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3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使中医远程诊断得以实现,以上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苗头。
一、诊法客观化的研究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的诊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如舌诊、脉诊是中医学的独特内容,在诊病方面有重要价值,但中医望舌、诊脉全凭经验和眼睛、手指的主观感觉,缺乏客观指标作为判定舌象及脉象的标准,故阐明舌诊、脉诊的价值,并使其客观化是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在诊法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侧重于脉诊与舌诊的研究。在脉诊研究方面,主要针对将脉象可视化、客观化和科学化的目的,进行了形式多样的脉象仪的研制;从心血管功能、血液动力学角度探讨了脉象的形成机理;建立了一些脉图的分析方法;探讨了常见病证与脉象、脉图的关系等。
在舌诊的研究方面,从现代医学角度,基本阐明了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临床常见疾病的舌象变化及演变规律,并将舌象作为某些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研制了舌色检查仪等。此外,国外对腹诊研究较多,已形成独特的汉方腹诊;并通过对皮肤电阻等的研究,形成了以良导络为代表的经络诊断方法。
传统的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主要依靠医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收集病情资料,但依据人体五官收集的资料,其分辨率低、信息量少,难以合参;模糊性大,有很大的主观性,且量化与客观化不足,缺少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在诊法的客观化研究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与临床实际运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舌诊仪、脉诊仪、腹诊仪等仪器本身获取的信息量不够、欠灵敏,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证候规范化的研究
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辨证标准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理论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脏腑辨证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不仅可为制订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标准奠定基础,而且可为中医脏象理论等的研究提供条件。
我国从文献、临床及实验诸方面,对脏腑辨证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为:根据中医文献及临床资料,明确病、证、症的关系,制订某些证的诊断标准,使辨证达到规范化,并将现代医学的实验指标结合到证的研究标准之中;由传统的临床病人的研究,发展为结合证的动物模型(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详见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合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年),通过动物模型的研究来与人的辨证研究对照。并结合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在脏腑病证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进行了一定探讨。
自80年代中期开始有组织地开展证候规范化工作,在此期间曾开展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统一(如寒温辨证)的探讨。《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赵金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收录311个证,《中医证候辨治规范》(冷方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收录308个证,《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欧阳锜等,湖南省中医研究院印,1987年)收录432个证。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包括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对于建立统一、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标准起到了积极意义。
三、计量诊断
将中医思辨性的经验描述和宏观性概括过渡到高层次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中医学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其实质是解决客观化与定量化问题,而计量诊断是实现证候标准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计量诊断是以统计学概率论为理论,依据有关的医学理论,将症状、体征及各种化验检查结果量化,通过概率运算,使其成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并可用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评价治疗效果,作出预后诊断。通常就是先将已知的一定数量的确诊病例(参照组)的症状和体征,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型,经过统计计算归纳成为一定的数学公式。当待诊患者就诊时,将其症状体征存在与否和/或轻重程度,按事先规定的计量标准转换成为变量,代入公式即可得出以数量或概率大小表示的诊断结果。其主要包括四诊指标的计量诊断和病证的计量诊断两个方面。
