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马未都说收藏-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图案的画。这就是珐琅彩瓷在雍正一朝的一个本质上的转变。

稍稍做一下对比。雍正珐琅彩的素胎非常白,因为瓷器表面要有大量留白,所以对瓷的白度要求非常高。康熙珐琅彩的素胎不是很白,因为它全部被彩料盖上,白不白对它不重要。雍正六年国产的珐琅料试制成功,而且颜色比进口的还丰富,所以他有机会提高这个珐琅彩的质量。还有一点,就是雍正珐琅彩开创了诗书画的先河,一直影响到乾隆。康熙的珐琅彩上面不写字,也不画小印章,画面是图案型的,不是主题型的。

到了雍正一朝,珐琅彩底款就由〃康熙御制〃改为了〃雍正年制〃,但也有少量的写〃雍正御制〃的款,表明皇上对珐琅彩的监控力在减弱。康熙全部是御制。雍正有御制,有年制。到了乾隆时期御制的就非常地罕见了。

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它是色地和白地共存,一半一半。到了乾隆时期,基本上乾隆就抛弃了色地的珐琅彩,以白地为主了。此时乾隆已经感觉到了白瓷画珐琅带的乐趣。他在诗书画的风格之下又加入西洋色彩。比如珐琅彩上画西洋人,从内容到技法追求洋味。在这点上,他跟他爷爷有共通的地方。但是,中国工匠画外国人的脸,有点不熟,所以乾隆时期宫廷画师画的洋人,不是那么准确。那人有点中不中西不西,或者说,一个中国人的脸着西方人的头发,就是因为工匠不熟悉。乾隆皇帝的喜好,跟他爹雍正有很多不同。他不是很雅,而是比较好大喜功,喜欢繁缛风格。在乾隆的影响下,珐琅彩也变得趋向于繁缛富丽。

【杏林春燕】

有一个著名的珐琅彩碗,画的是杏林春燕,非常漂亮。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当时的成交价是一亿五千多万港币。一个小碗,值这么多钱。

这个碗1986年的时候曾经在香港拍卖过一次,当时的成交价是110万,被一个收藏家买去了。当时另外一个收藏家,也想买这个碗,就跟他商讨,就说;〃您看,这碗我能买吗?〃

他自己心里还说〃我还想买呢。你要买,咱不多一个对手吗?〃他就说:〃这碗不能买。为什么不能买呢?是因为碗中有一条不易察觉的划痕。〃收藏家非常讲究收藏的完美,尤其像珐琅彩这样的重器,任何一点瑕疵可能都对它经济上有所影响。那么,那个收藏家就放弃了,这个收藏家就以110万买到了这个碗。在1986年的时候,110万也是非常大的数字了。在他们家一搁21年。

2007年,他把这个碗拿出来拍卖,他没在会场。我觉得,在会场对他是一个刺激,不管这个碗卖得高低对他都是个刺激。你想想,当年他花重金买了这样一个碗,在家里搁了21年,有深厚的感情,看着别人把它买走。所以在会场上,很多人在竞争这个碗。很快,价格扶摇直上卖了1亿5千多万。卖完以后,15分钟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他说:〃马先生,我请你吃饭。〃他不在会场,他清楚地知道这个结局。然后我们就一块儿吃的中午饭,聊天就说对这个碗的感受。他说:〃我老了,〃他已经80多岁了,他说:〃我老了,我也拥有了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这个碗一直在我们家搁了20多年,我觉得,它应该有一个新的归宿。〃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

你拥有的乐趣是你个人的;社会拥有的乐趣是社会的。那么,可能这个社会中某一个人又有机会拥有它,那么是他个人的乐趣。我觉得,文物尤其重要的文物早晚有一天它都会进入博物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是我们民族的乐趣,或者说,全世界的乐趣。我们今天能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能够看到我们如此辉煌的文化,那是我们先人给我们创造的。

