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利刃-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1982年起,法国海军着手发展第三代弹道导弹核潜艇??“凯旋”级。首艇“凯旋”号1988年2月开工,1996年正式服役,第2艘“鲁莽”号于1999年底入役,计划建造4艘。 
  凯旋级艇体设计成拉长的水滴型,外型呈光顺的流线型。中部有较长的平行中体,用于布置导弹发射筒。指挥台围壳位置居中靠近首部,围壳舵布置于围壳前部稍高处的两侧。为了减小水下噪声,设计中采取了一系列安静化改进措施,其中包括将艇首改为流线形,减小导弹管上部整流结构,采用流线形指挥台围壳。此外,在艇尾水平舵端部设置了明显的固定板,使其操纵面布置形式呈H状;不再采用常规和大侧斜螺旋桨,而是泵喷推进器。据称,凯旋级安静性比现在美国海军的同型艇好。 
  凯旋级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长138米、宽12。5米、吃水10米。 
  排水量:水上12700吨,水下14335吨。 
  航速:水下25节。 
  潜深:大于300米(可能达500米)。 
  噪音量:110分贝。 
  自持力:60天。 
  人员编制:110人(军官15名)。 
  动力装置:1座K…15型一体压水堆,2台蒸汽轮机,1台推进电机,功率为41000马力,单轴。 
  武器装备: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飞鱼潜舰导弹和海鳝鱼雷。导弹舱有16枚M45弹道导弹,每枚携6个弹头,弹头威力为15万吨TNT当量,射程11000公里。 
  电子设备:“雷卡”1229导航雷达,SAD作战数据系统,SAT和DLA4A武器控制系统,ARUR…13/DR…3000U电子对抗系统,DMUX80型多功能被动首/侧基阵声呐,DUUX5型被动测距/侦听声呐,DSUV61型拖曳基阵。 
   

 美国第一代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本章字数:655 最新更新时间:2009…05…29 21:50:16。0'
 
  20世纪50年代,为了在与苏联的竞争中领先,美国等不到专门设计一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将正在船台上建造的“蝎子”号攻击核潜艇从指挥台围壳后面拦腰斩断,在中间插入了一段39。6米长的分段,并在其中安排了16枚“北极星”战略导弹及其指控系统。1959年,这艘被改名为“乔治?华盛顿”号的战略核潜艇终于如期服役了,这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战略核潜艇。 
  “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总共建造了5艘,分别是SSBN…598“乔治?华盛顿”号、SSBN…599“帕特里克?亨利”号、SSBN…600“西奥多?罗斯福”号、SSBN…601“罗伯特?E?李”号、SSBN…602“亚伯拉罕?林肯”号,都编人到第14潜艇中队,以苏格兰的霍利湾为基地执行在北大西洋方面的非战时巡逻任务。 
  乔治?华盛顿级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长116。3米,宽10。1米,吃水8。8米。 
  排水量:水上5900吨,水下6880吨。 
  航速:水上15节,水下24节。 
  潜深:213米。 
  自持力:60昼夜。 
  人员编制:132名。 
  动力装置:一座由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制造的S5W型压水反应堆,主机是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齿轮减速汽轮机,功率为15000轴马力。 
  武器装备:6具533毫米水压式鱼雷发射管;16个“北极星”弹道导弹发射筒,分为两排垂直布置,每排8个。 
  电子设备:半球形的上部布置着AN/BQS…4型主动声呐基阵,下部布置着AN/BQR…2B型被动声呐基阵。 
   

 美国第二代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本章字数:663 最新更新时间:2009…05…29 21:52:35。0'
 
