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1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练习这种劲到相当程度后,皮肤上有似云似雾的气,如漆似胶,一遇敌手即不丢离。非但两手如此,周身亦如此。其艺愈高者,气愈厚,面积也愈大。但此气看不见,仅能自我感受,或使具有同样功夫者互相感觉。因此,艺高者与人推手时,一搭手即知对手程度,其道理即在彼此沾粘圆圈面积大小。此劲是练习太极拳推手中最重要的内容,必须练习。否则,就不能研究其他诸劲,初学者不可不注意。
三、听劲听劲中的‘听‘,是指周身皮肤感觉的听。所以,在未练习听劲之前,必须练习沾粘劲,如果不明沾粘劲,就不能听。
有的人认为推手的纲领全在懂劲,而不知道不听就不能懂(懂其劲作变化)。犹如言语,如不用耳静听,就不会解人意,所以欲懂非听不可。太极拳的听劲亦然,非先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而敛气凝神以听不可。因为不听,就不能懂;不懂,就不能走;不走,就不能化;不化就不能发。由此可知,太极拳中的听劲,甚为重要,望学习者注意。
四、懂劲能听,然后能懂,这虽然是一定之理,但是如果听不准确,也不能全懂。所以懂劲一门也很困难,非由名师口授与自己切实研究不可,而且经相当时期后,才能全明其理。
在太极拳推手中,未懂劲之前,虽然易犯顶、偏、丢、抗等病,但是懂劲之后,往往也有断、结、俯、仰各病,这是因为后者正处在似懂非懂之间。断结无一定的标准,都因视听不能准确,尚未达到真正懂劲的境界。如能闪、还、撩、了、转、换、进、退行动自然,随心所欲,才可谓真正懂劲。真正懂劲之后,即能得屈、伸、动、静之妙,开、合、升、降之效。见入则开,遇出则合,看来则让,就去即升,果然能达到此地步,可入神明之域。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懂劲后愈练愈精。‘在未懂劲前,如果先求尺、寸、分、毫,这是小功,不过是末技而已。所谓能尺寸于人,实非懂劲。必须懂劲后,神而明之,自能量尺、量寸、量分、量毫,能量,然后能节、拿、抓、闭。到此境界又分自己懂劲,于人懂劲两种。自己懂劲,接及神明,能反探战己身中之阴,时时皆然,欲谓阳得其阴。水火既济,乾坤交汞,性命葆真,这是修道的要诀。若于人懂劲,视听之际,随遇变化,不着思虑形相而无往不宜,自得太极之妙,此即技击中之要纲。上述两种是太极拳大成的标致。所以,习练太极拳者,非懂劲不可,如莫明此道,则难与之论说太极拳。
五、走劲走劲即不顶之劲,主后退,由懂劲而来,不懂如何能走?譬如人来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或左或右,或长或短,原本没有一定标准,如果不懂其势,如何能走?走者,走避人的重力,而不与之相抵。因此,推手时,手部一觉人有重意,即变为虚。如遇偏重则偏松,遇双重则偏沉之,泻去其力,随彼方而去,不稍抵抗,使人处处落空,毫不得力。正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然而,初学者不遇大劲不走,是尚有抵抗之意,并不是懂劲后真走。走劲的枢纽全在腰腿,腰腿无功,亦属徒然。学练者对此不可不知。
六、化劲化劲由粘劲与走劲而成,不丢不顶,随感随化,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相济不离。化之要点,全在我顺人背。若能达此境界,则彼虽有千斤之力,亦无所用。所以,化劲在太极拳中极为重要。
化劲中应略含掤劲,无掤劲则不能化。化劲并非以手或肩化之,而全用腰腿。若用手或肩,是谓硬拨,不是太极拳的化劲。如果能顺人之势,或高或低,或横或直,快慢相合(化之太快,不能引其入榫,过慢仍未化去),即能沾而化之。至于直来曲化,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是顺彼劲路变化方向,随机应用。但往返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使人不知己之劲路,直到对方势背为止,是谓真化。
