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兵书通览 许保林 著-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卷之八:宋(六朝)王镇恶、梁(六朝)韦睿、梁(六朝)王僧辩、陈(六朝)吴明彻、魏(北朝)崔浩、魏(北朝)于谨、齐(六朝)斛律光、周(北朝)宇文宪、周(北朝)韦孝宽、梁(六朝)程灵洗。
  卷之九:隋杨素、隋长孙晟、隋韩擒(韩擒虎)、隋贺若弼、隋史万岁、唐李孝恭、唐尉迟恭、唐李靖、唐李勣。
  卷之十:唐苏定方、唐薛仁贵、唐裴行俭、唐唐休璟、唐张仁愿、唐王晙、唐郭元振、唐李嗣业、唐李光弼。
  卷之十一:唐郭子仪、唐李抱真、唐李晟、唐李愬、唐马燧、唐浑⑻仆踔宜谩
  卷之十二:梁(五代)王彦章、晋(五代)周德威、唐(五代)郭崇韬、宋曹彬、宋曹翰、宋王全斌、宋潘美、宋曹玮、宋李继隆。
  卷之十三:宋尹继伦、宋狄青、宋种世衡、宋郭逵、宋王韶、宋种师道、宋宗泽。
  卷之十四:宋岳飞、宋韩世忠、宋张俊、宋刘锜。
  卷之十五:宋吴玠、宋吴璘、宋李显忠、宋杨存保、宋王德。
  卷之十六:宋王彦、宋刘子羽、宋魏胜、宋李宝、宋赵方、宋孟宗政、宋孟珙、宋杜杲。
  卷之十七:宋余玠、宋赵范、宋赵葵、宋曹友闻、元史天泽、元伯颜、元张弘范。
  卷之十八:明刘基、明徐达、明常遇春、明李文忠、明沐英、明邓愈、明俞通海、明傅友德。
  卷之十九:明姚广孝、明刘江、明王骥、明于谦、明郭登、明韩雍、明马文升、明王信、明张辅。
  卷之二十:明罗通、明项忠、明陶鲁、明王越、明王琼、明马昊、明王守仁、明杨锐、明仇铖、明戚继光、明沈希仪。
  本立堂刊本《新镌锈像旁批详注总断广百将传》,著录为古闽黄道周石斋注断、长洲陈元素孝平原本、后学周亮辅猷庵增补。此本共收名将一百八十五人(程济、陈九畴有目无传,不包括在内),比《广名将谱》本增加明代将帅17人。其中李善长、铁铉、程济、朱能、张玉、杨一清、俞大猷等七人附于二十卷之后,既有传记,又有注断;而汤和、胡大海、郭英、康茂才、山云、余子俊、周金、胡宗宪、刘显、刘綎等十人附于全书最后,只有简略传记,而无注断,可能是黄道周死后,由周亮辅所增补。另外此本增补了二十幅木刻人物画,其中十八幅有画题,二幅缺画题。
  《广名将传》的军事思想主要寓于名将们的言行之中,而黄道周的赞断除了评论名将们的事功之外,也有对古代军事思想的概括和发挥,如在战争观方面,认为〃兵者凶器,战者逆德〃(《范蠡》),主张〃修德用武〃(《太公》);在战略战术方面,认为〃剽轻难制,坚壁守之,以挫其气〃(《周亚夫》),主张〃出其不意〃(《李牧》);在治军方面,主张〃法令为先〃(《孙武》),〃既严且锐〃(《周亚夫》),〃再加恩驭〃(《田穰苴》),〃妄谏者死,善谏者容〃等等。同时也需指出,黄道周赞断中也夹杂有天命论思想,如〃勾践犯之,故遭天责〃(《范蠡》),〃迷道自刭,天意难量〃(《李广》)等。
  《广名将传》是明代辑评历代名将传略的兵书,它寓理于史,把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起来,扩大了读者面;黄道周的韵文断赞,对各名将一生军事实践及用兵之法,进行了高度概括,言简意赅,而且便于诵习,后人甚至把它单独析出,独立成册,收入《武学丛抄》之中。因此,本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就连清王朝也允许这位反清人士著的兵书刻印,以供武人学习。本书除了有崇祯刻本、本立堂刻本、清道光耆英刻本等单行本行世外,还被收入《海山仙馆》等丛书中。