【上海捡漏儿】

收藏当中非常不易碰到珐琅彩,我历史上碰到过。上海一家拍卖行寄给我一本图录,上面有一对珐琅彩小盘。我看到图录的时候就愣了,上面写的是粉彩,可我一看就是珐琅彩,因为底下写着〃雍正年制〃,四字方章款,粉彩是不写这种款的。我就为此专门飞到上海,拍卖会上也非常紧张。我看着还来了很多明白的买家,我想可能有一场恶战。结果,几乎没有人争,就争了一手,就举了一下牌,就买到了,非常便宜。

【珐琅彩的特点】

珐琅彩的第一个特点是数量稀少。一般地来说,世界上仅存400多件,其实远不止这些。第二,少有完全相同图案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的时候,都由画师自行选择画稿,因此每件珐琅彩的画稿都不同,少有重复。第三,珐琅彩的这个图案都是经典图案,他不去做试验。很简单,就是你比如,你买一块料子去做衣服。你一旦买了一块好料子去做衣服的时候,式样反而简单化,标准化,也是这个道理。天津博物馆藏的一件珐琅彩雉鸡芙蓉玉壶春瓶,这种雉鸡芙蓉就是中国传统图案中最为标准的。我们在其他彩瓷,在斗彩、在粉彩、五彩都没有看见过。第四,是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在传世的珐琅彩,所有的作品中没有看到署古月轩三个字的瓷器。古月轩至今没有被破译。可是有一点,学术界对〃古月轩〃是不予承认的。

由于珐琅彩在清朝没有进入民间,为皇家独享。那么,粉彩从普及的意义上讲,它大大地超过了珐琅彩。下一讲就讲粉彩。

22 疏影暗香 繁花似锦

--粉彩

这一讲我们讲陶瓷的最后一个主要品种粉彩。

【昂贵的台灯】

先讲一个雍正的八桃粉彩橄榄瓶的故事,这只瓶子原来在美国驻以色列大使的家当台灯,一当就几十年。美国大使获得这个瓶子的时候,他自己改装的台灯,当时他试图在这个瓶子底下打一个眼好穿过电线。但是中国有一句话叫〃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他钻不了这个眼,所以他就把这个电线一直耷拉在瓶子的旁边。这样他一共使了几十年。大使去世后,他们家的遗产拍卖。然后,苏富比的专家就去了他们家。去了他们家以后,看了他所有的财产以后,忽然发现了这个台灯,然后就问他们:〃这个台灯可以卖吗?〃他们家人说:〃这台灯也值钱吗?〃苏富比专家就跟他们说:〃这个台灯非常值钱。我们可以试一试。〃然后,就把这台灯上的灯头、灯罩就卸掉了,从里头倒出了半瓶子沙子。他怕它碰翻了,它里头灌满了沙子。然后里头还抽出一张1969年的报纸,可见灌沙子的时候大约是在1969年。

2002年,这个瓶子在香港拍卖,当时的成交价是4150万元港币,在当年曾刷新了清代瓷器第一高价的记录。它被国内一个企业家买了以后,后来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了。我们去上海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可以看到这只瓶子。

那么,这样一只瓶子为什么有如此之高的价格呢?它主要是这个品种所决定的。这只瓶子在全世界范围内就这一只。它所画的这个桃,真的比仙桃还美。这就是粉彩的表现力。在所有的彩瓷中,粉彩的表现力为第一。清代中期以后,由于生活的富足,大家对寿命开始关心。那么,我们都知道,今天过生日的时候都会送两个寿桃。这个桃就代表了长寿。雍正时期,画桃题材的瓷器,不管它是盘子还是瓶子,它都画八个桃。到了乾隆时期,就画九个桃。所以在这个古玩界有一句话叫〃雍八乾九〃,说的就是这种瓷器。