  1961至1963年间,美国又建成服役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伊桑?艾伦”级,首艇“伊桑?艾伦”号于1958年7月17开工,1961年8月8日服役。相比之“华盛顿”级,该级潜艇在艇形、动力、设备、导弹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伊桑?艾伦”级共建成5艘,分别为SSBN…608“伊桑?艾伦”号、SSBN…609“萨姆?休斯顿”号、SSBN…610“托马斯?A?爱迪生”号、SSBN…611“约翰?马歇尔”号、SSBN…618“托马斯?杰斐逊”号。“伊桑?艾伦”号于1980年9月1日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1986年4月30日退役。该级中的“萨姆?休斯顿”号和“约翰?马歇尔”号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被改装成可输送“海豹”突击队员的运输核潜艇。该级中的另外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曾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到1992年时,“伊桑?艾伦”级中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全部退役
  伊桑?艾伦级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长125米,宽10。1米,吃水9。8米。 
  排水量:水上6900吨,水下7900吨。 
  航速:水下为25~30节。 
  潜深:300米。 
  自持力:60天。 
  动力装置:S5W型压水堆,主机的功率均为17000轴马力。 
  武器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导弹舱内装有16枚“北极星”A2弹道导弹。 
  电子设备:AN/BQR…2B被动声呐和AN/BQS…4主动声呐。从1963年起美国对“伊桑?艾伦”级进行改装之后,每艘艇的首部又加装了一个声呐导流罩。 
   

 美国第三代拉斐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本章字数:789 最新更新时间:2009…05…29 21:52:18。0'
 
 “拉斐特”级是美国海军继“乔治…华盛顿”级和“伊桑…艾伦”级之后的第三代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与前两代相比,该级潜艇装备了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改进了导弹发射指挥系统,使潜艇在海上能自己选择目标进行攻击,改善了艇员居住条件,改进了电子设备,使其小型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
  “拉斐特”级潜艇采用棒槌形艇体;艇首圆钝,艇体长大,呈光顺的流线形。其艇长129。5米,艇宽10。1米,吃水10米;轻载时水面排水量为6650吨,水下排水量8200吨;航速20节~25节;人员编制140人。其动力装置为1座S5WⅡ型压水堆及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2万轴马力,反应堆一次装料可连续使用6年。“拉斐特”级核潜艇从1961年首艇开工到1965年,共建造31艘。它们所装备的弹道导弹以及导弹发射指挥装置等都有所不同。该级艇前8艘装备的是16枚射程2700千米的“北极星A?2”导弹,后23艘装备的是射程为4500千米的“北极星A?3”导弹。后来由于反弹道导弹武器的出现,美国海军决定将“拉斐特”级潜艇全部改为装备“海神C?3”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综合破坏力约为“北极星A?3”的2倍,射程增至4600千米~5600千米,且有14个4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弹头,增强了导弹穿越敌力陆基导弹防御区的能力,并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这次改装工程历时8年,耗资33亿美元。1978年~1982年,美国海军又将该级艇的12艘改装为“三叉戟Ⅰ型”弹道导弹。该导弹射程进一步增至7400千米,且有8个10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弹头。
  “拉斐特”级潜艇除装备16枚弹道导弹外,还携载12枚鱼雷用于自卫,它们由位于艇首的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可以是老式的MK37或MK45型线导反潜鱼雷,也可以是新式的MK48型线导反潜鱼雷。 
  这个武器是美国集合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所完成。
   

 美国第四代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本章字数:3792 最新更新时间:2009…05…30 11:00:00。0'
 