  第十三章综合类

  第一节概述

  所谓综合类兵书,是指内容包括军事领域多个门类知识的兵书。这类兵书,由于涉及到两类或两类以上的知识内容,分到哪一类都不合适,所以不能按内容属性来区分,只能按形式特征进行区分;又因为它的内容带有综合性,所以我们称它为综合性兵书。
  唐李荃编纂的《太白阴经》是现存较早的综合性兵书。他在进书表中自称:〃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括囊无遗,秋毫必录。〃继之有宋许洞的《虎钤经》,〃上采孙子、李筌之要,明演其术;下撮天时人事之变,备举其占。〃凡〃有补于军中者,莫不具载。〃(《虎钤经·自序》)编纂大型综合性兵书始于《武经总要》,全书四十卷(一作四十三卷),比前两书内容更加丰富。继之有明王明鹤的《登坛必究》,全书共分七十二类,约一百万字,附图五百六十余幅。历史上部头最大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是明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全书二百四十卷,约二百余万字,附图七百三十余幅,几乎囊括了明以前军事上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综合性兵书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篇幅长,部头大,可以视为古代军事百科全书。但由于它采取兼收并蓄的编纂原则,所以有的显得过于庞杂,尤其是一些糟粕内容记述过细。

  第二节太白阴经

  《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李筌撰。李筌,号少室山达观子,《唐书》无传,里籍不详。大约生活在唐肃宗、代宗年间。唐乾元二年(759年)《进太白阴经表》称〃正议大夫持节幽州军州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使上柱国臣李筌上表〃,唐永泰四年(即大历三年,768年)《序》署名〃河东节度使都虞侯臣李筌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集仙传》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著《太白阴经》。又《神仙感遇传》曰: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符》(注:符当经之误)十卷,入山访道,不知所终。〃据《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等书目记载,李筌还著有《孙子注二卷》、《青囊括一卷》、《阃外春秋十卷》、《通幽鬼诀二卷》、《军旅指归三卷》、《彭门玉帐歌三卷》等兵书。
  《大白阴经》本来是一部〃记行师用兵之事〃的兵书,但困李筌以阴阳数术之说,以为〃太白主兵,为大将军;阴主杀伐〃(《进太白阴经表》),故取名为《太白阴经》,给这部兵书蒙上了一层神密色彩。后人又编造出所谓〃李筌常游名山探奇术,于嵩山虎口岩石壁中得《黄帝阴符经》,遇骊山老姥,指明秘要,洞究深微,撰为兵书,名曰《太白阴经》〃(《进太白阴经表》注)的神话。加之书的后半部分辑录了大量医卜星相、奇门遁甲之类的内容,使这部兵书进一步神密化。揭去它身上的迷彩,就会发现它是一部较全面反映唐以前军事知识的综合性兵书。
  《太白阴经》始藏诸名山石室,后献给唐朝廷,〃进入内府,不传于世,瑞南宋公先世有传而得之,以辅明廓清海宇,是书之功也。以后子孙,慎勿妄传。〃(史氏珍藏尾跋,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因此,此书明以前只有抄本传世。由于传抄者随意删削合并,遂出现六卷本、八卷本和十卷本等不同卷数的本子。考《进太白阴经表》、《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均称为十卷,说明此书全帙应为十卷。
  《太白阴经》是李筌花十年心血写成的兵书,搜罗广泛,内容丰富。他在《进太白阴经表》中说:〃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括囊无遗,秋毫必录。其阴阳天道,风云向背,虽远人事,亦存而不忘。小及锥刀,大至城堡,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乎三军,辕门有之,虽桴鼓之吏,厮养之卒,亦可为万人之将。言无文饰,理探玄微,十载修成。〃全书十卷共一百篇,具体篇目如下:
  卷一人谋上:天无阴阳、地无险阻、人无勇怯、主有道德、国有富强、贤有遇时、将有智谋、术有阴谋、数有探心、政有诛强。
  卷二人谋下:善师、贵和、庙胜、沉谋、子卒、选士、励士、刑赏、地势、兵形、作战、攻守、行人、鉴才。
  卷三杂议:授钺、部署、将军、阵将、队将、马将、鉴人、相马、誓众军令、关塞四夷。
  卷四战具:攻城具、守城具、水攻具、火攻具、济水具、水战具、器械、军装。
