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八二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明-第3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雄威、天武军团驻扎蓟州及通州,骠骑、虎啸两军团调至锦州,蓟辽、神策、龙虎军团驻防山海关、永平,虎卫军团调至宣府。
    如此军力部署,只要稍稍有点军事常识,就能一眼看出,大明试图对辽东用兵。
    而且,三路攻辽的作战思路也清晰可见:宁锦一线为主攻方向,以骠骑、虎啸、神策、蓟辽四军团作为主力;辽东半岛为辅攻方向,金吾军团担负辅攻及牵制的任务;辽西为辅攻方向,以武卫军团、虎卫军团为主力。
    龙虎军团则驻扎在永平(今秦皇岛),随时可作为奇兵登陆辽东。
    雄威、天武军团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对前线进行支援。
    正当大明二十余万军队厉兵秣马,准备进入辽东之际,忽然传来消息,皇太极呕血而死。
    林纯鸿趁着这次征伐辽东,正式组建了参军联席署,并且放任参军联席署对征伐辽东进行军事部署。
    围绕着林纯鸿提出的攻占沈阳,将战线稳固在白山黑水之间的目标,参军联席署经过一番争论,最终决定组建复辽行营,由田楚云担任行营最高统帅、狄威担任行营参军总管、马守应担任行营后勤总管。
    崇祯十六年七月初十,复辽行营祭旗出兵。
    皇太极已死,豪格和多尔衮为了争夺大权,斗争异常激烈,双方各不相让,最终在明军强大的压力之下,决定由皇太极幼子福临接续大统。
    争权夺利对军事行动影响不大,满清鞑子充分利用重骑兵冲击力强、机动灵活的特点,四处游动,试图先行消灭辽西、辽东半岛两路军队,复制当年萨尔浒之战。
    然而,田楚云非杨镐,林纯鸿非万历爷,三路明军非当年的六路大军。
    二十万大军在田楚云的统帅下,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不给鞑子骑兵丝毫可趁之机。
    三路大军中,以郑福林的金吾军团最为薄弱,成为多尔衮、济尔哈朗、豪格、多铎消灭的首要目标。
    郑福林稳扎稳打,将兵锋一直推进至耀州,没让鞑子重骑兵找到机会。
    鞑子内部,显然有高人指点,待郑福林抵达耀州后,不战而退,将烧成一片白地的耀州城留给了金吾军团。
    待到金吾军团进入耀州城,又呼啸而至,给予金吾军团突然打击。
    金吾军团猝不及防下,吃了大亏。不过,郑福林到底是战场宿将,不惧军团损失,死死咬住了多铎万余重骑兵。
    战机业已出现,稍纵即逝,田楚云立即令龙虎军团从耀州登陆,共同夹击多铎。
    多铎进退不得,面临着绝境。
    此时,鞑子内部产生了巨大的纷争,豪格、济尔哈朗认为不必援救多铎,力主多铎迅速撤退,能退出多少算多少。