症状体征是辨证的依据,症征的等级计量是基础,而中医对于症状的描述、记录和分析主观性强,不利于辨证的定量。但目前仍未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这方面的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而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循证医学(eBm)的广泛应用,则对证候规范化研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此外,随着证候现代病理生理基础的揭示,不少学者提出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观点,从而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勿庸置疑,中医诊断学在沿着自身轨迹前进的基础上,积极吸取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紧密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研究,将不断朝前发展,为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是为了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需要,它可以适合于对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这种网上教学的方式,以学为主,要求学员依照学习进度安排、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循序渐进,通过练习题以检测对每一知识点重点与疑难点的掌握程度。如果学员遇到困难,可及时通过e-maIL方式向教师提出问题,以寻求解答。我们将适时地对中医诊断学有关热点、难点问题组织网上讨论,并对常见病证、疑难病证组织网上讨论,以体现网络教与学的交互式、互动式。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还提供了最新研究动态,以拓宽有关中医诊断学的知识面。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还有诊断的分析思维。因此,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只有对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了如指掌,才能知常达变以了解病理状态下的种种变化。所以,一方面要深入理解、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且要复习、运用所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根据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作指导,以加深中医诊断学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要重视并不断地加强临床实践。前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这说明书本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诊断的方法与技巧必须在临床实践中,长期仔细地揣摩才有所体会和收获,别无蹊径。所以,必须主动、积极地参加临床实践,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切忌浅尝辄止。
第三,要学会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从收集病情资料,到作出病、证诊断,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的综合运用。所以,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不仅要有渊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历代名医医案中蕴含着丰富的诊察方法与经验,尤其对于疑难病证、危急重症的辨证思维方法,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以克服不注重实际的主观主义、机械孤立等错误观念的影响。
中医正骨
五大病症鉴识伪中医
‘在被查处的虚假医疗广告、违法医疗机构中,不少是打着中医旗号的。这使中医这个维护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生息的国粹被盗名,被篡改,使人们被虚假医疗欺骗在前,曲解中医精髓在后。下面的几大特点就是盗名中医的伪科学的“常见症状”——
症状一号称能迅速转阴某种指标
中医的特点是治人而不是治病,通过调整人体机能达到祛病或者与疾病和平共处的状态,比如肿瘤病人的带瘤生存等。中医理论形成时,并没有艾滋病,现在却能在艾滋病治疗上起很大作用,就是因为中医治的不是艾滋病毒,而是被艾滋病毒感染的人。
和西医用抗生素消炎,用化疗药杀死肿瘤细胞的治疗观念完全不同,百姓所说的“中医很柔和”,其实说的就是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考虑到怎样保护病人的正气,减少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是“投鼠忌器”的治疗。这是中医的特点也是长处,因此只要是正规中医,绝对不会把治疗的重心放在指标的转阴上。过分强调“转阴”的宣传常见于乙肝治疗,其实乙肝的治疗目的是维护和保持正常的肝功能,适当正确施以抗病毒和抗纤维化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并非一味“转阴”。
症状二能迅速起效的“纯中药制剂”
来自大自然的中药正好和现在崇尚的“绿色”契合。因为西药已经被证实的毒副作用,“纯中药”的名声更加吸引人,很多非法诊所抓住人们这个心理,在纯中药中添加西药。药监部门已经对此类事件多次查处,因为其中隐患重重。
很多免疫系统疾病,治疗中要用到激素,病人因此选择看中医吃中药。但唯利是图的非法医疗机构却在“纯中药”中加了激素,所谓的“速效”实际上是激素的作用。激素一旦服用就不能擅自停药,否则会导致身体激素分泌的“真空”状态,危及生命。这种“纯中药”的制造者肯定不会告诉病人实情,等服用者出现了生命危象到大医院就诊,才回忆起自己曾经服用过成分不明、压成粉末或装成胶囊的“纯中药”,生命危象就是突然停用激素的后果。
