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太子-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官僚在很多方面和清朝有异曲同工之妙,办事拖沓就是其中一条,有了这个,想拖沓疲玩,也得掂量一下,自己的官帽是否还戴的牢靠
  处理了半天的国政,崇祯自己也很觉得疲惫,但召见军处大臣只是朝会第一步,底下还有内阁,六部五寺都察院各衙门,各地督抚的紧急奏报等等
  这些都是极为耗人心神,苦人心志的活,他才三十来岁,但在后世,一眼看过去却最少也四十多的长相模样,身体也并不康强,也就是因为长期的劳累和心情压抑所造成的原故
  内阁现在还是保有票拟权和表面上大政的综衡处治的权力,所以在体制上,内阁仍然很受尊崇,最近已经在下部议,大学士将由从一品一律升为正一品,并且赐给朝马,座位,总之实权渐渐侵削,而表面功夫,却是把大学士捧的越来越高了
  部院寺卿大臣,到现在还没有配齐
  不过,这是不急之务,崇祯经历生死大关,也不是以前那样食古拘泥的性子了,有些事,不妨从容一些,反而好
  
  
  “皇太子将要于淮、徐之间成立军,饷、粮、军械军服,人员调配,你们军务处先和太子一起协商,商议妥当了,再复奏给朕知道”
  皇帝累了,看完所有谕旨,用印,下发看外头的光景,已经快接近辰时
  天光大亮,乾清宫附近渐渐有了窃窃低语的人声和沙沙的脚步声响,外朝那边,也是渐渐有了动静
  皇帝召见内阁和部院大臣和召见军务处大臣不同,后者就在乾清宫,前者就是在左顺门或是奉先殿的平台,要么是奉先殿大朝会,那就是正儿八经的朝会,内阁和部院奏事,也是事前上过奏折,并且有处理办法,皇帝只要说一声:“知道了”
  或是说:“依议”
  或是“该部知道”
  总之就是官样文章,和军务处正经议事时的光景绝然不同
  此时就算是头起召对正式结束,由马士英领头,五大臣叩头退出,皇太子跪,叩头跪谢皇帝,并且又略谈了一会马士英的表现,崇祯首肯,皇太子亦是加以夸赞,耽搁了这么一会之后,朱慈烺然后退出
  因为是奉旨,所以皇太子直接到军务处
  而此时军务舍人们已经把适才拟好的上谕圣旨抄发完毕,归档,并用军务处印,接着送内阁的送内阁,兵部的送兵部,同时军务大臣们写条子,派杂役去召各部的堂官或是郎中,或是该负责的官员过来说话,交代事情,等朱慈烺耽搁这么一会赶过来的时候,军务处已经是人声鼎沸,十分忙碌的模样了
  而此时此刻,皇帝才往外朝去
  朱慈烺到此时也是觉得,尽管自己用了建奴制度,不过明清相隔不远,清的这些集权化下的产物,用起来,果然是十分的得心应手
  得意之余,也是颇觉担心,但暂且也只能如此改革大政,否则,神仙也救不得大明
  “臣等叩迎太子殿下”
  虽说是加了征虏平贼大元帅的衔头,不过向来中国最重的就是皇权,清季时候,有臣下劝皇帝加兵马大元帅,惹的清廷中枢大怒,因为皇帝尊贵远在什么劳什子元帅之上,蛮夷规矩,岂能尽学?
  现在朱慈烺所加的大元帅在以前还有点太子监国的味道,在大明,皇太子不临政务,不管军事,只管读书已经近二百年,到了此时,虽说谕旨已经下来,众人在迎接的时候,还是有点儿懵懵懂懂,似乎不知道怎么措手的感觉于是迎接之时,众人仍然是只称皇太子,反正起跪礼节按这个规矩,也准定没错儿
  朱慈烺倒是十分随意,挥了挥手,笑道:“刚刚这么点功夫,起拜叩头的,十分无趣我看,我们不必闹这些虚礼,还是赶紧说正事”
  众人刚刚忙了个臭死,但心中一直是七上八下太子开府,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体制,调用哪个大臣,驻节何处,兵马钱粮打哪儿来?
  这些,比起登坛誓师当然都是琐碎无趣的事,不过,这才都是急待解决的急务啊
  ,


