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利刃-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3时00分,日军I…168号潜艇发现了约克城号,随即发射4条鱼雷,2条命中约克城号,1条命中护航的哈曼号(DD…142 USS Hammann)驱逐舰,两舰相继沉没。 
  中途岛之战终于宣告结束。

战役结果及意义
   中途岛战役美军只损失一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阵亡307人;而日本却损失了4艘大型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30架飞机,还有几百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和3700名舰员。日本海军从此走向了失败。为了掩护自己的惨败,避免挫伤部队的士气,6月10日日本电台播放了响亮的海军曲,并宣称日本已“成为太平洋上的最强国。”当惨败的舰队疲惫不堪地回到驻地时,东京竟举行灯笼游行以庆祝胜利。美国海军首脑事后评价道:“中途岛战斗是日本海军350年以来的第一次决定性的败仗。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势”。同时,此战还给日军高层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这一痛苦的回忆直到二战结束一直挥之不去,使他们再也无法对战局做出清晰的判断。
  美国著名海军历史学家塞缪尔?E?莫里森把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海战中的胜利称之为“情报的胜利”。美国海军提前发觉日本海军的计划,是日本海军失利的唯一最主要的原因。但许多军事家认为:日本海军坚持以战列舰作为海战决战的决定性力量,把航空母舰当做辅助性力量使用,忽略了航空兵力的作用是导致失败的最终结果。 
  日本海军计划最明显的失误是分散部署兵力,联合舰队各部队在相隔很远的距离上单独作战,而美国海军最大限度的集中部署兵力。联合舰队的优势被削弱了。日军计划另一个失误是,进攻中途岛本来是诱使敌舰队决战,可却给航空母舰套上支持占领中途岛的任务,并一相情愿的认为在中途岛受到攻击以前,敌舰队不会离开其基地。日军侦察搜索计划同样不利。最后导致南云遇到进退维谷的难题和来回换装鱼雷、炸弹的尴尬局面。 
  中途岛海战改变了太平洋地区日美航空母舰实力对比。日军仅剩大型航空母舰2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从此,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开始丧失战略主动权,战局出现有利于盟军的转折。此次海战的特点是双方海上战斗编队在舰炮射程之外,以舰载航空兵实施突击。日军失败的原因是过高估计己方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同时在两个战役方向作战,兵力分散;情况判断错误,认为美国航空母舰来不及向战区集结;通信技术落后;缺乏周密的海上侦察;直至关键时刻也未查明美航空母舰的位置;战场指挥不当,决心多变。美军获胜的原因是掌握日军进攻企图,及时集结兵力待机;在鱼雷机大部损失的情况下,轰炸机连续俯冲轰炸,导致日军鱼雷机连机带雷爆炸,航空母舰被彻底摧毁。

影视作品 《中途岛战役》
  有许多部电影以中途岛战役为题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在1976年由捷克?史迈特导演的《中途岛》。这部电影详细及准确地道出了整个战役的经过。
  七十年代出品的大型战争片之一,焦点是美国与日本海军对垒的中途岛战役。在当年的一批同类电影之中,本片不算是突出之作,导演杰克?斯米特的处理手法略显保守,但超级明星阵容却可以令今天的观众重睹上一代巨星风采。
  名称:中途岛战役
  外文名称:Midway
  更多中文片名: 
  中途岛之战 
  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 
  更多外文片名: 
  Battle of Midway。。。。。(UK) 
  The Battle of Midway。。。。。(UK) (USA) (video title) 
  导演: Jack Smight 
  编剧: Donald S。 Sanford 
  主演: 
  查尔登?海斯顿 Charlton Heston 。。。。Capt。 Matthew Garth 
  爱德华?艾伯特 Edward Albert 。。。。Ens。 Thomas Garth 
  亨利?方达 Henry Fonda 。。。。Adm。 Chester W。 Nimitz 
  影片类型: 动作 / 剧情 / 战争 / 历史 
  片长:132 min 
  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1976年
  对白语言: 英语 
  色彩: 彩色 
  幅面: 35毫米胶片变形宽银幕 
  混音: 立体环绕 
  级别:Singapore:PG / Finland:K…16 / USA:PG / France:U / Norway:16 / Iceland:12 / South Korea:12 
  摄制格式: 35 mm 
  洗印格式: 35 mm 
  剧情:
  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美国太平洋主要基地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美国陆海军及其航空力量损失惨重,太平洋战争爆发。但是令日本海军深感不安的,是美太平洋舰队的三艘航空母舰,全部未受损失。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坚持要打中途岛大战,企图一举围歼对方的海空力量。于是军事史上一场以航母和空中力量决定胜负的最大战役打响了。 
  到了1942年4月,日本侵略者已在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占领了大片地区,掠夺了数不清的财富和自然资源,包括东南亚丰富的石油,这为他们进行更大规模的海陆征战创造了条件。 
  在日本领导人物中,至少有一个人没有沉溺在独霸天下的幻想里,此人便是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大将。偷袭珍珠港的胜利,虽然是他的杰作,但他并没有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因为他对美国和美国人,比其它所有日本人了解得更清楚。 
  山本曾任日本驻华府的海军武官多年,在此期间,他曾在美国广泛游历,并深刻地研究了美国的军事潜力。他看到美国巨大的生产能力,了解一旦这个国家完全纳入战争轨道,日本就很少有获胜的希望。所以他希望在这种情形出现之前就迅速结束太平洋战争。 
  美国海军上将尼米兹在珍珠港事变后临危受命,接任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鉴于该舰队在珍珠港被炸得支离破碎,几个月来他一直避免和山本强大的舰队正面交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山本首先得引诱美国人出战。他坚信,进攻位于珍珠港西北的美军中途岛基地,将能实现这一诱敌计划。 
  中途岛是夏威夷群岛的一部分,距离珍珠港1828公里,由沙岛和东岛两个环礁小岛组成。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美军把它扩建为海军巡逻机的前进基地,在岛上修建了机场跑道。它对保卫珍珠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作为前方空中观察基地的中途岛失守,美军就无法派遣侦察机进行远程搜索,不能掌握日军舰队动向,珍珠港将无法固守,太平洋也会随之沦入日军之手,一旦如此,美国的西海岸也就门户大开了。

