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裂明-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强省对地方的控制,这对于牢牢控制地方还是有着十分巨大的好处,因此设置这个防御使也是值得一试。

另外一点就是易飞也是将省长(巡抚)这个职务实体化。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煞费苦心地在省一级搞分权制衡,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指挥使三个职务,把行政、检察和军权分开,指望这三者能互相牵制,减轻贪污腐化。

这套系统的效果不好说,毕竟是几百年前的事,谁都没有切身体会,但无疑不符合中央集权的思路。明初设立巡抚本来是用做地方巡查的,渐渐地演变成了集全省大权于一身的省长,完全控制了下面的三使。既然按察使不可能监督巡抚,中央就干脆再设立一个巡按来监督巡抚这个原本的监督官。

这也是拜牛金星的所赐,这个人的另外一项改革就是把明朝乱七八糟的巡抚制度实体化,每省只设立一个巡抚,理清权责。牛金星准备好了制度和典章没多久,李自成就被击败退出了北京,满清进北京之后,发现大顺的这套行政制度明显比明朝的合理,就抓过来自己用了,按照牛金星的设想,在全国完成了巡抚实体化和规范化。

易飞的这个提议也是立即得到了群臣的支持,谁也不想自己当官时掣肘太多。而易飞的考虑则是,已经在各地实行了镇抚制,官员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也不需要太多重叠于一块的部门,那样只会增加混乱和推卸、扯皮的机会。而且职权和管辖范围一定明确,再想扯皮代价就高了。

不过,大顺和满清的巡抚实体化目的都是为了加强集权,从根本上确立巡抚掌握一省的行政、司法、立法全权。但在易飞的设想中,巡抚是只拥有行政权的省长,更像是朱元璋构想的布政使。因为九部的建立,各地也是会建立各种微型的九部,巡抚只是负责协调各部的运作,无法再深入的进行干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权利过大产生腐败的机会,但是至于效果如何,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毕竟在山西实行的这种制度已经体现出了其先进性,但是山西毕竟只是一隅,易飞亲自看管之下,若是再出现大规模的腐败,那也是太过于难堪了。这种经验在全国效果如何,就看日后的了。

在易飞心目中,是想建立一个以法制国的国家。但是他也是明白对于如今的大中来说言,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梦罢了。毕竟就算在科技、文化发展到后世那种几乎是瞬息便可通达全国的地步,以法制国也是存在着各种的问题,这个口号基本上也是停留在口号之上,更不用说这个完全靠官员道德自律的封建王朝时代了。

内阁的权利进一步的加大,对于国事易飞也是直接下放了绝大多数的权力,除非天灾人祸,以及外敌入侵等特大事件,一般的事务都是可以由内阁自行定夺。而且就算皇帝发话推翻内阁的处理方案,内阁也是可以要求皇帝给出理由。若是皇帝拿不出来,则不得再行干预内阁的提案。当然在易飞统治的时代,内阁是不会有这个胆子与皇帝叫板的,但是却不妨碍易飞先将规矩定下来。

而为了让内阁可以有对抗皇帝的能力,易飞也是下旨,大中不因言获罪。但是这个因言获罪与大明又不太一样,倒有些象大唐时期李世民,仗义直言不附带个人利益者,则质疑皇帝也不为罪。但是若是再出现大明时期类似于‘国不与民争利’这种混蛋逻辑,大中的鬼首刀还是会直接砍将下来。

对于政权的改建,不是一踯而就的,更是需要在不断的施政中慢慢总结经验教训。因此,易飞制定的也是大方面的改造,而下放至地方之时,却是大多沿袭于大明。只是省府之间多加了一个防御使,而县、甲之间,则是多出一个亭,以方便朝廷更好的控制地方,避免大明末年豪强遍地,中央暗弱的局面。

在易飞看来,自大‘送’王朝以来,宋、明二朝也是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控制武人的办法,因此武人乱政的可能性已经不太大了。既然武人乱政的可能性不大,那只要中央统治依旧有力,那么就算只是以效率低的令人发指的封建王朝对上西方,也可以做到压倒性的优势。

