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飞仙谷是三清山最大最深的沟壑,西起三洞口,东至九天应元府,是相隔南山和北山的深沟大谷。谷中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怪石纷陈,洞穴阴森,景观幽奇险胜。从梯云岭进入仙谷后,不远处有“仙桥墩”,又名“二桥墩”,高1300米,紧接“琼台”,与玉华峰遥遥相对。相传古代有仙人欲在此架一“仙桥”,连接玉华峰,沟通南山和北山,未果。而名却由此而来。“琼台”是一座高山平台,海拔1570米,四周峭壁,台上虬松倒挂,古藤低垂,在此可看到“三阳开泰”、“玉屏壁立”、“紫竹峭天”等奇景。其西南奇峰环绕,怪石参差,珍木奇花,满山遍地,犹似山中“仙苑”,故称“琼台阆苑”。
“三洞口”在飞仙谷西部,有三个洞口,境险景奇。第一洞口如虎嘴,名“老虎口”;第二洞口如古井,洞内有洞,十分阴森,名“幽冥洞”;第三洞口如殿宇,高大宽敞,但道路极其难走,名“鬼门关”。三个洞口都很艰难险阻,是飞仙谷中无数奇险胜景之一。
汾水关位于三清山西麓,是三清山西部入山口,处在两岸隘口处,形势险要,为一古堡式建筑。这里林木茂盛,梯田层叠,清溪蜿蜒,环境清幽。其北有汾水村,已通公路到德兴。其南有横旦村,附近有八磜龙潭瀑布、龙隐岩、还珠洞等景点。有公路通上饶。汾水关近旁的金刚峰下,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建有怀玉书院,今旧址尚存。
石鼓岭景区
石鼓岭景区位于三清山东麓,金沙村以北,是一个正在开发中的新景区。其最大特点是流泉飞瀑集中,著名的玉帘瀑布、川桥双色瀑布、石门四叠瀑布等,各具特色。此外,还有石鼓岭、回音壁、鸳鸯潭、三杏抱梅、泉水岩、八仙洞等胜景。
金沙溪为信江上游,发源于三清山跨鹤涧,沿三清山东部曲折南下,经玉山、上饶,流入信江。其上段多悬岩峭壁,流泉飞瀑。石鼓岭矗立于金沙溪畔,因山顶有奇石如鼓而得名。山上翠竹青松满坡,奇花芳草遍地。其北有玉帘瀑布,高34米,宽30米,如白帘悬挂,倒泻潭中,声如雷鸣,是三清山最大瀑布之一。
石鼓岭东南的和尚山下,有川桥双色瀑和石门四叠瀑。川桥双色瀑在山南,由于岩石矿物质关系,瀑分两色,一边白色,另一边红色,红白分明,相映成趣。崖十鸳鸯潭,也分现金公。石门四叠瀑在和尚山东侧,瀑水从山顶狭窄的天然石门涌出,沿崖直下,遇巨石分为两叠,后又绕石而过,形成三叠,回流100米后,又从70米高的山崖上落下深潭,成为四叠瀑,总高一百多米,雄伟壮观,国内罕见。
三洞宗元
道教宗元于三洞,以三洞为三元,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经教体系无不宗元于此,是道教的根本宗元。
三洞宗元,是以“三元”为宇宙混沌之始。称“一分为三元,三元变化三气,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然“三洞之元,本同道气,道气惟一,应用分三”。这是《云笈七签》对三洞宗元的基本论述。概括来说,“道”气衍化为三元,三元分别是,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由三元变化为三气,三气分别是始、元、玄三气,再由三气化生万物。其造化开辟的过程是,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元气运行,而后天地始立。再由始、元、玄三气化生万物。在《道德经》中则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洞宗元作为“道”化万物的信仰宗元,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就是三元即三宝君。第一天宝君,从混洞太无元化生;第二灵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第三神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三宝君分别治于三清境,故三宝又称三清。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余天,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其气玄白。而三元皆本同道气,所以,三宝君的名号虽殊,却本同于一。
三宝君、三清,道教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道教最高尊神,乃神明之宗,造化之祖。同时还是经教之教主,为道教传下了三洞三十六部真经。《道教三洞宗元》说: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三洞经又各有垂教的对象,以合乎学道修道的品级。开始人道修学之人,始入仙阶,登无累境,故初教以洞神神宝经。其次智渐精胜,既进中境,故中教以洞玄灵宝经。最后即登上境,智用无滞,故上教以洞真天宝经。其目的都是通过经教文化,诱俗修仙,从凡证道。故后世《道藏》的编纂,就是以“三洞四辅”来分例的,并构建起了以“三洞宗元”为信仰的经教体系。
清静寡欲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为此,《清静经》总结清静的要旨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清静之教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
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意思是说:清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而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正是“道”之清静的完整表现,《清静经》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人修大道,体行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静之道意。教条式地理解清静,或把死寂静止看着是清静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那么,怎样的修行才能进入真正的清静境界呢?《云笈七签》中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真仙直指语录》中也说:“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其核心的法则就是少思而寡欲。然而,人生在世,名利声色不断挠得人们欲望滋生,浊动不已。但作为修道务道之士,就不能完全和俗世之人一样,而是要真思志道,做到少思寡欲。
《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灾祸的发生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复杂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恶害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
自然无为
道以自然为法则,以无为处世应物,成就了万物,也成就了自我。其义理可谓简易却又是那么深刻。
自然和无为是两个既不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教义名词。所谓自然,《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河上真人注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说明“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道之自然的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也是地所效法的。人生在天地间,其行为的最高法则也应是效法道性自然的法则。自然,没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道生化万物,万物皆按其各自的本性自然生长,无持无待,不存在强加的任何因素,从而保证了自然界的和谐。而人修真道,就当效法道的自然之本性,顺应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命的特性,致力于维护自然界的和谐。对于人世间的一切东西,不要强求,要顺应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要知足、知止、知常,以使心神平和、精神得到升华。
