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6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巽之的技法革新不仅增强了古筝的表现力,丰富了筝曲写作手法,而且基本统一了各传统筝派的指甲戴法,使原来用真甲弹奏和将假甲戴在指背一侧弹奏的各流派继承者们,纷纷改为将假甲戴在指肚一侧进行弹奏。甚至使北派的名指扎桩摇法也被迫改为小指扎桩摇法。
第三次革命:20世纪70年代,河南的赵曼琴先生借鉴钢琴、小提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手法,创立了“快速指序技法体系”。该技法不仅仅是几种新的演奏手法,而是由几十种基本指序和许多种变体指序包括轮指、弹轮、弹摇所构成的一个技法体系。该技法改变了过去的只用三个手指对称弹奏的单一样式,采用四个手指进行顺序、循环弹奏,使古筝的指法组合形式呈几何数的增长,扩大了古筝的演奏领域,并且通过手指运动规律、演奏方法的研究,提高了手指的灵活性,使古筝能够自由地演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和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其代表作品有《井冈山上太阳红》《打虎上山》《山丹丹颂》《晚会》《霍拉舞曲》等。由于赵曼琴没有在音乐学院教学,缺少推广其新技法的平台,因此快速指序技法虽然形成于70年代初期,并在1975年起开始向北京音乐界介绍,1978年起《井冈山上太阳红》被列入中央音乐学院大学教材、在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0年赵曼琴应邀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学,但经十余年时间,仍无条件通过出唱片、录像等权威方式在全国传播。1986年,赵曼琴携其高徒王中山参加了第一届全国古筝学术交流会,赵曼琴的论文《对称与惯性》和王中山演奏的《打虎上山》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使国内外古筝界专家学者第一次近距离地认识了快速指序技法。此后,随着几届快速指序训练班的举办,随着王中山的演奏足迹,随着赵曼琴的作品和演奏家、作曲家们运用快速指序技法创作的作品如《彝族舞曲》《春到湘江》《茉莉芬芳》《临安遗恨》《幻想曲》《西域随想》《溟山》等被相继列为考级和比赛指定曲目,快速指序技法逐渐在全国得到广泛的推广。
赵曼琴创立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彻底解决了古筝不能单手演奏快速旋律尤其是七声音阶快速旋律的缺陷,不仅为古筝摆脱在乐队中的色彩乐器地位、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古筝的指法科学化、演奏方法的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随着快速指序技法的普及,古筝界逐渐采用了双手戴八个假甲弹奏的方式,无扎桩的摇指方式也正逐步替代扎桩摇的方式。
古筝乐曲介绍《湘舞》
此曲作于1996年。作者通过预置的特殊定弦改变了古筝常规的五声音阶弦序,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也使音乐的风格和色彩变化更加丰富。
乐曲以湖南花鼓戏音调作为素材,由E--B--E的调性变化和快--慢--快的速度变化将全曲分为三段。第一段开始以湘西土风舞的节奏律动从最低音区逐次至高音区反复快速奏出,引出第一主题旋律,这是一段明快、活泼的曲调,其中最具特色的特性音#5音的频繁出现并与#2音形成的呼应对比,构成了独特的调式风格。第二段是慢板,第二主题的调性转到下方四度关系调,音乐情绪抒情、开朗,流畅的旋律进行中不时地能够感受到俏皮和诙谐,这一段中较多地使用了邻弦同音的按音技法,同音变化的色彩对比以及特性音在音高上细微的游移使得旋律的韵味更加浓郁。第三段是第一段主题的变化再现,情绪较前更加热情奔放,旋律逐渐趋向密集,通过左手模仿打击乐节奏来烘托气氛,并使用以往古筝曲中较少出现的左手带动右手交替演奏旋律的手法将音乐逐渐推向最高潮,然后突慢之后以一句浓郁的、极具花鼓戏风格的音乐结束全曲,使听者回味无穷。
古筝乐曲介绍《东海渔歌》
这首乐曲是曲作者于1975年以东海之滨的渔民劳动生活为题材而编创的。
乐曲开始,以连续左手上、下行刮奏衬托右手摇指奏出的号召性音调,展现了一幅大海汹涌澎湃的画面。在引子之后,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右手运用长摇技法奏出多以四度进行构成的开阔优美、富于歌唱性的主题旋律,左手则先用琶音与按滑来润饰歌唱性的主题,使之更具有韵味;再以琶音和刮奏的交替出现烘托音乐,将渔歌伴着海浪传向远方的场面真切地展现在听众面前。此后由主题派生出欢快跳跃的对比性曲调,经多次反复演奏后,主题旋律用左手移低八度再现,右手用历音技法奏出颠簸激荡的音型作陪衬,表现了渔民愉快出海的情景。第二部分采用号子的音调,以鲜明的节奏,一领众和的对答式乐句,表现渔民的劳作场面。演奏时要准确把握好谱中的节奏重音,稳定节奏的律动。这里多次出现的渐强、渐弱力度变化,是渔民们在劳作时协调一致、齐心协力的体现,弹奏时应明确地表达出来。第三部分是主题再现,音乐宽广而富于漏*点。随着主题旋律在反复中力度层次逐渐减弱,我们仿佛看到船队在夕阳映照下,伴着歌声满载而归,渐渐远去的优美歌声表达了渔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古筝乐曲介绍《幻想曲》
