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寒资料集-第6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代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性格特质,然后以古人的眼光观察历史事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对秦俑主题的理解,从民族特质方面去分析可能远比从政治、经济方面去分析更能得到贴近历史真实的结论,因为众多的考古资料都表明丧葬方式对象是最能体现民族传统的。本文试图从玉器入手,对秦民族的特质进行探讨。选择玉器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玉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极独特的地位,它几乎毫无实用价值,却具有趋自然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文化符号。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我们的祖先赋予玉以特定的性质和特殊的社会功能,玉器从此与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道德和政治思想等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具有神秘色彩的艺术瑰宝。先秦时期的各诸候国在继承商周玉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玉器艺术风格,其潮流是将商周时代较为粗朴的祭天礼地的符号化玉器,转而为可以佩挂把玩修养性情的饰物,工艺趋于精雕细琢,线条变得潇洒流畅。同时以玉比赋个人品质的儒家思想也在此时成熟,其核心内容为“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其表现形式为“君予无故,玉不去身。”与此相比,秦国玉器似乎置身大潮之外,春秋早期为继承西周风格基础上的发展,形式拙扑,线条细密规矩,与山东诸国有相似之处,但其后秦式玉器并未摆脱这一风格。当战国中晚期玉器艺术达到新的高峰之时,秦国玉器却日见式微,秦人对玉的认识也从未向儒家的“仁”归附,仅视之为“宝”而已。这与秦人“杂处戎狄之间”的文化根源有关,更与秦人在扫平六合过程中兴刑名、贬儒术的政治思想;奖励耕战、抑制旧贵族的治国策略;以及崇尚质朴,讲求实用、追求宏大悲壮的审美观念有关。从玉器这种观念化很深的器物上,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到秦文化的特征。
特征是在对比中凸显的,为研究秦式玉器的特征就有必要将其它文化的玉器拿来进行比较。春秋战国是地域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有的学者详细地划分出9个文化圈,这样进行比较研究就很困难。林剑鸣先生认为“实际除岭南、西南、长城以外三个少数民族文化圈外,其余只剩关东与关中两大文化圈”,这是非常具有概括性的论断'1'。从玉文化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作为主流的齐鲁和中原诸国,还是开一新风的吴、楚,其艺术风格、发展脉络和对玉的文化解释都具有较大的共性,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与秦的玉文化进行比较。所以本文列出的对比的双方为秦玉文化和山东诸国玉文化,比较的方面有考古发现、发展脉络、艺术风格和玉文化观念。限于学识,笔者无意使本文成为秦式玉器的专论,只是想通过比较考古学的方法,对秦人玉文化的特征作探讨,以期引起秦文化研究者对秦人玉文化遣物的关注。
二、秦式玉器的发现情况与发展脉铬
秦人的玉器遗物发现的数量比较有限,其面貌特征不很鲜明,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玉器与山东诸国玉器,秦代玉器与战国、汉初玉器都难以清楚地区分,这在玉器研究界是有共识的。所以本文选取的秦式玉器标本,春秋战国时代的仅限于秦国范围内墓葬、遗址中的出土品,秦代的则选取几件特征鲜明,基本上得到公认的秦人玉器,其它的不予涉及。
