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利刃-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八樟牡谝淮铰院湔ɑ潞拧肮!保轮频氖敲拦腂?29“超级空中堡垒”,1947年 5月试飞。1948年,图?4正式服役苏联空军。1951年10月18日,图?4成功地投掷了原子弹,成为了具有战略核打击能力的飞机。图?4后来还发展出空中加油型,为米格?15进行空中加油。1956年初,它开始逐步退役。 
  1949年底,苏联答应将12架图-4赠送给中国。1953年3月,该批飞机由苏联机组人员驾驶至石家庄移交中国。 1956年,图?4开始参加实战。后来图?4又在中印边境;中突中担负过巡逻警戒任务。以后,图?4就作为中国最大最先进的轰炸机担负起了保卫祖国领土的任务。上世纪 60年代,中国研制出核武器后,它又担负起了核轰炸的任务。此后不久,中国的轰?6开始服役,图?4作为后备力量,退到了次要的地位。1988年,图…4结束了使命退出现役。图?4机体较大,可改进的地方较多,所以中国曾将一架图…4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母机,另一架图…4改装成预警机。目前,有两架图?4作为中国人民空军建军史上的重要文物收藏于中国航空博物馆内。 
  就像苏联当时援助中国的米格?15、拉?9、图?2等飞机一样,图?4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中国空军的发展,使其得以在短期内得到锻炼、提高、发展、壮大,也为中国航空工业奠定了基础。中国当时使用的图-4还是比较先进的,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喷气式飞机开始大量服役,它很快就落伍了。图-4的数量本来就少,加之有些又另做他用,零配件供应不足,出勤率很低,所以很少看到它飞行的照片。由于当时的作战环境限制,图…4能执行的战略轰炸任务也十分有限。 
  ?轰-6 
  轰-6仿制的是苏联的图-16,它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设计的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1950年开始研制,1952年首次试飞,1955年交付使用。图?16的各型生产总数达2000架,1966年开始退役。图-16除装备苏联空军外,还外售埃及、伊拉克、印尼等国。当时,它算得上是比较先进的轰炸机。它外形优美,载弹量大,能完成各种战略战术任务。它的产量也较大,改进型多,第三世界国家购买的也较多。虽然当时轰炸机的发展迅猛,它很快就被其他更先进的机型取代,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个最好的选择。 
  1957年,中国前往苏联谈判引进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图-16轰炸机。1959年,中国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开始仿制这一轰炸机,第一架轰-6原型机于1966年10月完成,并用于静力试验。1968年12月24日,采用国产涡喷-8发动机的轰-6首飞成功,1969年批量投产。之后,西安飞机制造公司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与发展。 
  轰-6作为中国最大的轰炸机,在核武器研制成功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核武器的载机。1965年5月14日,轰?6进行了第一次空投核试验,从此它具备了核打击能力,成为中国核战略重要的核反击手段,延伸了核打击的范围,增强了核威慑力,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影响力。 
  把轰-6作为战略轰炸机,是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落后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奈选择。其实,轰-6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它只是中程轰炸机,是中国赋予了它战略任务。它的速度慢(796公里/小时),航程短(航程5760公里,作战半径2600公里),尤其是机载设备不完善,突防能力太弱。前苏联在图?16服役十年之后开始使其退出现役,并将其余的改装成加油机、电子干扰、电子侦察机、巡逻机。20世纪五六十时年代,是新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美、苏两国的轰炸机服役期都非常短,一个机型能服役十余年算有不错的业绩了。事实上,中国开始量产轰? 6,并形成战斗力时,已落伍多年了。中国在轰?6尚未服役时就针对轰?6的缺点和当时世界轰炸机前沿水平提出了新的方案,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加上该时期中苏关系恶化,技术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研制风险和缩短研制周期,中国才决定先从轰?6的改型开始。 