【粉彩诞生】

粉彩它实际上是一个模仿珐琅彩的一个品种。珐琅彩由于是外来的釉料,材料的成本非常高,工匠要求得非常严格,所以它不适合普及。康熙晚期,景德镇的工匠利用粉彩的特性就追求珐琅彩的效果,让它在民间普及起来。到了雍正、乾隆,风靡大江南北。《陶雅》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彩硬,雍正彩软。软彩者,粉彩也。彩之有粉者,红为淡红,绿为淡绿,故曰软彩也。〃它说得很清楚,把彩里添进了粉,使它的红变成了淡红,有了过渡;使它的绿变成淡绿,也有了过渡。这就是粉彩的一个功效。那么,他实际是在五彩的颜料里加了一种叫玻璃白的物质,使它的彩呈现了过渡的颜色。

康熙晚期,五彩就开始衰退,粉彩就开始诞生。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必须了解一下历史背景。康熙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明显地复苏。它从明代晚期的那个贫穷战乱的时刻,已经恢复到一个比较安定富足的时刻。人们的生活趋于安定,主观上需求一种温和的生活状态。

比如我们今天,我们今天的人的心态跟二十多年前,跟三十年前的心态就有所不同。我们今天人的生活心态相对来说都比较温和。典型的社会特征就是,你在街上看到打架的就少了。当他生活比较富足的时候,他的心态就趋于一种温和。而这咱温和,被艺术捕捉到的时候,它也要表现一种艺术上温和。就是为什么硬彩向软彩转化的一个根本原因。

粉彩是一个最后诞生的主要品种,它是异军突起。它一旦出现就成了青花的一个主要对手。我们说过,青花诞生几百年来,青花没有遇到过一个真正的对手。颜色釉五彩、斗彩,这些都构不成对它的市场占有的威胁。只有粉彩出现的时候对青花几百年以来形成的这个市场发起了一个挑战。

【气死官窑】

粉彩与珐琅彩不同。珐琅彩我们知道是皇家独有的一种艺术,而粉彩是官民共享。这一点非常地重要。我年轻时看到一个雍正的粉彩碗,当时我以为就是官窑,非常精美。我翻过身一看,底部没款。没款,我心里就不踏实。当时认为必须写上〃大清雍正年制〃、〃大清乾隆年制〃,这个粉彩才有价值。但是有个老师傅告诉我一句,我就到今天都记得牢牢的,他说这叫〃气死官窑〃。就是说它的质量达到了官窑的水准,虽然没有官窑的款识,但是它比官窑还精美,行话说叫〃气死官窑〃。

当时,他这么一劝我,我就把这个碗买了。很长的时间,这个碗都拿在我手里。我就没事拿出来去琢磨它,后来慢慢发现了粉彩的一个真谛。一开始我们对彩瓷的判断是非常困难的,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四种彩瓷,你让一个外行人去分辨,他很难分辨。但是,当你长时间拥有一件粉彩彩瓷的时候,你就可以体会它那细微的变化。它所有的变化都在颜色的过渡上,在它仿自然界的这种颜色的过渡上,这是粉彩最重要的表现力。我当时买到这个碗的时候,我回来就自个儿给自个儿解释:因为没有官窑款,它价钱便宜很多。当时买的时候没有多少钱,我印象中就几十块钱。那当时,如果买一件官窑怎么也得几百块钱,十倍的价格。

那我回来就有这样的感受,我觉得我们有时候不需要太过分地注重这个名分。我们今天在社会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去争一个名分。比如,你在学校评职称,你是教授还是副教授。我觉得对你一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肯定是你的学问。你掌握多少学问对你的一生是最重要的,至于这个名分,有时候不是显得那么重要。那么,我们看到这个瓷器的时候,我就想,那个〃大清雍正年制〃无非就是一个名分而已。

【雍正减压之道】

康熙粉彩数量极少,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少量盘子,说明粉彩是在康熙最晚期才创烧成功的。到了雍正,粉彩就迅速地成熟起来。原因是雍正皇帝非常喜欢这个粉彩。雍正继位后压力极大。我们讲过,他一开始就进行大刀阔斧的吏治。他自己不出游、不狩猎,不离开北京。为什么呢?内心的压力太大。那么,他当时把很多内心的压力就通过瓷器来减压。比如雍正时期,非常著名的瓷器里有这样的图案,叫〃长治久安〃,画九个鹌鹑,画一些花卉,叫〃长治久安〃,表明了一个统治者内心的一个愿望。