  卷五预备:筑城、凿濠、驽台、烽烽台、马铺土河、游奕地听、报平安、严警鼓角、定铺、夜号更刻、乡导、井泉、迷途、搜山烧草、前茅后殿、衅鼓、屯田、人粮马料、军资、宴设音乐。
  卷六阵图:风后握奇垒图、风后握奇外垒、太白营图、偃月营图、阴阳队图、教旗图、草教图、教驽图、合而为一阵图、离而为八阵图。
  卷七捷书、药方:禡牙文(一)、禡牙文(二)、祭蚩尤文、祭山大川文、祭风伯雨师文、祭毗沙门天王文、露布、治人药方、治马药方。
  卷八杂占:占日、占月、占五星、占流星、占客星、占妖星、占云气、分野占、风角、五音占风、鸟情占。
  卷九遁甲。
  卷十杂式:元女式、察情胜败、主客向背、推神煞门户、龟卜、山冈营垒、山形冈陇。
  《太白阴经》是在比较充分地研究前人军事论著的基础上写成的。其写作方法一般采用先以〃经曰〃引出一段前人的论兵言论,接着征引古代战例,将帅事迹,或古代兵法,加以阐述,最后亮出自己的结论。他继承了前代的优秀军事思想成果,介绍了古代许多军事知识,诸如军仪典礼、攻防战具、侦察通讯、行营警备、粮草行装、战场建设、战阵队形,以及古代军中祭祀占卜活动等都有较详细介绍。其中比较有价值的是前五卷;后五卷多为非科学的内容。
  前五卷中最有价值的是重视人事的唯物主义思想。李筌认为阴阳不能决定胜败、存亡、祸福、善恶,〃凡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索之不得、指虚无之状,不可以决胜负,不可以制死生。〃(《天无阴阳》)阴阳对人是无情谊的,只有依靠人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任贤使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赏劳,不禳祀而得福。〃(《天无阴阳》)李筌又认为地利虽是用兵的辅助条件,但就象天时不能依靠一样,地利也不能依靠。地无险阻,全在将帅会不会利用。指出:〃天时不能祐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地无险阻》)
  李筌还认为人的勇怯不是天生的,也与生长的地方无关,而全在于培养锻炼和使用是否得当,〃勇怯在谋,强弱在势。谋能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勇怯在乎法,成败在乎智。怯人使之以刑则勇;勇人使之以赏则死。〃(《人无勇怯》)刑赏能使怯者变勇,使勇者变得不怕死。总之,胜败存亡决定于人谋。人谋的最高标准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他认为〃善师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善师》)主张以仁义道德为本,〃有道之主能以德服人,有仁之主能以义和人〃(《贵和》)。崇尚智谋,认为自古以来没有不用智谋而成王业的。所谓不战而胜,就是用阴谋颠覆敌国。重视选贤任能,不仅要求把国内的各种专门人才收揽起来,而且敌国的人才也要求注意收买。主张赏罚公正,要求〃赏无私功、罚无私罪。〃(《刑赏篇》),重赏有功以励全军,重罚有罪以儆部众。要求将帅关心爱护士卒,与其共安危,同患难,以取得士卒的拥护,听从命令、拼死作战。在军事上重视庙算,乘敌之隙,攻其无备,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见利而进、无利而止等。他还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军屯垦田,以使国家富强,军队强大。
  《太白阴经》是唐代重要兵书,它辑录保存了古代许多军事资料,尤其是在唐朝佛教盛行的情况下,他扛起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大旗,是难能可贵的。它还保存了唐代有关山川道里,关塞四夷等资料,具有一定的军事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太白阴经》问世之后,受到后人的重视。有的在书中大量引用此书的内容,如唐杜佑《通典》就引用颇多;有的给予较高的评价,如清代学者钱曾说:〃此书详整有法,篇次精允,军家之要典也。〃(《读书敏求记》)当然,它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它一方面重人事、舍鬼神,强调〃敌情不可求之于星辰,不可求之于神鬼,不可求之于卜筮〃(《行人篇》)一方面又辑录了大量阴阳占卜之类的内容,这些内容虽然是古代军中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毕竟是非科学的;在一些篇章中,如《鉴人篇》等杂有许多唯心主义的糟粕。我们阅读该书时应该注意鉴别和批判。
  《太白阴经》始以抄本流传,现存最早的抄本是明汲古阁抄本,清代又有多种抄本,如清初抄本、清内府抄本、平津馆影宋抄本等。清嘉庆以后,被《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半亩园丛书》等多种丛书收录,刊印行世。以上均为十卷本,另外还有《四库全书》八卷本存世。