而稳步推行教育,让越来越多的百姓明白事理,不再愚昧,也是可以让越来越多的政府硬伤暴露出来。易飞如今还三十不到,他觉得自己也是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对国家进行引导,将在时间的推移下慢慢暴露出来的问题一一解决,能给子孙后代少留一些麻烦,哪怕只是一成的麻烦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保持着这种半封建半近代的国家制度,大中朝就不会输于这个时代的任何一个国家。而最重要的便是开放,只有越了解西方国家,才能够形成足够大的优势。只要大中朝不做海禁这种自废武功的蠢事,那大中朝未来两三百年就不会落后于人。当然,自己的基础打的越牢固,未来的大中朝就会越辉煌。如今,天下已经基本平定,只剩下局促于湖广、四川一带的李自成部与张献忠部,嗯,也许还要加上一个云南的沐王,刚刚收到的消息,一听到大明已经灭亡,自己登基,原本还算顺服的云南沐王也是立即举起了反旗。不过,凭借这些偏居西南的地方割据武装,根本无法撼动自己。易飞的目光并没有在西南停留多久,而是将目光再次投向大海。

第512章出兵

盘踞湖广的李自成也是在武昌祭天,自立为皇帝,国号为‘顺’。几乎是同一时间,不甘屈居于李自成之下的张献忠也是在四川成都祭天,自立为皇帝,国号为‘西’。而投靠易飞却是被拒之门外的左良玉,却是不敢在距离江西一步之遥的地方称帝,只是偏安于蔚州,黄济一带。夹在李自成与易飞中间的左良玉,每日都是度日如年,绝望的等待着最后末日的到来。

天武元年正月间,台湾战事告一段落。

出乎易飞意料的是,来犯的居然不是荷兰人,反而是西班牙人。不过,西班牙人显然是错估了形势,也小看了镇西军。到来不过是由两艘巡洋舰,外加十数艘小上一些的军舰,以及相同数量的武装商船。

这支舰队若是单独对上郑芝龙,虽然不一定能够击败主场之利的郑芝龙,但是想走却不是郑芝龙能够拦截住的。尤其是两艘如同小山一般的巡洋舰,简直就是两艘水上霸王,高大而坚固的船体,再加上数门三十六磅炮,再加上百十门大小不一的火炮,足以在郑芝龙的舰队中间生生撕出一条归路。甚至对上郑芝龙小一号的武装商船,单单用撞击就能将之撞沉于大海。

经过这么多年的打交道,郑芝龙有几斤几两,西方人也是知之甚详。因此荷兰人的舰队刚一败退,收到风声的西班牙人就闻风而动。如今的西班牙人已经不再是数十年前海上无敌的霸主了,他的地位也是受到英国海盗的强力挑战。因此,虽然距离台湾很近,但是西班牙人还是很克制的没有对台湾上弱小的荷兰发动攻击。

但是大明从来不以水师称强,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霸主地位,西班牙人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多拿下一块殖民地,开辟新的财源地用以挽救国内快要崩溃的财政。

他们时机看的很准,但是却是看错了对象,不象历史上郑成功找上门痛揍西班牙人一顿。这次大明的力量显然也是远高于西班牙的预料,出战的的确只是郑芝龙的数百艘大大小小的战舰,但是就算如此,倾巢而出的郑芝龙也是已经不是西班牙能够抵抗的了的。

他们想要撤退之时,却是忘记了这是谁的主场。不等他们有序的撤退,挂着红色旗帜的战舰就突然密密麻麻的出现在他们后方。中国远洋舰队第一次亮相于海洋,也是打下一个开门红,虽然火炮的口径比不上西班牙人,但是却是胜在火炮众多,而且战舰数量也是远多于西班牙人。