  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于1970年6月提出轰-61方案,1971年2月开始设计, 1978年1月首飞。具体改装内容是以4台英国的“斯贝”MK512-5W型民用涡扇发动机,替换两台涡喷-8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其中两台装在翼根处替换涡喷…8,另两台以吊挂形式装在机翼中段。涡喷?8的最大推力为2x9500千克力,重量为323旰克。“斯贝”发动机单台推力5428千克力,单台重量1204千克。换装新发动机后,轰…61的航程和爬升率均提高40%,海平面爬升率从原型的18.6米/秒提高到29.7米/秒,最大航程从原型的5760千米增加8060千米。这样的航程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同时期的图?22M3的航程为5500公里,图?22M3(图?26C)航程为7000公里,英国的“三V”(“勇士”、“火神”、“胜利”)轰炸机都不超过6000公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火箭战略的兴起,对战略轰炸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苏、美两国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英、法两国更是名正言顺地退出了这个市场,所以到了八十年代,服役的战略轰炸机少之又少了。这个时期轰-6|可称得上是世界第三家战略轰炸机了。但评判一种武器不能仅从它的单一性能方面去考虑,轰…6|的航程达到或超过了图?22M3(图?26),但与反击战略轰炸机相比,它并没有解决轰…6的根本缺点,即电子设备不完善、突防能力不强。改革开放前,中国与外军的军事技术交流很少。从英国引进的“斯贝”发动机在当时已属落后产品了。从近年来对航空发动机专家的访谈中我们知道,就是这样一个产品,以当时中国的技术能力10年乃至15年里都无法消化它。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中国在发动机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完全可以在自己研制的发动机上,利用自己的技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遇到的问题。中国发动机走过的历程太坎坷,它直接影响到新机型的研制与诞生。轰-6|象其他战斗机,如歼-9/13,都是因为发动机的落后不得不下马,轰?61只改装了1架,研制项目于1976年停止。 
  轰-6本身不具有战略轰炸机的性能,但其庞大的机体却是个优秀的试验平台,中国空军和海军曾发展多个轰-6的改进型号,用来做无人机的的母机、导弹试验平台、加油机、侦察机、电子战飞机等。为提高海军的打击能力,海军航空兵于1967年提出了研制反舰型轰-6丁(轰- 6D)的计划,1981年8月29日首飞成功。轰? 6丁可装备C…601/611、C…801/802等多种反舰导弹。自1986年第一次公布了轰? 6丁的照片(当时并没挂弹)后,直到九十年代我们才从公开的刊物上看到它挂载 C-601的照片。虽然公认它能挂载C- 801,但这样大的轰炸机挂载射程只有50公里左右空对舰导弹显然是很危险的。当时,舰空导弹普遍射程达到了100余公里,后来研制成功的C-611射程达到250公里,且威力惊人,此时挂载射程相对远些的C-802也无多大用途。轰-6的历史贡献就象美军的B-52战略轰炸机,每个时代各国运用到战略轰炸机的新型设备、新型导弹和新的作战方法都曾在轰-6上做过论证和试验。据报道,中国曾考虑过用轰-6发射空对地导弹(类似美军的AGM-69),后又用它作为“红鸟”-3和“东海”-10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 
  轰-6的使用不仅锻炼了中国空军远程打击能力,完善了战略用法,更是为下一代更先进的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积累了必要的经验。众所周知,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周期长,新型轰炸机出现之前轰还将继续使用。

新型远程战略轰炸机
  20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开始恶化。到了七十年代,中国的政治环境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时期,最大的威胁不是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老大哥??苏联。那个时期弥漫着战争就要爆发的紧张气息,中央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战”的国家军事战略。在这种政治环境下,空军就急切地需要增加、加强核打击手段。 
  1971年12月,巴基斯坦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07在新疆着陆时损坏。1972年1月 13日,叶剑英元帅指示要迅速去剖析残骸,后经协商交给中国运到上海,中国很快以该机作参考设计出第一架4发喷气式民航机??运-10,这说明中国确实有研制远程轰炸机的能力。1973年3月23日,空军正式提出全新设计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编号为轰-8,并向航空研究院603所下达了设计任务。为了减低设计风险,设计人员采用放大的轰…6机身,后掠式中单翼,圆截面蜂腰形机身的正常气动布局,乘员6人。该机机身中段有一个8。6x1.8X2。72立方米的炸弹舱,正常载弹量7吨,最大载弹量 18吨,可载3枚空对地导弹和100~9000千克的各种口径炸弹。机翼下挂载两束火箭,对付导弹的警戒干扰设备。该机正常起飞重量达155吨,计划采用6台“斯贝”涡扇发动机,后来方案有所改动,用4台涡扇? 6代替6台“斯贝”发动机。涡扇-6最大推力为7270千克力,加力推力为12640千克力(后期加大到14000千克力),其推重比为5.93(后期增加到7)。该机机长46.47米,机宽48.50米。武器包括仿制AS…5“鲑鱼”的空对地导弹的国产型号和各种航空炸弹,载弹7吨时航程为11000公里。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轰…8没有进行研制。 
  其实,从各个角度看,轰-8的方案都是可行的,也应该发展下去。尽管当时的科技水平不高,完成这个任务的难度异乎寻常地大,但这是一个几乎全新的机型,对于设计队伍的锻炼、国防工业的生产加工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不实际应用,电子设备、发动机和与之配套的武器永远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得不到检验、改进、发展和完善。轰-8可以完成轰-6无法完成的任务,它完全可以成为新装备发展的一个契机。尽管它很可能要到八十年代才能服役,但高科技、新科技的发展不但不会将其淘汰,反而会促进它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生命。轰-8下马造成的被动局面波及的范围广且深。它的缺失使新一代、综合国内外最新成果的战略轰炸机无法付诸实施,这个影响还将持续一个漫长的时间。 