2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一)
秦人早期活动于汧水、陇山之间。西周末叶,平王迫于诸戎的压力而东迁洛邑,“(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国。”其后秦人经过艰苦的战斗,至穆公时创造了“益国十二、辟地千里,遂霸西戎”的局面。此间虽坚持不懈地向东发展,但终为晋、楚所阻'2'。所以春秋时代秦人的活动重心在关中西部,玉器发现也集中在宝鸡、陇县及凤翔雍城一带。重要发现有以下几批'3':
1.1986年11月,陇县边家在5号墓。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配享5鼎4簋,是春秋早期秦国大夫级贵族的墓葬。玉石器计有玉泡2,玉圭11,石圭4,石管2,石璧1,石条形饰5,石贝290件。串饰两组,一串在颈部,由玉玦2件、玉牌7件、玉鱼1件、玛瑙珠80粒和若干绿松石组成。另一串置于胸前,由70粒玛瑙珠组成。
2.1974年户县宋村3号墓。时代为春秋早期,有墓内殉人及附葬坑,随葬5鼎4簋,也是大夫级的贵族。属于墓主人的玉器有玉圭1,玉戈1,玉管1,玉牌2,头部发现饰一串,由一个穿圆孔的方玉片,三个鳞形玉牌,九枚绿松石管及74颗鸡血色石珠组成。墓中有殉人4,其中3号殉人口合玉玦2;1号殉人口含石玦1;2、4号殉人各合玉、蚌琀1。
3.1963年10月,宝鸡阳平镇秦家沟春秋早期秦墓,出玉圭1,玉玦4,玉凿2,玉鱼3,玉玦两块合在口中,两块置于耳部。
4.1976年凤翔八旗屯春秋早期秦墓,Bm27出玉璧2,玉玦1,石璧1。Bm102的殉人随葬有玉琀、玉珠、玉璧、石圭。
5.1959—1960年宝鸡福临堡东北地发掘10座秦墓,时代属春秋早期偏晚。墓中出土玉石器有石圭、玉鱼、玉蚕、石玦等。石玦皆置于耳部,石圭各墓数量不等,少者2件多者27件。1号墓出有串饰一组,置于胸前。
6.1981—1984年,凤翔雍城中部偏东马家庄秦秋中晚期宗庙遗址和祭祀坑中出玉器一批,计有玉壁81件,玉玦21件,石圭34件,煤精环2件,玉璜21件,大多器形较小,制作粗糙。
7.1973看到至1974年在凤翔姚家岗发掘的春秋秦国凌阴遗址中,出土玉壁、玉玦、玉圭多件。
8.1976—1986年发掘的凤翔南指挥乡秦公一号大墓,墓主为春秋晚期的秦国君主秦景公,该墓虽经多次盗掘,仍出土各类随葬品3000多件,玉器有璧、璜、圭玦、白玉戈、璋、石鱼、透雕蟠螭纹玉佩、煤精玉饰、青石马头等。
9.1977年,凤翔南部高在墓地,出土玉璜90件,白玉玦2件,蓝色玉璧一件,玉襟钩1件,串饰11件,时代属春秋晚期。
10.1992年,宝鸡益门秦墓,其中2号墓时代为春秋晚期偏早,随葬品丰厚,尤以金柄铁剑最为引人注目。墓中玉器计有壁10件,环7件,璜24件,虎形佩1件,长方形佩9件,突齿长方形佩4件,璋形佩6件、觿13件,竹节形饰3件,斧形饰1件,鸭首形饰1件,带钩1件,亚字形饰49件,另有玛瑙饰1件,绿松石串饰1,料串饰2'4'。
11.1972—1975年雍城附近出土的几批玉器,共计4件,有玉璧、踪、觿、璜等,花纹均为阴刻的勾连纹或云雷纹。从艺术风格判断,其制作年代当为春秋早期至晚期,是秦式玉器
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二)
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二)
战国时代秦人玉器发现极少,这与战国秦墓发掘较少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玉工艺在秦国的衰退。
1.1954—1957年在西安半坡发掘战国墓112座,其中只有五座墓出土小件玉石器,有石壁、石环、玉珠、玉饰等。
2.长安县韦曲南战国墓,出玉带环饰器,为仿青铜节约的形制'5'。
3.西安吴家坟出土玉夔龙佩,身体作S形'6'。
4.1978年户县战国墓,出土夔龙佩2件,形制、尺寸实全相同'7'。
5.1978年秋,户县战国墓出土小玉件一组,计有玉鱼2件,玉昆虫1件、玉蝉1件、玉蚕若干,玉勒5件。另有串饰1,由429粒玛瑙、绿松石管、珠组成'8'。
6.1998年淳化县胡家庙乡出土战国时代铜釜1件,中有串饰一组,由若干粒玛瑙、白石管珠与一片海贝组成'9'。