 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四十一章 南京(29)


  第二卷南方第一百四十一章南京29
  “臣要请问了,”马士英身为总理军务大臣,尽管还没怎么进入状态,不过,还是由他先开口说话:“不知道大元帅府,是怎么个体制?”
  “军制是和侍卫处一样,我打算先搭三个协六个标,还有直属大元帅的部队,加起来,三万来人”
  “殿下,如今户部”
  “我知道,我知道”朱慈烺打断他,笑道:“钱,由皇家内库来出,不必用部库了”
  皇太子居然如此有钱?
  一时之间,军务处上下,都是有点儿发呆
  守备宫城的侍卫处是拱卫当今天子的机构,尽管大伙儿还不大明白,领侍卫之下,又是三支营制禁军,这侍卫和普通禁军,如何区分?
  尽管还有含糊的地方,建军的架子早就搭起来,已经在畿辅附近募集禁军,三个协只暂且补足三个标一万五千多的额子,户部已经在拼命搜刮,粮食是有,营房现成,就是安家的银子和大量的铠甲军械,所需是一笔巨款,现在一时还筹措不出来
  皇太子倒是爽快,三万多人的大元帅府直属的筹措和组建,居然不要国家部库一文钱
  军务处已经分了差事,路振飞负责的是户部,当下便道:“殿下,这一笔款实在不,需得好好筹算筹算”
  “我知道”朱慈烺笑道:“又不是说不领饷,军饷和粮食,还是要兵部拨给,只是建军的使费,我自己来掏便是了”
  如果按兵部和户部的标准,从大明兵部和工部的库藏里淘铠甲器具,东西有多少就很难说,首先就得满足皇城禁军的需要,然后才是朱慈烺那边这样一来,恐怕南京府库的家底根本不够给的
  而且,最近这几十年明朝法纪废驰,造出来的火器也好,兵器也罢,还有铠甲什么的,恐怕合格的少,废品的多
  与其咬牙切齿的和这帮大臣们打嘴皮子官司,闹到崇祯那里也没个好,不如自己肉疼一下:这钱,大爷我出了
  呆了好一会儿,马士英才格格一笑,又道:“领侍卫这个事,臣也不大明白”
  “老马倒真是急性子和直性子”朱慈烺开玩笑道:“别人也含糊着,就不象你这么肯问”
  “殿下恕罪”
  “何罪之有?”朱慈烺微笑道:“侍卫和禁军,当然要分开禁军用营制,兵丁用没有衙门气和市井气的良家子就行武官么,当然是世袭勋臣和将门世家为宜当然,五日一校阅,按制考核,不合格者一律淘汰至于侍卫,当然归当管大臣直管,我的意思,是官绅将门世家的子弟,当然,勋臣子弟也可,自愿执戟护卫宫门不要俸禄的,补进来就是了”
  这么一说,在场的人都是进士出身,哪一个不是一肚皮的学问?
  当下路振飞便先颔首点头,笑道:“现在进出宫禁,就是汉唐制度,加侍中的可以随意入宫中办事,否则就要御批和侍卫处批才成侍卫么,用这些子弟,就等于是汉的郎官隋的千牛备身,是不是这个道理?”
  “是,就是叫大伙儿都出点办”朱慈烺开玩笑道:“这个时候,国步维艰,就是看大伙儿舒发天良的当口当然,朝廷没有叫人白效力的事,补进来了,安心当差不出乱子中平的就给个地方守备的前程,愿干禁军的,一营的帮统当差有功的,记在一等的,游击将军,一营管带的前程,怎么样,够不坏了?”
  “是很不坏”马士英笑道:“臣的第二子,不喜文而喜武,正好,请补进来当侍卫,不知道殿下允不允?”
  “这个不要和我说,和冯元彪说去”朱慈烺笑道:“不过总理大臣的儿子当侍卫,只怕也没有不允的道理不是?”
  他又笑道:“不过我这里要先说明,冯元彪那性子,他管人,可是真讲规矩,要是”
  “不妨,不妨”马士英抢着道:“臣子谨慎心,一定会安心当差,服从管教”
  “这就好”朱慈烺展颜一笑,看向其余众人,王家彦诗礼传家,当然没有习武的儿子,路振飞和吴伟业儿子都还年幼,钱谦益眉头锁的跟什么似的他也没有能当侍卫的儿子,恐怕心里正在满拧着后悔
  在场的谁不精明,谁瞧不出来,家中如果有不能中进士的子弟,补这个侍卫实在是一条终南捷径?
  那些当官的承诺两说,补成近侍,比加侍中的大臣还亲近皇帝和太子,几年功夫下来,简在帝心,放出去,不比当什么官强?就算不放,一直在宫中伺候,卫护皇帝,也总比当正儿八经的丘八要强的多
  至于没俸禄,甚至隐约的意思就是器具和铠甲,还有吃穿用度什么的都得自己报销比起朝廷给的好处来,这又算什么
  真的愿意给皇宫当执戟郎的,谁还在乎这么点钱
  至于朝廷,也是省了一大笔费用难得的就是能有不少世家子弟,不管是文官,勋臣,武职世家,送来的子弟不比在民间招募的要放心的多?这年头,败坏不堪的纨绔子弟当然有,不过能挎刀值班的青年恐怕也并不少
  省了大笔费用,宫中安全也有了保障,而且还能替国家作养将来的人才也亏得太子能想的出来
  当然,无形之中,也是把不少首鼠两端的世家给又重绑回了大明的战车之上,人都是有私意的,有现在的天子侍卫先干着,自然而然的就盼着家中子弟出息,当然也就巴望着大明能好,不要再这么溜檐儿
  这一层,怕是很多人就想不到了哇
  其实,眼前这些变革,就是要把士绅和勋戚、将门,慢慢儿的把人心给拢回来明朝之亡,几个重大原因,财政、军队不能战、中枢决策和地方执行的效能低下,还有,人心不固,似乎一夜之间,全国各阶层都抛弃了这个王朝
  不是剃发令的话,放眼全国,哪有真正的抵抗?
  可朱慈烺不能就坐在这儿等剃发令过来?
  现在这样,南明快成南清,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啊现成的例子,前人的,后人的,好用的,实际点儿的都是信手捻来了
  至于再往后点的经验,他是想用,没敢
  