然而,要真正进入或达到“自然”的境界,就要践行“无为”的处世方法。《道德经》中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告诉人们,“道”就是践行无为的,并通过无为的作用成就万物,体现“道”之伟大的体性。所以,所谓无为,并不是消极不为,而是要反对“有为”,要遵循自然之规律,不要强求或对事物的自然发生和发展强行进行干预,自自然然才是完美的。为此,王景阳在《明道篇》中有诗说:“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告诫修道之人,体行自然无为之真道,不要有任何执著。所以,早期道教就曾把“无为”作为合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教旨。并指出:若修行能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于精神,治国则有益于人们。体现了道教对社会政治和处世修身的基本态度。
但人生在世,对尊名荣贵,华衣美食,珍宝广室和音色财货总是有所企求的,但企求超出了自然无为的规律就会出现种种有为之弊害,转化为贪欲。而修道者除了要遵守清静寡欲的教义外,还应持守朴素无为的人生态度。消灭贪欲,淡泊以明志,不有为强求,基本企求不要脱离社会实际,以全身修道为目标,却危离咎,最终达到忘其形骸,无所执著,自然无为的境界。对此,《云笈七签》中还从两个方面作了阐释:一是先当避害。远嫌疑,远小人,远敬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二是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在积极通晓自然、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更好地学道修道。
柔弱不争
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太上老子从对自然界的观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阐述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为用,道教徒信道学道,以柔弱的教义思想规范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
柔弱这个词,从字面上来说似乎表现的是脆弱没有精神,但在道教教义思想中却并不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实质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第一,柔弱内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续的精神实质。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因为有生命才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柔性,人生则更是如此,没有了生命的人和物表现出的则是刚强的僵硬。所以《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垂教人们修道,维护好生命的柔性,以求长生久视。道教在继承和阐扬这一教义中,要求人们重视柔弱的修炼,始终持行“专气致柔”。做到呼吸中和,滑泽细微。应事行事保持身神的平和安静,和弱其气,持养身神。
第二,柔弱内含着积极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为用,主张一切行为都不要太刚强,刚者容易先受摧缺,强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修道就应是以静待动,守柔弱而不妄动,从而开阔自我容让的胸怀。学习水柔弱而能攻坚强的精神,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处世应物,健养身神。
而道教“不争”的教义,与“柔弱”思想有着相互的联系。所谓“不争”,《道德经》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即天地万物的运行和人的行为都应顺乎自然而不能强求,与自然无为的教义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无为不争”之说。
不争的教义精神,《道德经》通过对“水”的论说,就“不争”的思想作了深刻的阐明。《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以它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哪里低就流到哪里,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私地浇灌万物,供人们利用,福育人和万物生长。从无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为。可谓至善完美。为此,祖天师张道陵在立教之初就特别倡导太上不争的教义,把不争作为修道之士的重要修行准则。《老子想尔注》中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而修道求长生者,也应做到“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后来历代道教高真,避世利荣名,甘隐深山俭朴修行,并发善心济世利人,就是“不争”教义的体现。因此,对于一个真正学道修道者来说,就应体行柔弱不争的教义,以柔弱不争修养自我,不与人争名利荣华,知足,知止,寡欲,不自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为善自赏,常怀济世利人之心。从而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以利社会的和平和发展。
返朴归真
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道教称之为“返朴归真”。
道教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纯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这里的
“朴”就是指本真,引申为“道”的质朴状态,是指真常之道的本来体性。然而,要返朴必需要抱朴,《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要抱道守真,怡养生命的真元,使之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私心杂念所困扰。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尽量少一些私心和欲念。做人要淳厚,行事遵守公德,生活要俭朴,使本性漫漫返复到淳朴的状态,与道相合。而在生命修炼过程中,要在良好的心性根基上,把已耗散的生命元气通过修炼进行修复,使身体健康。进而通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内炼功夫,使生命回归到真道的状态,成仙得道。
在返朴归真的修行道路上,诸多高真大德的践行曾为后世学道修道者作出了榜样。汉末魏伯阳真人,“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而专心修炼。葛洪真人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终日默然,被邦人咸称为抱朴之士。并提出应“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晋代嵇康好道,亦以“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为修行宗旨。今天,学道修道之士又何以不能进一步发扬守朴全真的教义,留一份淳朴之真于后世。
天道承负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于净化人心,使人心神宁静,好善乐施,济世利人,从而为社会和人们的和谐共处起到积极作用。所以,道教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在善恶报应观上构成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义。这一教义,就是天道承负说。即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其核心主体则还是围绕生死问题,承扬于《老子想尔注》中“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
道教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即人们常说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其特点是前辈后辈相承负。但对于“承负”的论述,《太平经》中有两种解释。其一是,“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过失,不自知,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