这首乐曲以“幻想”标题,为演奏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想象空间。例如“如歌的慢板”段,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在静谧的清晨,山寨中飘来少女的歌声,它是那么的悠扬柔美、富有韵味,使人禁不住驻足聆听;伴随着歌声的仿佛是西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铜锣声,它低沉而富有律动的音响,衬托了优美动听的旋律。此处右手的摇指宜采用距岳山稍远的位置,发出较柔和的音色,似有朦胧感;左手不宜用假甲触弦,建议用手指直接触弦弹出浑厚的、近似铜锣的音响效果,与右手飘逸的旋律形成对比。
这一段中接下去的几个部分在音乐进行上是递进式的。歌声由远及近,由柔和转为明朗,力度变化由弱渐强,左手的伴奏音型由简单变得繁复,情绪由平静逐渐高涨。演奏这几个部分时,右手各种技法的触弦位置宜*近岳山,奏出较明亮的音色,与前面的柔和音色有对比。还要注意大量的摇指与其他指法频繁交替使用时,容易出现转换中在力度、音色的连接上不自然、生硬,影响音乐的流畅性。
乐曲的第二大段是“活泼的快板”,它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少数民族群众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小三弦铿锵有力的音响、芦笙委婉动听的旋律以及各种击奏乐器的组合节奏;也能感受到三五成群的舞蹈场景和一人领众人和的宏大场面。这就要求演奏者在表现此段音乐时,要运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使用多种触弦方法,模拟音乐中出现的不同乐器的音响效果,把它的特点之一--音色的多样和节奏的鲜明充分展示开来。这一大段的另一特点是调性的变化,D宫--D羽--B宫--D宫的调性布局使得音乐丰富多彩。它通过改变传统定弦而预设出来,在此并不需移动琴码来调整音高,这是古筝音乐创作中在调性变化上的一个范例。演奏此处时应对几次转调时弦位的变化而造成的弦距改变有准确的了解,并进行调整。
最后一段“激动的广板”是在前面音乐多次的酝酿、叠加后爆发出的全曲最高潮,是一曲对少数民族美好生活的颂歌。演奏时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用双手,更要用全身的动作去展现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应感到你的演奏就像是大乐队全奏时的音响效果。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此处只是弹奏得准确,却没有气势,充其量只能打60分;如果能够调动全身的动作表现出音乐应有的宏大气势,尽管出现了个别的错音,最低也要给85分。不知您是否认同?
古筝乐曲介绍《井冈山上太阳红》
乐曲是作者于1975年据同名歌曲改编的。歌曲的原型为广泛流传于江西地区的《采茶谣》。每年谷雨季节,采茶姑娘上山采茶时,总要唱起柔婉抒情的《采茶谣》,来抒发内心对收获的喜悦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曲调为五声羽调式,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只在几处出现了四度跳进,给人以柔美流畅之感。
这首乐曲的主题由起承转合四个匀称的乐句组成,层次清楚,形象生动。第一、二、四句句尾呈逐渐下行模进,在起转接作用的第三句末,反复出现了向上的回返性音型,具有积极、乐观的情绪。全曲除主题外,共有五次变奏与再现。曲作者通过不同的演奏手法的运用,赋于各段变奏以迥异的性格特征。第一变奏在主题段基础上,加进了左手的多种作韵技法,旋律委婉细腻,韵味浓郁。第二变奏是在严格变奏思维指导下的自由变奏,乐思以散板的山歌风形式展开。第三变奏是3/4拍子,右手长摇奏出歌唱性的旋律,优美、明朗,犹如在诉说家乡的美景,内心充满无限的自豪感。在一段主题再现之后,音乐进入了最后的变奏,左手用八度音在低音区奏出主题的骨干音,坚定有力,果断而有精神,右手在保持原有结构完整的基础上,采用民间器乐曲中常有的“主题加花”手法在高音区进行变奏,加上快板的速度,有一种“无穷动”的音响效果。
古筝乐曲介绍《阿拉木*古丽巴拉》
乐曲根据同名器乐曲改编而成。共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富有歌唱性的行板,表现了勤劳勇敢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面对倾心的姑娘,唱出内心的爱恋和赞美之情。第二部分是流畅的小快板,描绘出美丽的姑娘在琴声和手鼓伴奏下,为心上人跳起了热情欢快的舞蹈的场面。
