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道的禁令以后,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获得过的褒封。他们在此褒封宠遇下,都相继由清静恬淡之士变为道士官僚。他们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为之设计的远离尘嚣的茅庵,而是置诸京城的雕梁画栋的豪华宫室。平时所为,除为皇室建斋祈福外,则是忙于与通显豪家相往还。陈垣先生称全真道上层的这种变化为‘末流之贵盛‘。上层贵盛了,教务随之却退步了。前期人才济济的景象不存在了,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那股朝气不见了,渐显出衰老的暮气来。
衰落时期
入明以后,全真道步入衰落时期。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丧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施政策的原因。明太祖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表现出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的意向。后来的实际作法确是如此。朱元璋及其继任者召见的大多是正一天师及其门徒,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全真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道首领并不住在白云观,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况下,全真道分裂为诸多小派进行独自的活动,其正宗为‘七真派‘。即宗邱处机的龙门派,宗刘处玄的随山派,宗潭处端的南无派,宗马钰的遇仙派,宗王处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记载也较多,其余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龙门派经王常月之中兴,龙门派更盛于其他各派。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张三丰所传的支派,万历间陆西星所传内丹东派,清嘉、道间李西月所传内丹西派,盖皆属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经繁衍,在明清时期,又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两系),每派均有取名排辈用字。派系分衍愈多,并不表明道教的强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二)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释、道三家,不时有头面人物出来打此旗帜,以推行其学说。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处机《磻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对此二字有过多种解释,或谓使‘真性‘保全,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后者是全真道创建者们十分强调的。
他们以‘忍辱含垢‘为‘真功‘的重要内容,但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则引进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但有争竞,便同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⒆他们以‘苦己利人‘为‘真行‘,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行生活。他们又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这是对道教传统的积功累行的修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⒇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MD为首务。马钰入道的《立誓状文》也以‘遵依国法为先。‘总之,在教制、教规、内丹修炼方面,无不汲取儒、释。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是比其他旧派道教更为鲜明的特征。
成仙证真的信仰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ME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MF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MG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全真道放弃肉体不死的信念,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虽与旧道教相区别,但却与佛教追求的‘涅‘相近似。实际上他们所谓的真性,或叫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于佛教。
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们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王嚞及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言论。邱处机斥肉体为‘臭皮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乡。‘‘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气,使作还同傀儡。‘MH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MI王嚞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MJ邱处机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MK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如此等等。
全真道还援引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宣称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死,得到阳神解脱。谭处端称‘一念不生,则脱生死‘。ML
邱处机称‘一念无生即自由‘。NC王嚞进一步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ND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似的。
先性后命的内丹学说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术为‘天上大道‘。NE他们的内丹术渊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嚞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NF邱处机称:‘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炼气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说该派内丹功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NG其《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全真道首领从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的基本路线出发,有时又宣扬一种以性兼命的丹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录》称,做清净心地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李道纯《中和集》卷二《试金石》分所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之顿法。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也分丹法为顿、渐二乘,称直接修性者为顿法。很显然,全真道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禅宗影响很深的结果,故牧常晁称之为‘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破的。
森严的教制教规
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他们为了贯彻成仙证真的信仰,曾经大力破斥肉体和人生;同样,为了实现出家、建立宫观制度,又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称家庭为‘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笼‘,出家修道。王嚞曰:‘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如勿结前头苦。‘‘莫骋儿群,休夸女队,与公便是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还儿女从前债‘。NH谭处端云:‘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世冤仇‘NI将‘这冤亲系脚绳儿一刀两断。‘NJ所以马钰宣称‘家‘、‘道‘不能两全,应该及早觉悟,‘莫待丰都追帖至,早归物外住云庵‘。NK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修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NL邱处机‘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OC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OD
全真道初期,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OE邱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OF王重阳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OG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OH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这时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难实行。但是宫观的管理制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王嚞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龙门派
龙门派是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它承袭全真教法,处于道教衰落的明清时代。
该派尊全真七子之一的邱处机为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赵道坚(1163~1221),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云),父任平凉府同知时,徙居平凉(今属甘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其事,《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列有其传。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师马钰于华亭(今属甘肃)。二十年,马钰还终南,命其往龙门山师事邱处机,易名道坚。元太祖十四年(1219),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赴西域,选赵道坚从行,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途经一年余,于1221年五月渡陆局河,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赛兰城。道坚谓尹志平曰:‘我随师在宣德时,觉有长往之兆,颇倦行。后尝蒙师训,道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乐介怀,所适无不可。今归期将至,公等善事父师。‘数日示疾而逝。邱处机命门弟子葬九古于东郭原上。观上述赵道坚行谊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似无创立龙门派的行为和打算;而龙门派以之为宗主者,恐系出于依托。
后世龙门派道士为了证实赵道坚为该派创建人,却另有一番描写。《金盖心灯》卷一《赵虚静律师传》曰:‘师姓赵,名道坚,号虚静,南阳新野人。……闻七真演教,独携瓢笠,谒长春邱祖,诚敬精严执弟子礼。邱祖与语而奇之,曰:‘此元门柱石,天仙领袖也。他日续心灯,而流传戒法者,必此子矣。‘遂侍祖游燕阐教,……祖乃传以清虚自然之秘,栖隐龙门者多载。复出侍祖于白云观,统大众。师于至元庚辰(1280)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如法行持,无漏妙德。
祖乃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师谨识之,未敢妄泄。是为第一代律师。……
修持凡三十年,功圆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于皇庆壬子年(1312),十月望日,郑重其礼,亲授河南道士张碧芝名德纯。‘此传本之王常月《钵鉴》,其文稍简。将此传与《长春真人西游记》《祖庭仙真内传》比较,除改变籍贯外,主要是略而不提赵道坚的真实经历,而将其时代延后,着重叙写他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如何受邱处机传三戒,付衣钵等事。意在标榜龙门派的建立是出于邱处机的旨意,他所选定的赵道坚是邱处机衣钵的继承人,即龙门派的创建人。
但邱处机和赵道坚已分别于1227年和1221年逝世,怎会在此之后五十余年发生传授经戒、衣钵之事!而且即使他们在世时,因二人生当金末全真道尚处于发展初期,在那种历史条件下,他们也不会有另创支派的企图。因此《钵鉴》和《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