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4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让你吃饱喝足之后,让你带走家中所有邪气晦气等,你必须做到头也不回地到那遥远的地方去。”一家人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结束这一特别的晚餐。
饭后举行驱鬼仪式,由一人端起装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头,后面跟着的人高举火把喊着“滚出来,滚出来!”把鬼驱赶到十字路口处,然后人们回到关闭的家门前,共同歌唱赞门歌:
大门就是黄金的门,
洁白的”香布”是天上的云;
松儿石的门槛多美丽,
如意树的门极亮堂。
吉祥的大门朝向东,
日月的光辉照满家;
招财引福全满堂,
福气上升高又高。
我们赶走家中的鬼,
邪气晦气全灭亡;
干干净净回来了,
请给我们开大门。
大门打开了门槛内已燃起了一堆火,从门外进来的人都要一一从火堆上越过,这时有人向他们泼水表示邪气都洗尽。腊月二十九日的传统驱鬼仪式,就在这种极其独特的娱乐活动中结束了。
大年三十晚上,家庭主妇要备团圆饭,与汉族的年饭相似。晚餐前,如家有僧人,由他先在经堂里诵祝愿经或称祈祷经,经备在经堂神龛上,平放堆满青稞、酥油,并插上象征吉祥的八宝图木板,还要点燃酥油灯和藏香。这时全家团聚,一起用饭,晚餐时切不可少了家神的份。饭后一般喝酥油茶、青稞酒等聊天。
大年初一这天,家庭主妇起得最早。五点钟左右就要煮一锅“羌枯”,即放有糟巴、红糖和奶渣的青棵酒,给每人送上一碗。家人尚未起床,就在被窝里喝完“羌枯”,继续蒙头睡觉。主妇则坐在窗前等待日出,当东方晨曦初露的时节,匆匆背上水桶去河边或水井汲取新年的第一桶水。传说这时的水最为圣洁、清甜,谁家最先打上吉祥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免去许多灾难。天亮了,全家穿上新衣服,洗漱完毕,晚辈就开始向长辈恭贺新年,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然后开始早餐,互敬青棵酒。在牧区,主妇按照家庭成员的数目煮好羊头,用食案捧到年龄最长的男子面前,由他依长幼的次序分发给每人一只羊头,一把小刀。大家到着火炉一面剥羊头肉吃,一面互祝新年家庭和睦,人增畜旺。大年初一这天,一般都闭门谢客。大街冷清,人们只在家里举行庆祝和佛事活动。元月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串门拜年。客人登门必道“洛萨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贝捧起“切玛”到门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拈起一撮粘巴、几粒青棵抛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拈起一撮糌粑和青棵送进自己嘴里,感谢主人的盛情。然后入座饮酒聊天。这天起,民间艺人也四出活动,演唱藏戏和“折嘎”。
富裕的人家提前与民间艺人说好,准时来家演唱,与客人共享。没有得到邀请的艺人也可主动串门演唱。折嘎艺人头戴白面具,手持木棍,用即兴编唱的歌词愉悦主人,如女主人多么美丽,男主人多么睿智,新年里一定会走好运,等等,一般都能得到好酒好肉的酬劳。街头和村子里,人们还举行群众性的歌舞和藏戏演出活动。这种相互拜访和自娱性的文艺活动要持续三至五天,然后逐步转入以娱神为主的佛事活动。在拉萨地区主要是参加传昭法会,在东部昌都和北部羌塘草原,人们开始转山朝佛,给寺庙布施上香,祈祷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正月初一,主妇们听见第一声鸡鸣便起来梳洗,背新年“新水”,到了泉边,先将手里的藏香插于泉边上方,并向河神(或泉神)上供,供品有酥油、奶渣、糌粑及羊毛等。背回新水,主妇便烧火、熬茶,到田间将率先准备好的杂草垃圾点燃。茶开后,到房前阳台煨桑。在备大年初一第一碗茶时,主妇要给每个家庭成员备碗,包括去世的父母或出嫁的兄妹,茶碗里放上酥油、奶渣、白糖、饼干等食料。
主妇烧茶时,要一男性随之起床,给马备鞍。喝茶后与全村男子骑马到神山祈祷和煨桑,这是一支庞大的煨桑队伍。到神山去的人,要给马备上漂亮的鞍具,自身穿上华丽的节日盛装。
从神山回来时,骑手们要到宽广的草地进行骑马比赛,赛马场上,对取得第一、二名的骑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向骑手和骏马戴上哈达和彩带。继而,寨里的年轻人,表演耍狮子、跳花灯、耍春牛、跳锅庄,之后,听著名老艺人说唱民间故事。但在这天,除了观看集体玩耍的活动以外,人们互不走访。
从初二起,人们才开始相互走访、拜年、请客。新年里,人们相逢的第一句话是“罗桑尔让”(新年好),“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等。寨里耍狮子、春牛、跳花灯的表演队也是从初二开始,走访各村寨部落.轮回表演。从初二开始,亲戚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持续三至五天。手捧吉祥斗祝福的人先是在门外高声祝福,里面的人听到,赶紧捧着“切玛”出来,互相问候:
“扎西德勒彭松措!”(愿吉祥如意美满!)