化后可拿可发,要点是不化尽。化尽则己的沾粘劲易断,而去势随之远矣。也不能化之过后,过后则势背,不能前进。至于化敌的发劲,要待敌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际,随势而化,不要太早,或过迟。太早未到,无有所化,过迟已着,化之无益。至于化圈的大小,艺愈高者圈愈小,反之愈大。
有人认为太极拳全尚软化,并不正确。该拳实乃有化有发,化之得势,则发亦自可,化不得势,何能言发,全由习者领悟运用。艺高者后化即前进,其上身似往后化退,但下步同时已前进。这是以退作进之法,奥妙无穷。反之,初学者多以退步为后化,实不知这是逃避,并非真化。上乘者外操柔软,内含坚刚,此坚刚非有意识的坚刚,实乃练功日久后自然增长的内劲。所困难的是内含坚刚而不施于外,即迎敌化人时,亦以柔软应付坚刚,使人坚刚尽化无存。这步功夫非常玄妙,要不是沾、粘、连、随已由懂劲而达神明之域,就不能轻灵玄妙,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七、引劲引劲即人不动,而引其动,或人既动,而引其入于己之路线。人仅知化劲、拿劲、发劲,而不知有此引劲,实际上引劲处于化拿之间,而较化劲更难。因为对方来势不能随己心欲,所以必须引之。譬如两物行走,方向不一,则无法相合,必须引之,然后才能相合。
至于引的方法,须化到对方的劲将尽未尽时,才能引之入彀。换言之,引劲是欲引出对方背势中的焦点。如遇对方是艺浅者,固易为之,若是稍有功夫者,还须用假引之法。如引高打低,引直打横,或故出一虚拳以引之,使彼丹田气上升,重心不稳,在惊惶之际出其不备,即可拿而发之,所以,在发之前,须有拿;在拿之前,须有引;在引之前,须有化,这是一定之理。
上述引劲之法,不专门练习几年难以掌握。因为引劲不仅手引,同时也须应用身法、步法、腰法等。引之愈长,发之愈有势,正如太极拳论中所谓:‘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但其要点终不离沾、粘二字。
八、拿劲拿劲较引化两劲更为难学,并且在太极拳中颇为重要。因为不能拿,就不能发,能拿才可发,发之不中都因拿之不准,拿是发的先锋。通常拿至敌发呆顿而己之意到时,即发其焦点,未有不中的。只是拿时须动作轻灵,重则易为人知觉,而变化脱去。其难点亦在这将拿未拿到之际。若拿到后,敌即不能脱去,所以,拿之妙,妙在人不知不觉之间。
此外,拿人一定要拿其关节,如腕、肘、肩等处,否则易被人化脱。双手拿人,犹如以秤衡物,重则秤锤移于外,轻则移于内,不要使高低轻重相等,勿失其衡。拿时除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敛气凝神外,己之重心尤须注意,一定要尾闾中正,顶悬步稳,重心稳定。所谓‘拿人不过膝,过膝即不拿‘,正是此意。如果离人远,必须自己进步,调整距离,否则有重心不稳之虞。拿人非手拿,手拿钝而易化,拿之枢纽全在腰腿。拿人非力拿,力拿呆而易脱,拿之主使全在意气。同时拿的步法、身法、方向亦很重要,非口授不可。
功深者拿人,一搭手无论何处,一索即得,且能使被拿者身不自主,随其所欲,俗曰入榫。但艺高者往往拿而不发,其理在于拿到后,人既知势败必损,已认屈服,可毋庸再施发劲,令人更觉难堪,这亦是君子之道。拿又分有形、无形两种:有形拿,拿的圆圈愈小,功夫愈深,圆圈愈大,功夫愈浅;无形拿,在二人皮肤相粘各施引拿时,艺浅者的圆圈常被艺深者遮蔽。这种奥妙功夫虽由名师教授,然而非本身持之以恒,不会有成。