 俄亥俄战略型核潜艇。doc潜艇 
  核潜艇具有隐蔽性好、生存力强和攻击威力大等特点,它一次下潜,可连续在水下航行几个月不用上浮,可以悄悄地接近敌人的领海或近海海域,也可以在较远的海域进行巡逻,如果携载导弹的射程达到10000公里以上,则可以全球攻击。也就是说,呆在自己国家的港口内或水下就能把核导弹发射到任何敌对国家去,既能攻击别人,又可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过,目前大规模装备这种水平和能力的潜艇只有美国的“俄亥俄”级。
  “俄亥俄”级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也是迄今各国海军中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是与前苏联争夺核优势的“杀手锏”。因为它优异的综合性能和所携载的威力巨大的弹道导弹,所以被称为“当代潜艇之王”。该级首艇“俄亥俄”号于1974年开工建造,1981年11月正式服役,总共建造18艘。 
  “俄亥俄”号1981年11月11日服役
  “密歇根”号1982年9月11日服役 
  “佛罗里达”号1983年6月18日服役
  “佐治亚”号1984年2月11日服役
  “亨利?M?杰克逊”号1984年10月6日服役 
  “亚拉巴马”号1985年5月25日服役
  “阿拉斯加”号1986年1月25日服役
  “路易斯安那”号1997年9月6日服役
  “内华达”号1986年8月16日服役
  “田纳西”号1988年12月17日服役 
  “宾西法尼亚”号1989年9月9日服役
  “西弗吉尼亚”号1990年10月20日服役 
  “肯塔基”号1991年7月13日服役 
  “马里兰”号1992年6月13日服役 
  “内布拉斯加”号1993年7月10日服役 
  “罗德岛”号1994年7月9日服役
  “缅因”号1995年7月29日服役
  “怀俄明”号1996年7月13日服役  

总体性能
  “俄亥俄”级全长170。7米,宽12。8米,水面航行时吃水11。1米,水上排水量16600吨,水下排水量18750吨,水下航速20,全艇编制155人,其中军官14或15人。动力装置为1台通用电气公司的S8G压水反应堆,2台蒸汽轮机,功率44。8MW,约60000马力,单轴,1台辅助推进电机,325马力。