    而多尔衮、阿济格则强烈反对。多铎是他们的兄弟,历来归属于多尔衮阵营,他们怀疑,豪格、济尔哈朗出于私利而不救多铎。
    所以,多尔衮和阿济格不听豪格和济尔哈朗之劝告,毅然率兵至海州(今海城,在东营以北),准备援救多铎。
    田楚云正愁抓不住鞑子的骑兵,现在见多尔衮和阿济格主动现身,立即令骠骑军团、虎啸军团重骑兵出兵,迅速插入海州与辽阳之间。
    与此同时,田楚云又令神策、蓟辽军团及骠骑、虎啸军团剩余兵力日夜赶路,前往海州参与会战。张凤仪和周世亮一改往日步步为营的态势,疯狂进兵,紧咬住济尔哈朗及豪格的屁股,使其不能向海州增援。
    多尔衮及阿济格这才明白局势的凶险之处,立即命令多铎逃跑,能跑出多少是多少,而两人则回头攻击骠骑、虎啸军团的两个重骑兵军。
    两个重骑兵军,正兵超过一万三千多人,拥有战马三万多匹,与多尔衮和阿济格的重骑兵在平原上展开了激烈厮杀。
    山河失色,日月无光。
    多尔衮和阿济格的兵力虽然远远超过两个重骑兵军,但要在短时间内想冲垮两个重骑兵军,显然不可能。
    眼见得宁锦主力越来越近,多尔衮和阿济格毅然向东撤退。田楚云得势不饶人,命令所有部队日夜追袭,一直将多尔衮和阿济格大军驱赶至长白山系中。
    多尔衮和阿济格损失虽然有点惨重,但远未至伤筋动骨的境地,无论跨过长白山还是进入朝鲜,都可以尽快休整,接济粮草,最终恢复战斗力。
    然而,下雨偏逢屋漏,南芬传来消息,数万矿工趁机发动暴乱,目前正好堵塞了长白山山口,望着辽阳、沈阳蔓延。
    在矿工的鼓动下,无数的包衣拿起了武器、跨上了战马,加入了暴乱的行列。
    更让多尔衮大惊失色的是,朝鲜清西派宋世烈发动政变,将功西派一网打尽。

第六百九十七章 华夏大智慧(终章)
    多尔衮、阿济格无处可休整、补充粮草,只得拼死穿过两个重骑兵军的防线,冲出了包围圈。
    至于多铎,则成了数个军团的大餐,全军覆没,多铎殒命于阵中。
    张凤仪、周世亮得知多铎覆灭、多尔衮逃跑后,遂放弃了紧咬的战术,停下脚步休整。济尔哈朗、豪格方甩脱武卫军团和虎卫军团,往沈阳方向撤退。
    多尔衮、阿济格聚敛多年,不仅失去了最为亲密的兄弟,还将手头的筹码挥霍一空,再也无力与济尔哈朗、豪格对抗。
    济尔哈朗提出,放弃沈阳,往铁岭方向撤退。
    满清贵族哪里舍得放弃沈阳这块花花世界,皆犹豫不决。
    济尔哈朗厉声斥责道:“打又打不过,退又不想退,难道想留在沈阳被包饺子?”
    济尔哈朗说的是实情,论单兵,汉人当然打不过巴鲁图,但是那帮汉人从来就是派出无数的兵丁,损失了就迅速补上,几乎拥有无穷的兵力。
    如此有利的条件,再加上严密的组织、犀利的武器、敢于效死的将士,那就是天下无敌!
    而且,沈阳怎么看都不再是花花世界:城外,包衣、矿工叛乱,正在沈阳四周盘踞;城内,已经出现了不稳的迹象,谁也无法保证兵临城下时不会出现内应!