  
  大元帅府的军制和建军的规模,从现在看来,朱慈烺的雄心不算太大三万来人的兵额,大约和现在一个强藩差不离
  不过算算他麾下兵马,现在就有刘泽清部剩下的余烬两万多人,路振飞的淮安抚标和裁撤的管漕运的漕标兵马几千人,刘孔和等部几千人,扬州高起潜和淮扬镇的兵马,林林总总,这些被朱慈烺称为地方守备兵马加强起来也已经过三万人了,还有徐州的孙传庭,现在谁不知道,老孙头早就被太子收服,经略河南、山东诸省的总督人选,除了他还能是谁?
  孙传庭麾下就有几千过的去的秦军子弟兵,加上高杰所部三万多精兵,还有近万的骡马,也是一支很可观的力量
  老实说,现下的大明武装,恐怕就数徐州方面最为雄强了
  太子自己再由五千精锐和六率充实为骨干,扩编成一支三万来人强军,如果凤阳和庐州驻军再直接听命,大明现有的可战之军,除了左良玉之外,就已经都落入太子手中了
  当然,事情能不能这么顺,也是很值得存疑就是了
  军制之外,就是府中的各层辅佐的机构了
  长史和司马参军都是从一品,各自领设军政司、军令司、军训司、军情司、军法司等诸司,作用一目了然,无需多说,闻司、廉政司等,倒是叫人觉得颇为费解
  不过,闻司的从三品司正用了方以智,正四品的副司正两个,一个候方域,一个是已经到了淮安的郑元勋,都是复社中坚风流才子,用他们掌闻司,真正是十分相宜
  午时不到,闻司出的消息纸已经发遍全城,识字的,不识字的,全部都已经知道,皇太子拜大元帅,仿的是大唐太子领军监国的制度,皇太子不留在南京,而是要率部前往前方,为大明打出一个中兴的局面出来
  