添加了西药的“纯中药”鉴定起来有一定困难,监测者必须锁定几种可能添加的药物,否则就是大海捞针。因此,病人对宣称能“速效”的、成分不明的、能“取代激素”的“纯中药”要多加小心。
症状三只摸脉就知道长没长瘤
经常有人说“某某中医很神,光摸脉就知道哪儿长东西了”,这其实非常不科学。中医从来要求四诊合参,四诊包括望、闻、问、切,摸脉只是其中之一。过去的中医没有检查设施,要求四诊就是想全面地搜集病人的各种信息,便于正确诊断,缺乏任何一项都可能误诊。
现在的中医院都是综合医院,中西医兼备,正规的中医都能很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检查方式,会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前提下根据病人体质、疾病的性质实施中医辨证,再开中药。比如病人长口疮很长时间不好,他自己觉得是“上火”了。如果遇到冒牌儿中医,很可能就是一味地去“火”,但是无论是口疮还是“上火”只是症状,是信号,什么原因导致的“上火”经久不愈?医生并没有关注。长期去“火”而无效时才发现,口疮其实是口腔黏膜癌,这个误诊就是因为医生没有明确诊断。把中医诊法中的一项拿出来故弄玄虚,或者放着可以准确发现疾病的现代科学方法不用,都不是正规中医的科学态度。
症状四所有的病人都吃一种药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病性、体质、症状“量体裁衣”。同为糖尿病,因为病的阶段、性别、年龄等不同,治疗用药可能完全不同。所以中医一般会主张你吃汤药而不是吃成药,即便吃也会几个成药配合用,否则就不能针对个性,就失去了看中医的价值。
因此,如果你去某个体诊所,发现它不仅“专攻”一种病,而且给很多患者吃的是一种早就制备好的、“最近研制”的中药,或者用的是同一张差别不大的方子,至少这个“中医”没有中医特色,没有发挥中医的长处,更有可能只是打着中医的旗号卖药。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如果是真正的中医,治疗肝炎时可能开的是妇科用药,比如“乌鸡白凤丸”,但这却符合中医理论,因为虽患的是不同的病,但病人体质的失衡可能在一个点上。
症状五拿“排毒”、“去火”做文章
随着肥胖等生活方式病的不断增加,“排毒”概念的流行有一定道理,现代人确实处于营养过盛的状态。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排毒”还是“去火”都不能自作主张,也非人人需要“去火”、“排毒”,更不是只做生活美容的美容师说了算的。
首先要看自己脸上起的包,身上长的疮是不是有“火”有“毒”?有火的话是“实火”还是“虚火”?需要去“火”的话,去“火”药该吃哪种?吃到什么时候为止?是“虚火”的话怎么样用中药攻补兼施?这些都需要正规医院的中医给出医嘱。
中药的毒副作用被发现、重视是由“龙胆泻肝丸”引起的。这个有几百年历史的成药之所以在今天出问题,是因为传统中医使用它时严格遵守了苦寒药“中病即止”的治疗法则,用通俗的话就是见好就收。而吃“龙胆泻肝丸”产生肾毒性的人,大都超长时间地大剂量服用。有个老太太居然买了一箱药放在床底下,口苦了吃,大便干燥时吃,把所有不舒服都自己认定为“上火”,违背了去火药的使用规则,从这个角度上说,中药的毒性很大程度是使用错误造成的。
中医护理
(一)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1。人体是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其中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因此,在护理工作中不仅要主意局部病变,同时要主意相关脏腑的变化。体表的变化可影响有关脏腑的功能,而相关脏腑的疾病也可在体表反映出来。因此,可从机体局部的变化来推断整体的反应状态,测知内脏病变。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病人的体质情况及外界环境对病人的影响等,进行全面观察了解,正确认识疾病,施以妥善护理。在疾病的护理上,中医十分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关于这些方面的论述,历代医书均有记载。
2。人和自然界也是相互制约、统一的整体:中医将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当气候急剧变化或六气侵犯人体成为致病因素时称为“六淫”。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故要求护理上主动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做好防范工作,并提倡“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护理工作要求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针对病人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和发病的不同季节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因此,中医关于整体观护理论特点与现代护理所提倡的对病人作系统、整体、全身心的护理是完全一致的。
(二)“辨证”是护理的主要依据:中医辨证是用望、闻、问、切的方法,采集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中医护理的原则是以中医辨证治则指导护理工作的,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及“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1。扶正祛邪:是指通过各种护理手段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病情采用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等护理措施。
2:“标”与“本”是相对而言,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护理上遵循“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的原则,在标本并重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同护”的方法。
3。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同一种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