秦代享国日短,出土的秦代玉器数量有限,主要出土于陕西、湖南、河北、河南等省秦墓中,其中秦文化风格鲜明的只有两组:
1.1971年西安北部联志村秦代窖藏,出土玉人、圭、璋、璧、璜、觿、虎等85件,均为碧玉,大部分素面,少数有粗糙的阴刻线花纹。
2.1975年山东烟台芝罘岛阳主庙遗址出土两组玉器、每组都为:圭1、壁1、觿2。研究者认为这些玉器当是秦始皇东游海上登芝罘祀阳主神时所瘗埋的,为秦式玉器无疑。
从出土情况看,春秋时代秦国玉器数量还是比较多的,与关东诸国玉器发现情况有很大的共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玉器主要出自墓葬和祭祀遗址中,其主要用途为佩带、敛尸、祭祀天地诸神。秦在继承西周文化,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与关东诸国相近的玉文化观念。
2.玉器主要出土地点都靠近大的都邑,如秦国的雍城、陈仓、东周洛阳王城、郑国新郑故城、晋国的新田等。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是王侯贵族进行礼聘、祭祀、盟誓等政治活动的中心,他们的墓葬亦多在城市附近;另一方面,城市的兴起使官、私手工业形成规模,产品数量、质量大幅提高,经济交流也多在城市进行。这显示出春秋时代的秦人虽仍与戎狄共处,但通过对中原文化的努力吸收,已经有了与关东相当的城市文化,所以由余才会有“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的感叹。
3.玉器的使用比较普遍,不仅较大型的贵族墓中有玉,而且小型墓的墓主和大型墓中身份较低的殉葬奴婢也都有玉随葬品,虽然在玉器的质量和数量上有差别,但反映出秦人与关东人都有较广泛的佩玉人群,爱玉佩玉的华夏文化对秦国的普通人也有较深的影响。
当然,秦与关东诸国就春秋玉器的发现来看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秦高等级墓葬发现太少,至今可与河南上村岭虢国墓地m1052,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墓m251这类随葬丰厚的大墓相比的春秋秦墓仅益门二号墓一例而已,这使得二者玉器的对比显得不够对等,有待于更新的考古发现来反映春秋秦玉的全貌。
2.没有发现象洛阳中州路、浙川下寺上村岭这样规模较大、沿用时间较长的春秋秦贵族墓地,所以其玉器的器型、组合、随葬方式等的发展脉络不如中原地区那样容易理清。
3.玉敛葬的形式较关东诸国简单,一般的都是口中有玦,耳部置玦,高级别的则有颈部和胸部两副串饰,并在脚箱内埋圭、戈之类,没有发现玉质瞑目和脚部的葬玉,手中有囗(王屋)仅见于1977年凤翔高庄m1一号殉人这一例。可以说,秦人殉葬玉的形式与生前佩带玉的方式基本是一致的,专为丧葬的目的而制作的玉器类型较少,反映了“事死如生”这一朴素的丧葬观念。而且秦人平常佩带的玉饰也较为简单。
关东诸国殉葬玉器的方式就显得较为复杂。洛阳中州路东周墓,死者面部多有玉片组成的瞑目,耳有玦、颈有串饰、腹部有佩饰、手中有琀,还要在头顶置壁、脚部放玉片,而且基本上都是专为随葬而制作的石质明器。虢国墓地所见者则更为复杂,仅串饰在一墓中就有很多,不同质地,不同串法,分别置于棺盖上,棺椁之间,死者的颈部、耳部、头部、腕部、胸部、腹部和腿部。最完备的例子是该墓地的m1820,其中玉石器的放置情况:外椁盏放石戈、石壁,内外柳间放一组串饰,棺盖上有串饰若干组,耳部有玦、口中玦17件,颈部串饰一组,胸部至腹中悬佩一组更为复杂的串饰,腹部再放置一组串饰,两手各有一圆柱形囗(王屋)。如此复杂的玉敛葬式所反映出来的是繁琐的礼仪、严密的宗法制度和以礼为本的政治思想。秦与关东的简、繁之别显示出春秋时代秦人尽管在努力华化,但很多学的是表面的东西,象严格的宗法制度、以礼为本的统治方略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并没有真正融汇到他们的文化中,而是保留了本民族较为原始、质朴的“戎化”的一面,这为后来秦国置郡县、兴刑名、行霸道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这也是战国时期秦玉衰落的根本原因。