雍正的继位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我们都很清楚。他曾经一段认为自己没有可能继承皇位。他当雍亲王的时候,在圆明园的居所里挂着《十二美人图》,落款破尘居士,觉得自己看破红尘了。钤有破尘居士印的还有一组耕织图,把自己扮成老农,在那儿犁地、播种、收割,想象自己是一个平民百姓。

所以你通过这样的事情可以了解到雍正的一个内心世界。他当上这个皇帝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雍正的这个十二美人图一直挂在圆明园,挂在雍正的寓所。他一直看着这个美人,非常漂亮。上面有古董、有家具。这是什么呢?这也是他的心灵鸡汤。我们今天有时候心里不愉快的时候,听听课、看看书觉得是一碗心灵鸡汤。作为一国之君,他有时候也需要这一碗心灵鸡汤。只不过他那鸡汤比咱的鸡汤贵点而已。后来,我们查到档案:〃雍正十年八月二十二日,司库常保,持出由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拆下美人绢画十二张。〃这非常清楚,雍正继位十年以后,这十二张画就被从他的寓所中拆下来,收入库中。解放以后偶然才被发现。那么从这段记载上可以表明这十二个人不是雍正的妃子,他说的拆下美人绢画,说得非常草率清代宫廷中有很多禁忌。如果这些人都是嫔妃,不可以这样记载,随便说美人画,这是不可以的。每个人都有她的固定称谓。

雍正时期典型的美人图,脸都画成鹅蛋圆,俗称〃鹅蛋脸〃,非常漂亮。乾隆也画美人图,乾隆早期的美人图跟雍正时期的美人图差异不是很大,但是你从细微的地方,比如,脸上的施粉、衣服上的皱褶以及细部的描写,还可以区分它的一个演变过程。我们知道,文物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很少有突变的过程,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我们如果能很熟悉它这个渐变过程,就可以准确地区分出,它是乾隆还是雍正。我为什么有时候看一眼马上就清楚呢?只是我知道它的细微的地方的一个变化。所以我们如果想在鉴定上有所建树,观察细节比观察总体还要重要。

【喜欢热闹的乾隆】

从粉彩上可以看到,雍正和乾隆两个皇帝的审美取向。雍正的审美取向是舒朗、淡雅,他很希望瓷器不要表现得过于强烈。乾隆皇帝的取向是富丽、繁缛,江山全是他的,他希望热闹。《红楼梦》里,贾母非常喜欢热闹,一到过寿日,喜庆的时候,喜欢招很多人来,它就是一个统治者的心态。当他在这个地位上站稳的时候,他一定喜欢热闹。乾隆时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粉彩瓷器,很有意思,叫〃百花不露地〃,也叫〃万花不露地〃。只有到了乾隆,才会出现这么热闹的瓷器。雍正的时期也出现过〃百花不露地〃,但是它只是在一个白碗或者在一个瓶子上拦腰缠上一圈,并没有满满地铺满。只有乾隆在瓷器上没有露出半点地方,没有让你看到一点露白的地方。这种极为特殊的瓷器只有乾隆一朝盛行,因为成本非常高。过了乾隆时期就急剧衰退,晚清出现了大量的仿品。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这时国家的积累已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程度,社会繁荣富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强盛。社会一旦富足,人的审美意识就增加。你贫穷的时候,你是很难顾及审美的。人们对审美的第一次增加,首先对色彩感兴趣。你的审美的过程如果发生质的进步,首先对颜色感兴趣。所以,在设计学当中,颜色是第一强调的要素。乾隆也知道当时整个社会的一个心态,所以乾隆时期的瓷器,即使不是粉彩也显得非常热烈。

大家不要认为审美是天生就有的。我讲过,审美一定是后天学的。创造美有可能是天生的,比如有的人嗓音天赋非常好,没有经过任何正规训练,他就可以唱出非常优美的歌。但是你能听懂优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