九、发劲欲击人,非发劲不可,不知发劲,焉能击人?更谈不上技击。对于以太极拳养身者,可不谈发劲,而对于欲防身者,就非知发劲不可。因为就太极拳而言,如仅知化而不知发,这是只知守而不知攻。须知化中有时不能手手化净,岂能安然无事?一有失败,即牵连全部。进而言之,即使不求胜于人,至少也应不败于人,所以必须一化一发(即一守一攻),这样可使敌不能致全力于发,而同时也须顾及于化。前辈发人有‘出手见红‘之语,意为一出手就使敌人跌倒,不令人攻而守,或己守而攻,免得多费时间与精神,实为至理名言。否则既须注意于守,又须注意于攻,反使己之精神分散,为人所乘。
太极拳中的发劲,分为截劲、长劲、沉劲、钻劲、寸劲、分劲、冷劲、抖跳劲等,其中截劲较长劲为猛,钻劲较沉劲为厉,分劲较寸劲为狠。其发人能将人双足离地,以一次腾出为佳,如人双足不能离地,仅是带跳带退,这是次等功夫。后者的原因是气与劲不足,不能摧敌根腾起。至于冷劲,因引发人于不知不觉中,所以其势甚猛,用起来固然不容易,而且为艺高者所不取,大概是有损于君子之道。
何谓断劲?断劲是指在引人得势后,中间内劲稍断,随即以全身蓄劲直发于人身,此劲猛烈异常,用于不知太极拳劲,或知而不精者,最为灵验。此劲练成也不容易,而且也为艺高者所不取。因为发劲时,全都暗昧不明,殊非大丈夫所为。相传昔日班侯发人,能使人双足离地,一跃腾出三丈六尺。在今人看来,杨的功夫可谓高超,但其父杨露禅反不以为是,其理在于他的发劲,实含有断冷性,而非光明磊落,用心意巧发。
抖跳劲是当己劲与敌劲粘住时,即用腰腿劲抖拍,敌身则双脚腾起,亦应之而拍于地,如拍球一般。更奇者,先拍若干下,再以长劲发之,敌被发出后亦能腾跳若干下,此劲非常奥妙。
发劲中除借劲、钻劲外,其它诸劲在未发前,都须有化引拿。拿之得势,方能言发,不然发也无效。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较为困难,但一劲通后,其它劲也可通,没有精一劲而不能使用其它劲的。
学习者初习发劲时,应当先知劲路:人的全身何处为根,何处为枝,何处为叶;人的上身何处为根,何处为枝,何处为叶;人的下身何处为根,何处为枝,何处为叶。就人的全身而言,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人的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人的下身,腿为根,膝为枝,足为叶。所以,拿人发人,须先制其根,是谓登堂入室,亦即摧敌摧根。能明白这一道理,方可发人,否则犹如缘木求鱼,终不可得。
以劲发人时,必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机势;二方向;三时间。机势即己势顺而敌势背,敌之重心偏于一方,显露其焦点。换言之,敌的重心已歪,身上有一部份发呆(即拗住其一点),同时其气上升,方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正或隅,必须随敌之背向而发。时间须恰当其时,发敌应在其旧劲已完,新劲未生之时(发呆时),或后退时,不可或早或迟,早则敌势未完,易生顶抗之弊,迟则敌已发觉,而生变化。此三者,不可缺一。如知机势而不知方向,易犯落空或与敌相顶之弊,但知机势与方向而不知时间,也易犯顶抗或发之不足等弊。三者俱全,掌握得当,则发人甚易,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反之,发势虽然猛烈,也不会有太大效力。
此外,顾及了机势、方向和时间外,还要注意己与敌的距离。过远则劲不能达,太近则己劲被闷闭,不能发出。而且发劲的高低上下也有关系,人低我低,人高我高,人过低则发其上部,人过高则发其中部或下部,而敌身躯的高矮、大小轻重,也须留意。一般对矮者,宜发其上部;高者宜发其中部、下部之间;上下轻重相当者,宜发其中部;上轻下重者,宜发其下部;上重下轻者,宜发其上部。这种轻重,可于推手时用沾粘劲和引化劲探知。发的位置,有时发其虚而不能变化处,有时用手指引出其力,再用掌发之。总之,虚虚实实,先使敌意气散乱,引出其焦点,然后发之。并随屈就弯,人屈则随其屈以发之,人弯则就其弯以发之,可随机运用。一般艺高者,自己的焦点很小,但发现对方的焦点却很大,并且在敌方身上任何地方都能引出焦点而发之,同时自己身上的任何部位都能发人,而且其发人,又可在一刹那之间随引随发,令人惊羡不已。