4.祭祀瘗埋的玉器较多,如凤翔南河屯的两件玉璧,马家庄一号建筑基址和祭祀坑中所出璧、璜、圭、玦等器,姚家岗凌阴遗扯中的璧、玦圭等,这些玉器制作较粗,埋于建筑物地面下或祭祀坑中,是明显的祭器。这么大量的祭祀用玉在关东诸国没有发现,可与之相比的是晋故都新田附近秦村的春秋晚期盟誓坎中的玉盟书等器,但二者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大量的祭祀用玉是秦人多神崇拜的反映,这将在后文论述。
战国秦的玉器友现量小,工艺精美的更不多见,无法与关东诸国的战国玉器相比。就有限的发现来说,能反映以下几个问题:
1.比之春秋时代,秦国墓中葬玉大为减少。1954-1957年西安半坡发掘战国墓112座,出玉器的仅5座。朝邑发掘战国秦墓676座,不见玉器出上。可见佩玉人群大不如春秋时代,与关东诸国佩玉的普及方向相反。
2.既使有玉随葬的墓,玉器也数量少,体量小,品种单一,工艺粗陋,显示出玉工艺在秦国的衰退,与关东战国时代蓬勃发展的玉器艺术形成鲜明对照。
3.战国时代秦国玉器的随葬方式和艺术风格都没有自身的特色,这反映出秦与关东交流的频繁,也反映出当时秦人对玉器艺术较少着意。
春秋战国秦人玉器虽然发现量还比较有限,时代环节也不够完整,但大致的脉络还是有的。秦人以戎狄之族,春秋初在继承周人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华夏以玉器为物质表现的礼仪文化,在玉器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取得了一定成就。至战国时法家刑名之说占据统治地位,以宗法为载体,以仁为口号的礼仪文化遭到排斥,玉器亦随之衰落。统一之后的十五年中,秦人在玉器艺术上没有什么新的创造,从前文所述的两批秦代玉器看,比春秋秦玉没有明显的进步
秦朝的帝王丧葬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始皇开创的陵寝制度对以
后历代帝王陵园建筑影响是最大的。秦始皇时,陵园的布局既继承了秦国的陵寝制度,
同时又吸收了东方六国陵寝的一些作法,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备。总体上仿照都
城宫殿的规划布置,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开始的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比如秦始皇所建的丽邑。同时,秦延
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作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
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在今天陕西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是保存至今的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八十年代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结束了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统
一了六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即位以后就开始在骊山营建他的陵墓。统一中国
之后,他又从全国各地征调了几十万人参加建陵工程。秦二世时又继续修建,前后费时
将近有四十年,并且一直到秦灭亡,陵园还没有全部峻工。工程之浩大,在历史上是罕
见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内建筑有各式宫殿,陈列着各式的奇珍异宝,以人鱼膏
为灯烛、水银为江海,还装置有许多弓弩,以便射杀入墓的人。秦二世在埋葬秦始皇时
,下令始皇宫内没有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为了防止泄密,参加修建墓葬的工匠都被活
埋在墓里。秦灭亡之后,项羽入关,动用了几十万士兵发掘陵墓,随葬品被洗劫一空,
宝物运了一个月还没有运完。秦始皇陵的地上建筑也被大火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