“阿妈巴珠工康桑!”(愿女主人健康长寿!)
“顶多德瓦吐巴秀!”(愿岁岁平安吉利!)
“朗央总久拥巴秀!”(愿年年这样欢聚!)
拜年时,男主人双手捧着“切玛”向客人祝福,客人用手捏取“切玛”里的一点糌粑、青稞向天空抛洒,然后在嘴里尝一点,祝贺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接着,女主人提着披挂哈达的铜壶,频频向客人敬酒。节日期间,到处都在祝福,到处都在敬酒,到处都在歌舞狂欢,不管认识不认识,不喝三碗不准通过。
藏历初三敬奉“屋脊神”,这天,人们都登上各家的屋顶,把崭新的经幡插在屋顶上,然后煨燃柏枝,向空中抛洒糌粑,飘动的经幡和袅袅上升的“桑烟”寄托着人们的祈愿向空中传去……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装饰品。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民间相传过年穿新衣有悦神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到东面的宝瓶山和西面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然后,成群结伙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唱歌、喝酒、谈笑。
从初四起,举行西藏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法会。这一法会是由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萨发起的一次祈愿大法会延续而来的。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万人集中在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除政府给僧众发放布施外,西藏及其它地方的藏传佛教信众也到此添灯供佛放布施,法会直到元月十五日迎请弥勒佛后结束。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民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耕牛的额头上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彩旗和彩色羽毛,牛轭上披挂着缀满贝壳和松石的彩缎,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俨然一副“花枝招展”的模样。开耕之前,农人还要从家里扛出一块白色山石,那是去年从农田请回收藏好的,重新恭恭敬敬安入在农田中央,称为“阿妈色多”,意即“金石头妈妈”,是庄稼的保护女神。农人在地里煨起桑烟,插上祈福幡,赶着牛,围绕白石耕出五条畦子。每一畦撒一种作物,例如豌豆、青稞、小麦、油菜籽、蚕豆等。开犁礼完毕,大家会聚一处,一边喝酒,一连唱歌,随着酒碗的轮转,歌声弥漫在整个初春的河谷,直到太阳西沉,尽兴而归。
按传统习惯,欢度藏历新年一般要十五天。
宗教习俗
从三十日开始在寺院、活佛府邸及各僧人家中摆设制作好的“卓索切玛”。
卓索切玛就是用麦子、酥油、糌粑等制做的供物,简称“切玛”,是藏族人民象征祥瑞的一种吉祥物。卓索是藏族语,意为麦子、麦粒、麦穗。丰收的麦子大穗、双穗,古人多以为祥瑞之兆。“切玛”中的切是青稞炒熟磨成的酥糕。