一番算不上多激烈的战斗,因为西班牙人能够还击的火炮根本不到中国舰队的零头。论起大般数量,中国舰队远多于其,论起火炮数量也是远超过之。在无数的链弹将西班牙人的巡洋舰桅杆打断后,西班牙人也是失去了逃走的希望。一番短促而又激烈的肉搏战后,西班牙的舰队也是全军覆没,连其指挥官也是当了俘虏。

但是不同于对待荷兰人那般收受俘虏,对在马尼拉数次进行屠华的西班牙人,镇西军也是选择一个俘虏也不留,全部扔下海去喂鱼,对于一个准将级俘虏也是毫不在意。俘虏的中小型军舰,镇西军根本不在乎,在将上面火炮收集一空后,便是将之改造成武装商船。

而两艘巡洋舰,一艘受损最为严重,千疮百孔的已经没有了回收价值,当场被凿沉。另一艘受损并不严重的则被一艘战舰拉运着回归船厂,交给匠工们研究,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般的巡洋舰也是会陆续出现在大海之上。

这场战争利益最大的自然是郑芝龙,击败了西班牙人这支不大不小的舰队后,就算苦主荷兰人也是停止了报复行动。数月下来,巴伐利亚也是完全没有了动静,而西班牙人在马尼拉的力量也是因为受损严重,而不得不全力收缩,以防英国人或者荷兰人的突袭,更加不可能会有任何的报复行动前来。

而往返日本的西方人也是完全低下了头,忍受着郑芝龙雁过拔毛的盘剥,所有过往日本航线的西方船只在离开之后,无不大骂这个贪婪而又邪恶的家伙,更是咬牙切齿的诅咒这个恶魔早日回到他应该去的地狱之中。

但是骂人根本无法奈何正春风得意的郑芝龙,而更让他欢喜的是,他的长子森在这次大战中也是很是出了一番风头。在火炮隆隆声中,这个长子竟然用出了战舰冲锋的阵势,这种完全不应该出现在海战中,完全是陆战中的骑兵冲锋一般的打法。却是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果,当全速前进的郑森和他所率领的数十艘战舰突入西班牙战舰之间时,这场海战已经是完全没了悬念。

不占据优势兵力,更是被郑森完全将他们之间的配合打乱之下,西班牙人也是完全落入各自为战。虽然事后,郑森的舰队也是被击沉了数艘,而且所有战舰无不带伤,但是论起此战的功劳,郑森也是绝对是拨了头筹!

荷兰人虽然吃了一个大亏,但是他们却是不敢倾巢而来向镇西军报复。要说首要大敌,自然是非英国人莫属。荷兰人对英国人的痛恨值,那绝对是最高级别的,没有之一。目前的欧洲,其实是非常混乱的,英国人和西班牙人打仗,荷兰人和西班牙人打仗,英国人和荷兰人也打仗。在海洋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海盗舰队,只要非本国的商船,统统在抢掠的目标范围之内。

荷兰人的敌人,有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意大利人等。感觉整个欧洲,只有德国和法国是支持荷兰的。现在,虽然荷兰人又多了一个对手,中国舰队。但是在中国舰队的家门口,尤其是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国家,荷兰人还是不敢完全激怒这个已经基本统一的国度。万一让这个苏醒之中的东方龙将目光完全锁定在自己身上,那就算荷兰人再向远东投入十倍的力量也是无用,以对方那简直是取之不尽的各类资源与人口来说,只要真的铁了心跟荷兰人战斗到底,那他们也只有灰溜溜的离开亚洲一途而已。

而刚刚经历过磨砺的中国舰队,也远还未达到远洋出战的能力。虽然自保有余,但是想要进攻,就不是这些只是经过短时间训练的海军能够做的到的。因此,一战过后,双方也是极为默契的平静了下来,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而遥远的北京,易飞却是在安静的坐于龙椅之上,看着忙碌着准备出征物资以及兵力的国防部一众官员。从出征命令下发至如今,已经快要一个月了,但是却依旧没有能完成各项准备。似乎新朝也是开始陷入官僚主义的泥潭之中了。