武器装备
  战略武器:
  “俄亥俄”级从首艇SSBN726“俄亥俄”号到SSBN733“内华达”号装载的是24枚“三叉戟Ⅰ”C4型潜射弹道导弹,该导弹为星体惯性制导,射程7400公里,8个10万吨当量的热核弹头,或6个10万当量的机动分弹头,圆公算偏差450公里。从SSBN734“田纳西”号开始装载“三叉戟Ⅱ”D5型,该导弹为星体惯性制导,射程12000公里,12个当量15万吨的分弹头,或7个当量30-47。5万吨的机动分弹头,圆公算偏差90米。
  装备:SSBN 726至SSNB 733;三叉戟Ⅰ型(C-4)潜射弹道导弹24枚,SSBN 734以后:三叉戟Ⅱ型(D-5)潜射弹道导弹、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顾耐德Mk 48鱼雷。
  战术武器:
  4具MK68型533mm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鱼雷,线导加主/被动声自导,40节时射程50公里,55节时射程38公里,战斗部重267公斤,潜深900米。
  电子设备:作战数据链为AN/MK2型,核心为UYK43/44型计算机。火控系统有MK118鱼雷发射控制装置和MK-98导弹控制装置。水面搜索/导航雷达为AN/BPS15A,I/J波段。电子支援为WLR-8(5)型,用于拦截。电子对抗为8座MK2型鱼雷诱饵发射装置。
  声呐:AN/BQQ6,被动搜索;AN/BQS15,主/被动近距搜索,高频;AN/BQR15,被动拖曳阵;AN/BQR19,主动,导航,高频。
  装备C4导弹的“俄亥俄”级配属太平洋舰队,以华盛顿州的班戈为基地,装备D5导弹的“俄亥俄”级配属大西洋舰队,以佐治亚州的国玉湾为基地。“俄亥俄”级在海上巡逻70天后便要返回基地进行必要的补给和检修,25天之后再回到海上。这种安排,使潜艇的出海时间占全服役期的66%。 
  该艇主要武器是24枚“三叉戟”?IC?4或“三叉戟”?IID?5导弹潜射对地攻击核导弹。“三叉戟” ?Ⅱ型导弹射程11000公里,载有14个至15个分导弹头,圆概率误差达到90米。由于该艇是专门用于携载“三叉戟 ”型导弹的潜艇,所以习惯上也把“俄亥俄”级潜艇称为“三叉戟”导弹核潜艇。除导弹外,还装有4座MK?68型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重型线导鱼雷。 
  “俄亥俄”级潜艇在携载导弹的数量、导弹弹头的分弹头数量、战斗部威力、命中精度、突防能力和作战范围等方面,都居世界首位,是攻击威力最强的一级核潜艇。该艇在隐身降噪方面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采用自然循环压水堆,降低了中小功率时的机械噪声;机械装置均装设新型减震器;对噪音大的设备加上隔音屏蔽和空气隔层等。同时,还采用了新型的惯导系统、改进的卫星导航和声纳导航系统,因而使潜艇导航精度、系统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第二代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投入使用后,潜艇导航精度还将有大幅度的提高。“三叉戟”?Ⅰ型艇1985年平均单艇造价11.78亿美元,“三叉戟”?Ⅱ型艇平均造价19.42亿美元。1988年,“三叉戟”?Ⅰ导弹每枚1260万美元,“三叉戟”?Ⅱ导弹每枚3110万美元。1982年售给英国海军的72枚“三叉戟”?Ⅱ导弹和系统共计59亿美元。
  美国军方在70年代初期展开了三叉戟Ⅰ型潜射弹道导弹的计划,同时开始发展一种新型的弹道导弹潜艇以供三叉戟导弹使用。最初的计划乃是建造一种拉法耶级的改良型潜艇,并使用相同的西屋(Westinghouse)S5核子反应炉,而后为了减低新潜艇和噪音,因此决定采用自然循环核子反应炉。基于经济效益,导弹数量由18枚增至24枚。由于这项计划的造价过于庞大,最初曾遭国会的反对,不过当前苏联在三角洲级潜艇上配置了射程长达6935公里的SS-N-8潜射弹道导弹之后,国会终于批准了这项计划。
  虽然已获得国会的批准,不过这项计划在发展之初仍遭到不少困难,因此仍较预定进度落后许多。当困难一一被克服以后,终于产生了一种极为优秀的潜艇与极具威力的导弹。第一艘俄亥俄号(SSBN 736)1981年开始测试工作,1982年1月发射第一枚导弹,并在82年10月作首次的战斗部署。前8艘俄亥俄级潜艇在帆罩后方配有24枚三叉戟Ⅰ型(D-5)导弹,田纳西号则改为三叉戟Ⅱ型(D-5)导弹,这种导弹在90年3月在俄亥俄级上完成首次战斗巡航,将来前8艘亦将改配三叉戟Ⅱ型导弹。除弹道导弹外,各舰另备有4具传统鱼雷发射管可供自卫。
  三叉戟导弹的射程较以往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它们只须部署在美国即对敌人目标具有相当的威协性。最初8艘俄亥俄级潜艇皆部署于缅因州的班哥外海,其余则部署于乔治亚州的京斯湾。这意味着俄亥俄级主要任务区域仅须在美国拥有控制权的海域即可,因而占了很大的优势。
  俄亥俄级潜艇的任务行程表是先以一组乘员执行为期70天的巡逻任务,之后有25天进行整修保养,整修完毕再由另一批乘员登舰执行任务。每九年进行一次为期一年的大整修,同时进行核能燃料棒的更换。如此每艘船的保险率可达66%??可以说是一项特例。
  虽然前苏联的台风级潜艇较俄亥俄级大了许多,不过其导弹携带量反较俄亥俄级少了4枚,就这点而言,俄亥俄级是较台风级成功的。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继前苏联在91年解体,俄亥俄级的建造工作在目前计划的18艘完成后,似乎是不会再继续了。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艇体属单壳型,在结构与布置等方面均与众不同。艇体艏艉部是非耐压壳体,中部为耐压壳体,整个耐压体仅分成四个大舱,从艏至艉依次是指挥舱,导弹舱,反应堆舱和主辅机舱。指挥舱分为三层:上层设有指挥室,无线电室和航海仪器室;中层前部为生活舱,后部为导弹指挥室;下层布置4具鱼雷发射管。导弹舱共装24枚“三叉戟”导弹,对称于中心线平行布置。反应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