  第三节虎钤经

  宋许洞撰。许洞,字洞天,苏州吴县人,生于开宝九年(976年)前后,卒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前后,是北宋早年的一位战略学家,擅长武术,精通军事理论。他自幼喜欢弓矢击刺等武艺,刻苦读书,尤精《左传》。咸平三年(1000年)中进士,任雄武军(今甘肃天水县)推官。不久,因得罪上司,又加上自己在经济上有失检点,被罢归乡里,开始潜心研究军事理论,于咸平四年辛丑(1001年)创意作《虎钤经》,至景德元年甲辰(1004年)历四年而成书。第二年上书献《虎钤经》,应洞识韬略运筹决胜科。由于王朝内部斗争的牵连,未被重用,只当了个均州(今湖北均县)参军。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献《三盛礼赋》,召试中书,改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主簿。
  许洞其人其书,以往史籍均有误传误载,须加以澄清。最明显的错误是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唐荆川《武编》和何良臣《阵纪》在摘引《虎钤经》时,指称许洞为元人。清代人已指出其错误,但把原因归之于〃未得完书读之,不见其表〃(清伍崇曜《虎钤经·跋》)却不妥,实际是失之考证,因为许洞在《宋史》中有传,北宋元丰时的《吴郡图经续记》和南宋绍定时的《吴郡志》都有确凿记载。关于《虎钤经》的写作时间,许洞在自序中本来讲得很清楚,〃创意于辛丑之初,成文于甲辰之末,共书二百一十篇,分为二十卷,其年书就于吴郡凤皇里。〃(见明刻、明抄本《虎钤经》)辛丑是咸平四年(1001年),甲辰是景德元年(1004年),共用四年写成此书。但是,清曾钊嘉庆十八年(1813年)校订本,将〃辛丑〃误为〃辛酉〃,并在跋文中说:〃考辛酉为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迄甲辰真宗改元景德(1004年),盖历三十八年所而书成。〃曾钊不仅将〃丑〃误为〃酉〃。而且计算也是错误的,从961年至1004年是四十四年而不是三十八年。《宋史》明载:许洞〃卒年四十二〃,不可能用四十四年或三十八年写成一本书,曾钊之说不辨自明。然而清刻、清抄本大多袭用曾钊校订本,流传甚广。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坚持〃积四年成书〃的正确说法。但是,胡玉缙《提要补正》却以曾钊题跋的错话否定《提要》中的正确结论,说〃《提要》'四年'句大误〃,给《虎钤经》成书时间造成了更大混乱。
  《虎钤经》共二十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