卓索切玛的做法,首先用木板制作一个长方形的木斗,大小不等,有的在斗外表雕刻八瑞相或龙凤,油漆一新,极为精致,一般人家用一个斗或升即可。专门做的木斗里面从中间隔开,一隔中装满麦子,一隔中装满酥糕。没有隔的下面装满麦子,上面放置酥糕,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颜料染成的麦穗,也有不着色的麦穗、鸡穗花(又称瑞圣花)和孜卓。孜卓形似令牌,两面顶端各贴上用彩色染制的酥油塑造的太阳、月亮及八瑞相。卓索切玛做成后放在佛堂或堂屋的供桌上,两边摆上油炸饼,中间点燃酥油灯。为了新生民族风俗习惯,现在一些人事民族宗教工作的单位也开始用卓索切玛,进行藏历年团拜活动。据说卓索切玛中的日、月是最后来苯教因信奉天地日月而增加的内容;八瑞相是藏传佛教兴起后的佛教烙印,麦穗和鸡穗花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增添的。
大年初一日清晨,塔尔寺大拉让吉祥新宫殿顶吹奏吉祥右旋白法螺,活佛、僧伽起床洗漱后,烧酥油茶,首先沾一点向空中遍洒三下,敬献天地神佛,而后自己喝几口以示分享祥瑞,随后穿戴新袈裟僧帽去大经堂诵经礼佛。两位执事僧请措钦夏俄大僧官和大会引经师来主持礼佛的祈祷活动。僧众唪诵大威德金刚、护法神母、放生等经典后,全体祈祷者拜见大法台。与此同时,在大经堂顶层和三大学院中也诵经祈祷。祈祷新的一年里佛法增盛,人民安康,百病消散,五谷丰登。八位大小喇吉和各活佛府邸携带贺年礼品去拜见大法台。对三大堪岂有此理和襄佐只作新年祝贺而不送礼品。祈祷礼佛仪式结束后,接着举行新年斋茶会,大僧官、总管、祭供师等人到吉祥新宫来请大法台赴斋茶会。大法台从僧众中间走到上首铺设的红毡上转身向僧众拱手作揖,祝贺新春佳节,然后坐到首席位上,三大堪台和各活佛分列两排就坐。这时密宗学院拉让的炊事员手捧木盘,医明和时轮学院的行茶僧从大法台开始依次献茶,拉让吉祥新宫供应油炸果、八宝米饭、果品等。全寺僧人手端茶碗,念诵一段茶前经文,开始用茶,欢聚一堂。茶毕,大拉让请大家到大吉哇赴僧宴,此时,三大堪布和僧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哈达,依次献给大法台表现祝贺,之后去大吉哇赴宴。所说僧宴,并非是什么丰盛的山珍海味,七碟八碗的宴席,主要是油炸果和花卷等素馍、糖果、茶山、米饭、手抓羊肉。手抓羊肉也按其身份分成份子,普通僧人每人只有一份,大法台和大活佛可分到几份。
正月初二日,由大吉哇准备茶食宴请。这天在大护法神殿(小金瓦殿)内举行护法神降神仪式,大法台到护法神殿时,两大喇吉、护法神师给大法台献典加(盛一盘糖果、食品、葡萄、红枣等称典加)和哈达,僧众念《罗桑加哇玛》经。诵经毕,执事僧手执点燃的一撮线香在殿内巡香。两大喇吉给护法神敬献供品,大拉让吉祥新宫给护法神殿献以一套马鞍为主的贺年敬神礼品13种,大吉哇献以一匹缎子为主的礼品11种,六小喇吉献礼各5种,各执事僧官献哈达1条。献礼毕,僧众齐声讽诵生死轮回和涅磐寂静经及《丹巴玛经》。之后开始降神,护法神师发神占卜新的一年中佛教诸事及其他有关事宜。这时拉让吉祥新宫击鼓为号,示意参加降神仪式的各执事僧、活佛出席宴会。
初三日为隆波护法殿降神之日,其仪式与大护法殿一样。降神之后,由隆波护法神殿设宴招待凡参加降神仪式的僧人。
从初三至初八日之间,由三大学院的六执事僧各茶食宴请僧众。期间僧人用白纸(表示洁白纯净)包上一包沙糖或葡萄干,下垫一张方形红纸(表示喜庆),上盖哈达给自己的上师、老师拜年。老师用奶茶招待,还用红枣、柿饼或梨、附原哈达回礼。藏族中有给前来拜年送礼的客人必回赐礼品,不让空包回去的习俗。
节日期间,僧人外出怀中揣着一包礼品(如白糖、红枣、柿饼、葡萄干之类的小包)和一条哈达,逢相好者互祝新年好,并交换礼品和哈达,也有相互送礼请客的习惯。活佛之间也相互送礼拜年,礼尚往来十分频繁。