  轰-8下马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新的轰炸机研制项目上马,也许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利用相对和平的环境使技术储备更充足些。当技术不再成为瓶颈时,国家战略决策对战略轰炸机的研制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不外乎是根据本国及国际环境、地缘政治等方面制订的。战略轰炸机属战略级武器,它的研制必须兼顾周边国家及其他世界大国的反应。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的相对稳定给人们造成了一个假象:美苏对抗的结束,危刚以乎也结束了。然而,事实是美国更加变本加厉地巩固加强它的霸权地位,更加无视国际法,911事件又强化了这种趋势。中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度走得很近,但美国对中国的敌对意识和活动从未放松过,苏联这个假想敌没有了,中国取而代2.7。中国作为维护第三世界利益的大国永远不会和美国走到一起,美国深知这一点,所以不放弃任何机会牵制中国。中国对战略轰炸机的认识,也是对未来中美关系的认识。 
  近一段时期,人们对远程战略轰炸机的议论较多,不少人对其现实作用和未来发展趋势表示你疑。的确,远程战略轰炸机,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远不如战斗机那么红火。它有耗资巨大、技术难度高、研制周期长等劣势,并且新技术革命不断冲击着轰炸机。近年来,美、俄两国很少讨论新轰炸机的研制和发展,B-2的产量也是一减再减,似乎轰炸机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但这都是假象,是客观因素造成的主观判断错误。就美、俄两国而言,现在的趋势是加强而不是放松对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制。俄罗斯早在别斯兰事件之前就有了恢复图-16的生产和改进的意向,只是别斯兰事件促使它更加确定要加强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俄罗斯国防部近年来一再强调研制新型战略轰炸机的重要性,苦于资金的不足,还没有实质的进展,但思想上这根弦始终没放松。美国作为一个霸权国家,不会放弃任何为其推行霸权服务的手段和工具。战略轰炸机作为其“三位一体”的核中坚自然也不会被忽视。其B-2数量的减少,并不是认识上的松懈,或看低了它的能力,而是另有考虑:一、B-2战略轰炸机的价格昂贵。削减后的单价(包括研制费)为22.5亿美元,在其霸权地位一枝独放时,数量上的优势不再重要。减少采购数量,意味着单价的上涨,但总的采购费用降了下来;二、 B-2战略轰炸机的技术水平在未来的 10~20年内基本上无人赶超。有了技术的信心,可以放缓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的研制工作,此间可储备一些新技术,为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研制作技术准备,避免了因过分先进却没有对手带来的浪费,也可完全确保新一代战略轰炸机上马时就领先于别国;三、有充分的时间运用已有的最新科技论证下一代战略轰炸机,事实上美国已开始论证空天战略轰炸机技术和战略运用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20余年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储备,使中国科技力量突飞猛进,技术落后时我们只能模仿追赶别人,而科研达到世界水平,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时,我们才有了创新,并且已看到了一些端倪:LTC-16是中国自己全新概念的验证机,呵? 2000是中国首创的反辐射地对空导弹,TY-90也是世界上第一种武装直升机专用导弹。以中国现有的能力完全可以研制出全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但中国还缺少使用战略轰炸机的经验,尤其是在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战法训练,协同配合,后勤保障维护等方面。目前,中国急需一种过渡机型,起飞重量在百吨左右,作战半径在4000公里,能适应满足未来10~15年内的需要,能为新一代战略轰炸机积累经验的中程战略轰炸机。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对中国战略轰炸机的报道只是一家之言,内容多有偏颇之处。仅凭一个风洞照片就说中国在研制类似俄罗斯苏-34布局的战略轰炸机显然缺乏军事常识的。首先,其出示的照片是米格-29的风洞照片,电视片中同样还出现了F-16的风洞照片,这只能说明中国对世界上现役的所有飞机都做了风洞试验,以检验其性能特征,其他国家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其次,苏-34只能算是战斗轰炸机,其航程和载弹量还达不到战略轰炸机的水平。 
  战略轰炸机从设计到服役形成战斗力,需要一个十分漫长的阶段,尤其中国在这方面还缺乏研制经验,从电子设备到发动机都得从头开始,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不解决就可能造成整个工程的延误,现阶段,外购图-22M3(图-26C)应是个不错的选择。一是它可以很快形成战斗力,应付可能出现的重大事件;二是对其技术的消化吸收后,可以为新型战略轰炸机的研制提供经验和技术;三是填补新型战略轰炸机出现前的空白,减缓对新轰研制的时间紧迫性,以便使更新的技术成熟地应用在新轰上。尽管图-22M3的很多性能有些落后,但经过技术改造后完全可以再服役10余年。 
  图-26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