影视作品 《太平洋之岚》
  名称:太平洋之岚/太平洋之岚/太平洋风暴/太平洋之战
  太平洋之岚外文名称 The Storm Of The Pacific 
  外文别名:
  Hawaii…Midway Battle of the Sea and Sky: Storm in the Pacific Ocean (literal English title) I B ef4 ombed Pearl Harbor (USA) (dubbed version) 
  Storm Over the Pacific (USA) (original subtitled version) 
  Taiheiyo no arashi (Japan) 
  The Storm of the Pacific 
  导演
  Hugo Grimaldi
  松林宗惠 Shuei Matsubayashi 
  主演 
  (夏木阳介 Yosuke Natsuki) (佐藤允 Makoto Satô;) (上原美佐 Misa Uehara) (小林桂树 Keiju Kobayashi) (三桥达也 Tatsuya Mihashi) ( Hiroshi Koizumi) 
  出品国:日本 
  上映年份:1960年 
  剧情介绍
  昭和16年12月8日;天色未明。 攻击部队一飞而起
  日军偷袭珍珠港 ; 为太平洋战争揭开了序幕 。 在南方作战中诸战皆胜 ; 让日本海军意气风发 。 昭和17年 ; 为了一举歼灭美国舰队 ; 日军策划了中途岛攻击战略 ; 也是太平洋战争中一关键的转折点 。 本作品是一部描写日本海军从攻击珍珠港到中途岛战败的战争巨作 ; 场面浩大 ; 撼动人心。。。。。。。
  本片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炮制出的宣传品,粉饰其侵略行径,我们应该注意并且大力批判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成功,继而在战争初期,一度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为了打开美军的石油封锁线,日本进攻太平洋上的美军大型基地中途岛,此次由于情报失误,日本海军损失惨重,并从此在太平洋战。 本片另有相关的游戏《太平洋之岚》,三流游戏只有鬼子一个在嚣张、肆虐,那种妄想打赢太平洋战争,复辟军国主义的变态心理很能在游戏里得到体现,同样将其狼子野心暴露无遗。

重大发现
  1998年5月19日; 罗伯特?巴勒与一组科学家以及曾参与中途岛海战的老兵(也包括日本老兵)成功的寻获及拍摄到在海底沉睡多年的约克城号。对于一艘在1942年沉没的战船而言,约克城号的船身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船上的配备依然相当的完整,就连船漆也清晰可见。 
 

 2战(英美:德)大西洋海战 '本章字数:2673 最新更新时间:2010…01…06 08:00:00。0'
 
 性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同英、美为争夺大西洋制海权而进行的海战。它是战争史上时间最长、最复杂的持久海战

时间
  1939年10月17日?1945年5月8日

对抗双方
  德国潜艇VS英、美海空军

背景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的作用主要是赢得制海权,维护自己的海上交通运输线。英国拥有一支总吨位为2100万吨的商船队,占当时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每天航行在大西洋的船只有1500艘,对于英国而言,大西洋航线是最重要的生命线,英国皇家海军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确保这条海上航线的安全。 
  1939年时的英国皇家海军依然是规模最大的海上力量,它的海军基地几乎遍布全球,在大战之初,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拥有了航空母舰,但战列舰仍然是舰队组成的核心力量。 
  在大西洋,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海军,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样,战争初期,强大的皇家海军打算引出德国海军的主力舰队进行决战,并一举将它摧毁,而德国海军并没有做好与英国决战的准备,它的实力与英国相差悬殊,当时德国海军拥有战列舰4艘、袖珍战列舰3艘、巡洋舰9艘、潜艇56艘,舰艇总吨位35万吨,总兵力约16万人。