    满清贵族们尚未丧失祖先的英武,听从了济尔哈朗的建议,离开沈阳往北撤退。
    田楚云大军最终在沈阳会师,紧接着将沈阳以南全部控制在手中。
    得知沈阳光复后,林纯鸿大喜,立即命令解除洪承畴河间府知府的职务,转任辽东总督。
    离京之前,林纯鸿吩咐洪承畴,当前首要之事就是尽快恢复南芬铁矿的正常生产秩序,妥善安置辽民。另外,林纯鸿还向洪承畴推荐了几名老农模样的专业人士,说这几名老农擅长在辽东种植水稻,令洪承畴大力推广水稻种植。
    洪承畴初听之下,只觉得匪夷所思,带着疑惑赶往沈阳赴任。
    一路上,洪承畴与老农交谈一番,方才得知,早在七八年之前,林纯鸿就曾下令培植耐寒水稻品种。三年以前,耐寒水稻培植成功,产量远远超过小麦、粟等作物。
    洪承畴叹服不已,顺带着,对治辽充满了信心。
    鉴于重镇沈阳已控制在手,枢密院令雄威军团返回福建、江西以南地区驻扎,龙虎军团前往登州、莱州驻扎。
    至于武卫军团,则返回原驻地东胜,继续履行威慑草原的职责。
    虎卫军团则返回宣大一线,负责大同、宣府一带的防务。
    骠骑军团回镇西安,龙武军团再次前往嘉峪关,与神刃军一道经营西域。
    与此同时,枢密院花费极大的代价,在天武、靖国、神策、蓟辽军?辽军团内各配备一个重骑兵军,然后,协同虎啸军团及金吾军团,轮流上阵,不停地北上与满清鞑子厮杀。
    一次次厮杀中,锤炼出了一支支精兵,天武、靖国、神策、蓟辽彻底变了模样,其精锐程度丝毫不亚于骠骑军团。
    此后数年之内,复辽行营先后五次大举用兵,不停地将满清鞑子往北边的山林驱赶,一直将满清鞑子打得不成文法,重新成为渔猎民族为止。
    满清朝廷兴起数十年后,最终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中。几千年历史中,这样的民族举不胜举,非仅此一例。
    而且,自从辽东大规模推广玉米、土豆、大豆及水稻种植后,粮食产量呼呼地往上冒。肥沃的土地吸引了无数的汉人、满人及蒙古人至黑土地上耕种,短短不到十年之内,辽东的人口居然超过三百万。
    顺应形势,林纯鸿在辽东设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彻底将黑土地纳入了统治序列中。
    当骠骑军团返回西北后,龙武军团及神刃军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随着中原地方改制完成,弓兵及地方驻守部队成型,宣武军团也加入了经营的行列。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蒙古、叶尔羌汗国先后臣服于大明。
    农耕民族对适合耕种的土地有着别人难以想象的执着,再加上大明核心区域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极为突出,无数的农民走出故乡,将目光投向了辽阔的西域及东北。
    在西域,尤其在天山以北,并不缺乏水源,只是缺乏完善的水利设施。
    勤劳的大明人如潮水一般涌入这块地方,经商、种植、放牧。数十年内,汉人数量已经远远超过蒙古人及其他一些民族。百余年之后,西域犹如云南一般,已经彻底汉化,几乎所有人已经忘记,这块地在百年之前尚不属于大明。
    当大明势力拓展至巴尔喀什一带时,与沙俄爆发了猛烈冲突。同时,在东北的雅克萨、尼布楚一带,大明与沙俄也爆发了猛烈冲突。
    东北地区,窦石温率领神策军团围困雅克萨、尼布楚长达半年之久,最终逼降沙俄军队,将沙俄势力逐出了黑龙江及滨海地区。
    紧接着,窦石温一步步将沙俄势力往西驱赶,直至将沙俄彻底逐出蒙古人传统势力范围以外为止。
    至于西北地区,大明与沙俄围绕着哈萨克汗国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明争暗斗。
    当大明军队在东北、西北战得不亦乐乎时,林纯鸿又派兵进入青海,整个藏区臣服于大明。与此同时,东洋舰队远征墨西哥,与西班牙舰队展开了大战,西洋舰队远征东非,力图将葡萄牙、荷兰、英国势力逐出西洋
    这一切,让孙传庭、陈奇瑜、黄宗羲等等一帮人胆颤心惊。他们联袂寻到杨嗣昌,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杨嗣昌也觉得林纯鸿这么做不妥,遂放弃闲适的家居生活,前往京师拜访林纯鸿。
    林纯鸿素来敬重杨嗣昌,对杨嗣昌的建言当然洗耳恭听。