  
  打从朝会下来,内阁之中,张国维天生就是办实事的人,转来的明发上谕,就由他过目,交办,下达
  再有各部汇总过来的部务,也是他和王铎两人战战业业,每天忙到日落偏西,才得回去
  相形而言,李邦华精力已经不济,毕竟是七十多的人了,而史可法综理全局,细务就管的少了,现在最让这阁部大人操心的,不外乎就是饷械再缺,各部院到现在人手都没补齐,寺卿大臣也还有缺额的,请假的,丁忧的一大堆,现在诏令起复,或是夺情,反正这些政务就是千头万绪,实在每天时间都不大够用
  内阁之中,最清闲的反而是高弘图,他是管户部的,现在户部横竖没银子,怎么说都是没钱,所以干脆就每天捧着茶闲转悠,今日皇太子开府之事,内阁里头,也就是数他最为关切了
  ,


 第二卷 南方 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京(30)


  第二卷南方第一百四十二章南京30
  千万记得要投票啊筒子们
  “好么,太子开府,文官武将用了一大堆,俸禄开支还得从咱们头上来勒掯我是伺候不来,谁有法子谁想去左镇那边,每天还在请饷,我在户部一天,就只能先支应左良玉东南半壁,不靠着他靠谁”
  “那什么闻司,每天大事事,事无巨细的全往上写,煽动蛊惑人心,莫以为甚方以智他们也是糊涂了,就这么被人当大枪使?”
  “两协六标,正好一个总兵的额子,抢了刘泽清的还不知足?现成的就有五千强兵,还不少是骑兵,就见天在城里晃悠听说了没有?前一阵军纪不大好,太子严责诸将,没办法,诸将又严责军士,闹的一塌糊涂”
  “南京繁华,这些当兵的又不是太子亲使出来的,人心能附,能服?我看哪,将来回淮安,还得有乐子瞧”
  内阁重修之后,首辅单独用一间大房子,专门有一班内阁舍人和吏目佐杂辅助,不管是公,官员档案,各部呈文,还是军务处转来的明发上谕,从润色到,史可法过目以后,就能迅下达
  就是这样,每天光是复奏归档,就得从早看到晚了
  听着高弘图不停的在自己跟前发牢骚,史可法揉一揉发酸的双眼,也是微觉不悦不过他向来就是以性格持重见长,好听了是谨慎心,难听点就是绵软而无决断
  所以凡事不愿决裂,不愿多事,因向高弘图笑道:“何苦来?军务上有军务大臣,太子开府之后,大元帅府也有一帮子辅佐皇太子殿下的,咱们就只管做好自己份内事,可成?”
  瞧着史可法那模样神情,高弘图恨不得把眼前这人给打醒
  军务有军务处,太子还领军开府,眼看兵权财权,地方政权全部到手,江南一共多大的地盘,淮扬徐州是稳稳到手,凤阳和庐、泗诸州,能不能保住尚在两可之间
  东林党原本实力最强,满可以主导大政,结果什么事眼前这痴傻书生都可以拱手让出,到最后,什么都叫别人拿走,东林党还剩下什么
  不过这话在史可法跟前也不好直说,高弘图咽下一口恶气,沉声道:“太子开府,我看,满可以给左镇也开府,自己设官,许他永镇武昌,这样,或可激发将士忠勇效死之心?”
  这话也是高弘图和姜曰广几个提过几次了,反正太子开府是皇上决心下定,以目前局势,出来反对是自取其辱
  众人现在也看了出来,太子非凡俗之辈,打从入南京那会就可看出,非常之主可行非常之事,目前来说,太子似乎对东林和复社不曾有成见,任用内阁和军务大臣,东林党人也并没有受排挤,大元帅府中,复社的人还很不少
  太子身边最受重视的文官,陈名夏就是一个,而且将来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