间》、《驭将》、《法制》、《心术》,等等。这些论兵篇章包容在浩如烟海的各类古代典籍中,其数量当在独立兵书数量之上;其内容之丰富,亦不逊于独立的兵书。论兵篇章和独立兵书一样,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军事遗产,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国古代兵学宝库。


  第三章兵书的内容和价值

  第一节兵书是一座宝藏

  兵书不但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而且内容极其丰富。上文所述种类,是从图书分类的角度、就兵书整体而划分的种类,远远不能概括每部兵书所记述的具体内容。兵书中既有军事各门类的内容,又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外交、科技、交通、航海、天文、气象等各学科的知识。
  首先,兵书的内容涉及到古代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从军事制度到士卒的衣食住行,无不记载,仅粗线条地归纳就有以下二十五个方面的内容。

  1.军事思想。它是古人对军事和战争问题理性思维的结晶。内容包括对战争起因、性质和作用的看法,对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等关系的论述,以及对军事领域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比如,《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吴子》的〃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司马法》的〃以战止战〃;《孙膑兵法》的〃战胜而强立〃;《尉缭子》的〃以武为植,文为种〃;《黄石公三略》的〃以义诛不义〃等即属这方面的内容。
  2.作战指导原则。这部分内容尤其丰富多彩。各个时代的兵书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特点,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许多特殊的和一般的作战指导原则。有些原则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如〃贵制人而不制于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尽敌为上〃等,就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军事训练和阵法布列。训练分练将和练卒。训练的内容除散见于综合性兵书中外,还有许多讲训练的专书,如《练兵实纪》、《车营扣答合编》等。阵法布列有文有图,图文并茂。专门论述阵法的兵书有《握奇经》、《续武经总要》等。
  4.间谍侦察。为了达到〃知彼〃的目的,古人非常重视派间谍进行战略或战术侦察。所以,兵书中关于用间的内容很多,《孙子》专门有《用间篇》,清代人朱逢甲还撰写了间谍专书《间书》。
  5.战争战例。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人们把以往的战争战例收集起来,加以研究,分门别类地编纂成书,供用兵时参考。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兵鉴或兵略类兵书。唐李筌的《阃外春秋》、明茅元仪的《二十一史战略考》、清胡林翼的《读史兵略》等都属这类内容。
  6.将帅修养。在古代,一方面重视将帅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将帅提出了严格的修养标准。所以,关于将帅修养便成为兵书论述的重要内容。《孙子》提出〃智、信、仁、勇、严〃,《吴子》提出〃理、备、果、戒、约〃。以后,许多兵书中都有论将专篇,并相继出现了论将专书,如《将苑》、《将将记》等。
  7.名将传记。古人非常重视名将积累的经验。许多兵书中都引用名将事迹阐述军事原则。后来并出现了专门记述名将军事生涯的兵书,如宋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明黄道周的《广百将传》等。
  8.军事制度。它包括军事职官设置、军队编制、兵员征集等。这方面专著又分通代兵制,如宋陈傅良的《历代兵制》;断代兵制,如宋钱文子的《补汉兵志》、清代的《皇朝兵志考略》;专题兵制,如《古代兵符考略》等。
  9.军事法规。即古代的各种条列、律令,如《尉缭子》中的〃重刑令〃、〃伍制令〃、〃束伍令〃等篇,《武经总要》中的〃赏格罚条〃,清代颁定的《八旗则例》、《处分则例》、《工部军器则例》法规性条例,等等。
  10.军事地理。地理是战争实践的舞台。从军事的角度研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对军事行动的影响,成为兵书不可缺少的内容。《孙子》中有《地形篇》;综合性兵书中都有大量篇幅介绍军事地理内容。军事地理的名著是明末清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军事地理著作大都附有地图。
  11.海防。自明代倭患以来,沿海防御成为国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在兵书中也有充分反映。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明郑若曾的《筹海图编》、清徐稚荪的《洋防说略》等。
  12.江防。即沿江防御。如明郑若曾的《江防图考》、吴时来的《江防考》、清姜宸英的《江防总论》等。
  13.后勤补给。关于后勤补给许多兵书中都有论述,如《孙子》说:〃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明清出现军事后勤方面的专书,如《辽东军饷论》、《军需则例》等。
  14.兵器军械。它包括兵器军械的制造、性能及使用。兵器分冷兵器和火器;军械分攻、守器械。自《武经总要》始,综合性兵书中都有大量兵器军械的记载。专门性兵书,冷兵器有《耕余剩技》等,火器有《火龙神器阵法》、《火攻挈要》、《火龙经》等。
  15.马政。关于军马的征集、数额、调教、汰换等方面的论述。马政方面的专书有《大元马政记》、《历代马政志》等。
  16.军医。讲述军中医药、人马医护的内容,如《医方备要》、《虎钤经》中的各种药方等。
  17.军事通信。指旗鼓、烽燧、阴符、阴书等有关军事方面的通信。
  18.军事交通。指军事交通线的修造、疏浚和辎重的输送,包括陆路、江河、湖海运输等,如《武备志》中的〃河漕、海运、车运、骑运、人运〃等内容。
  19.航海。关于航海技术、航海路线、所到诸国、航海图等的记述,如《武备志》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藩图〃和航海用〃过洋牵星图〃等。
  20.军事天文。讲述古人对天象的观察、记录以及在军事上的影响。多与阴阳占卜相联系,与人事相附会。包括绘制的天文图等。
  21.军事气象。记录古人对气象的观察和预测,以及对军事的影响。有些内容属古人气象经验的总结,没有迷信成分,如《武备志》〃海侯〃部分即是对风、云、雾、电、海潮的观察记录,反映了一定的自然规律。但兵书中谈气象多与占卜结合在一起,如占风、占云、占雨等。
  22.军事筑城。关于各种城堡、野战工事等的形制、修筑技术、所用工具设备等记述,如《守城录》、《防守集成》等书中都有大量军事筑城的内容。
  23.乡约民防。有关乡规民约制度,民团防卫的组织和方法等内容,如《乡约》、《塞语》等。
  24.戍边军屯。指对戍守边防、垦田种地制度等方面的论述,如《倭情屯田议》等。
  25.军事占侯。关于用占卜预测战争胜负和军事吉凶的内容。属于封建糟粕。但是军事占卜是一种诡道之术,又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人事相附会,所以其中也不乏有辩证的观念和古代自然科学的成份。
  其次,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等密切相关,所以,兵书不止言兵,还包含有其他学科的丰富内容,比如哲学方面的朴素唯物论和军事辩证法,政治方面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政治战略,经济方面的户口钱粮,科技方面的火药、指南针及机械制造技术,等等。
  总之,兵书是一座宝藏,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价值。