发劲时应求周身一致,并且出于不知不觉。发者本身自觉愈无劲,而受者愈觉沉重。反之本身自觉出劲很猛,但被击者并未受到如其理想中的重量,其原因在于发者自觉有劲,其劲并未全部透出;其自觉无劲,他的劲却要象射箭一样,曲中求直,应当完全吐出力量,不要稍停留于手臂中。就发而不畅者而言,其多有三停,比如在上肢,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在下肢一停于髋,二停于膝,三停于踝;在身体中部一停于胸,二停于腹,三停于丹田。多由姿势和动作不正确引起。
在发人时,应保持尾闾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伸指,两臂直而不屈(内劲如九曲珠之成一大珠式),同时将背脊骨稍加凸出,并坐腰松胯,如枪弹出堂之状。但坐腰不能向后,向后则劲缩于后,而不能前发。
发劲中内部气的运用有二:一由前往后,俗称由先天往后天,是为丹田气沉,再由丹田逼出,贯于四肢;另由后往前,俗称由后天往先天,是为气贴脊背,再由脊背而出,贯于四肢。发人之劲,一如抛物,欲抛则抛,切不可稍有要抛不抛的疑虑。如果有此疑虑,意气易断,意气既断,何能发人?所以发人时须敛气凝神,目视对方。太极拳论‘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正是此意。须知神之所在,意气随之,劲虽发出而意气依然不断,正所谓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艺高者能随化随发,其中含有一个小圆圈,功愈深则圈愈小,半圈化而半圈发,因此常不见其形,此即所谓进即是退,退即是进,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相传昔日杨健侯一日坐在庭中,手持烟筒吸烟,其徒前趋请益,于是命徒用拳尽力击其腹部,在其徒击来的拳即将触到时,杨在一笑一哈之际,将腹一鼓,其徒竟跌出庭外,杨却仍然安坐吸烟,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而杨之徒被发之后,竟不明由何劲而被抛出。杨之长子少侯在金陵时,曾遇一疯犬,犬扑其腿,在将及未及之际,他用膝一屈,犬即腾出数丈。这都是上乘发劲的妙用,可谓神乎其技。
十、借劲发劲为太极拳中奥妙无穷的上乘劲力,非艺高者不能应用。而因借劲的发人,更是无引无拿,其间仅含有少许化劲,可以随到随发,不加思虑,其速度犹如风驰电掣。发人时乘人之势,借人之力,高来高往,低临低去,无须觅其焦点背势,能使敌在不知不觉中被发出。
更令人称奇的是,敌来亦去,敌不来亦往,来势愈大,则被击之劲愈猛。打手歌中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正是借劲的妙用。能借劲则力小可挫力大,弱者可攻强者,如果更能精于此功,则人的任何部位都可借力,而自己的任何部位都可发人。只是发人时必须腰腿一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用意气发出。
借劲也要顾及时间,不可或早或迟,早则敌劲未出,无法借力,迟则己身已被击中,无能为力。最恰当的时间,是敌劲将出还未全出,或将到而未全到之际,就在这一刹那间借劲,才能有效。犹如人之入室,一足正将踏入而室门忽闭,人不仅无从入内,反而被门叩出。又如人说话,正待开口发音时,将口掩住,口被掩扪,气阻音塞,则话语被阻。由此可见,借劲的学习并非易事,如果能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就可以说进入了太极拳的上乘境界。杨家父子的功夫就达到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