但是易飞却是耐起了性子,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时随地东跑西颠的一军统帅了。用群臣们的话来说,皇帝身为一国之主,当坐镇中枢以安天下士民之心,轻易不得出离京城。但是易飞却是不得不出征,因为这次征讨的对象是国家最后几个反对者,虽然他们的力量易飞完全看不上,但是如何处置他们,易飞却是早已经有了腹稿,而且还不能提前给下面的臣子们透露。自然不能任由前线统帅按照常理来处理。

自己似乎成了拖油瓶?百无聊赖的易飞也是不禁的自嘲着,原本十天之前便可出发的大军却硬是因为自己的亲征而被迫改变行程,而皇帝出征的各项准备工作却是让易飞都有些畏惧。虽然已经尽力的让各路人马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工作,但是事情的繁琐程度还是超乎了易飞的想象。

虽然易飞被似乎无穷无

尽的繁琐事项困在北京城中,但是两路大军却是已经动身向前。经过三四年的休养生息,陕西大地虽然还远未恢复至万历、天启年间的繁华,但是却是完全消除了动乱。这里的百姓虽然生活依旧苦楚,但是相比于前些年动不动就会丢性命这种生活,已经完全是天堂了。起码这里吃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多,虽然质量不行,但是一家老小却是无虞冻饿而死的命运。

各项赋税也是不断的因为天灾而减免,活着已经不再是需要用命去搏之事了。而各地的免费学堂也是解决了他们最为忧愁的问题,将那些可以吃死老子的半大小子全部扔进学堂,让政府替他们解决一项最牵动他们心脏,也是最为头痛的老大难问题。

家中的青壮也是大多出现在新军之中,镇西军士兵的征召,靠的完全是自愿。在陕西,当兵吃粮早就不是什么耻辱,相反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西北冷娃,天生就是战士,他们因为刻苦,性格悍勇,也是最受军队欢迎。而这些新军每月都有足额的粮饷下发,也是可以极大的改善自家的环境。仅仅陕西一地,在两三年间,便是训练出来近五万的新军,两年的时间这些新军也早已经训练有素。他们是镇平四川的主力军,除了留下近万人在陕西外,四万余人也是已经踏上前往汉中的道路。与此同时,驻扎于江西的彭易登则是督率江南近十万大军,沿江而上。盔甲森森寒光闪烁,旌旗铺满道路,大军汹涌而向蔚州的左良玉而去。

第513章对手

当镇西军的前锋出现在蔚州时,左良玉也是已经逃之夭夭了。湖广地方能有多大,岂能容纳下左良玉的‘数十万’大军?

而左良玉能够挪腾的空间也并不大,向东则是镇西军控制区域,向西则是李自成的地盘。这两个没有一个是好相与的,而且因为粮饷短缺,左军的军纪也是在一次次强征赋税之时,快速的崩坏着,与两年前相比。左良玉除了强拉了比之前多一倍的壮丁之外,战力却是急剧下滑至不到两年前的一半。

但是这也是无可奈何之时,左良玉发现,除了无限制的征兵之外,面对着两个如狼似虎的邻居,他委实一点安全感也没有。但是这两年间,两个邻居除了不断蚕食他的领地外,几乎是心照不宣的没有对左良玉赶尽杀绝。这当然不是双方都是仁善之辈,而是两方都没有做好正面战争的准备。而左良玉控制下的蔚州、广济等地,显然是一个不错的战略缓冲之地。

但是这种脆弱的平衡也是被十万气势汹汹的镇西军所打破,虽然镇西军的数量远少于自己的大军,但是左良玉却是一点信心也是没有。不仅直接放弃了蔚州、广济等地,全军逃入蔚州西北的湖泊区域,而且更是难得的没有对这些不得已放弃的城池进行屠城。整个撤退过程十分的顺利,显然左良玉平时没有少考虑这种事情。而且对城池的破坏也是极小,几乎是将这些城池完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