  第二节兵书的军事学术价值

  作为古代军事知识载体的兵书,它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军事学术方面。
  第一,兵书生动地记录着古代军事学术的盛衰情况,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史料价值。
  兵书既是古代军事学术研究的成果,又是今天研究军事学术史的史料。每个时代兵书的数量,质量和内容都反映了那个时代军事学术研究的水平,因此,兵书的历史,本身就是军事学术发展的历史。
  中国兵书不仅历史悠久,卷帙浩繁,而且延绵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这就为研究古代军事学术史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史料。我们说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发达,其重要标志就是拥有举世无双的丰富的兵书典籍。世界现存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以它深邃的战争哲理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军事学术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我们通过对兵书各个侧面进行研究,便可从不同的角度勾划出军事学术发展的轨迹。如通过对各个朝代兵书数量进行统计,就能绘出历代兵书的发展变化曲线(各朝代兵书数量据《中国兵书知见录》统计):
  历代兵书数量曲线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兵书出现两次高潮,一是先秦时期,一是明清时期。同时,还告诉我们军事学术的发展不仅与战争实践有关,而且受到科学文化发展的制约。一方面,文化的进步,活跃的学术空气,为撰写兵书提供了优良的社会条件,第一次高潮显然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有关。另一方面,科学文化的发展,为生产和保存兵书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所以,时代愈久远,著录和流传下来的兵书愈少;而宋代以后,由于印刷术和造纸工业的发展,兵书数量呈现急聚增长的趋势。
  又如通过对兵书分类演变的考察,可以窥见各时代军事学术发展的概貌。兵书分类是军事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兵书分类的详略,一方面受到当时军事学术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为当时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