    “华夏数千年历史上,面临灭种的威胁曾有两次,一次就是两汉之后的五胡乱华,另一次就是唐宋之后的蒙古人入侵。为何会出现此等惨祸,老朽思索之下,略有所得。西汉之时,自汉武帝对匈奴大规模用兵之后,疆域涵盖西域及北方草原,一部分匈奴人西迁,一部分匈奴人南下,逐步与汉人融合。到了东汉之时,除了匈奴人南下外,鲜卑、羯、氐、羌也南下,趁着西晋大乱,遂酿成了五胡乱华之祸。”
    “唐时,再次大规模向外用兵,控制了西域及北方草原,胡人大规模进入中原。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原朝廷再次衰弱,燕云十六州、河套遂为胡人所窃取,中原朝廷的形势岌岌可危,北宋苦心坚持百余年后,南渡长江,又苦苦支持了百余年,最终为蒙古人所攻灭”
    “汉唐之强盛,当然可喜。可是,每次大规模扩张后,却需要数百年来吞下苦果。其中缘由,老朽觉得根源在于华夏文明尚不够强大,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合其他小文明。据老朽观察,北方草原之上,由于源源不断地输入粮食,蒙古人口暴增,居然超过了两百万。若算上西域之蒙古人、其他民族,数量差不多超过五百万。长此以往,甚为可惧。既然如此,老朽认为,现在当修王道,专注内政,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其他民族接受华夏文明”
    林纯鸿想了想,道:“东汉末年,按照估计,人口不超过六千万,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后,五胡乱华时,汉人人口恐怕连一千万都不到。唐时,估计人口也从未超过八千万。汉唐汉人数量少,进入胡人区域的,恐怕会更少。这种情况下,胡人接受华夏文明自然比较慢,所以才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说。据去年的人口统计,汉人人口业已超过一亿四千万,而且现在还在迅速增加,其人口基数,非汉唐时可比。还有,现在进入西域、北方草原的汉人,几乎比当地的其他民族还多,这也大异于汉唐。基于上述考虑,其他民族接受华夏文明,可能只需要数十年的功夫。”
    杨嗣昌琢磨来琢磨去,认同了林纯鸿的观点。
    杨嗣昌又说道:“这几年来,老朽静心思索治国之要,结合当初荆州之经验,可总结为八个字,趋利避害,因势利导。从西安运送钱粮、军辎至巴尔喀什,耗费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为了争那一块地,可真划算?反观中原之地,若投入钱粮和人力大力整治中原之交通、河流和土地,收益岂是遥远的巴尔喀什可比?这笔账应该好好算算。若是形势变化,经营巴尔喀什一带比投入钱粮整治中原更为划算,那么,在遥远的西北用兵,也就成了当然之选。”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周边倾慕模仿。这就正如一盘精细的华夏美食,一套华美的华夏服饰,别人愿意吃,愿意穿,我们当然高兴。若是别人不愿意吃,不愿意穿,难道要用武力强迫别人吃和穿?这有违华夏文明海纳百川的气度啊!华夏文明的拓展,当在于心,若用武力,则落了下乘,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林纯鸿大悟,大明人口足足超过整个世界人口的一半还要多。为政,当然要以大明核心区域为主,若将大部分精力耗费到边边角角的争夺上,岂不是有点舍本逐末?
    华夏文明能延续至今,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内在的逻辑和生存智慧,非同一般啊。
    
    自此,大明逐步放缓了势力拓展的步伐,仅仅留了几处海上、陆上热点,用于练兵。
    数十年后,蒸汽机正式被装在了船上;又过了数年,冒着火的钢铁巨兽开始飞奔在钢轨路上
    大明忽然一下子爆发出无以伦比的生产能力,财富迅速从世界各地聚集至大明。这里,生活着超过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产着整个世界八成以上的粮食和工业产品;这里,有着世界八成以上的消费能力;这里,引导着整个世界的时尚;这里,是全世界顶礼膜拜的中心
    当地球逐步变小之时,天幸有着大明这个庞大无比的文明之地,世界少了许多纷争,少了许多杀戮。
    至少,地球上应该不会出现将整个世界卷入的同类相残。
    (全文完)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