起因
  大西洋海上交通线是英国赖以输入战略物资、原料和粮食的生命线。为迫使英国屈服,德国决定以海军主力破坏大西洋海上交通线,1939年9月大战爆发时,德国的战舰就开始袭扰英国的海上贸易了。英国则针锋相对,将强大的皇家海军投入保卫海上交通线,战争遂由此起。

概述
  1939年9月初,英国向德国宣战。为切断英国人赖以生存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悄悄杀奔大西洋航线,其中德国的U型潜艇以及与之相伴的“狼群战术”一度让盟军束手无策。 1939年9月14日,德国的 “U?47”号潜艇成功潜入英国海军的斯卡帕弗洛基地,将排水量近30000吨的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击沉。 
  德国潜艇初战的成功,立即引起英国政府的警觉,并促使英国政府对商船队实施严密的护航作战,并开始组建大型护航船舰队,专门对付U型潜艇。到1941年,潜艇探索器的发明,使得护航队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潜艇到达的时间。1941年春天,护航队向U型潜艇发动了反击。从3月到10月,他们击沉了17艘U型潜艇。 1943年,是大西洋战争的转折点。仅5月份,盟军海面和空中部队就击沉了25艘潜艇。1945年5月8日,德国海军将领邓尼兹命令德国700艘潜艇全部浮到海面上,向英国投降。大西洋海战结束。

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9。9…1941。12)
  德国投入的破坏交通线兵力有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巡洋舰、由商船改装的武装袭击舰等水面作战舰只,以及潜艇和航空兵。英国以海、空兵力进行保护交通线斗争,并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1940年6月德军侵占法国后,其潜艇从布雷斯特、洛里昂等法国港口进入大西洋,在西经25°-30°以西海域进行袭击;其远程轰炸机从挪威机场起飞,袭扰爱尔兰以北的大西洋航线。英国建立北爱尔兰基地,并以纽芬兰和西印度群岛的8个海空基地交换美国50艘退役驱逐舰,加强反潜护航作战。随着战列舰“施佩伯爵号”和“俾斯麦号”等大型水面舰只先后被击沉,自1941年6月起,德国水面舰只的破交战日益降至次要地位,潜艇开始成为破交战的主要手段,形成破交战第一个高潮。为对付德国的破交战,英国在美国、加拿大支援下,对大西洋交通线进行全线护航。在这一阶段的作战中,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胡德号”战列巡洋舰、“勇敢号”航空母舰、“光荣号”航空母舰被击沉。 
  第二阶段:(1942。1…1943。5)
  美国参战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大到大西洋西岸北美至巴西沿海海域(包括加勒比海),将数个潜艇群(每群编有潜艇4-5艘)部署在纽芬兰、新斯克舍、纽约、哈特勒斯角等地外海和加勒比海,袭击同盟国的商船队。美国加强护航制度,使德国潜艇的活动受到限制。德国为更有效地开展潜艇战,除部分潜艇留在加勒比海外,将大部分潜艇调往远离美海空基地的中大西洋。英国依托大西洋上的基地,组成7-8个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多艘战列舰、巡洋舰组成的搜索舰队;美国则组成多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包括战列舰、巡洋舰和潜艇在内的特遣舰队,分布在大西洋海域坚持开展保交战。1942年7月,英国和美国进一步加强护航制度,海军开始装备机载搜索雷达、磁探仪和新式声纳、深水炸弹等武器装备,航空兵的巡逻范围扩大到北起格陵兰、南至弗里敦的北大西洋广阔海域。在这一战区所有海空基地800海里半径以内海域活动的盟军作战舰艇,均可得到远程反潜巡逻机的支援与配合。德国潜艇群则部署在北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南大西洋,甚至进入印度洋活动。破坏交通线与保护交通线斗争异常激烈。1943年初再次出现潜艇战高潮。为适应大西洋战场形势,盟军投入更多的反潜航空母舰编队和远程反潜巡逻机,给德国潜艇以更为沉重的打击,迫使德国于1943年5月将剩余潜艇撤离大西洋。 
  第三阶段:(1943。6…1945。2)
  德国为改变大西洋上的不利态势,加紧改装原有潜艇并研制新式潜艇和水中武器,并再次派遣潜艇群进入大西洋及印度洋。随着整个战争发生有利于盟军的转折和美国强大军工生产能力转入战时轨道,英美已能够抽调更多的海、空兵力投入大西洋作战,加强以护航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反潜体制,1944年,美国的航空母舰已发展到125艘,英国也达到40艘。盟军舰载和岸基反潜飞机迫使德国潜艇难以经比斯开湾航道进入大西洋。使猖獗一时的德国潜艇蒙受巨大损失。大西洋的制海制空权已基本为盟军所掌握。盟军对德国工业尤其是潜艇制造工业基地的轰炸,使德国的战争潜力受到严重破坏,损失的潜艇难以得到补充。最后,大西洋之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双方损失
  在大西洋海战中,美英参战兵力计有:战斗舰艇约3000艘,飞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