此曲采用六声音阶定弦,不同于五声音阶定弦的弦位,弹奏时注意弦位改变后造成的手指触弦规律的变化。旋律在高低音区转换时要准确到位。轮指应弹出清晰的颗粒性以及灵巧、轻快的音色。小快板中有两处在右手弹奏旋律同时,左手移动琴码来改变音高,基本的要求是要快和准,不影响旋律的进行。分指弹奏指序要准确,各指发力要均匀。
————————————————————————————————————————
古筝乐曲介绍《洪湖人民心向党》
乐曲旋律素材选自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几个主要唱段。该剧音乐主要从湖北天沔花鼓戏和天沔一带的民间音乐素材中,汲取富于特色的乐汇创作而成,不仅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有鲜明的性格化音乐形象。
这首乐曲选自《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作为第一主题段,宽广的节奏、婉转悠扬的曲调,抒发了剧中女主人公热爱家乡和人民,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崇高情感。演奏时左手的各种作韵技法要处理得富于变化,与右手的弹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优美抒情的音乐风格。第二主题段是坚定激昂的快板,急促的节奏,跳动的旋律,刻画出赤卫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性格和形象。演奏技法上应注意的是:⒈双抹应坚实而又流畅,连续弹奏时给人一往无前的感觉;⒉旋律重音,强调一种坚定的行进节奏;⒊四点和勾托的交替使用应转换自然,不露痕迹;⒋连续三连音,各个手指的力度要均匀,换音区时要连贯。
古筝乐曲介绍《揾英雄泪》
此曲是作者于1985年创作的。曲名取自宋代词人辛弃疾《水龙吟》中尾句。原词写道:“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乐曲意在抒写英雄一腔抱负无从实现的失意和感慨。演奏第一部分的慢速旋律时,应注意音乐中的内在张力。音乐汲取河南豫剧中的一些素材,并运用作曲手法进行了提炼。流畅的旋律犹如戏曲中的行腔贯穿其中,多次出现的七度下行跳进则表现了英雄的失落感。在快速的第二部分中,旋律多处在较低的音区,密集的音符、切分音和连续附点组成的飘忽不定的节奏律动,不时在高音区奏出的模仿戏曲中打击乐的音响,以及左手压弦发出的不和谐效果,形象地表现了英雄胸怀鸿鹄之志却又报国无门的焦虑和感触。
古筝乐曲介绍《小河淌水》
乐曲在同名云南弥渡山歌(当地称“调子”)的基础上编创而成。原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主题分五个乐句,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且具云南地方风格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美丽聪慧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化作动人的歌声。深厚的情意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居住的地方。
古筝在定弦时将F调的高音3音生高为高音4音,这个高音区与下面几个音区形成两个调性的对置,演奏前请注意这种非常规定弦。演奏慢板段(第一主题)时,着重掌握好音色的变化和力度的控制,通过左右手协调运用,充分地将悠扬、抒情的曲调和委婉、柔美的情感表达出来。小快板(第二主题)要强调节奏的律动,旋律中的重音应突出。反复出现的对答式乐句,好像阿妹与阿哥在对歌,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情绪逐渐高涨,继而引出主题再现,宽广、漏*点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
古筝音乐《汉宫秋月》介绍
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及演奏形式,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江南丝竹《汉宫秋月》:采用的原为“乙字调”(A宫),由孙裕德传谱。原来沈其昌《瀛州古调》(1916年编)丝竹文曲合奏用“正宫调(G宫)。琵琶仍用乙字调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发了古代宫女细腻深远的哀怨苦闷之情。中段运用了配器之长,各声部互相发挥,相得益彰,给人以追求与向往。最后所有乐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现出中天皓月渐渐西沉,大地归于寂静的情景。
琵琶曲《汉宫秋月》:又名《陈隋》。以歌舞形象写后宫寂寥,更显清怨抑郁,有不同传谱。目前一般是据无锡吴畹卿(1847-1926)所传,但刘德海加上了许多音色变化及意向铺衍的指法,一吟三叹,情景兼备,很有感染力。
古筝曲艺术欣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