至初八日藏历新年和春节基本结束,开始进行正月祈愿大法会的准备工作
文娱活动
西藏高原的节日中最富魁力、最具有特色的算藏历新年了。在新年期间,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特别是技能竞赛。各地欢度藏历新年的文体活动大致相似,但也各有风采,不尽相同,折射出不同地域因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生产方式、外部交往的差异造成的心理活动和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的不同。
民主改革前的旧西藏,达赖喇嘛在正目初一上午,要在布达拉宫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庆祝大会后,有舞童十余人上场跳大斧头舞。舞童穿彩衣,戴白布圆帽,靴上拴着很多小铃,跳时叮当作响,手中擎着一把大斧头。
初二,布达拉宫顶上要表演强嘎塔雪,即飞绳戏(杂技),一个小伙子由从布达拉顶拴到宫脚达扎路恭记功碑前的牛皮绳上急速滑下,似空中飞人,充满惊险的表演吸引了很多观众前采观看。后采,为了安全起见,到十三世达赖时期,西藏地方政府命令将绳技改为在木杆顶部旋转。奥运会滑雪冠军、德国著名运动员海利希·;哈雪先生在二战期间避难于拉萨,他在《雪域奇遇》中追忆了惊险杂技以外的其它体育竞技项目:
庆祝新年的重要仪式算是过去了,但是庆祝活动并没有完全结束。八廓街广场忽然又举行起体育竞赛采。……第一个顶目是摔跤。他们是按照自己的一套规则进行比赛的,我很难说它是古典式还是自由式。除了腿之外,身体的任何部位着地都被认为是输了。这里设有运动员名单,也设有比赛前的点名与通告,一块毡片往地上一铺,比赛就算开始了。……他们的身上只挂着一块腰围。……胜者与败者受同样的荣誉和奖品。
接着是举重比赛,几个人抬出了一块溜光溜光的巨石,一看就知道这块石头少说也用了几百年。比赛的方式是看谁能将巨石举起,井能围着旗杆转一圈。能够举起这块巨石的人不多。
忽然从远处传采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赛马开始了。……一群没有骑手的赛马是从城外数里的一个地方起跑的,它们穿过激昂的人群之后,再奔向城里的一个终点。只有在西藏养大的马才有资格参加比赛。每匹赛马的背上都系着一块布条,上面写有主人的名字。比赛相当激烈。
马蹄所掀起的尘浪还设有完全消散,接着又奔采了一批长跑选手。……其中有老人,也有小孩,有的穿着长袍,有的穿着藏靴,看他们那副摇摇摆摆的、张口气喘的样子就知道,这些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很多人没有跑完五英里长的赛程。
长跑比赛刚刚结束便开始了另外一个项目:骑术表演。……只见一批威风凛凛的武装骑士催马扬鞭,风驰电掣般地朝着这边奔来,观众也进发出一阵欢呼声。……优胜者除了领到一条彩色哈达或者日色哈达之外,还领到一块注有名次和姓名的不牌。长跑的领奖者大约有100名,领奖的骑士也不少于这个数目。
作为运动会的闭幕式,在拉萨郊外的一个广场要举行马术表演。……比赛者不仅要比试马术,而目还要较量一下枪法。有许多场面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我简直惊呆了!骑士笔直地站在马鞍上,在飞驰中举起了火绳枪向后面的吊靶射击,弹无虚发,颗颗射向牛眼状靶心。在离下一吊靶只有20码的距离处,他们又举起了弓箭,朝着靶子射去,又一次引起观众的欢呼。他们如此敏捷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